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伯文
(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羊川鎮(zhèn)畜牧獸醫(yī)工作站,733108)
主要依據病史和臨床表現(xiàn)來診斷。
1.1 病史:如有明確的蛇咬史,局部又有牙痕,不管有無局部和全身中毒癥狀,蛇咬傷的診斷均可成立,若未看見蛇時,要排除蜈蚣、蝎子和黃蜂等咬傷的可能。蛇咬傷診斷成立后,必須分辨是毒蛇還是非毒蛇咬傷,并鑒定何種毒蛇咬傷,這對診斷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2 依據局部及全身中毒表現(xiàn):一般情況下,牲畜在夜間或草木茂盛的山林草地的放牧過程中易被蛇咬傷,未能將蛇捕獲甚至未看見蛇,此時只能根據局部及全身癥狀來判斷。如系非毒蛇咬傷,傷口有四行或兩行鋸齒狀淺表面而細小牙痕,且局部出現(xiàn)少許出血無腫脹現(xiàn)象,無全身中毒癥狀。如為毒蛇咬傷,局部多見兩個針尖大小的牙痕,并有局部及全身中毒現(xiàn)象。一般咬傷后,1~6小時開始出現(xiàn)癥狀,局部腫脹,腫脹向肢體上端蔓延,伴有水泡、瘀斑、呼吸急促、肌張力增加,肢體強直,腫脹逐漸加重,且范圍迅速擴大,傷口很快閉合變黑,組織壞死較多見,而合并細菌感染形成潰瘍,經久不愈,因循環(huán)衰竭,呼吸麻痹及急性腎功能衰竭,嚴重者導致心律失常,1~2cm日后死亡。及早救治,保持呼吸及心臟功能,可使病情好轉,預后良好。
急救是治療蛇傷的重要關鍵之一,被蛇咬傷后,能否得到及時、合理有效的處理,與預后關系很大。
2.1 局部緊急處理:局部處理的目的是阻止蛇毒的蔓延和及時有效排除毒液,這是防止蛇毒中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1.1 結扎:蛇咬傷畜后,爭取在2~3分鐘內,用橡皮帶、草繩、布條、鞋帶等在傷口上方約10cm或距離傷口上一關節(jié)相應部位進行結扎。結扎程度要求僅能阻斷淋巴靜脈血的回流,又不妨礙動脈血的供應。以免影響血液循環(huán),造成組織壞死。結扎后每30分鐘松解一次,每次2~3分鐘。
2.1.2 沖洗:結扎后可先就地取水,如河水、井水進行沖洗,在就診時,用0.02%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傷口及周圍的皮膚,目的是將粘附在傷口周圍的毒液破壞及洗掉,從而達到減輕蛇毒中毒。
2.1.3 切開:沖洗及擠壓排毒,局部用2%碘酊及75%的酒精消毒后,沿牙痕作“一”字形、長約1~2cm的縱切口,其深度到皮下為止,再用1/5000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反復沖洗擠壓,促使毒液從傷口排出體外。沖洗完畢后,蓋上醫(yī)用紗布等消毒敷料。
2.2 局部應用破壞蛇毒制劑
2.2.1 局部用注射結晶胰蛋白酶400~600單位,加0.25%~0.5%普魯卡因10~30m l作傷口局部浸潤注射,并在傷口上方或腫脹上方作環(huán)狀封閉。結晶蛋白酶是一種強有力的蛋白水解酶,它能迅速破壞蛇毒的主要毒性成份毒性蛋白質。從而使蛇毒失去毒性。
2.2.2 局部注射高錳酸鉀:被毒蛇咬傷后,先用0.25%~0.5%普魯卡因20~40ml作局部封閉,然后用0.5%高錳酸鉀溶液5~10ml作傷口局部注射。當蛇毒遇到高錳酸鉀時,即發(fā)生氧化作用而被破壞。高錳酸鉀對組織有強烈的損害作用,注射后可引起劇烈疼痛,故不可多用。
2.3 灼傷傷口破壞蛇毒:被毒蛇咬傷后,先將傷口切開,反復沖洗后,用打火機或火柴點燃放于傷口處反復灼傷2~3次。當毒蛇遇到高熱時即發(fā)生凝固而遭到破壞,使其失去毒性。野外條件較困難的情況下,可單獨用火燒傷口進行急救。
3.1 福建蛇藥:主治各種蛇毒,用法與用量:第 一 次 為 200~300mg, 病 情 重 者 加 至400~600mg,每日口服3~4次,一般療程為3~5天。
3.2 每天可用氫化可的松600~800mg或地塞米松20~30mg、VC10g、加入10%~2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注射,一般用2~3天。肌肉注射800萬單位青霉素,每隔6小時肌肉注射一次,
3.3 中藥治療:蛇傷早期中毒癥狀不十分明顯,及時內服解毒藥中,必須加攻下藥,民間所謂“治蛇不泄,蛇毒內結”,“二便不通,蛇毒內攻”,治療原則宜活血祛風,清熱解毒,利尿通便。藥方如下:生大黃50g(后下) 玄明粉50g、半邊蓮60g、蒲公英60g、紫花地丁100g、白芷15g、夏枯草30g、甘草60g、僵蠶60g、生地30g、車前草30g、鮮茅根30g,水煎取液或研末兌水,灌服,每日一次,連用3~4天。
密切觀察蛇咬傷畜的病情變化,加強護理。觀察傷口流血和腫脹情況,并給予富含營養(yǎng)的食草料,并多飲糖水,加速蛇毒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