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虎
一
根據美國戲劇家田納西·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的同名戲劇改編的電影《欲望號街車》(1951),由伊利亞·卡贊( EliaKazan)執(zhí)導,費雯·麗(Vivien L eigh)及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主演。該影片展示了女主人公布蘭奇在追求理想的愛情過程中連續(xù)遭到挫折,性格憂郁、軟弱但又不肯妥協,在遭遇一連串打擊后變得精神瘋癲的故事。
生態(tài)批評主要關注自然,思考入和自然的關系,較少將理論視角投向人本身。隨著該理論的發(fā)展,有學者開始有意識拓展生態(tài)批評,尋求超越自然書寫,將目光轉向人類聚居區(qū),探索人自身及人的精神生態(tài),指出:“精神生態(tài)在人類世界中的位置,就像愛情在男女世界中的位置。盡管與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有著密切的聯系,也仍然可以劃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就現實的人的存在來說,人既是一種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同時,更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痹诖嘶A上,他提出“精神生態(tài)學”的概念:“如果一定要為‘精神生態(tài)學下一個定義,那么我們可以這樣概括:這是一門研究作為精神存在的主體(主要是人)與其生存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一方面關涉到精神主體的健康成長,一方面還關涉到一個生態(tài)系統在精神變量協調下的平衡、穩(wěn)定和演進。”
精神生態(tài)學的提出,為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探索文藝作品如電影《欲望號街車》中人的精神生態(tài)提供了可能。這或許可以有效的調和生態(tài)批評和人的精神生態(tài)互不關注的矛盾,也為拓寬從生態(tài)批評理論的視角,解讀更多的文藝作品提供新的思路。
二
影片《欲望號街車》不僅向我們展示了主人公布蘭奇對于浪漫、美好的愛情的向往,還向我們描述了生活在該區(qū)域的人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對于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反映在作品中,就表現為作者對于書中各種矛盾的揭露以及背后的各種觀念的沖突和扭曲,以及人物在各種壓迫下的各種反應,尤其是影片中人物的精神生態(tài)。20世紀的人類文明發(fā)展迅猛,但人的精神問題依然存在:“從20世紀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看,這個精神圈內發(fā)生的事情越來越讓人憂慮,在這個物質越來越富足,物欲越來越強烈、人的物化進程越來越緊迫的年頭,‘精神問題反而越來越顯突出來。而且更多的人開始把精神問題與現代社會的結癥、與地球生態(tài)的安危密切聯系起來”。
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造成環(huán)境的污染,雖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但人的精神生態(tài)問題并未解決,原因之一在于人的精神生態(tài)比自然生態(tài)更加復雜,尤其是觸碰到人類社會的禁忌時,矛盾沖突就顯得尤為嚴峻。影片確實觸及了一些當時被認為的禁忌,有人認為該影片是一種實驗,試圖通過挑戰(zhàn)禁忌來吸引觀眾,并希望借此重新吸引觀眾對電影的興趣:“威廉斯的劇本通過深深探索劇本人物的精神和道德體驗提升了一種現實主義,這種現實主義通常帶著許多正義,被稱為‘詩性的。但是通過拒絕尊敬傳統禁忌,作者的現實主義也在某種方式刺激了電影制作者,認為這可能會讓好萊塢的顧客——越來越沒有興趣去電影院的觀眾喜歡它。”這對于電影本身來說是吸引觀眾的手段之一,但對于影片中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布蘭奇來說,卻不能不說是一種精神生態(tài)的痛苦煎熬。
影片主人公布蘭奇是一所中學的教師,在其16歲時愛上17歲的男孩艾倫,但是艾倫卻因為受不住壓力而吞槍自盡。需要指出的是,原劇本暗示艾倫是同性戀者,而影片似乎并未提及,這可能與當時的禁忌有關。不過,這種差異并不影響我們對于艾倫的精神生態(tài)解讀。17歲的艾倫希望獲得愛情,而私奔也是禁忌,更不用說同性愛情,這些都觸犯當時的道德規(guī)范。只是原劇本中的禁忌與當時公眾道德的矛盾更加尖銳,雙性戀的艾倫的欲望自然面臨社會道德的壓力,抵抗不住最終自殺。而布蘭奇堅持對艾倫的愛不肯妥協,甚至接受其一切。在艾倫去世后,仍然不能忘卻艾倫,最后竟然和中學生進行所謂的“戀愛”,這顯然也觸犯了當時的禁忌,帶來的后果無疑是身敗名裂、最終丟了教職。艾倫和布蘭奇的欲望是只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理想,這是當時傳統社會無法容忍的。最后導致心靈脆弱的艾倫自殺,布蘭奇身心疲憊只能遠走他鄉(xiāng)。
當走投無路的布蘭奇搭載著欲望號街車去投奔自己的妹妹時,以為可以通過這樣來逃避社會壓力,但她又遇到了新的問題。雖然已經近乎走投無路,白蘭度仍然努力想要保住自己的尊嚴,宣稱自己是高雅的人,言行中不喜歡底層出身的妹夫斯丹利,這自然引起妹夫斯丹利的不滿,也為后米的悲劇埋下伏筆。在了解了布蘭奇的過去后,斯丹利更加認為這個所謂的南方“貴族”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他開始利用布蘭奇的過去而不斷在精神上打擊她。
在一次撲克牌聚會上,布蘭奇認識了米奇,兩人互相產生了好感,布蘭奇也希望從此擺脫過去,重新開始生活。但是,斯丹利將其過去的“丑聞”告訴了米奇。米奇了解真相后,宣稱布蘭奇“不干凈”,這導致兩人最終分手。這使得布蘭奇失去了最后的希望,而斯丹利的強奸最終成為壓彎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其瘋癲。
影片的沖突及悲劇告訴我們,—方面,面對禁忌的壓力,布蘭奇不愿改變自己的愛情理想,甚至通過不停的和陌生人約會來進行所謂的反抗。然而意志軟弱的布蘭奇并不能和強大的道德規(guī)范對抗。最終,她走投無路,卻仍不愿改變初衷。這是導致其精神瘋癲的深層原因。另一方面,出身下層的斯丹利被布蘭奇看不起,懷恨在心,儼然成為了道德的衛(wèi)道士,利用布蘭奇過去的“丑聞”敗壞其名聲,最終強奸布蘭奇,是她陷入精神困境的直接原因。
可見,社會環(huán)境衍生出的傳統規(guī)定人們的行為方式,如果觸犯了某種禁忌,則必然面臨懲罰。瘋癲是人所有希望破滅后的反映,是一種精神病態(tài)。布蘭奇希望繼續(xù)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尋找屬于自己的愛情理想。斯丹利則打擊其精神,維護自己的尊嚴。斯丹利似乎并非是想維護社會的傳統,只是利用這一傳統來打擊布蘭奇,一方面報復布蘭奇對自己粗俗的鄙視,另一方面也能從中獲得主宰的權威而已。如果不對各種社會沖突以及背后的人的精神生態(tài)失衡作出深刻反思,這將會使得一些人在欲望的驅使下,作出不理智的行為,進一步加劇精神生態(tài)問題。
三
除了傳統禁忌,該電影還揭露,將財產作為維系社會關系的紐帶也會導致人的精神生態(tài)的失衡。斯丹利并非完全粗俗不堪,如影片中他對于繼承法的相關規(guī)定了如指掌,甚至能熟練地背出《拿破侖法典》中的相關條文,指出妹妹有權繼承財產。這種對于財產的極度渴求明顯表現為布蘭奇不在時,斯丹利就迫不及待地開始翻找布蘭奇的行李,希望找到其可繼承的財產。這暗示了作品中人物在強烈的物質欲望支配下,精神生態(tài)的扭曲。
影片深刻的揭示了物質財富決定了人的地位的殘酷事實。事實上,財富的多寡不但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森嚴等級,而且決定了人物是否能夠繼續(xù)保持自己的優(yōu)雅和實現自己愛情理想的基礎。沒有了財產的布蘭奇不但無法保持自己所謂的尊嚴,也無法獲得自己的理想愛情,而遭到斯丹利的羞辱甚至強奸。影片側面表現了面臨生存的壓力,走投無路的布蘭奇在面對不公正時也不得不妥協:“她(布蘭奇)的妹妹斯黛拉發(fā)現家族財產已經失去后,放棄了所有高貴出身的虛榮,樂意從從古老家族的廊柱旁被拉下米,愿意接受她所愛的但是性格易怒的波蘭丈夫斯丹利所提供的更加有活力的生活?!?/p>
除了布蘭奇外,妹妹斯黛拉的表現也說明了其在經濟壓力下精神生態(tài)的失衡。當斯丹利將姐姐布蘭奇過去“丑聞”告訴斯黛拉后,她曾認為這是謊言,但是隨后似乎又選擇相信斯丹利。關于在斯黛拉孩子出生的晚上,姐姐布蘭奇遭到斯丹利強奸的事情,斯黛拉對尤尼斯說:“我不能相信她的說法,我要繼續(xù)和斯坦利一起生活?!?/p>
影片還暗示對物質財富的貪欲使人變得殘忍而虛偽。劇中斯丹利將遭到其強奸而最終瘋癲的布蘭奇送進了精神病院,一方面在妹妹和朋發(fā)面前,極力裝作關心布蘭奇,這可以充分顯示其對親人的“關心”,另一方面又擺脫了對布蘭奇的傷害而可能引起的道德的譴責、法律上的懲罰以及由此產生經濟負擔。這種虛偽和冷酷也體現了有人對于物質財富的貪欲導致人的精神生態(tài)的破壞以及對于他人美好理想的絞殺。在生存壓力面前。人的尊嚴和愛情理想在強大的物質利益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不管是布蘭奇自愿屈服于這種壓力或者徒勞的反抗,還是斯黛拉委曲求全,最終悲劇仍然不可避免。影片中布蘭奇變得瘋癲,妹妹斯黛拉屈從于生存壓力,主動放棄愛情理想,逐漸變得麻木而不自知,暗示人精神生態(tài)的極度惡化。
影片“通過建立這些敘述作為行為的內在部分,通過把人物命運系于故事的講述,作者創(chuàng)設了各種情境,而在這些情境中,那些見證了人類殘忍行為的人,發(fā)現他們的正常的神智被質疑,他們的言語變得沉默”。上述人物精神生態(tài)的失衡.暗示在影片中的社會,一切行為都應以是否產生物質財富為標準,否則便毫無意義。無論斯丹利對于財富的貪婪和索取以希望提升自己的地位、布蘭奇追求絕對純潔的愛情而蔑視財富,斯黛拉因為生存而委曲求全,這些都會影響人的內心,異化人的精神生態(tài),使人或者變得殘忍,或者變得瘋癲,或者變得懦弱,這正是影片中人物精神生態(tài)失衡的具體表現。
結語
生態(tài)批評也關注入的精神生態(tài)研究,認為人的精神生態(tài)和自然生態(tài)的體系相似之處?!队柦周嚒方沂居绊懭说木裆鷳B(tài)的一些因素。作品通過描述當時社會中傳統禁忌以及財產關系的所引起的各種沖擊,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問題所折射出的精神問題的深深憂慮,如人們之間為了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而沖突必然會影響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也會最終破壞人的精神生態(tài)平衡。因此,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生態(tài)的扭曲也暗示我們應體會到人物的精神生態(tài)失衡與人的觀念、欲望以及相應的行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