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肅慎族系的天文歷法源流

        2015-08-16 03:36:06楊淑輝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金朝歷法天文

        楊淑輝,張 妍

        (1.沈陽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數(shù)學基礎教學部,遼寧 沈陽 110034;2.遼寧師范大學 數(shù)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肅慎族系的天文歷法源流

        楊淑輝1,張妍2

        (1.沈陽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數(shù)學基礎教學部,遼寧 沈陽 110034;2.遼寧師范大學 數(shù)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肅慎族系是東北地區(qū)的古老族系之一,該族系掌握的天文歷法知識既有其本民族特點,也留有中原文化影響的印記。在馳騁邊疆到入主中原的政治背景下,肅慎族系的天文歷法知識從最原始的物候紀年時發(fā)展到高級歷法階段。金朝和清朝統(tǒng)治時期,統(tǒng)治者重視歷法,培養(yǎng)了一批掌握較高級天文歷法知識的肅慎族天文人才,編制了精密的律歷典籍。而一直駐守邊疆的肅慎族后裔,天文歷法發(fā)展幾乎停滯,直至新中國成立,一直處于較為原始的初級階段。

        肅慎族系;天文歷法;滿族

        東北地區(qū)的古族可分為肅慎、穢貊、東胡三大族系。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肅慎族系就已經(jīng)在東北以漁獵為生。這一古族從古至今沿用過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赫哲、鄂溫克、鄂倫春等名稱。學者對這一族系多種稱謂之間的關系持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肅慎、挹婁、勿吉是中原地區(qū)不同政權時期對肅慎族系的不同稱呼,或是不同種族音譯不同的結果。另一種觀點認為:肅慎是一個廣義的大族系,其中肅慎、挹婁、勿吉均是族中成員,隨不同時期族系中各成員部族的強弱不同而在不同時期成為中原政權對這一族系的代稱。先秦稱之為肅慎,漢魏稱之為挹婁,南北朝稱之為勿吉,隋唐稱之為靺鞨,宋、遼、金、元、明稱之為女真。明末至清初,女真的主體部分融合其他民族稱之為滿族。一些邊遠地區(qū)的分支未融入滿族,分別形成了今天的赫哲、鄂溫克、鄂倫春等族[1]。在肅慎族系的發(fā)展歷程當中,有三個重要階段,一是遠古至隋唐時期,到唐時靺鞨建立了譽為“海東盛國”的渤海國;二是遼宋時期的女真人,滅宋建金;三是明清之際,滿族入關,建立大清朝。肅慎族系這一古老族系,馳騁中原與世居東北故地的不同部落,天文歷法素質也走向了兩種極端。一直固守在東北邊境的肅慎族人遠離中原文化區(qū),科技文化發(fā)展緩慢,天文歷法知識極其匱乏,長期以來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物候紀年時、生產(chǎn)周期紀年時、天象紀年時、結繩、刻木紀年時等方法。直到解放前,還停留在結繩、刻木紀年時的原始狀態(tài),新中國成立之后直接跨入了現(xiàn)代歷法紀年時階段。而入主中原的肅慎族帝王,將天象作為與帝室政事相關的表象,大力發(fā)展了天文歷法。

        1 遠古肅慎族的天文歷法萌芽

        對遠古時期肅慎族文化研究依賴于考古學發(fā)現(xiàn)。距今6 000年左右的新開流遺址,位于大小興凱湖之間,出土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生產(chǎn)工具。陶器上裝飾的水波紋、魚鱗紋、魚網(wǎng)文及由魚網(wǎng)紋衍生的菱格紋,生動的體現(xiàn)了漁獵背景,昭示了新開流文化與赫哲族的淵源關系。出土的鳥圖騰“獵鷹海東青”是一個“骨雕鷹首”,反映出薩滿文化中的靈禽崇拜思想[2]。新開流遺址及其出土文物還沒有明確的天文歷法跡象。

        已有5 000年歷史的黑龍江沿岸的薩卡奇—阿梁村巖畫則反應了薩滿文化中對自然的崇拜——太陽崇拜。太陽崇拜說明肅慎族系已經(jīng)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太空。

        位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友誼縣成富朝鮮族滿族鄉(xiāng)鳳林村的鳳林城址是漢魏時期的肅慎族文化遺址。鳳林城址出土了一件玉器,是一只淺青灰色的玉蟬[3]。蟬冬眠春生,被古人賦予了從死到生的特殊意義。玉蟬也可看作漢魏時期肅慎人采用物候方法紀時的萌芽。

        炮臺山城址與七星河北岸的鳳林古城隔河相望,合稱對面城。據(jù)考察,炮臺山古城的內(nèi)城為壇城,位于山腰以上部位,有登頂祭壇的梯道。山頂部,平面亦呈橢圓形狀,周長200 m,長徑約70 m,殘垣高0.5 m、寬5 m。山頂平面有8處“天坑”,每處直徑為6~8 m,深0.3~0.5 m不等。其中7處“天坑”按北斗七星狀排列,另一處“天坑”則位于北斗七星北側,顯示著當年極星的位置[4]。北斗七星祭壇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首個以天文星座為形象的城市核心建筑,是我國和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北斗七星祭壇。充分說明漢魏時期的肅慎族已經(jīng)建立了傳統(tǒng)的星相體系,也找到了這一族系崇拜和祭祀北斗習俗的根源。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祭祀北斗的卜文,而玉文化更是在漢代盛行,厚葬死者往往會在其口中含玉蟬,期待死者能夠像蟬一樣破土重生。上述考古發(fā)現(xiàn)說明,中原文化早在漢魏時期就應經(jīng)流傳到東北,影響著肅慎族的生產(chǎn)生活。

        肅慎族文化的出土文物及遺址雖不足以完整推斷其天文常識,但足以推斷出,石器時代的肅慎族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生存技能,通過生產(chǎn)生活實踐及中原文化的影響,掌握了簡單的天象變化規(guī)律,根據(jù)太陽、月亮的升落來安排生活,根據(jù)物候的變化判斷季節(jié)的更替,是“生產(chǎn)周期紀年時”和“物候紀年時”的萌芽階段。最晚至魏晉時期建立了傳統(tǒng)的星相體系。

        2 女真時期天文歷法的發(fā)展

        從遠古至女真建立金國(1115)之前,肅慎族文化一直處于落后狀態(tài),沒有本民族文字,不懂漢文。通常采用結繩、刻木之類原始的方法記事。金太祖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后,最初并沒有計時日、觀天象的制度。隨著金朝統(tǒng)治的鞏固,民族文字的創(chuàng)立,經(jīng)濟文化水平的逐漸提高,統(tǒng)治者開始關注天文歷法,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金史》中對金朝的天文機構、天文觀測儀器、計時儀器、歷法等相關問題均有記載。

        2.1金朝的天文機構

        自古以來,帝王都將天象作為與皇家命運相關的表象,把天文歷法機構的天象觀察報告和歷書作為指導生產(chǎn)生活的參考或依據(jù)。

        金朝貞元元年(1153),女真人遷都燕京后,承襲唐、宋歷制建立了隸屬秘書監(jiān)的司天臺。金朝于1154年開始修建天文臺,遺址在今北京中國科學院。司天臺的職責為天文觀測、觀天儀器研制、編制歷書、測報日月交食及各大行星的運行周期、預報異常天氣、星相占卜及人才培養(yǎng)等。司天臺設7種職位,其中設提點1人(五品)、監(jiān)1人(從五品),掌管天文觀測、歷法制定和災害天氣預測,密奏朝廷。設少監(jiān)1人(從六品)、判官1人(從八品)。教授2人,正大初年減為1人,負責人才培養(yǎng)。司天管勾(從九品),不限資歷和人數(shù),分別隸屬五科,業(yè)精者即可被錄用。五科為天文科(女真、漢人各6人)、算歷科(8人)、三式科(4人)、測驗科(8人)、漏刻科(25人)。長行50人,未授予職務,可以候選管勾??烧惺諏W員名額為76人,其中漢人50人,女真26人,可以候選長行[5]。

        2.2金朝的天文儀器

        女真人于天會四年(1126)占領燕京,天會五年三月二十九日攻克北宋都城汴京(開封)。金朝攻占汴京后,得到“課命卜祝、司天臺官”等天文人才,將天文官吏和觀天儀器悉數(shù)運到燕京。從汴京獲得的天文儀器有天輪、赤道牙距、撥輪、懸象鐘鼓、司辰、刻報、天池、水壺等,但日久均已毀壞,僅剩銅渾儀在太史局。汴京與燕京相隔一千多里,地勢高低不同,需將渾儀極軸的北極高度升高四度才能觀測。明昌六年(1195)秋八月,雷雨天氣渾儀墜落毀壞,不忍丟棄,命令司天臺管修繕后仍置于臺上。1214年,金宣宗完顏珣迫于蒙古鐵騎的壓力又遷都汴京(史稱“貞祐南渡”),仍不舍渾儀,又難于搬運,于是熔鑄成物攜去汴京。宣宗興定中期,司天臺官上奏朝廷:司天臺沒有渾儀且觀天的人數(shù)也不足,應鑄天象儀器,多補生員,庶民盡可參加考試。禮部尚書楊云翼認為:“國家自來銅禁甚嚴,雖罄公私所有,恐不能給。今調度方殷,財用不足,實未可行?!焙笏咎炫_官又進言,于是觀天測侯之人添加數(shù)員,鑄儀之事擱淺[6]。

        對于計時的儀器,金史中也有記載:承安四年(1199)六月,奉職丑和尚進《浮漏水稱影儀簡儀圖》。命有司依式造之。浮漏就是蓮花漏,水稱相當于北宋蘇頌水運儀象臺中的天衡。影儀和簡儀金朝并未制造,但元朝郭守敬制作的相關儀器或與丑和尚的設計圖紙有關[7]?!督鹗贰v志》記載:張行簡(?-1215)為禮部尚書提點司天監(jiān)時,曾制作蓮花、星丸二漏,應是依丑和尚的圖紙制造。章宗命其將蓮花漏置放于宮內(nèi),而星丸漏于車駕巡幸時使用。貞祐南渡,二漏皆隨遷至汴京,金亡而毀,無所考證[6]。

        2.3金朝的天文人才及歷法

        金朝百余年的歷史上,只更換過一次歷法。金朝初期使用由遼朝可汗州刺史賈俊創(chuàng)制的《大明歷》。天會五年(1127),金攻滅北宋后,司天監(jiān)楊級在宋《紀元歷》的基礎上重新推算,修《大明歷》,天會十五年(1137)春正月開始頒行。至正隆三年(1158)三月,發(fā)生了司天監(jiān)推出日食之日,而并未發(fā)生日食,推測《大明歷》占候漸差。大定十七年(1177),又命司天監(jiān)趙知微重修《大明歷》,他用幾何方法測算日食和月食,大定二十一年(1181)修成新歷,后經(jīng)驗證精確度超過宋朝的《紀元歷》和同時期耶律履的《乙未歷》。趙知微的《重修大明歷》在天文歷法的測算中,表現(xiàn)了相當高的水平,在中國歷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章宗明昌初年,司天監(jiān)劉道用改進歷法,章宗下詔由學士院審定歷名。張行簡認為此歷應經(jīng)過復校測驗,等將來月蝕時沒有差錯,然后再賜名稱才合適。章宗采納后,下詔由黨懷英等人復校。經(jīng)校訂:明昌三年不置閏月;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金木星俱在危十三度,劉道用的新歷在十三日,差一日;三年四月十六日夜月食,時刻不同。因而并未被審定歷名。劉道用當徒一年收贖,長行彭徽等四人各杖打八十。張行簡任提點司天臺直學士時,對秘書監(jiān)新歷進行精細校正,定名《太一新歷》,頒布實施[6]。金朝此后不久滅亡,故此歷很少提及。金朝全盤接受了宋朝的天文人才和天文儀器,與此同時也開始刻意培養(yǎng)本民族的天文人才。前文提到的丑和尚沒有文字記載是否為女真族?!督鹗贰ぬ煳闹尽酚涊d,興定五年(1221)司天臺內(nèi)女真族天文學家夾谷德玉擔任天象觀測工作。

        2.4金朝的天象記錄

        金朝對天象的認識承襲中原地區(qū),《金史·天文志》記有詳細的天象觀測記錄:43條日食記錄,49條月食記錄;228條行星在恒星背景下的視運動。月行星掩犯記錄;太白晝見132條,歲星晝見33條;彗星記錄11條,另有6條“客星”記錄可以判斷為彗星;云氣和暈圈以及天色的特殊變化。流星記15條[8]。

        2.5金朝的天文歷法源流

        從《金史》記載的材料來分析,金朝的天文歷法人才和儀器均來自宋朝,天文機構在此基礎上建立,歷法也是在宋朝歷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由于金朝歷代統(tǒng)治者對天象歷法及儀器的重視,天文歷法水平在同時代屬于高水平,超出當時的元朝和南宋。司天臺除了漢人也培養(yǎng)了大量女真族天文學家。

        1234年金朝被元朝覆滅,金朝的天文歷法儀器落入了元朝統(tǒng)治者的手中,被元朝的天文學家吸收利用,對元朝的天文歷法知識和儀器制造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金朝統(tǒng)治時期南遷的女真人,在金亡后走向民族融合。居住在東蒙古地區(qū)的女真人則被蒙族逐漸同化,金文也逐漸被蒙文所取代。只有散居于東北的女真人仍頑強地保持著民族固有的習俗,在生活習慣上也保持著原有的生活模式。天文歷法在世居長白山以東偏北一代的女真人中再無從提起,又恢復到人類紀年、紀時的萌芽階段。

        3 滿族時期天文歷法的繁榮

        元朝滅亡后,女真人又逐漸發(fā)展壯大。明朝后期,以建州女真為核心發(fā)展形成滿族。出身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在滿洲(現(xiàn)今中國東北)建立后金(1616—1636)政權,為清朝的前身。此時女真人雖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借用蒙文或漢文記述。1599年(明萬歷二十七年)二月,努爾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創(chuàng)制滿文來書寫滿語[9]。1627年皇太極繼位,之后與明朝爭奪遼西地區(qū),統(tǒng)一了整個東北地區(qū),改國號為清。1643年順治繼位,并于次年入關建立了清朝。清政府重視天文歷法,一面引進西方天文學,一面開始培養(yǎng)滿族和蒙族天文人才。

        3.1清朝的天文機構

        清朝研究天文歷法的專門機構沿襲明朝,仍設在明朝舊址—天安門前面東側禮部衙門之后(今中國歷史博物館所在地),稱之為“欽天監(jiān)”。下設觀象臺和時憲書局兩部。觀象臺在京城東南隅(今建國門地鐵站南側),欽天監(jiān)在此安置天文儀器,觀測天象。時憲書局在宣武門內(nèi)天主堂以西,最初是明朝禮部尚書徐光啟修歷的處所,稱之為歷局。清朝時期,在欽天監(jiān)負責編修時憲書的西洋人在此居住。順治元年(1644)欽天監(jiān)成立,由禮部統(tǒng)管,順治十五年(1658)從禮部劃分出來,康熙三年(1664)又復歸禮部,康熙十年(1671)再次從禮部劃分出來,至乾隆十年(1745)完全從禮部脫離,成為獨立機構[10]。

        欽天監(jiān)設立之初,分天文、時憲、漏刻、回回四科,官職有監(jiān)正、監(jiān)副、五官正、保章正、挈壺正、靈臺郎、監(jiān)候、司晨、司書、博士、主簿等,均為漢人[11]。

        3.2清朝的天文人才

        滿族入關建立清朝之后,最高統(tǒng)治者充分認識到了天文歷法的重要性。一方面大力引進西方天文學,一方面著重培養(yǎng)滿族和蒙族的天文人才。政府給予學習費用支持,實施嚴格的考核制度,擇優(yōu)錄用為欽天監(jiān)官職。自此肅慎族系開始擁有了本民族的天文學人才。

        康熙九年朝廷頒布指令:“天文關系重大,必選擇得人,令其專心學習,方能通曉精微,可選取管學生與漢天文生一同學習,有精通者,俟?jié)M漢博士缺,補用?!笨滴跏辏?673)清政府設立了專門培養(yǎng)滿、蒙天文人才的機構——算學館。設算學館于暢春園之蒙養(yǎng)齋,簡大臣官員,精于數(shù)學折司其事,特命皇子親王董之。選八旗子弟學習算法[12]??滴踅?jīng)常在暢春園學習和辦公,使這里逐漸成為康熙時期的科研中心。

        延續(xù)康熙重視天文歷法的傳統(tǒng),雍正和乾隆時期對滿、蒙天文人才培養(yǎng)也制定了一系列新規(guī),除設立算學館外,還在國子監(jiān)的八旗官學教授算學,培養(yǎng)滿、蒙天文人才,直到嘉慶以后,氣勢漸微[13]。

        清政府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收到了成效,培養(yǎng)出的較有影響的滿族天文人才有:愛新覺羅·玄燁(康熙,1654—1722)、明圖(1670—1740)、顧琮(1685—1754)、博啟(1730—1805)、馬祜(康熙初年又作馬祐)、敬徵(道光年間)等。因欽天監(jiān)汗官與西洋傳教士不睦,互相參劾,康熙痛己不知而不能斷人是非,故而激發(fā)了學習數(shù)學、天文的決心??滴跆煳膶W造詣頗深,不僅精于天文理論,還能操作儀器測驗,常常親自給欽天監(jiān)天文生講授天文學課程,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北京設立學館,親自講授天文歷算??滴跤H自主編多部天文著作。正是清朝皇帝的高度重視,培養(yǎng)出多名滿族天文人才,這些人多在欽天監(jiān)任職。

        3.3清朝的天文歷法

        清朝承襲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權模式,明末編制尚未正式使用的《崇禎歷書》被清朝統(tǒng)治者續(xù)用,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將《崇禎歷書》縮短為103冊,更名《西洋新法歷書》,呈獻順治皇帝。清政府根據(jù)此書編制了歷書,稱之為《時憲歷》,即為近代使用的農(nóng)歷。清朝每年重新編制頒發(fā)一次《時憲歷》。以《時憲歷》為藍本,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一年(1711—1712),清政府組織譯撰了蒙文歷法書《天文原理》??滴跷迨辏?713),清廷開設蒙養(yǎng)齋,開始編修《律歷淵源》,歷時9年編纂完成。該書共計100卷,包括《歷象考成》《數(shù)理精蘊》《律呂正義》3部分。雍正八年發(fā)現(xiàn)了《歷象考成》在預報日食的失誤,前后兩次修訂,形成《歷象考成后編》。乾隆九年,清政府開始編修《儀象考成》,書中講述各種天文儀器,還包括三千多顆恒星的星表。

        3.4清朝時期關外滿族的天文歷法

        清朝入關后,滿族社會完全進入封建社會。留在關外的肅慎族系后裔衍變?yōu)楹照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分支,生活水平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延續(xù)了大部分祖先的生活經(jīng)驗,天文學常識有限,對四季的劃分也不是很嚴格。

        鄂倫春人以雪、草及鹿的活動規(guī)律來劃分四季。赫哲族根據(jù)大馬哈魚的洄游規(guī)律紀年,以四時變化劃分四季。積雪開始融化為春季,樹葉綠了為夏季,草木變黃、樹葉落了為秋季,下雪江河封凍為冬季,或以江蛾在江面上有規(guī)律的變化作為劃分季節(jié)的標志,并以此安排漁業(yè)生產(chǎn)。鄂溫克人也曾依靠太陽和星星來計時。狩獵地區(qū)的鄂溫克人,在語言中有“找狍子的時間”“吃飯的時間”“天剛亮”等計時語句。在這種粗糙的季節(jié)和年月概念基礎之后,采用結繩紀時法[14]。

        鄂倫春族以月亮的圓缺為標準,制作了“結繩記事”的木歷。赫哲族在此基礎上有所改進,制作了“圓盤木日歷”[15]。

        關外的肅慎族系后裔的天文學常識多是根據(jù)各自的生活場景和經(jīng)驗摸索而出,帶有經(jīng)驗性質,十分粗糙。

        圖1 “結繩記事”的木歷

        圖2 赫哲族的木日歷

        圖3 赫哲族的木日歷

        4 結語

        肅慎族的歷法萌芽無疑是很早的,經(jīng)歷了所有先民都曾經(jīng)歷的物候歷法與生產(chǎn)周期歷法。由于生存環(huán)境封閉,有語言無文字,科技信息難以累積和遞進。除了與中原接觸較頻繁的女真時期和滿族時期,東北邊疆地區(qū)肅慎族系的天文歷法知識并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顯著的提高,幾乎一直停滯在“物候歷法”與“生產(chǎn)周期歷法”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時段、某些地區(qū)會有倒退的跡象。金朝和清朝統(tǒng)治時期,統(tǒng)治者在中原天文歷法文化的背景之下,刻意地培養(yǎng)肅慎族天文歷法人才,使其天文歷法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乃至全新的發(fā)展。

        [1]梁玉多.論肅慎族系諸稱謂的關系及勿吉的來源[J].滿族研究,2010(3):38-42.

        [2]張?zhí)?從最新考古學成就看歷史上的肅慎、挹婁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5):25-29.

        [3]張碧波,莊鴻雁.三江平原古城古國文明探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1):96-103.

        [4]伊世同.東北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群的天文考古城[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5,24(2):99-105.

        [5]脫脫.金史·百官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脫脫.金史·歷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脫脫.金史·章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劉次沅.《金史》《元史》天象記錄的統(tǒng)計分析[J].時間頻率學報,2012,35(3):184-191.

        [9]趙志強.清代的滿語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1993(1):132-138.

        [10]屈春海.清代欽天監(jiān)暨時憲科職官年表[J].中國科技史料,1997,18(3):45-71.

        [11]趙爾巽.清史稿·職官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張廷玉.清朝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3]陳久金.中國少數(shù)民族科學技術史叢書——天文歷法卷[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27-430.

        [14]于學斌.滿一通古斯語各族原始紀年紀時方法述略[J].北方文物,2002(4):68-71.

        [15]楊淑輝.赫哲族紀年時方法的演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5):156-158.

        The Source of Sushen Ethnic Lines'Astronomical Calendar

        YANG Shuhui1,ZHANG Yan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Liaoning,China;2.School of Mathematic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

        Sushen ethnic lines are one of the ancient peoples in northeast China.The knowledge of astronomical calendar that they master not only has ethnic characteristic,but also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al Plain culture.Against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from galloping frontier to mastering the Central Plain,Sushen ethnic lines'knowledge of astronomical calendar develops from the most primitive phenological chronology to the advanced calendar.During the reign of the Jin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the rul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calendar and cultivate many astronomical talents in Sushen ethnic who can grasp more advanced astronomical calendar.They also establish precise calendar classics.But the resident descendants of Sushen ethnic lines have a different situation.Their knowledge of astronomical calendar had been at the primitive stage all along until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Sushen ethnic lines;astronomical calendar;Manchu

        N09;P1-09

        A

        1672-2914(2015)04-0012-05

        2015-04-20

        楊淑輝(1978-),女,遼寧阜新市人,沈陽師范大學計算機與數(shù)學基礎教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shù)學史與數(shù)學教育。

        猜你喜歡
        金朝歷法天文
        天文動手做/中國古天文系列 三星在天、在隅、在戶
        軍事文摘(2024年4期)2024-01-09 09:08:34
        遨游天地話歷法 穿越時空訪古臺
        軍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3:18
        從走馬樓西漢簡歧異干支談漢初歷法混用問題
        天文篇
        金朝酋邦社會形態(tài)下勃極烈官制始末
        一群“玩”天文的癡迷少年
        學生天地(2016年31期)2016-04-16 05:16:00
        試析渤海世族家族與金朝皇權統(tǒng)治
        金朝與西夏盜竊法比較研究
        金朝銅錢貨幣流通貯藏形態(tài)管窺
        中國錢幣(2015年6期)2015-11-18 02:28:15
        歷法術語“執(zhí)徐“”大荒落”“敦牂”“協(xié)洽”詞義及相關考索
        語言與翻譯(2014年2期)2014-07-12 15:49:22
        av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在| av一区二区不卡久久|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黑色丝袜秘书夹住巨龙摩擦| 91spa国产无码|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在线观看的a站免费完整版 | 久久亚洲AV成人一二三区| 黄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91九色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玩中年熟妇让你爽视频| 另类免费视频在线视频二区| 日本熟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国产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熟女|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天天干成人网| 亚洲啪啪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导航|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人| 极品尤物高潮潮喷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亚洲高清| 粉嫩av最新在线高清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看| 欧美日韩色| 人妻系列少妇极品熟妇|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 亚洲中文一本无码AV在线无码 | 91热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放荡的闷骚娇妻h| 久草精品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av男人的天堂亚洲综合网| 久久综合狠狠色综合伊人| 人妻无码aⅴ中文系列久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