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琴
(甘肅省文縣臨江九年制學校)
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日漸加深,我國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然而,受政策、經濟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使農民工進城時,將子女留給親戚、老人照顧,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出現,且人數及規(guī)模日漸擴大。而作為弱勢群體,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漸突出,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山區(qū)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勢在必行。
目前,筆者針對一些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發(fā)現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被調查兒童當中,90%兒童承認與監(jiān)護人發(fā)生過沖突,主要是寄居家庭環(huán)境中,長輩們較為孤單,常常嘮叨,缺乏正確引導,使兒童不被理解,學習上得不到幫助。
數據表明,89%留守兒童主要是與祖輩或者親友共同生活,而受到山區(qū)經濟等因素的影響,這部分人文化素質并不高,無法承擔引導和教育兒童的責任,特別是在學習上,無法得到相應的指導。
兒童健康主要體現在身體與心理兩方面。雖然,大多數山區(qū)兒童溫飽問題能夠得到解決,但是,由于缺少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導致兒童有快樂、悲傷、恐懼等情緒時,不能夠得到及時的疏導,長此以往,造成性格內向、自卑、偏激等心理問題,嚴重情況下,形成心理異常等問題,不利于兒童日后成長和發(fā)展。
家庭是留守兒童教育的重中之重。相關部門應積極組織并建立家長學校,定期開展專題講座,使他們了解留守兒童的身心特點,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如關愛兒童、學會傾聽孩子的所思所想,并積極與其溝通和交流,但要把握好尺度,避免過度嘮叨,要尊重孩子,給予其正確的引導。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是我國轉型期二元社會結構造成的。城鄉(xiāng)長期處于兩極分化狀態(tài),使城市與山區(qū)兒童割裂,在不同的制度結構下享受不同的教育資源。在改革開放后期,農民工進城卻不能夠將子女帶在身邊接受城市教育,主要是受到戶籍制度的影響。因此,改革戶籍制訂成為消除城鄉(xiāng)隔離的根本。政府應積極制定并實施優(yōu)惠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突破教育、醫(yī)療等制度限制,使農民工能夠逐漸享受到與城市人口相同的權力與權益,從而有效地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使其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愛。
首先,建設寄宿學校。目前,建設寄宿學校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有效手段。山區(qū)普遍寄宿條件極差,多數學校甚至沒有建立寄宿學校的條件,無法滿足家庭教育帶來的缺失。因此政府應適當增加資金支持,建設并完善山區(qū)寄宿學校,為留守兒童提供住宿及就餐支持,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其次,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教師是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核心,地方政府應組織學校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成立專門教育工作小組,制訂針對性工作計劃,建立檔案,加強對留守兒童身心情況的關注,并與家長保持聯系,與家長共同關愛留守兒童。通過發(fā)揮家長與學校合力效應,增加感情投入,增強留守兒童安全感,使之能夠對生活充滿信心。
最后,重視道德教育。就總體來看,山區(qū)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呈現健康、積極態(tài)勢。然而,受到農民工經濟及社會地位、家庭缺失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導致這些主流思想的背后存在不和諧因素,一些兒童存在心理問題,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對此,要重視對兒童開展道德教育,并深入到兒童生活和學習當中,及時對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其逐漸形成健康人格。
山區(qū)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具有復雜性、綜合性等特點,單純依靠學?;蛘哒?,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因此,各級職能部門及社會各界應統(tǒng)一認識,互相配合,形成齊抓共管格局。充分利用媒體,加大對山區(qū)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曝光度,使社會各層次能夠關注該問題,并為之付諸行動?;鶎狱h委政府應立足兒童教育問題,發(fā)揮宏觀調控作用,將家庭、學校等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共同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同時,大力發(fā)展經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減少務工情況,使留守兒童同樣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懷,逐漸提高山區(qū)教育質量。
總之,現階段,山區(qū)留守兒童教育不僅對家庭、學校,更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出了挑戰(zhàn)。學校教育無法深入到山區(qū)留守兒童生活,且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全社會應關注該問題,并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貢獻力量,逐步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而促進兒童全面、健康地成長,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范小萍,汪國瑞,葛元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基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視角[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3):146-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