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選
(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胡城水庫位于臨汾市大寧縣境內(nèi)的昕水河支流牧溝渠上,牧溝渠下游段擬設兩個比選壩址,兩壩址間距約150m,下壩址壩軸線距溝口G209國道約350m。牧溝渠上游段擬設上壩址,距溝口G209國道約2.3 km。
2.1.1 工程地質條件
下壩址處溝谷斷面呈“V”字型,谷底寬15~30m,溝谷與兩岸山頂相對高差80~130m,屬中低山區(qū)。兩岸岸坡多為基巖岸坡,自然坡角35°~45°,岸坡上部為黃土覆蓋。設計正常蓄水位處河谷寬約105m左右。
壩基覆蓋層為全新統(tǒng)洪沖積晚期淤積低液限黏土,厚度2~9m。壩基基巖為三疊系下統(tǒng)和尚溝組及中統(tǒng)二馬營組砂巖、砂質泥巖及泥巖。巖層產(chǎn)狀N20°~30°E/NW∠5°~8°,傾向上游偏向右岸。巖體中主要發(fā)育兩組節(jié)理裂隙。
兩岸岸坡坡度35°~45°,岸坡上部為土質岸坡,下部為基巖岸坡。壩肩處主要為基巖岸坡,沿岸坡表層堆積有少量坡洪積碎石混合土?;鶐r為二馬營組黃綠、灰綠色厚層、巨厚層砂巖夾薄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砂質泥巖及泥礫巖層。
2.1.2 工程地質問題
壩基淤積低液限黏土結構松散,固結強度低,變形程度高,遇水強度速降,不宜作為面板堆石壩壩基,建議清除,將壩基置于強風化基巖上。壩基基巖中等透水帶存在滲漏問題,滲漏量83.3m3/d。
左壩肩巖層傾向與坡向相同,岸坡坡角35°~45°,大于巖層傾角,左壩肩具備臨空條件。但左壩肩沒有連續(xù)泥巖層滑面,且?guī)r層傾角角度不大,因此左壩肩巖體向臨空面產(chǎn)生變形和滑動的可能性不大。
右壩肩巖層傾向與坡向相反,為逆向岸坡,坡角大于傾角,對岸坡穩(wěn)定有利。但由于岸坡較陡,基巖風化程度較強,邊坡中存在卸荷帶,可能沿裂隙面產(chǎn)生小規(guī)模崩塌。
左右壩肩基巖巖性多為砂巖,存在繞壩滲漏問題。經(jīng)估算,左岸繞壩滲漏量為75.1m3/d,右岸繞壩滲漏量為112.1m3/d。
2.2.1 工程地質條件
中壩址處溝谷斷面呈“V”字型,谷底寬15~30m,溝谷與兩岸山頂相對高差100~135m,屬中低山區(qū)。兩岸多為基巖岸坡,自然坡角30°~50°,岸坡上部為黃土覆蓋。設計正常蓄水位處河谷寬約130m左右。
壩基覆蓋層為全新統(tǒng)洪沖積晚期淤積低液限黏土,厚度1~3m。壩基基巖為三疊系下統(tǒng)和尚溝組及中統(tǒng)二馬營組砂巖、砂質泥巖及泥巖。巖層產(chǎn)狀N20°~30°E/NW∠5°~8°,傾向與左岸坡向相同,傾向上游。兩岸巖體中主要發(fā)育兩組節(jié)理裂隙。
兩岸岸坡坡度30°~50°,岸坡上部為土質岸坡,下部為基巖岸坡。壩肩處主要為基巖岸坡,沿岸坡表層堆積有少量坡洪積碎石混合土?;鶐r為二馬營組黃綠、灰綠色厚層、巨厚層砂巖夾薄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砂質泥巖及泥礫巖層。
2.2.2 工程地質問題
壩基淤積低液限黏土結構松散,固結強度低,變形程度高,遇水強度速降,不宜作為壩基,建議清除?;鶐r上部強風化層較破碎,部分地段風化程度較強,存在不均勻變形問題,工程地質性質較差,加之全強風化帶滲透性較強,存在基巖滲透變形的可能性。建議將壩基置于弱風化基巖中上部。壩基基巖中等透水帶存在滲漏問題,滲漏量346.1m3/d。
左壩肩巖層傾向與坡向相同,岸坡坡角35°~45°,大于巖層傾角,左壩肩具備臨空條件。但左壩肩沒有連續(xù)泥巖層滑面,且?guī)r層傾角的角度不大,因此左壩肩巖體向臨空面產(chǎn)生變形和滑動的可能性不大。
右壩肩巖層傾向與坡向相反,為逆向岸坡,坡角大于傾角,對岸坡穩(wěn)定有利。但岸坡較陡,基巖風化程度較強,邊坡中存在卸荷帶,有可能沿裂隙面產(chǎn)生小規(guī)模崩塌。
左右壩肩基巖巖性多為砂巖,存在繞壩滲漏問題。經(jīng)估算,左岸繞壩滲漏量為159.6m3/d,右岸繞壩滲漏量為177.9m3/d。
2.3.1 工程地質條件
上壩址處溝谷斷面呈“V”字型,谷底寬15~45m,溝谷與兩岸山頂相對高差125~145m,屬中低山區(qū)。兩岸山體寬厚,溝谷兩岸岸坡底部為基巖岸坡,自然坡角30°~50°,岸坡中上部為黃土覆蓋。設計正常蓄水位處河谷寬約144m左右。
壩基覆蓋層為原土壩上游水土流失形成的淤積物,巖性以黃、灰黃、灰褐色低液限黏土為主,含粉土質砂,結構松散,含植物根系、腐殖質,很濕,可塑,土質不均勻,本層厚0~5.0m。壩基基巖為三疊系中統(tǒng)二馬營組灰綠、灰褐色厚層中細粒長石砂巖與暗紫紅色砂質泥巖、泥巖互層,其中砂巖層厚3~10m,泥巖層厚2~7m。傾向與左岸坡向相同,傾向上游。兩岸巖體中主要發(fā)育兩組節(jié)理裂隙。
兩岸岸坡坡度35°~55°,岸坡底部為基巖岸坡。基巖岸坡高約7~10m,由二馬營組泥巖、砂巖組成。中下部的巖性為上第三系上新統(tǒng)靜樂組紫紅色黏土夾成層鈣質結核條帶,底部與基巖接觸面處夾有砂礫石層,其厚度不大,約1.0m左右。上部巖性為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洪積淺紅色低液限黏土夾淺黃色低液限粉土,含鈣質結核及鈣質菌絲,并夾多層古土壤層,古土壤層呈褐紅、棕紅色。
2.3.2 工程地質問題
壩基淤積低液限黏土結構松散,為近期沉積堆積物,固結強度低,變形程度高,遇水強度速降,不宜作為土壩壩基,建議清除,將壩基置于強風化基巖上。壩軸線處下部基巖主要為三疊系中統(tǒng)二馬營組泥巖地層,泥巖層厚2~7m,泥巖滲透性為弱透水。壩基基巖存在滲漏問題,滲透量不大。
水庫蓄水后,兩岸土質岸坡在庫水波浪淘蝕作用下易發(fā)生坍岸。土質岸坡底部與基巖接觸面處往往夾有砂礫石層,其厚度不大,約1.0m左右。砂礫石層透水性較強,沿砂礫石層產(chǎn)生滲漏,存在滲透變形和滲漏問題。
下壩址擬選堆石面板壩、中壩址擬選堆石混凝土重力壩、上壩址擬選土壩進行比較。
第一,下壩址面板堆石壩型對地基要求較低,壩基基巖風化層可作為大壩壩基,開挖工程量較小。主要存在壩基覆蓋層和基巖滲漏、繞壩滲漏,滲漏問題可通過面板及基巖帷幕灌漿防滲加以處理。所需的20萬m3砂巖塊石料可在庫區(qū)開采,距壩址較近約200m,且在庫區(qū)開采砂巖塊石料,可增加部分庫容。
第二,中壩址重力壩型對地基的要求較高,壩基置于弱風化層中上部,需開挖的深度較大,開挖工程量較大。主要存在壩基基巖滲漏、繞壩滲漏、壩基抗滑穩(wěn)定問題,滲漏問題可通過帷幕防滲加以處理?;炷林亓屋^堆石面板壩對壩基抗滑穩(wěn)定性要求較高,壩基砂巖層中夾透鏡狀薄層砂質泥巖、泥巖,對壩基抗滑穩(wěn)定性不利。所需的10萬m3灰?guī)r塊石料工程區(qū)需外購,初選隰縣下李鄉(xiāng)均莊村恒源石料場距壩址約50 km,運距較遠。
第三,上壩址土壩型對地基要求較低,壩基基巖風化層可作為大壩壩基,開挖工程量較小。主要存在庫區(qū)坍岸、淤積、壩基滲透變形、壩肩穩(wěn)定、繞壩滲漏等問題,滲漏問題可通過帷幕灌漿防滲加以處理。但庫區(qū)坍岸造成的固體物質使水庫產(chǎn)生大量淤積而侵占庫容,削坡、護坡處理,工程量大。所需的20萬m3土料可就地取材,當?shù)赝亮鲜重S富,開采容易,所需的10萬m3砂巖塊石料可在下壩址處現(xiàn)有石料場開采,運距較近。
綜合分析,上壩址土壩存在較嚴重的庫岸坍塌問題,坍塌固體物質使水庫產(chǎn)生大量淤積而侵占庫容,雖可采取削坡、護坡處理,但工程量大。通過對三個壩型綜合比較,中下壩址的地質條件相近,而堆石料較豐富,運距近且可增加庫容,故從地質角度分析建議下壩采用面板堆石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