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 劉 毅, 梁 燕
臨床總結
平陽霉素注射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方法總結
劉 潔, 劉 毅, 梁 燕
平陽霉素; 血管瘤; 嬰幼兒
嬰幼兒血管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我院自2009-2013年,在門診行嬰幼兒血管瘤瘤體內平陽霉素注射治療79例,取得了滿意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79例患者,男性33例,女性46例;年齡2個月至12歲。其中頭面部51例,雙上肢21例,腹部7例。面積1.5 cm×1.5 cm~8.0 cm×8.0 cm。
1.2 方法 在注射平陽霉素時嚴格掌握劑量0.2~0.3 mg/kg,每月注射1次,3、4次為一個療程。根據(jù)瘤體大小分別將平陽霉素8.0 mg,用生理鹽水稀釋為1.0、2.0、4.0、8.0 mg/ml。完全溶解后用1 ml注射器4號半針頭,按體質量抽吸平陽霉素,最多不超過8.0 mg。注射時沿瘤體邊緣進針,切勿從正常皮膚進針,以免損傷正常皮膚。針頭完全進入后,回抽注射器觀察有無回血。開始注射時一邊注藥一邊后退。必要時可以同一方向多點注射,多點選在60°內,否則會造成藥液從針眼外滲。注射至瘤體表面蒼白腫脹為度。均勻注射完畢,局部壓迫,無出血和藥液外滲即可。
經(jīng)過3、4次注射治療53例患兒瘤體完全消失,膚色正常(圖1)。18例獲隨訪1~3年后時間輕微復發(fā),行再次注射。3例明顯減小,縮小程度超過一半以上。3例因部位特殊,無明顯變化,但也無增長趨勢,其中1例在瞼緣,1例在鼻尖部;另1例在拇趾的趾腹注射后藥物反應較重,腫脹明顯,行切開減張術。有2例注射后出現(xiàn)破潰,經(jīng)換藥治療后效果滿意。
嬰幼兒血管瘤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生長迅速,部分甚至破壞重要的組織器官使容貌毀損。平陽霉素注射治療常用于小面積、局限性或因部位特殊而暫時不宜手術,待注射平陽霉素后瘤體相對縮小且局限的血管瘤。其作用機制主要通過抑制瘤細胞DNA的合成,同時對血管內皮細胞有特殊的硬化作用。瘤體注射平陽霉素后,破壞了血管壁的完整性,同時發(fā)生無菌性炎癥導致血管壁逐漸增厚,官腔逐漸閉塞,促進血栓形成,使瘤體消失,從而達到治療血管瘤的目的[1]。
在患兒瘤體部位注射后,只有輕微的腫脹,但很快便恢復,一般效果比較明顯。在操作過程中,應嚴格控制藥物的濃度,否則會造成瘤體破潰,影響第2次注射,而且還會造成瘢痕。注射前應嚴格配置藥液,控制應注射的濃度;注射時確保藥物均勻地注射到瘤體內。注射間隔以4周為宜。
圖1 平陽霉素注射治療嬰幼兒血管瘤前后對比 a. 注射前 b. 注射1次(1個月后)
有報道表明,平陽霉素在瘤體內存留的時間及劑量,直接影響療效的好壞[2]。
對嬰幼兒血管瘤的治療不能局限于某一種方法[3],任何方法都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各有利弊。理想的治療效果就是能保證各重要器官功能不受影響,同時能徹底消除腫瘤且基本不形成瘢痕,并且不影響患者美容[4]。采用平陽霉素注射治療相對簡單,微創(chuàng),容易被掌握,且其療效明確,并發(fā)癥少,對年齡較小的患兒是較為安全的一種治療方法。無論何種方法,應取決于血管瘤的部位、大小、深淺度及可能達到的治療效果,更取決于家長的認知、心理的承受力,以及費用的負擔。只要在治療前與家長作好溝通,并選擇適宜的方法,以取得患兒家屬的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治愈效果。
[1] 董自強, 雍 磊, 史秀云. 平陽霉素局部注射治療小兒體表血管瘤286例[J]. 臨床軍醫(yī)雜志, 2008,36(1):83.
[2] 張 杰, 孟 箭. 嬰兒口腔頜面部血管瘤的早期干預治療[J]. 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7,21(1):100.
[3] 羅志勇. 藥物聯(lián)合應用治療小兒體表血管瘤45例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yī)學, 2012,15(7):172-173.
[4] 鄭江華, 陳開援. 平陽霉素治療小兒體表血管瘤1658 例臨床分析[J]. 中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09,16(3):226.
730050 甘肅 蘭州,蘭州軍區(qū)蘭州總醫(yī)院 傷口治療中心
劉 潔(1966-),女,甘肅人,主管護師.
10.3969/j.issn.1673-7040.2015.08.019
201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