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代四川食鹽“開中法”的實績及其折銀原因研究

        2015-08-15 00:49:15
        關鍵詞:史語所印本臺北

        謝 祺

        (名古屋大學 文學研究科,日本國 名古屋464-8601)

        一、本問題的緣起與選擇研究四川明代開中法的原因

        食鹽專賣中的鹽課、鹽引開中的折銀改革,是明代財政制度折銀改革的重要部分。 “開中法”作為利用食鹽專賣為邊鎮(zhèn)駐軍提供糧食的制度,及其折銀之后作為國家的重要財源,一直被研究者關注。 尤其針對明朝財政制度為何進行折銀改革,以及開中法何以衰落,中外學者就其原因曾作過多方探討。明代民間商品經濟發(fā)展及對外貿易發(fā)展造成了大量白銀流入[1]。郭正忠先生認為,這導致白銀支付流通成了必然趨勢,賦稅改征銀兩是提高政府白銀支付能力和增加白銀儲備,所以鹽課也隨之折銀[2]。 清水泰次先生認為,洪武寶鈔的濫發(fā)導致紙幣喪失了信用也是重要原因[3]。 就鹽課折銀本身而言,佐伯富先生認為是因為開中法對商人成本高、納運辛苦,造成糧草缺乏和國防的障礙[4]。 奧山憲夫先生亦指出,軍士薪俸的支付折銀的契機是由于邊地糧食的儲存很困難[5]。 此外,對于開中法的衰敗,曾仰豐先生認為是開中法的周轉時間過長而產生了內地守支鹽商和邊地中納商人的分化,以及鹽引的倒賣、支取的冒名頂替使得開中法敗壞[6];羅冬陽先生則進一步詳細論證了高官勢要牟私利的“占窩”行為對鹽政的破壞[7]。

        筆者認為,前人的研究盡管有理有據,但是前人相關研究所選取的實際研究對象主要是東部的食鹽生產區(qū),如兩淮、長蘆食鹽,其立論于東部食鹽生產情況的關于開中法折銀原因,在其他產鹽區(qū)是否適用,存在疑問。 針對此問題,筆者將對其展開討論。

        折銀變革緊密相關的開中法實施過程,在全國不同的邊地有很大的區(qū)別。 需要選擇一個地區(qū)作為研究個案,對當時的開中法本身的運作進行績效分析,嘗試考察除諸多經濟原因之外,僅從為邊地軍隊提供糧食這一基本功能的實際發(fā)揮,來揭示開中法逐步走向折銀的真正內在原因。 而這個地區(qū),需要與前人研究中作為立論依據的東部各鹽區(qū)有所區(qū)別,才能檢驗前人基于東部食鹽開中法的論斷是否通用全國所有食鹽產區(qū)。

        明朝實施食鹽專賣基本制度,是由國家發(fā)行被稱為“鹽引”的食鹽運銷憑證,商人用糧食或銀購買鹽引,然后用鹽引,到鹽引中指定的鹽場支取定量的鹽,最后再到指定的販賣區(qū)域販賣食鹽的方法。 其中,商人用各種物資或通貨換取鹽引被稱為“中”或“中納”,政府公開招納換取鹽引的商人行為被稱為“開中”。 為了確保邊地駐軍的后勤補給和減輕政府役民運糧的負擔,明朝政府將一部分鹽引分發(fā)給邊地軍鎮(zhèn)衛(wèi)所,讓商人將糧食運送到邊地軍隊的糧倉換取鹽引,再回到內地鹽場支鹽販賣。 這種保障軍需的方法被稱為“開中法”。 后來,開中法逐步產生變革,即由原先商人到邊地糧倉納米中鹽,演變?yōu)榈絻鹊氐柠}政部門直接納銀換取鹽引,即“運司納銀”的鹽法制度形態(tài)[8]。

        本文將選擇四川地區(qū)作為研究的切入點。 原因是四川產鹽情況有其特點,首先是四川只產井鹽。 產鹽需要探查到鹽分濃度較高的地下水或鹽泉來鑿井,鑿井的成本由灶丁負擔,而且即使開鑿了鹽井也不一定能得到足夠的鹽水,所以新鹽井的開鑿對于灶丁來說是有相當風險的投資[9]。 因此,與東部海鹽生產不同的是,四川井鹽不能單純通過增加勞動力、燃料就能較快增加產量,其鹽產量增加相對較慢,產量較少也較為穩(wěn)定。 其次是井鹽開中的邊鎮(zhèn),與東部海鹽主要供應北方長城一線所謂“九邊”軍鎮(zhèn)不同,井鹽主要開中四川本省的松潘衛(wèi)、茂州、四川行都司以及四川周邊的貴州、湖廣、云南的部分地方。 這些地方多數是高原山地,本身不易于屯田,商屯也沒有[10],開中的糧食主要從成都平原運輸到各邊鎮(zhèn),其開中法實施,比東部更貼近于政府原先所設計的邊地開中的模式。 即商人運輸糧食到邊鎮(zhèn)換鹽引再到內地支鹽的運作方式,也比東部的商屯、權貴“占窩”等因素對其干擾影響要少。 所以選擇四川開中法進行剖析,更能夠廓清明代開中法的真面目,揭示其為邊地軍隊提供糧食這一基本功能的實施績效及其折銀的轉變過程。 前人相關研究所展示的這些情況是四川區(qū)別于東部產鹽地方的特點,也是其剝離東部鹽產區(qū)諸多對開中法的影響因素,進一步研究開中法實績的價值所在。

        二、四川開中法的實施

        四川鹽政數據主要載于《明實錄》、正德及萬歷《大明會典》、《鹽政志》和《四川總志》,其中大部分記載所使用的鹽的數量單位是“引”。 嘉靖《四川總志》載:四川灶丁“每丁歲辦鹽八引,每引二百斤”[11]。

        明代四川的開中法始行于洪武何年不得而知,可認為四川鹽課提舉司的開中大體與全國各地邊鎮(zhèn)開中是同步的。 它在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也一度被朝廷暫停實施,只有四川鹽井衛(wèi)是例外,如明成祖當時令曰:“四川鹽井衛(wèi)……勿停,余悉停之。 ”[12]

        雖然史料沒有說明四川開中具體有多少鹽引額,但是從停開中來看,洪武年間開中的數額應該不大。為什么四川地區(qū)一度暫停開中?這應當有兩個主因:一是與有的邊衛(wèi)軍屯餉糧能夠自給有關,另外就是當時四川的鹽產量不足,無法兌現鹽引。

        如洪武二十二年:“詔免四川重慶府瀘州民夫所運軍糧。 初,以畢節(jié)衛(wèi)糧餉不足,命四川趲運以給之,繼令本衛(wèi)開屯耕種,足以自給。 故有是命。 ”[13]這是畢節(jié)衛(wèi)軍屯使糧餉足以自給的例子。

        同年:“貴州都指揮使司奏,赤水層臺二衛(wèi)軍餉不給,請令四川運糧往濟之,戶部尚書楊靖奏曰,如此供運,益見民勞,莫若令富民輸粟而以淮浙鹽償之。 ”[14]此奏得到批準。 這表明,明初四川周邊軍鎮(zhèn)糧食供應,除了畢節(jié)衛(wèi)等處,更多衛(wèi)所的糧餉還須依賴于開中,雖然使用的是四川糧食,但是支付商人的鹽引使用的卻是淮浙鹽,而不是就近用四川鹽,可說明當時四川鹽產不足。 結果是邊鎮(zhèn)軍衛(wèi)糧餉的需求,決定了開中法無法廢行。

        例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戶部議減四川蘇州、建昌二衛(wèi)中鹽則例,先是人於建昌衛(wèi)輸米八斗者,給浙鹽一引一石五斗,給川鹽,人以建昌山路險遠,難於轉輸,且米數重,故中納者少。 以故兩衛(wèi)軍儲不給,至是議減浙鹽一引納米五斗,川鹽米一石。 ”[15]

        又,同年:“四川鹽課司言,今商人於云南建昌、烏撒諸處輸粟給,以川鹽數支不敷,乞令以重慶府綦江縣買馬官鹽八千一百余引給之。 ”[16]

        上述可見,以川糧供應給周邊軍鎮(zhèn),洪武年間主要還是依靠“四川趲運以給之”,即政令下的人民運輸徭役。因徭役負擔沉重,官員有所顧慮,還是希望使用開中法刺激商人。然而,使用開中法招商輸糧,因邊區(qū)道路艱險,商人“中納者少”,故政府特地減少了川鹽的開中引的兌換糧食數,用鹽引增值的辦法刺激川鹽的開中,但結果卻是“川鹽數支不敷”,即以川鹽產量兌現中納鹽引數還不夠,需要用鹽馬貿易的鹽和調撥浙鹽支付商人。

        如何緩解軍需補給難題,隨著永樂年間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展開,在四川開中鹽引不斷增多的情況下,當地政府也只有拼命設法擴大井鹽的產量。

        例如:永樂六年(1408 年):“初,四川敘州府南溪縣民言,嘉定州犍為縣有四鹽井可以開煎,命戶部遣人往驗之,至是還奏,如所言,蓋歲通得鹽十萬九千八百斤?!盵17]類似的開鑿新井例子在永樂八年[18]、永樂九年[19]也有。

        除了新開鹽井以外,原有鹽井出現問題,致使產量減少時,也迅速設法彌補。 如永樂元年:“戶部言,四川羅片鹽井水耗,其井研縣大羅片竹筒小井可以開煎,從之。”[20]類似的例子在永樂九年[21]、永樂十九年[22]也有。 上述史料中,永樂年間川鹽新增產量共計531170 斤,《鹽政志》、萬歷《大明會典》明載,洪武間四川鹽課額共有10131400 斤[23]。 相比較而言鹽產量的增加是緩慢的,新井數量是有限的。

        嘉靖《四川總志》載:“景泰間(1450-1456 年),戶部主事汪回顯復榷新舊鹽井……歲課鹽二千一百三十五萬三千七百四十三斤五兩三錢,貯之鹽倉待中米、中銀。 ”[24]

        但是,在鹽的產量不斷擴大期間,開中的范圍也不斷擴大。 例如:宣德元年(1426 年)“於大同天城等衛(wèi)倉納米支給云南四川鹽”[25]。 宣德三年“戶部召商於陜西布政司納米中鹽……四川鹽每引二斗。 ”[26]宣德十年:“遼東遼陽開原二衛(wèi)……召商開中鹽糧……四川鹽每引二斗。 ”[27]

        這表明,四川鹽引開中的范圍已經遠遠超出四川周邊,遠達陜西、遼東。 所需支付給各地鹽商的鹽的數額也必定隨之增加。

        再如,正統(tǒng)十年(1445 年):“開設騰沖軍民指揮使司,量調官軍一萬員名筑城……請摘淮、浙、四川鹽三十萬五百九十引,于騰沖召商納糧以給官軍。 從之。 ”[28]此載數量總共300590 引,每引按200 斤計算,至少61620950 斤,近六倍于景泰間的四川鹽產量。

        雖然這一引額是實鹽支付淮、浙、四川鹽引的總和,具體四川引額多少不明,但是考慮到四川糧食運送比淮、浙等地更接近云南金齒,開中的份額理應不會太少,可能實際數額已經接近、甚至超出了四川鹽的產量。

        超出產量開中鹽引, 結果就是沒有足夠的鹽可以支付給商人。 明景泰帝即位后下令:“四川等鹽課提舉司正統(tǒng)十三年正月以前拖欠鹽課悉皆蠲免。 ”[29]這說明四川鹽課不足,至景泰帝時仍有拖欠,因開中超出鹽的產量,鹽課不得不拖欠,最后就免去了灶丁拖欠的鹽課。

        另外,很多商人納糧換得實際超量的鹽引,由于無鹽可支,政府只好先拖欠。 景泰帝后來又下令:“四川云南等鹽課提舉司,正統(tǒng)十四年正月以前,蠲免拖欠鹽課客商無鹽支給者,所司查勘明白,仍照先后訴令挨年依次補支。 ”[30]也就是說,為了照顧已經繳納邊軍糧食的商人,拖欠的鹽課實際上沒有減免,只是繼續(xù)拖延支付。 明政府一邊償還拖欠著需要支付的正統(tǒng)十四年正月以前的部分鹽課,一邊繼續(xù)下令減少部分地區(qū)的每引的開中納糧數量,即降低鹽引價格,吸引更多商人運糧中鹽,實際上就是繼續(xù)增加開中需要支付的鹽數量。 比如景泰年間:“湖廣五開、清浪偏橋等處苗賊生發(fā),調軍征剿,糧儲不給,廵撫大理寺卿蔡錫奏乞輕減中鹽則例,召於清浪等衛(wèi)倉納米,事下戶部,議中……四川上流等井鹽每引納米一石,泉井鹽每引納米八斗原則減二斗。 從之。 ”[31]

        同是景泰年間:“減四川中鹽例,先是戶部奏準,四川上流等十五鹽課司,鹽課出榜召商中納,然所定米數太多,松潘路險難為輸運,以故客商久不愿納,至是四川布政司恐誤邊儲,乞減輕召中,戶部請上流等鹽,每引減納四斗五升,通海新羅鹽納四斗,福興華池富義鹽納三斗五升,俱於松潘等處缺糧倉分上納,詔如所請。 ”[32]

        前述諸史料清楚說明,正統(tǒng)、景泰年間的產鹽,已不足以支付中納糧食的鹽商,連年拖欠鹽商。 另外,還有一部分鹽引因為邊地道路險遠且價格高昂,所以沒有人中納,雖然史料中沒有透露當時四川具體開中的引額有多少, 可以肯定總的開中鹽引的鹽額必定遠超鹽的產量。而政府卻降低鹽引價格,刺激商人中納,即進一步增加需要支付的鹽量。 筆者認為,史料中沒有透露具體開中的引額總數,很可能就是因為明知道開中超出了支付能力,所以也就無所謂開中的計劃性了。 政府遇到邊地軍鎮(zhèn)缺糧,暫且開中,多少換取部分糧食,能換多少算多少,至于無法支付的部分食鹽,就拖欠。 至此邊鎮(zhèn)納糧開中難以維持,為了保證邊軍不斷增加的糧餉供應,原來的開中法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三、開中法的折銀改革

        明朝開中法的折銀改革,已見于景泰年間,如史載:“廵撫廣西右侍郎李棠奏,廣西蠻賊生發(fā),而城內倉糧會計止足一年之用,恐誤軍餉,請開中鹽課納銀於官糴米,奏下戶部議……四川仙泉鹽銀五錢。 從之。 ”[33]

        又如后來:“以征進貴州軍餉不敷,命湖廣改撥原定南京糧一十萬石,四川添撥糧一十萬石,云南附近添撥糧一萬石運赴應用,仍將云南黑白、四川仙泉等井鹽課十三萬余引,召商於貴州在城及普安衛(wèi)中納糧米,并差官馳驛往江西,摘撥折糧銀五萬兩,運赴糴買糧儲。 ”[34]

        上述表明,遇到“蠻賊生發(fā)”等突發(fā)性或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時,出現了以鹽課稅折現銀給官府及時購買軍糧的情況。 “征進貴州”時,政府除了調撥湖廣、川滇糧米轉運貴州邊鎮(zhèn),又以川滇鹽引在普安衛(wèi)等處開中納糧,并差官赴江西以折糧稅銀買糧運往邊鎮(zhèn)倉儲。

        可是隨著軍情緊急,糧餉激增,川滇鹽引很快就不夠用了。如“貴州布政司等衙門奏,平越、清平、都勻三衛(wèi),實苗賊出沒之地,軍士守備用糧數多,乞將明年淮浙云南四川鹽,召商於貴州在城并三衛(wèi)倉納米。 事下戶部,覆奏云南四川鹽俱已中盡。 ”[35]可見,雖然事前政府已經命令中納川滇鹽,但軍糧還是不夠,在川滇第二年的鹽引都已經中納盡了的情況下,只有用淮浙鹽支付。

        《明實錄》又載景泰年間:“先是貴州布政司奏,缺糧乞撥蘇松等府折糧銀十萬兩,分送湖廣、四川二布政司糴糧接濟。 廵撫貴州大理寺右寺丞王恂亦奏,貴州米價騰涌,雖奉戶部榜文召中鹽,然所定米數太重,浙鹽全無人納,臣已會三司官議,令各中浙鹽者每引納銀三錢,準給軍用,其平越衛(wèi)見駐大軍剿賊,乞將云南鹽開中少助邊糧。 奏俱下戶部言,蘇松銀系供給京師之物難以撥運,宜令南京戶部召開中淮浙鹽納,每引淮鹽銀四錢五分,浙鹽三錢五分,以其銀運湖廣、四川二處糴糧,其云南鹽,宜召於平越衛(wèi),每引納米三斗。 從之。 ”[36]

        此載表明,因鹽引所定米數太高,商人也不愿購買遠地鹽場鹽引。 政府只好降低標準召中,將南京戶部召開中淮浙鹽納的折銀運至湖廣、四川買糧送到前線。

        貴州本是山地省份,耕地有限,明代官府控制的土地更少,糧食產量低,同時從外部運進糧食則成本高,所以米價偏高。 米價高的結果就是中鹽的商人少,甚至出現了上述史料中的“浙鹽全無人納”的情形,商人集中買中的只有前一條史料記載的四川、云南鹽引。

        明代的鹽法,雖然說是國家控制的專賣制度,但本質上仍然是貿易,只有建立在等價交換的基礎上,專賣才能持續(xù)。 本文論述過鹽引超出產量,實際成為欺詐,這里體現的是專賣定價不合理,所以開中也不順利。但是軍情緊急,必須備足糧餉,所以就開始折銀開中。這里開中折銀的是淮浙鹽引,不包括當時已經開中用盡的四川引,但是確實是在四川購買糧食,一部分農民、糧商可以直接販賣糧食,不用再先賣給鹽商,或費盡心思運到交通困難的貴州納糧換鹽引再回四川鹽場支鹽(有時候還得不到鹽),再賣鹽獲得利益。

        開中不足,又要滿足軍糧需求的時候,明朝首先從徭役運輸開始力圖改革。 景泰年間有:“命召於貴州各倉中納鹽糧,凡開中云南、兩淮鹽共十萬引。 云南黑白二井鹽,每引米五斗,五井鹽五斗三升,安寧井鹽四斗,淮鹽三斗五升,俱不次支給。 ……廵撫貴州右僉都御史蔣琳奏,數歲貴州用兵軍餉皆仰給於湖廣、四川之民勞於輸挽,今地方稍寧,請令該輸米豆折收銀布,運赴貴州備用,庶幾民力少紓。 從之。 ”[37]

        可見明朝雖然開始將部分徭役的輸糧改為折銀,以減少民眾負擔,但是對于納糧開中依然抱有希望,繼續(xù)催辦。 天順元年時:“四川等鹽課提舉司景泰七年十二月以前拖欠未完鹽課,悉與蠲免,原派守支客商,引鹽改派別塲,天順元年以后課內關支。 ”[38]

        此載表明,其開中結果是繼續(xù)拖欠無法支付的鹽課,或是“引鹽改派別塲”支付。 史載有天順五年(1461 年)開中數額:“命四川布政司出榜,召於松潘等處納米,中四川鹽二十一萬三千五百三十六引。 ”[39]

        開中四川鹽引213536 引,相當于42707200 斤,雖不明天順五年的產量如何,但是兩倍于數年前景泰間產量21353743 斤,此增數明顯是超出實際鹽產量的。

        從中可以看出,景泰年間到天順年間的明朝應對四川軍糧的補給政策,是繼續(xù)推行以糧食為支付的開中法,全然不顧開中引額多于實際鹽產量。 與此同時,在使用徭役運輸糧食赴邊地的場合,也進行了折銀改革,將銀兩運往產糧地或邊地買米。 在態(tài)度上,英宗、景泰帝都還是支持實物運輸與課稅并舉。

        如天順七年(1463 年):“廵撫四川左僉都御史陳泰奏,四川布政司廣濟庫,歲收折糧銀數多,成都廣豊等倉糧,米數少,請將今年至天順九年糧該折銀者,徵米運赴廣豊等倉上納,以備支用,事下戶部覆奏。 從之。 ”[40]天順七年由折銀又改成實征糧食的記載說明,部分運往邊關的糧食,由徭役改為折銀只是權宜之計,和平時期,明朝還是希望運輸實物糧食。

        正統(tǒng)、景泰、天順年間,明朝的北邊、西南局勢較緊張,軍費暴增,開中法、徭役的軍糧運輸由于效率低下,趕不上緊急的軍隊糧餉需求,所以朝廷開始押運銀兩在四川內地糴米運往前線。到了天順末、成化年間,相對前期而言,西南叛亂減少,隨之開中減少,鹽引又有了剩余。針對發(fā)生叛亂時軍糧需求激增,臨時開中或征調徭役運糧可能來不及,所以政府又將部分剩余的鹽提前開中。 如成化十二年(1476 年):“廵撫四川右副都御史張瓚奏……四川各屬鹽課比少中支,積久消耗,其各井鹽水微細煎陪艱辛,今宜以成化元年至五年開中所遺上流等十五鹽課司引鹽,量如兩淮掣出余鹽賣銀備用……從之。 ”[41]

        為何提前開中備用的鹽使用銀來中納? 除了貯存邊鎮(zhèn)軍餉的目的,還應當與明朝各地的軍糧貯存太久會腐爛有關。如成化十七年(1481 年):“廵關監(jiān)察御史蔣昺言……隆慶衛(wèi)當要沖,每遇軍興,疲於接逓,京師以北大同迤南,俱宜添設逓所,又言西北三邊,虜數侵犯,糧儲既少,內帑漸虛,若或用兵恐供需不繼,今各邊并居庸等關預備倉塲,見貯麥豆,久必腐爛,不過七年次第支盡,其后收納宜折銀。 ”[42]此載表明,為了解決軍糧貯存腐壞問題,政府只好通過提前開中折銀來代替部分糧食貯備。

        到成化、弘治年間,政府用大量銀兩來支付邊鎮(zhèn)官軍的糧餉俸祿已經很常見了。 如成化十五年:“松潘東南二路番夷相雜,糧餉最急,宜令四川布政司將松潘倉糧每年加派一萬余石,計價收銀,以折官軍月俸。 ”[43]

        又,弘治元年(1488 年)十月:“命四川守臣,以見收鹽價銀四萬五千六百余兩,及召報中各鹽井中剩鹽四十四萬一千余引之半,賑濟成都等府之被旱災者?!盵44]此載也表明,與四川鹽引折納銀兩與日俱增的同時,開中納米換鹽引還是存在的,折銀只是一部分。

        弘治元年:“命四川各府軍民,有輸米于本布政司……能徑輸于邊境者,每石增給腳價銀,折鹽二引,即于四川鹽課司存積鹽內支給,其輸米三十石或銀五十兩者給冠帶榮身。 ”[45]這說明,折銀之于鹽政,至此在開中過程中,鹽引與銀建立了交換的比價。 不過從“能徑輸于邊境”可以獲得鹽引和加價來看,政府還是希望襲用過去的開中法。 但是政府已經不指望所有商人都能夠把糧食直接送到邊倉,一部分送到內地政府即可,由政府用官銀解決運輸。

        弘治五年:“兩廣軍職襲替俱赴四川納銀,免比試,實授,蓋因四川先年災荒故也。 ”[46]

        還有弘治六年:“初貴州將有征苗之役,戶部請命湖廣、四川,各發(fā)銀萬兩易米於偏橋、播州以備軍餉。 貴州撫臣慮遠不能及,請先發(fā)貴州清平諸倉米三萬余石,以布政司折糧銀雇人運之都勻倉……仍開中四川、云南鹽課萬引備運納之費。 從之。 ”[47]

        上面兩條史料說明,面對災荒和備戰(zhàn)需要緊急準備糧食,政府首先考慮的是以銀兩買米運輸而不是開中法,在運輸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以銀兩雇傭勞動力運輸。 當時雖然還是存在以糧食招商中納鹽引,但是運糧食到邊衛(wèi)換鹽引的開中法,已經成為以銀購糧并雇傭勞力運輸邊鎮(zhèn)的補充,原有開中制度由于過去表現的低效率而退居次要,成為緊急補給的配角,從開中本身由商人運輸糧食,變成了商人折銀中鹽,為政府買米、雇人運米提供資金。

        弘治十二年(1499 年):“命於貴州開中……四川弘治七年見在鹽課四萬引,以備邊儲,及賑濟之用,其軍民舍余愿納銀、米者,授七品以下散官。 ”[48]

        弘治十六年(1503 年):“先是,命甘肅開中兩淮、云南、四川鹽以備軍餉,至是四川、云南鹽無人報中者十三萬七千二百七十八引,鎮(zhèn)守太監(jiān)劉瑯請改撥濟用,戶部議以……四川中剩之數,各令布政司鬻之其價銀,仍觧赴甘肅。 從之。 ”[49]

        上面兩條史料可見,進入承平時期,戰(zhàn)事不緊急,但是仍有貯備邊餉、賑災的需要,四川鹽引開中,仍用糧食,只是大量剩余的無人報中的鹽引則改為四川就地販賣,換取銀兩再運往甘肅。 鹽引開中折銀由此越來越多,折銀取代糧食成為趨勢。 萬歷初時:“四川江油縣知縣趙佐,以侵克邊糧銀兩數多,依監(jiān)守自盜例論斬,佐因買運倉糧,每石扣減腳價銀四分,共侵盜入已銀二千二百四十四兩有奇。”[50]由此可見,四川邊鎮(zhèn)后來采買糧食用銀,運輸糧食支付薪酬也用銀,掌管邊鎮(zhèn)軍糧采買、運輸的官僚得以經手大量的銀兩,從而產生貪污銀的機會。

        弘治十七年(1504 年):“灶丁楊南清奏, 將鹽課本色改征銀兩。 ”[51]后來正德二年(1507年):“戶部主事鍾文杰清理云南、四川鹽課條上十二事……其四定銀鹽。”[52]從而進一步確定了鹽課折銀的標準,至此,鹽課折銀成為定制。 這使得灶丁不再向政府繳納食鹽而是賣了鹽換銀子交給政府,政府直接使用銀兩購買米或用于支付運夫的“腳價”,鹽政用于運輸軍糧的機能被廢行。

        在軍餉的補給方面,除了開中,明朝一直將糧食稅的一部分收入運往四川邊地及鄰近的軍隊。 萬歷《四川總志》記載了四川省將大量的糧食運往貴州、湖廣以及本省的松潘、疊溪、鹽井衛(wèi)、越巂衛(wèi)等地[53]。 此為洪武時期的制度,后來雖然產量增加、賦稅數額有些許變動,但是基本的分配比例是不變的。 萬歷《會計錄》記載:“萬歷六年巡撫冊報數,……起運貴州布政司米五萬石、棉布六萬疋準米三萬石,永寧衛(wèi)倉折銀米五千石……以上共起運壹拾貳萬伍仟石,存留米五十九萬三千六百五十二石……內撥運湖廣并本省各倉米五十一萬七百二十九石[54]。

        可見,雖然到了萬歷年間一部分財政收入折納為銀或布,但是運往周邊糧倉的大部分物資仍然是糧食。

        這種糧食運輸依賴于徭役。史料中頻頻可見“挽運”、“運夫”、“民運”、“攢運”等四川民眾服徭役運輸糧食到邊地的記載。 如:“四川行都司奏,鹽井衛(wèi)極邊地,寒不生五谷,軍儲勞於挽運,支給不敷,乞召商中鹽納米以省民力。 ”[55]

        徭役對于四川民眾的負擔很大,會引發(fā)嚴重的社會問題。 所以,一直存在著“召商中鹽納米以省民力”的思想,商人為了得到鹽引,自己設法將糧食運到邊地,對于政府來說,軍隊得到補給,又省去政府征調徭役。

        但是,由于低效率、鹽產量不足,從宣德年間以后,開中法陷于困境導致糧餉供應不足。 天順年間以后,政府吸取戰(zhàn)時開中不及的教訓,在和平時期大力加強糧食的邊地儲備。 但是大量的日常糧食儲備長期不用,腐壞以后成為浪費,又迫使明朝設法防腐。 用邊境存銀代替存糧食,就是開中法部分折銀的開始。

        奧山先生指出的出于儲糧防腐的折銀理由[56],雖然是北方“九邊”的嘉靖、萬歷年間的事情, 但是正如筆者前面引用的史料所述出于防腐考慮的折銀在成化年間在四川就已經出現,所以筆者亦贊同其觀點。但是在這樣的理由下,其實還是有問題。即本來四川邊地糧食生產量低,糧食運輸有困難,那么即使折銀支付給邊地軍隊,又到何處糴米? 糴米也需要商人運輸糧食到邊地出售,才能實現用銀兩糴米,所以出于米的搬運和儲存困難的理由而折銀糴米,本質上和原來的開中法是一樣不能解決問題。

        屯田的破壞也加劇了邊地糧餉問題,正德六年貴州屯田的情形是:“貴州……屯田之法久廢,徒存虛名,良田為官豪所占,子粒所收百不及一,貧窮軍士無寸地可耕。 ”[57]

        屯田的破壞,加大了軍隊糧食的需求,如果折銀邊地糴米,就助漲了官僚、土豪霸占屯田,所以折銀改在內地納官,由官方花錢組織運糧,也是減少就地糴米對地方土豪的依賴,遏制破壞屯田。

        而且,邊地的糴米基本上不適于四川,前面列舉的糴米,運用于四川內地而不是邊地,所以四川與“九邊”不同的是,折銀最終轉變成從內地徭役運輸、雇傭運輸的資金,而不是糴米。開中的繳納銀兩的地點,也由此開始從邊地糧倉專為內地布政司。 拋棄鹽政的運輸功能和四川邊地糴米不可行,鹽政只剩下單純的“備運納之費”的收費功能,是其折納的原因。

        在前人研究中,經常有將成化年間以來的“占窩”或曰“占中”的行為視為沖擊開中法的重要因素[58]。 “占窩”的意義已經有中山八郎[59]、藤井宏[60]等先生做了研究,大致是指部分權勢人物,將部分中納糧食的權利直接入手,再將其倒賣給鹽商,或由家人、仆人自行到邊地納糧,從而獲利。雖然“占窩”確實抬高了鹽引價格,損傷鹽商利益。但“占窩”最終都要通過納糧才能獲得利益。

        如正統(tǒng)年間:“朝廷令人易納馬草開中鹽糧,本期資國便民,比聞各場,納草之人多系官豪勢要,及該管內外官,貪圖重利,令子侄家人伴當,假托軍民出名承納……又各處所中鹽糧,亦系官豪勢要之家占中居多,往往挾勢將雜糙米上倉,該管官司畏避權勢,輒與收受,以致給軍多不堪用,及至支鹽又囑管鹽官攙越關支,倍取利息。 ”[61]

        從這條史料中可以看出,雖然勢要占中鹽引,“越關支”即越界支取超量食鹽,致使一部分商人常年無法取到鹽,但是這些“勢要”也是通過“上倉”,即向邊鎮(zhèn)糧倉納糧來獲得利益的。 雖然他們繳納的糧食“雜糙米”,“多不堪用”, 但是確實還是納糧了的。 且不論大多出現于北方“九邊”的“占窩”到底中納了多少四川鹽引,這種行為必須建立在納糧的基礎上,所以對軍隊的補給直接影響不是太大。

        關于“占窩”的對于財政的最大的危害,羅冬陽先生指出是“夾帶販私”、“減價中支”,以及“皇帝派出太監(jiān)、武官行鹽,直接侵奪國課”,其“占窩的目標是占奪利潤最大的存積鹽、割沒私余鹽、消折鹽”[7]。 明代史料中“占中”的行為多針對于長蘆、兩淮等鹽區(qū)和“九邊”開中地。 占中的主要目標的“存積鹽”也是各東部鹽區(qū)的制度,該制度不存在于四川產鹽區(qū)[62]。四川鹽區(qū)產量相較于東部要少,開中范圍多是四川本地及其周邊,鹽場位置遠離京師和江南等勢要活動、運銷食鹽的區(qū)域,所以“占中”行為,對四川鹽區(qū)的影響可以認為很小。 此外,這種行為雖然破壞了東部地區(qū)的鹽政,但是也是通過“中支”這一步驟才實現的,雖然“中支”糧食是有“減價”,但不可省去。

        正統(tǒng)至天順年間,四川鹽引戰(zhàn)時本身超量發(fā)行,食鹽長期拖欠支付,前面引用的史料中明朝已經是將全部鹽開中殆盡,時常連超產量的鹽引都中納盡了,所以四川開中法已是物盡其用。 被迫逐步折銀,是因為雖物盡其用卻還是不夠用、補給不夠快,補給仍然以來強制勞動力運輸。

        四、結 論

        綜上所述,明前半期開中法實施的主要功能是鼓勵商人運軍糧到邊衛(wèi)中納,以補充軍屯和商屯軍糧生產的不足,并減輕政府強制運輸造成的人民負擔。 但四川地區(qū)有其不同于“北方九邊”等地軍鎮(zhèn)的特殊性,四川邊鎮(zhèn)多是山路崎嶇、氣候惡劣、叛亂頻仍的地區(qū),當地軍屯少且沒有商屯,邊軍糧餉供給只能主要依靠內地運輸,在承平時期鹽政開中法尚能維持,但遇到軍情緊急軍餉驟增,政府只有加大鹽引開中額度,甚至遠遠超出四川當時的鹽產量,這就造成延支和無鹽支的后果。 原先政府希望開中法可以減輕強制勞動力運輸的對人民的負擔,但是由于開中物盡其用仍然無法滿足要求。 為解決軍需問題,明朝于景泰、成化年間開始在四川施行出于貯糧防腐、邊地糴米等方面考慮開始部分開中折銀,邊地的糧食補給繼續(xù)依靠政府的強制性勞動力征調,其造成的民眾負擔的減輕由銀的傭金支付來達成。 這就是四川邊地開中法折銀變革的直接內在原因。

        開中法的折銀,導致了鹽課折銀。 鹽課折銀以后,不論是灶丁、政府、運夫,都更加積極地加入到使用銀作為通貨的商品交換中,促進了商品經濟發(fā)展。 這種社會經濟變革,由政府自身的制度改革而起,財稅的折銀改革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推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是財政改革的結果。

        [1] 梁方仲.明清賦稅與社會經濟[C].北京:中華書局,2008:515-562.

        [2] 郭正忠.中國鹽業(yè)史·古代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651.

        [3] [日]清水泰次.中國近世社會経済史[M].東京:西野書店,1950:86-90.

        [4] [日]佐伯富.中國塩政史の研究(中國鹽政史的研究)[M].京都:法律文化社,1987:466.

        [5] [日]奧山憲夫.明代軍政史研究[M].東京:汲古書院,2003:266-267.

        [6] 曾仰豐.中國鹽政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4:18.

        [7] 羅冬陽.勢要占窩:明中葉鹽法變遷中的市場、權力與資本[J].古代文明,2012,(1):78-86.

        [8] 徐泓.明代中期食鹽運銷制度的變遷[J].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75,(2):139-164.

        [9] 冉光榮.明代四川井鹽業(yè)的初步研究[C].四川井鹽史論叢.自貢: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1985:173-190.

        [10] 古永繼.明代西南地區(qū)“商屯說”質疑[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1):161-167.

        [11] 嘉靖四川總志:卷十六[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嘉靖二十四年刻本,305.

        [12] 明太宗實錄:卷十一[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177.

        [13]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九十八[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2977.

        [14]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九十六[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2941-2942.

        [15]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一[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3236.

        [16]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二[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3245.

        [17] 明太宗實錄:卷七十五[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1031.

        [18]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三[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1342.

        [19]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十三[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1438.

        [20] 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二[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0407.

        [21]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十七[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1490.

        [22] 明太宗實錄:卷二百三十四[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2257-2258.

        [23] 萬歷大明會典:卷三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82.

        [24] 嘉靖四川總志:卷十六[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嘉靖二十四年刻本,305.

        [25] 明宣宗實錄:卷二十一[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0566.

        [26] 明宣宗實錄:卷四十[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0986-0987.

        [27] 明英宗實錄:卷五[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0108-0109.

        [28] 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三十一[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2614-2615.

        [29] 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五[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4135.

        [30] 明英宗實錄:卷二百十六[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4648.

        [31] 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五[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4125.

        [32] 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六[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4168.

        [33] 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四[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4090.

        [34] 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八[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4216.

        [35] 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九[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4239.

        [36] 明英宗實錄:卷二百五[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4391.

        [37] 明英宗實錄:卷二百三十一[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5039.

        [38] 明英宗實錄:卷二百八十[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6002.

        [39] 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三十五[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6848.

        [40] 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八[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7138.

        [41] 明憲宗實錄:卷一百六十[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2921.

        [42]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十九[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3790.

        [43] 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四[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3427-3428.

        [44] 明孝宗實錄:卷十九[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0444.

        [45] 明孝宗實錄:卷二十一[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0487.

        [46] 明孝宗實錄:卷六十六[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1264.

        [47] 明孝宗實錄:卷七十四[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1379.

        [48]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一[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2672-2673.

        [49]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3639.

        [50] 明神宗實錄:卷五[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0203.

        [51] 萬歷四川總志:卷十九[M].濟南:齊魯書社影印版萬歷九年刻本,616.

        [52] 明武宗實錄:卷二十二[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0611-0612.

        [53] 萬歷四川總志:卷十九[M].濟南:齊魯書社影印版萬歷九年刻本,612.

        [54] 萬歷會計錄:卷十[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版萬歷十年刻本,358-359.

        [55] 明英宗實錄:卷十三[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0241.

        [56] [日]奧山憲夫.明代軍政史研究[M].東京:汲古書院,2003:266-267.

        [57] 明英宗實錄:卷八十[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1594-1595.

        [58] 何珍如.明代云南的鹽政[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7,(1):90.

        [59] [日]中山八郎.開中法と占中(開中法與占中)[C].池內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1940:579-596.

        [60] [日]藤井宏.占窩の意義及び起源(占窩的意義及起源)[C].清水博士追悼記念明代史論叢,1962:551-575.

        [61] 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十五[M].臺北:史語所校印本,1963:2322-2323.

        [62] 朱廷立.鹽政志:卷之四[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嘉靖八年刻本,244.

        猜你喜歡
        史語所印本臺北
        2022年國際預印本學術及社會影響力研究
        《六十種曲》初印本考述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6:46
        傅斯年與皮影戲
        文史雜志(2022年2期)2022-03-09 21:34:34
        開創(chuàng)學術的自主空間:蔡元培與史語所
        關東學刊(2019年5期)2019-12-02 07:20:12
        《史語所購藏甲骨集》釋文校對和著錄片校重
        殷都學刊(2019年2期)2019-09-19 00:48:06
        史語所李莊時期事跡史料之一
        國際學術出版機構預印本政策分析*
        拾味夜臺北
        中國三峽(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7
        臺北Z House
        現代裝飾(2017年11期)2017-05-25 02:15:18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地理教學(2016年11期)2016-12-28 02:43:49
        草草影院国产|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少妇我被躁爽到高潮在线影片| 中文日本强暴人妻另类视频| 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在线| 91免费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在线|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人妻av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av片无码永久免费|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片毛片| 久久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国产毛片三区二区一区| 久久96日本精品久久久|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夫妇交换刺激做爰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码一区| 亚洲人妖女同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av高清人妻| 真人作爱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破外女真实出血视频| 青草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偷拍视频一区二区| 护士人妻hd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视频234区|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 国产av一区二区凹凸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女人被狂躁c到高潮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 久久亚洲成a人片| 蜜桃传媒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成人网站免费大全日韩国产| 久久久久久国产福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