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首都赫爾辛基距離俄羅斯的圣彼得堡僅383公里,開車只須四個半小時即可到達,不僅如此,芬蘭和俄羅斯之間的國界更長達1300公里;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與俄羅斯海軍基地加里寧格勒僅有536公里之遙。
加里寧格勒港地處波羅的海咽喉,為二次大戰(zhàn)戰(zhàn)后德國割讓予前蘇聯(lián),不與俄羅斯接壤卻與立陶宛與波蘭接壤的區(qū)域。就像是在虎口上,瑞典和芬蘭在俄羅斯對西方戰(zhàn)略的重要地位不言可喻。
兩國決定政治中立
12世紀后半期,芬蘭被瑞典王國入侵并統(tǒng)治。1809年瑞典對俄戰(zhàn)敗,芬蘭成為附屬俄羅斯的大公國。1917年芬蘭獨立,但和平時期并不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間,受戰(zhàn)火波及。一直為芬蘭人所傲的是,他們始終展現(xiàn)強烈抵抗的意志,入侵者并未成功征服和占領芬蘭,芬蘭此后遂保持中立。
瑞典在2014年8月14日慶祝度過200年的和平,這個躲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國家,向來以其中立政策為傲。在上世紀70年代的政治環(huán)境下,中立成為大多數(shù)瑞典人的國家認同和意識型態(tài)之一。尤其是社會民主黨的擁護者,認為瑞典人就是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都能保持中立。這樣的意識形態(tài)一直影響今日大多數(shù)的瑞典人,他們不認為必須加入北約,因為加入北約就等于破壞了中立的價值,傷害了瑞典人的認同。
克里米亞讓芬蘭人危機意識上升
2014年初,俄羅斯動作頻頻,克里米亞事件使得這兩國政治人物與民眾開始思考保持中立的必要性。
俄羅斯戰(zhàn)機在2014年夏天闖入芬蘭領空達五次之多,觸動起芬蘭和俄羅斯之間的敏感關系。芬蘭總理史杜普主張加入北約,贊成的聲浪也越來越高漲。
無獨有偶,2014年3月初,北歐航空公司(SAS)一架載有132名乘客,從哥本哈根飛往羅馬的客機,險些在瑞典南部大城馬爾默東南方上空與俄羅斯偵察機相撞,兩機僅差距90米,所幸民航機師警覺才免掉一場大禍。
這起事件被倫敦智庫“歐洲領導力網(wǎng)絡”(ELN)”在2014年11月發(fā)表的《危險的邊緣策略:2014年俄羅斯與西方之間近距離軍事遭遇》報告,指為前三名最高風險的事件之一。
間諜船疑云讓瑞典人不安全感大增
另一起國際矚目的事件發(fā)生在2014年10月中。根據(jù)軍方搜集到的情報和公民所拍攝的照片,就在離斯德哥爾摩咫尺之遠的水域里,偵測到外國可疑船只,10月17日瑞典軍方更發(fā)動200多名軍人、隱形艦艇、掃雷艦和直升機參與搜索行動,事件掀起間諜疑云,20日瑞典宣布封鎖事發(fā)地方圓900米范圍。
大部分瑞典人將此事件與1981年俄軍潛艇潛入南瑞典軍事要地卡爾斯克魯納 附近水域的歷史連結(jié),認為并非空穴來風。雖然整起事件疑云重重,也未得到滿意解答,瑞典卻在24日宣布取消搜索。根據(jù)海軍少將格倫斯塔德的說法:“瑞典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確認這艘可疑船只的國籍,也沒有指向特定國家。我們已經(jīng)評估過,因為資訊不足,這件事將不會有更多的進展”。
這起冷戰(zhàn)以來瑞典最大的軍事行動已引發(fā)后續(xù)效應。瑞典諾沃斯民調(diào)公司在這起事件后立刻針對受訪民眾詢問,是否愿意加入北約組織,同意人數(shù)已由5月的28%成長到37%。
波羅的海不平靜
親近普京的政治顧問馬可夫在2014年6月曾向芬蘭與瑞典媒體表示,如果兩國加入北約,可能會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不知是巧合或是來自俄羅斯的警告,瑞典9月與北約簽訂合作計劃,同意北約國可在瑞典領土進行聯(lián)合演習,10月中旋即發(fā)生潛艇事件。
加入北約猶如捋虎須的行為,使得芬蘭和瑞典不得不小心謹慎面對。瑞典國防部長胡爾特奎斯在2014年11月與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的會面中聲明,瑞典并沒有加入北約的計劃,但會加強合作。芬蘭總統(tǒng)尼尼斯托也在去年11月底的受訪中表示,芬蘭不應加入北約,此舉將疏遠芬蘭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
這些尋求國際合作的聲浪中,也有部分學者獨排眾議,認為這次潛艇事件的主角是北約潛艇。瑞典“和平與未來研究跨國基金會”會長奧伯認為,這次事件不太可能是俄羅斯的潛艇,因為這將會使瑞典更投入北約的擁抱,不符俄羅斯當局利益。反倒有可能是北約為了自身利益,在沒有事先告知瑞典的情況下,派出潛艇活動。
不管事實的真相為何,可以肯定的是,看似風平浪靜的波羅的海其實并不平靜,充滿暗潮洶涌的政治角力。?笏(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