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殿康
在二師三十三團十六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文化、愛科學、善經營、懂管理、敢闖敢干,在發(fā)展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農產品深加工、勞務輸出的過程中率先致富,并帶動連隊職工共同致富。他們根植于連隊,創(chuàng)業(yè)于連隊,致富于連隊,對職工的示范作用大,帶動效果好,已然成為連隊里的致富“急先鋒”,職工致富路上的“領頭雁”。
2009年,王富井從河南老家來到三十三團十六連承包了100畝棉田,連續(xù)5年棉花單產突破530公斤。2014年,老王種植的100畝棉花更是頂住了春播期間風災、夏管期間旱災、秋收期間凍災的輪番襲擊,大災之年棉花單產依然高達485公斤,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5年時間,老王在庫爾勒、團場各置了一套房產,2013入冬還購買了一輛國產小轎車,小日子過得風風火火,羨煞旁人。
植棉有方的王富井成了連隊有名的“土專家”,每年的科技培訓課堂,全連職工都愛聽他講課,而王富井也會把多年積累的植棉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的職工兄弟姐妹們。2015年“五冬”科技培訓課堂上,王富井講道:“要想種好棉花,你就是要服從指揮、科學管理、吃苦耐勞、熱愛學習。春播期間我養(yǎng)成了跟機子的習慣,從早到晚都帶著勺子下地檢查下種情況,確保沒有漏播現(xiàn)象,這樣就不會影響后期出苗率。夏季烈日當頭,正是棉花需要水肥的關鍵時期,我也從不偷懶,每次都是頂著大太陽灌水,仔細檢查每一個球閥、滴灌帶的完好性,確保均勻灌溉,再苦再累也要干。棉花打頂是實現(xiàn)秋桃蓋頂?shù)年P鍵措施,必須要把握好節(jié)點,人手不夠就花錢多雇幾個人。連隊職工書屋里啥書都有,俺沒事了喜歡來里面坐坐,看看棉花種植技術方面的書籍,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你不服還真不行。”
初次見到徐林是在他家的羊場,小伙子很健談,很有禮貌,說話帶著一口濃重的四川口音,一雙布鞋,一身迷彩服,一副墨鏡,平頭,顯得很精干。徐林今年27歲,5年前還在西南大學機電專業(yè)念書,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如今卻在連隊養(yǎng)起了羊,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漸漸養(yǎng)出了名堂。徐林的父親是個養(yǎng)羊的老把式,他說這幾年自己跟著父親也學到了很多經驗,為羊子看病也略懂一二。團場和連隊搞多元增收,連里許多家職工都養(yǎng)起了羊,但不少人由于經驗不足、管理方法不當,羊子不是膘跟不上,就是容易生病,徐林得知這一情況之后,就四處奔走,為鄉(xiāng)親們傳授養(yǎng)殖經驗,無償給生病的羊看病。了解到有幾家職工因為初種棉花,產量不高,一年下來沒掙到錢,生活困難,徐林就和父親商量,賒給這幾家困難戶幾十只羊,讓他們農閑時通過養(yǎng)羊拓寬增收渠道,等過幾年手頭寬裕了再還錢。一時間,徐林成了團場青年帶頭致富名人,成為返鄉(xiā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典型。2014年年底,徐林的養(yǎng)殖規(guī)模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育肥出欄達到300只,新產羔羊150只,繼續(xù)帶動連隊的養(yǎng)殖戶共同致富。
羅布麻茶被稱為“麻中極品”,由塔里木盆地天然羅布麻葉加工而成,常飲此茶,對降壓、降脂具有獨特療效。2013年入夏,三十三團十六連職工巨浩、王欽寧等看到了這一商機,湊在一起商量投資辦廠的事,幾個人一拍即合。在人力、物力、財力到位之后,天鑫羅布麻廠正式投產。2014年,該廠通過擴建,生產規(guī)模擴大一倍,日均加工濕羅布麻葉3000公斤,日均創(chuàng)收超過10000元,可為周邊職工提供60個就業(yè)崗位。采麻、制麻是個季節(jié)活,辦廠以來,該廠吸收了十六連和周邊連隊的剩余勞動力,讓他們忙起來、有錢掙。期間,筆者采訪到一位常年采茶的職工,她告訴筆者:“春播完有兩三個月的閑暇時間,俺們莊稼人閑不住,還是要掙錢供娃娃讀書,棉花要有人照應,出不得遠門。巨浩開了羅布麻廠,大田不忙的時候我就采茶賣錢,兩頭都不耽誤。羅布麻是可再生資源,隨處可見,我最多的時候采到3麻袋,賣了190多塊,3個月下來能掙1萬多塊,連隊里的姐妹們閑了也都采麻賺錢?!蹦壳?,該廠已經成為職工家門口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yè),每年為該連轉移60個富余勞動力。
2004年,楊克成一家從四川老家來到三十三團包地。老楊說他從小就喜歡擺弄機械,農閑期間,自學了開拖拉機技術。當初沒錢,買不起大型拖拉機,老楊就四處幫別人打工,由于技術過硬,不少人也愿意雇他開拖拉機。漸漸地家里有了積蓄,老楊一咬牙從銀行里把錢全部取出來,又貸款10萬元,購置了一輛650拖拉機以及配套的播種機、打桿機、藥罐車、機采棉車斗、切土機、粉碎機等。春季播種,夏季打藥,三秋期間拉運機采棉、打桿、切土,冬季給牲畜粉碎草料,一年下來老楊掙的機務費就有六七萬元。掙到錢的老楊在2010年又購置了一輛650拖拉機,一套農機設備,雇人開車,自己當起了老板。有了錢的老楊在2012年又包了100畝地,養(yǎng)了60只羊,一年下來凈收入達到15萬元,供著兩個娃娃讀書,也經常幫助困難職工,小日子過得蒸蒸日上。老楊靠機務增收致富的故事在連隊流傳,張勇、徐超、劉本久等,先后購置了大型農機具,老楊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帶動了連隊職工共同富裕。說起今后的打算,老楊希望他帶起來的這一幫拖拉機手能夠組成一個農機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機技術、服務水平,大家伙凝心聚力,一步步地走出十六連,走出三十三團,讓機務增收致富的故事繼續(xù)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