71.7%的受訪者“經常感受到”
官員“不作為”
“打太極”、“和稀泥”、“做樣子”位列“為官不為”表現前三
當問及“您與干部打交道辦事時是否有過‘為官不為的切身體驗”時,71.7%的受訪者選擇了“經常感受到”,26%的受訪者選擇了“偶爾”,僅有2.3%的受訪者選擇了“沒有感受過”??梢?,“為官不為”的“懶政”現象仍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官場舊秩序的陋習依然存在。
在“什么樣的干部行為稱得上‘為官不為”的調查中,“推卸責任,善于‘打太極”、“欺上瞞下,遇事‘和稀泥”、“求穩(wěn)怕亂,忙于‘做樣子”位列前三。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公眾都遇到過這幾類干部。一些掌握行政審批權的職能部門的干部,借嚴格執(zhí)行“八項規(guī)定”之名,禮不敢收、飯不敢吃,但該做的事也不認真做,對職責范圍內之事推諉扯皮,變著法子找借口繞道走、“打太極”,門好進了、臉好看了,但事仍然難辦成。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某基層單位和鄉(xiāng)鎮(zhèn)的紀委一年內查辦案件的數量為零,對腐敗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欺上瞞下“和稀泥”,絞盡腦汁不辦事、少辦事。也有的干部習慣“一張報紙一包煙,悠哉游哉過一天”,習慣聽匯報、走過場,不愛下基層,忙于“做樣子”,僅在一些表面工作上下力氣,領導看得到的就為,領導看不到的則不為。這些都是干部不愿擔當、不敢作為的典型表現,長此以往既有損干群關系,也將為改革發(fā)展帶來無窮后患。
五成以上受訪者認為“不敢為”是
造成當前干部“為官不為”的真正原因
公眾與干部群體認知高度一致,進一步細究原因復雜
在“您認為哪個是造成當前‘為官不為的真正原因”的公眾調查中,51.8%的受訪者選擇了“由于自身不干凈、怕觸碰利益、怕得罪人等,膽小怕事‘不敢為”;而在針對干部的問卷調查中,過半受訪者也選擇了此選項,對于“為官不為”的真實原因,公眾與干部群體認知高度一致。然而進一步細究“不敢為”的原因時,我們在調查采訪中發(fā)現,公眾普遍認為是由于官員自身不干凈而不敢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受訪者心中,當前的政策形勢與反腐力度對官員的震懾作用較大。有受訪者表示,一些“屁股”不干凈的官員,覺得只要干事就會出風頭,就會引起媒體的關注和公眾的監(jiān)督,長此以往,華麗的政績“皮袍”下的“虱子”總會露出來。在某種意義上講,“為官不為”成了“不干凈”官員的一道護身符。指望他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為人民服務,不亞于問道于盲。
而干部在闡述“不敢為”的原因時,認為因素較為復雜。一位匿名為“象山居”的干部表示,很多干部之所以“不作為”,主要是“不敢干”。這可能基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社會氛圍的影響?,F在的干部處在一個更大的“風口”。如果說以前群眾有“仇官、仇富”的心理,現在的腐敗案件數量更多、涉案金額更大,更加放大了群眾的“仇官”心態(tài)。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有些工作在公眾的“放大鏡”下,一經媒體輪番炒作,往往呈現“一邊倒”現象,常使干部有口難辯。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有的干部如驚弓之鳥,擔心引火燒身, “寧愿少干事不干事,保證不出事”。二是受個人心態(tài)的影響?,F在的作風建設其實就是一種糾錯,糾正那些大家習以為常、但實質上錯誤的東西。對這個糾錯期,干部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有的干部適應快些,有的干部適應慢些。不適應這個變化,就會出現“狗咬刺猬——無法下口”的問題,就會等待、觀望、不動手。三是受體制機制的影響。如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機制,雖然解決了少數“三拍”干部的“濫作為”,但也把干部的責任推到了至高點。從領導干部的政治生命周期看,基層干部處于成長期,對一些重大政策決策,往往無法準確預估責任風險。這種情形下,有的干部把 ?“不出事”作為最大原則,不愿意冒風險。
選擇“由于感覺規(guī)矩多了不好干事,激勵機制少等,失去好處‘不作為”、“由于遇到‘天花板,抱怨‘多干多錯等,慵懶散漫‘不想為”以及“由于政治規(guī)矩破而未立,轉型調整不適應等,職能缺位‘不會為”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19.2%、15.7%、10.2%。
調查發(fā)現,部分官員為自保而“不愿為”,因為官員作為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尤其是對不良問題的改革往往觸及多方利益,感覺規(guī)矩多了不好干事,激勵機制少以及遇到“天花板”等,透露出不作為官員心中的既定立場和利益結構與中央政策取向的不一致,決定了其執(zhí)行政策態(tài)度不積極,從而在行動上表現為消極觀望、有選擇性執(zhí)行或強烈抵觸。有干部表示, ?“做好沒人知,做不好自己買單,還不如不做”。
選擇“不會為”的受訪者較少,但這種心態(tài)也確實存在?,F在中央釋放的政策信息是“不唯GDP論英雄”、經濟轉型和全面發(fā)展,這無疑增加了政府施政的難度。實現政策轉型并非輕而易舉,需要相當長的探索期。在一種新的經驗模式尚未成型的情況下,由于缺乏應對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和辦法,官員不再熱衷跑馬圈地的項目,表現在行動上即淺嘗輒止或敷衍了事。這種“不作為”可以看作是一時“不知如何作為”的反映。
在對基層干部的采訪中,我們發(fā)現他們對“為官不為”也有一些苦衷和困惑,如基層干部工資水平滯后于經濟社會發(fā)展,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基層干部權責不對等;缺乏必要的容錯機制——改革是有風險的,“摸著石頭過河”,有可能“摸”對也有可能“摸”錯,失敗了就會被“一棍子打死”等等。
七成以上受訪者認為基層干部最容易
出現“為官不為”
“為官不為”現象更多地發(fā)生在“縣級部門”(47.1%),其次是“鄉(xiāng)鎮(zhèn)部門”(23.5%)
在官員懶政、怠政不斷被爆出“新花樣”和持續(xù)受到關注的背景下,究竟“為官不為”現象在我國哪一個行政層級較為嚴重?明確這一點,有利于相關部門更為準確、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出“藥方”。調查顯示,據受訪者的觀察和了解, ?“為官不為”現象更多地發(fā)生在“縣級部門”(47.1%);“鄉(xiāng)鎮(zhèn)部門”排在第二位(23.5%);選擇“地市級部門”的受訪者占比為22.0%;相比之下,僅有7.4%的受訪者選擇了“省級部門”。由此可見,七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為官不為”在縣級、鄉(xiāng)鎮(zhèn)等基層干部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對基層干部的調查采訪也反映出相似的結果。有受訪者認為,單從數量上或概率論的角度來說,越到基層,“不作為”的現象相對越多,基層群眾反響也就越大。另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基層干部稱,從政權層級來看,鄉(xiāng)鎮(zhèn)干部“不作為”的現象較多。其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任務壓力大,同時還存在權責不對等的問題。從干部職級來看,縣處級副職及以下的干部群體,肩上責任不重、自我要求不高、擔當意識不強,其職業(yè)自豪感較差。
李克強在批評庸政懶政時,曾專門提到中央的政策到了基層可以被一個處長卡掉。中央改革能否落地、政策措施能否到位,與基層干部的擔當與作為密切相關。然而,當前一些地方基層干部群體中出現的“不作為”現象已經給中央政令的落實造成影響,出現了“最后一公里”難題,基層干部群體中存在的“為官不為”現象亟待引起重視。
近八成受訪者認為40~59歲最容易
出現“為官不為”現象
選擇30~39歲和20~29歲年齡段的受訪者僅占8.7%和1.5%
一些領導干部由于受到年齡限制,認為自己在職務上沒有晉升的空間,從而不思進取,行動懈怠,滿足于當“混事官”。具體而言,這類官員主要以“天花板”干部和退居“二線”的干部為主。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70%的受訪者認為45~55歲的干部最容易遭遇“天花板”現象。在“‘天花板官員最大的危害”這一調查中,得票最高的為“混日子,得過且過,帶壞官場風氣”,這也與“為官不為”的官員群體表現不謀而合。 一些升遷無望的官員,會出現自暴自棄、自由散漫,甚至抓緊機會貪污腐敗等心態(tài)。一些年齡較大的干部游離于組織管理之外,沒有開拓能力而坐等論資排輩,思想懈怠,政治上不思進取,更容易混日子;有的擺老資格,對領導交辦的各項任務不理不睬,沒有起到表率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年輕同志的工作積極性。有受訪干部表示,一般來說,40~59歲的基層官員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覺得自己不會再被重用了,工作上也不會那么竭盡心力了。在這種心態(tài)下,便出現了“慢慢熬”的思想苗頭。他們從以前的勤奮敬業(yè)、廉潔奉公轉變?yōu)樽非笙順?、碌碌無為,逐漸步入不想干事的“不作為”行列。
受訪者認為加強監(jiān)督問責等
制度建設比思想教育更有效
由于不作為問題的隱蔽性較強,且難以找到證據,因此治理起來就更加困難,卻又刻不容緩。本次調查中,82.2%的受訪者認為“加強督查問責,督促‘為官善為”、“加強制度建設,約束‘為官作為”、“完善考核體系,規(guī)范‘為官奮為”是治理“為官不為”更有效的方法,選擇“加強思想教育,引導‘為官有為”的占比為13.9%。
要使干部為官有為,重點還是要讓“敢擔當”的作風回歸本位,這就需要治標與治本等多方面的制度保障。要注意抓早抓小抓苗頭,對“為官不為”的“小毛病”,要防微杜漸,督促干部多干事、干成事。同時加大問責力度,倒逼干部廉潔從政、奮發(fā)有為。在對基層干部的采訪中,也有多數受訪者提到了完善獎懲機制。對一心為公敢于干事的,即使出現失誤也要給予適當包容,使他們卸下包袱、輕裝上陣;選拔重用作風實、力度大、成效好的干部,同時及時問責不作為、慢作為、不敢擔當的干部,加大懲治力度,形成正確導向;制定能調動各層次、各年齡段干部積極性的措施,使廣大公務員都有奔頭,從上到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進程。對此,有專家指出,從長遠來看,還是要改革我國的公務員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公務員職業(yè)化發(fā)展制度、薪酬福利制度等。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