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虎
(甘肅省靈臺縣龍門學區(qū))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是教學生識字認詞和造句,對文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往往因為“拔苗助長”而導致過猶不及的現象,讓很多孩子對語文學習失去樂趣。其實語文和文學是分不開的,文學本應是一種愛好,是一種放松,那么它被披上教學外衣之后為何就變得枯燥無味了呢?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一定要改變教學初衷,將學習興趣擺在第一位,讓學生愛上語文。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讓他們從心底里有動力去學習。并且語文學習的意念性很強,如果你喜歡這門學科,你可以學得很好,而且學習得非常輕松,甚至將其作為一種樂趣;但是如果不喜歡,那么學習的時候就會很累,雖然你可以憑借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回答問題,但是往往“驢唇不對馬嘴”。特別表現在學習的課堂上,喜歡語文的學生回答老師問題很積極,也愿意在老師講解之前積極思考問題,而不喜歡的學生則一般死氣沉沉,在班里悶不做聲。從學習效率上看,對語文有興趣的學生一般能當堂消化知識,在課后的學習壓力很小。因此,老師一定要在課堂上或課下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可以以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作為媒介,比如,他們喜歡的歌曲里面的文學,喜歡的電影里面的臺詞或者是領導人的講話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以學生為教學中心,考慮他們的個人感受,讓學習變成其樂無窮的事情。
每個人都對自己喜歡的事物表現出很大的潛力來,并且自己還可以樂在其中。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可以讓他們養(yǎng)成生活中學習的好習慣。無論是從雜志、書本或者是電視節(jié)目中都能吸收到和語文相關的知識。他們甚至還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語文知識,比如寫日記等。在語文教學中,寫日記是經常采用的寫作訓練的方法,從教學結果來看,喜歡語文的同學,往往將日記寫成了精彩的作文,里面有敘事,有抒情,有議論,非常完整優(yōu)秀。而那些將寫日記作為壓力的人,筆下出來的往往就是流水賬,沒有情感和新意。如果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教學前提,學生就能從老師布置的任務當中不斷展現自己的潛力,深度挖掘自己的能力,創(chuàng)造更多優(yōu)美的詞句,更多發(fā)人深省的文章。
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會用心,才會盡力去做好。比如,喜歡吃的人,就會盡量讓自己有一個好的廚藝,喜歡音樂的人,也會讓自己練出一副好嗓音。所以興趣這件事真的對學習有很大的激發(fā)力,能夠讓我們完成能力之外的事情,能夠指導我們去實現我們的這種“喜歡”。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那么他們自己就會去尋找正確高效的學習之法,讓自己完成不可能的學習任務。其實每個人的學習能力沒有很大的區(qū)別,往往就是因為學習方法造成的區(qū)別。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人,自己就會找到學習它的最佳途徑;而那些不感興趣的人,將其作為一種壓力,本身就不喜歡,對它的學習更是避之不及。因此,老師要想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找到適合自己的語文學習之法,就要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生活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語文還是精神財富,沒有它我們就會覺得很空虛,因為我們是從生活中汲取養(yǎng)分的,沒有了這一從生活中吸收的途徑,自然就會覺得枯燥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有興趣,就喜歡去實踐它,喜歡在生活中觀察它。而它又是無處不在的存在,正好能夠滿足我們學習的需求。從我的教學經驗中,很多喜歡語文的孩子對生活有著很大的熱情,他們往往會第一個看到樹發(fā)芽,第一個聽到小鳥聲音隨季節(jié)的變化,第一個發(fā)現廣告標語的神奇之處,第一個為大家推薦一本新書。我們都在生活中,為什么有的人就能得到更多,而有的人只能通過別人的講解來吸收知識呢,這就是是否會觀察的區(qū)別。小學生一般來說對周圍的事物都是很好奇的,培養(yǎng)他們語文學習的興趣,更能幫助他們從文學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解決問題。通過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來培養(yǎng)觀察力,可以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和精彩,能從生活中吸收天然的知識,會讓學習變得很快樂,讓知識變得更真實。
總之,激發(fā)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對他們的學習生活都有幫助,從學習上講,可以改善學習方法,先去喜歡上一個東西,再去學習了解它。而從生活上講,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能讓他們更加熱愛生活,能從生活中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也能創(chuàng)造很多。小學語文是基礎教學,應該先去奠定好的學習基調,有利于對語文進一步的深入性學習。
徐世英.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