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達
2014年12月26日,對鞍鋼人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66年前,鞍山鋼鐵公司成立時選定了毛澤東誕辰紀念日,如今占地1.26萬平方米的鞍鋼集團展覽館開館,又意味深長地選在了這一天。
這個展覽館是利用煉鐵廠二燒車間閑置廠房改建成的,上下三層樓,通過大型實體、銅鑄人物、模型場景、圖片文字和聲光影像等形式,展示滄桑歲月、長子鞍鋼、品牌鞍鋼、排頭鞍鋼等12個主題,并由此誕生了5個基地:鞍鋼文化建設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冶煉知識科普基地、工業(yè)遺產保護基地、工業(yè)旅游火勝之地。
老一輩鞍鋼人站在“英模墻”下,聚精會神地尋找著自己的或熟悉的名字。“英模墻”用幾十塊鋼板焊接而成,銹跡斑駁,上面鐫刻著自1949年7月9日鞍鋼開工以來涌現出的公司及市級以上英雄勞動模范5804人的名字。找到了,找到了,他們喜極而泣。
“英模墻”旁矗立著一座由5000多個螺絲帽焊接成的鋼鐵工人像,創(chuàng)意獨特,造型逼真。任誰至此,都會印象深刻。
籌備之初,鞍鋼就定位建一流的展覽館,甚至把百年前建成的,數十米高,上百噸重的1號高爐整體搬遷到此。
86歲的張老站在1號高爐下,感慨萬千。他家上三輩下三輩都靠鋼鐵吃飯。張老出生時,父親和爺爺都在煉鐵廠的安全事故中去世。16歲時,張老由哥哥帶著,進煉鐵廠當學徒。彼時,日本投降,工廠關閉,工人回家。直到1948年2月鞍山解放,年底鞍鋼公司成立,發(fā)表《告工人同胞書》:“獻交器材,回廠上班,保證有飯吃、看病不花錢,修舊利廢,爭取早日復工……”張老和哥哥捐出家里的螺絲刀、管鉗子、鐵鋸鐵線等,重回煉鐵廠上班。
那時煉鐵廠有9座高爐,有的被炸毀,有的被蘇軍拆走,只剩下破爐殼。1號和4號高爐比2號損壞嚴重,但比其他高爐要好。復工計劃提出一年內修復這3座高爐。張老在英模孟泰的帶領下,把鋪蓋卷搬到高爐下,住在現場半年多,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餓了吃高粱米大咸菜,困了就隨處打個盹兒,終于在1949年12月18日,最難修的4號高爐隨著1號和2號高爐一起出鐵。
著名作家草明、于敏、艾蕪等都紛紛來鞍鋼體驗生活,創(chuàng)作出《乘風破浪》、《爐火正紅》、《百煉成鋼》等作品,為一個個草根英雄樹碑立傳。
先當修理工后干澆鑄工的張老,難忘昔日高爐下的廠房處處透風,難忘防燙鞋底冒著煙,稍有不慎就會被1000多度的鐵水燙傷。但最讓他感慨的是那時鞍鋼工人經濟政治地位雙翻身,大家都以主人翁精神干工作,服從組織分配,從不講價錢。
1952年,國家號召全國支援鞍鋼,建設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煉鐵廠新7號高爐三大工程。張老參加了新7號高爐的建設。他年年是先進生產者。不久,一位上海姑娘主動接近張老,并與之戀愛成家。此時的鞍鋼一躍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企業(yè),其所在城市也一度成為中央直轄市,地位等同于京津滬。
三大工程剛剛建成投產,國家又讓鞍鋼支援全國,負責承建武鋼、包鋼。張老跟著孟泰去指導,見到了在包鋼安家落戶的哥哥,兄弟相擁。如今,他希望哥哥能回來看看1號高爐——見證和回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張老的兒子此刻正在展區(qū)瀏覽,他在父親“獻完青春獻子孫”的影響下,報考了鞍山鋼鐵學院,畢業(yè)分配到煉鋼廠。大學生雖然屬于干部編制,但“鞍鋼憲法”深入人心,干部與工人同勞動,大學生更要到生產一線鍛煉。小張從煉鋼工干起,不久當上了爐長,帶著深藍色看火鏡,一干就是8年,后來逐步升級到公司任某部門一把手。
煉鋼的辛苦張部長不愿多提,倒是鞍鋼曾經身處低谷讓他終生難忘。進入市場經濟后,國家給了寶鋼近200億元的資本金,給了武鋼一條1700軋機,給了首鋼產品自銷權。既沒有國家資本金,也沒有自銷權的鞍鋼,為國家貢獻了近700億元的利稅,卻只剩下落后的設備自保。鞍鋼的優(yōu)勢與自豪感不再,鞍鋼人的收入也從第一位下滑到第七位。企業(yè)甚至沒錢買煤,難以維持生產。工人們午飯后無所事事,只能打撲克、下象棋、睡覺,傷亡事故頻發(fā)。上邊要不來政策,鞍鋼領導只好向內發(fā)力,下發(fā)了20號文件《關于禁止職工在廠區(qū)、機關內進行撲克、棋類活動的通知》……
紀律好了,還是沒錢買煤,高爐停了兩座。公司只得向工人籌借煤款。張部長當時月薪780元,祖孫三代8口人擠在12平方米的房里,他寢食難安,與妻子商量拿錢借給公司。妻子不情愿,“你想喝西北風啊?”已經退休的張老不高興了,“喝西北風還吃大米白面炒菜?鞍鋼是咱們的衣食父母,現在有困難就得幫!”最終,張部長把給兒子娶媳婦攢的3650元錢都借給了公司。不到3天,公司籌得上億元煤款。總經理熱淚盈眶,在會場給數十萬職工三鞠躬。
1997年,在國家的支持下,鞍鋼通過股份制改革重組,在香港發(fā)行股票,籌得資金,先實現了“平爐改轉爐”,又實現了高爐改造、模鑄改連鑄。改造后,一噸鋼材成本下降300多元,一年就省出10多個億。公司又以滾雪團方式,上了多條生產線,2006年利潤達113億元。就在那一年,張部長的工資翻了好幾番,參與公司集資建房,他搬進了玉佛山下100多平方米三室兩廳的樓房。
2008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鞍鋼干部一度70%開支、工人開90%,技術人才開始跳槽,但也有以李超為代表的一大批“技術報國報鞍鋼”的人選擇留守。
在鞍鋼展覽館,李超占有一席之地。通過觸摸屏,參觀者可以與李超對話:你是哪里人?現在做什么工作?聊聊你的讀書時光吧。剛到鞍鋼有什么感覺?工作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李超1989年6月從鞍鋼技校畢業(yè),分配到冷軋廠工作,從機械車間點檢員起步,成為2號線機械作業(yè)區(qū)副作業(yè)長,直至 2010年3月,成為4號線設備作業(yè)區(qū)作業(yè)長兼黨支部副書記。2號線和4號線清洗機組等都從日本進口。初建4號線時,李超赴日本參與設計審查,一口氣說出2號線在運行中暴露出的60多處問題,讓在場的日本人不禁佩服這個從生產一線走出來的小個子。
除此之外,李超先后解決生產難題230多項,共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7項、專有技術4項,國際發(fā)明展覽會金獎1項。李超團隊破解冷軋生產線的乳液清掃難題,使得鋼板表面質量提高了兩個等級,累計為企業(yè)創(chuàng)效近5000萬元。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都感嘆,這項技術在國內外首創(chuàng),由工人發(fā)明,難能可貴!
有媒體說鞍鋼第一代人雖然沒文化,但懂得報恩、愛國,會苦干實干,佼佼者還會加巧干;鞍鋼第二代承上啟下也不錯,有知識有文化,從小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懂得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
到了第三代,懂得了與世界接軌,學會了反思,卻丟失了鞍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走了下坡路。李超對此不認同,縱然鞍鋼一度從共和國長子淪為鋼鐵上市公司的“虧損王”,但鞍鋼人的精神從未改變,“技術報國”的理想始終如一。
如同現在展覽館實行“邊開館、邊修改、邊充實、邊完善”原則,鞍鋼也在修補強化;展覽館的解說員一直在崗,鞍鋼工人也未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