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澤縣省級森林公園,境內山巒起伏、峰回水繞、叢林疊嶂、景觀奇異,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天然山水畫卷。在森林公園內觀物候景,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辰會領略到不同的景致。春季暗泉噴涌,星羅棋布,股股溪流匯成河,座座青山花爛漫,層疊交翠,彩蝶紛飛,一派如癡如醉之仙境;夏季松濤歡歌,碧波蕩漾,飛瀑流泉,游魚穿梭,百鳥爭鳴,令人留連忘返;秋季碩果壓枝,滿山楓葉,各種野果相繼成熟,香氣襲人,采摘品嘗別有一番風味;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冰柱霧淞,奇形怪狀,分外妖嬈。可看到“云泰日出”“懸崖峭峰”“紅葉漫山”“黃花鋪地”“青山云霧”“春花秋實”“層林碧波”“沁灣塔影”等獨特景觀。
沁河過羅云等到西洪驛(該村有新石器晚期龍山文化遺址)接納東洪陽河,在和川鎮(zhèn)(該村有建于金代的麻衣寺磚塔)東接納藺河(發(fā)源于古縣北平鎮(zhèn)的李子坪,河長37.2 km,流域面積286 km2),該村建有和川水利樞紐工程;到高壁村納西北而來的李元河(發(fā)源于安澤縣寺村溝,河長28.7 km,流域面積141.5 km2),過安澤縣城到鴨子溝流向東南,過和平、白村后到冀氏鎮(zhèn)接納由西而來的王村河(發(fā)源于安澤縣東吳嶺,河長 19 km,流域面積124.8 km2),到北孔灘接納由東北而來的泗河(發(fā)源于屯留縣與安澤縣交界處毛孩嶺,河長45 km,流域面積283.5 km2)。泗河流域有祖師廟,明代建筑,外貌似房,內實為窯,全系石料砌成,結構別致,內墻有清代壁畫。在神灣村沁河接納由東北而來的蘭河(發(fā)源于長子縣東溝村,河長45 km,流域面積361 km2)。過衛(wèi)寨南行不遠即到朗寨,該村有建于北宋時的郎寨塔,塔呈八角九級,密嚴式結構,層間出檐,花磚裝飾,有動人傳說。沁河曲折南行至東招賢村接納東來的石槽河(發(fā)源于長子縣雨井山西麓,河長40 km,流域面積169 km2)。在馬壁鄉(xiāng)南接納馬壁河(發(fā)源于浮山縣柏家溝,河長40 km,流域面積 165.5 km2)。
之后,沁河出安澤縣入沁水縣境。在沁水縣境內沁河流向東南。入境不遠有從東北而來的蘇莊河(河長26.3 km,流域面積101.5 km2)和從西北而來的龍渠河(有兩源,一支發(fā)源于浮山縣鄭溝村稱山交河,一支發(fā)源于翼城縣遼寨稱樊村河,河長33 km,流域面積467.4 km2)先后匯入,之后過張峰水庫庫區(qū),從圣天寺旁流過。圣天寺位于東郎村北側,始建于晉。寺內中殿有明代壁畫,所繪佛、菩薩、脅侍等像。到鄭莊鎮(zhèn)接納沁水河后,繼續(xù)東南行至八里村,該村有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代遺址——八里坪遺址。遺址東西長約1 300 m,南北寬約1 200 m。遺存比較豐富,發(fā)現物有石器、陶器、紋飾、陶質等。沁河至槐莊接納從北而來的山澤河(又名必底河,亦稱林村河,發(fā)源于沁水縣佛廟嶺東麓白云山下葦園溝,河長26 km,流域面積109 km2),再行數里即到端氏鎮(zhèn),在此接納端氏河。端氏古鎮(zhèn)是沁河兩岸最大的古鎮(zhèn),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商貿繁榮,交通發(fā)達,被稱為沁東地區(qū)的旱碼頭。之后,沁河繼續(xù)南行,至武安村南500 m處接納東北而來的侯村河(也稱鄭村河,發(fā)源于沁水縣大坪村,河長19.52 km,流域面積120.2 km2)后到尉遲村出沁水縣。(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