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艷
剛擔任工會主席不到一個月,就趕上中秋、國慶雙節(jié)工會給職工發(fā)大米,可是讓我忙活了好幾天,幾天的忙碌下來,辛苦、心酸、欣慰……我對社區(qū)工會這個群團組織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轉眼工作已經10年了,這10年間每年都會領到工會發(fā)放的過節(jié)慰問品??芍苯哟砉o大家發(fā)慰問品這也是頭一次。
9月底,接到團工會的通知,要求對職工、退休職工、五七工、老兵等等仔細摸排統(tǒng)一造冊,前后跑了將近3 天,審核時又跑了四五趟,生怕漏了哪個人。幾經周折,冊子總算是審核通過了。一大早,我叫好車和兩名負責裝運的職工趕到總庫,288 袋糧食著實讓我們出了一身汗,數好轉運好,剛拉到社區(qū)門口,已經有人等在門口準備著領糧食。
期間,有位五七工阿姨來領糧食,由于我的疏忽沒有找到這位阿姨的名字,通過查詢發(fā)現名字出現在另一個社區(qū),來回往返兩次后,我突然意識到可能是重名重姓,結果證實了我的猜測,阿姨也是來回折騰了兩趟,我趕緊找到阿姨說明原委,阿姨很是寬容,原諒了我的疏忽。還有一位癱瘓在床的退休職工,當我把糧食送到他家,他笑著艱難地挪動著身體想要起身感謝我,被我攔住了,當時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他們是弱勢群體,墾荒勞作的艱辛留給他們除了滿臉的皺紋就是滿身的病痛,但比起我們這些習慣了抱怨和訴苦的年輕人,他們更懂得感恩。我想老人感謝的其實不是我,而是工會帶給他的溫暖,只是我的舉手之勞為這份溫暖加了些許溫度而已。
當然我也遭遇了個別嗓門大、性子急的叔叔阿姨,他們有的抱怨排隊太急人了,領個大米手續(xù)太麻煩了,因為在簽字之余,我還登記了每個人的詳細地址和電話以備后用,面對他們的抱怨,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解釋。
經歷著這些,我很高興自己加入了工會這個溫暖大家庭,也更讓我肯定了“工會是職工的‘娘家’,傾聽職工呼聲、解決職工困難,是每一個工會干部的分內事。”也希望在職工最困難的時候,工會組織和工會干部都能及時出現在他們面前,為他們送去些許溫暖。
我驕傲,我是一名工會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