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吉林省長嶺縣海青鄉(xiāng)中學)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表達方式和習慣都與漢語有很大的不同。我所任教的學生來自農(nóng)村,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為了引導他們進入角色,進入氛圍,就需要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善于總結探索,把內(nèi)容由復雜變簡單,由抽象變具體。總體來說,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英語的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所謂詞法,就是英語中一個單詞的詞性和用法。在很多相關的教學參考書中,并沒有大篇幅的關于這方面的單獨介紹,但卻是學生學透英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給學生補上這一課。例如,在初一剛入學階段,就要學習名詞的單復數(shù),首先,就要引導學生體會什么是名詞,尤其要理解像“father,teacher,name,number”等這類抽象名詞,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名詞,就談不上變復數(shù),更談不上對英語的正確使用。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又要接觸到一般現(xiàn)在時,這種時態(tài)的謂語動詞有的時候需要變成第三人稱單數(shù)的形式,從形式上來看,和名詞復數(shù)的變法是一致的。如果不理解詞性的用法,很多學生就容易造成混亂??v觀初中的英語教材,總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個重要語法項目:名詞有單復數(shù),動詞標志著時態(tài),形容詞和副詞有比較級和最高級,各個詞類都有它們各自不同的用法,詞性不同,在句中充當?shù)某煞忠膊灰粯?,只有理解了這一點,學生才能對單詞區(qū)分對待,運用自如。
英語不同于漢語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它不是簡單單詞的羅列,也就是說,背會單詞不等于學好英語。很多學生感覺英語難學,因為英語語序和漢語的語序不同,比如一般疑問句:“Is this your pencil?”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逐句翻譯就變成了“是這個你的鉛筆嗎?”明顯不符合中國人的語言邏輯。很多教師在處理這一問題時采用的是加大練習量的方式,注重語言結構、形式,意思為次,機械記憶為主,大量使用機械練習,但是,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句型句式種類繁多,當然不可能所有的都要求學生機械記憶,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總結規(guī)律,尋找章法。以主系表結構的一般疑問句為例,可以引導學生先做肯定句“This is my pencil.”由于順序和漢語完全一樣,學生很容易就能做出來,在這個基礎上,把be動詞“is”提到主語之前,句號變成問號,第一人稱變成第二人稱,這三個步驟,就是一般疑問句的做法,學生掌握了要領,再做這樣的句子,就會覺得有規(guī)律可循,變得簡單了。
中學生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是:愛說愛動,好奇心強,如果教學中忽視這些特點,單純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機械地講解,把他們純粹當成知識的容納器,填鴨式地向他們灌輸在他們眼中枯燥無味,冷冰冰的語法、詞匯,他們便不感興趣,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教材中的活動,例如,在八年級英語上冊“What’s the matter?”這一單元的授課過程中,我就把教材中的“pairwork”變成了“sitcom”,要求學生運用當堂所學的句型表演情景劇,有的學生演醫(yī)生,有的學生演患者,這樣一來,學生爭先恐后的上臺表演,使學生在哄堂大笑中輕松學會了句型的運用,效果很好。
總之,要想引導學生學好英語,英語教師就要勤學多思,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智慧,搬掉學生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