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篁彈箏
這是一個漫長得出奇的冬天,干枯的樹葉紛紛凋零,黑煙滾滾的工廠如一頭昏睡的野獸,匍匐在地平線上。這就是由時鐘和管道構成的龐大機械系統(tǒng)的城市,鋼筋水泥,毫無溫情。
然而,某天,一位無所事事的青年,忽然在鋪滿落葉的地面上,發(fā)現(xiàn)了一片會發(fā)光的樹葉。它從何而來,為何會熠熠發(fā)光,難道是來自擺脫四季輪回、受魔法控制的樹嗎?手持這枚樹葉,青年的人生是否會發(fā)生改變……
這一期,讓我們走進馬岱姝的繪本世界——《樹葉》。
無字書
《樹葉》是一本無字書。一般的繪本,都會或多或少穿插一些文字,但是在岱姝的繪本中,有的只是一張又一張細膩獨特的素描,透過這些彩色鉛筆留下的痕跡,人們仿佛能聽到鉛筆與白卡紙的摩擦聲,細如蠶食。
沒有文字,當讀者翻開繪本,眼前在呈現(xiàn)出圖畫的同時,心中也會不由自主地為其配上臺詞、劇情,自己是導演。而不同的人,也會看到圖畫之外不同的文字。
一片樹葉,在原本凋零枯萎的季節(jié),竟然會孤獨地發(fā)出微光,這份微光恰好被同樣孤獨的在城市中打拼的青年看到,這枚樹葉帶著他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廣場掃樹葉的老人,開樹葉博物館的館長…… 不同的人背負著各自不同的命運和故事,這就是會發(fā)光樹葉背后的意義。
看到這個故事中的青年,也會想到我們自己。忙碌的城市,平凡的人生,我們或許是一位為學業(yè)而焦頭爛額的學生,或許是一位為生活所迫奔波的白領,或許是一位喪失方向的失業(yè)者,或許是你、我、他,還有她,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故事中的那個青年,在黑暗中尋覓一點光亮,即使那點光亮來自一枚神奇的樹葉。
芳草覓蟲兒
《樹葉》的靈感來自作者馬岱姝的一次尼泊爾之旅。狹窄而熱鬧的加德滿都,人之間關系緊密卻又生活自如。夜晚沒電時,人們會點燃蠟燭,也有人在路邊燃起一堆篝火,大家席地而坐,一邊烤火一邊吃東西。獨在異鄉(xiāng)的岱姝,想起她的家鄉(xiāng)成都,這種熟悉而陌生的感觸最終使她拿起畫筆,開始了《樹葉》的創(chuàng)作。
旅途邂逅的人,也紛紛留在岱姝的腦海中。在廣場掃樹葉的老人,其實是一位守護寺廟的人,他每日雖僅僅是開關、清掃寺院,拜訪祭祀物品,但卻默默堅持一件可能微不足道的小事;樹葉圖書館長則來源于一個做銀器的老人,他雖技藝精湛,甚至給國王做,但生活仍很樸素……這些記憶最終成為岱姝的靈感,化為她書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書中還有一幅,其實是她和父親的合影。談到父親,岱姝想起小時父親常帶自己在草叢里捉小蟲兒玩,還會搜集樹葉標本送給她。盡管岱姝的父親在她13歲時就不幸因病去世,但那段美好的童年回憶卻讓她記憶猶新。雖然在畫《樹葉》時,岱姝沒有特意將這部繪本與自己的父親聯(lián)系起來,但最終,書中還是留下了許多難以磨滅的痕跡。
<I:\2014年博覽\2014年中學生博覽內文\2014年博覽-8A-15\心-藍色.jpg>編輯/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