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杰
(吉林市豐滿區(qū)實驗中學,吉林 吉林 132000)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所接觸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運行規(guī)律,有時我們用語言無法解決,用課件確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有的時候老師們課件做的過于簡單,應付,只是將本課的文字,畫圖簡單的羅列,沒有化解難點,突出重點,出現簡單的課本搬家,造成了認知的障礙,更失去了可見本身的趣味性,實效性,優(yōu)越性,沒起到相對應的效果。如果是這樣還不如用最簡單的小黑板等輔助手段。相反如果課件做的過于花哨,如在整個課件運用上一會用音樂,一會用視頻,一會用圖像,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更不利于課堂教學,更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也是沒起到可見的作用,總之是過猶不及。
信息技術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為了用課件而用課件,對于一些地理事物的變化,一些現象的生成,一些規(guī)律的探索,演變,歷史演變過程,通過多媒體展示,再現在學生面前,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所做不到的。但有的老師不能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適時的點撥、引導,完全用信息技術代勞了,就是一些比較淺顯易懂的問題也用電腦代勞,這樣反而感覺學生的主體地位失去了,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滿堂灌,和現代化要求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相違背,壓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使學生和老師都成為了計算機的奴隸,沒有學生動手動腦的操作,還會出現身體上的不適,例如頸椎病,視覺疲勞等等。
學科整合要靈活,有的內容能整合,有的不能,不要千篇一律,有的課整合起來能夠深入淺出,有的則形式化,比較做作,所以學科整合時要機動靈活,不要為了整合而整合。形式化、模式化。
我們知道,地理課的內容很多,有的是概念化的教學,有的是地理事物的認識,有的是地形地貌的了解,有的是地理知識的記憶,每種類型的課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實際,突出個性化。以期達到高效果。
分析完以上幾種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出現的弊端,我認為在地理教學應用于信息技術中應注意的問題有: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所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教師自己首先對信息技術要熟練掌握,運用自如,才能更好的完成整合,所以要加強自身素質的學習,以及對信息技術的探究,不要不懂裝懂,業(yè)務進修是非常必要的。否則都是空談,說大話。難以真正實現。
教學內容通過信息技術表達出來,效果很優(yōu)越,但為什么應用,怎么應用,需要教師仔細的探究,思考,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地理,掌握一些現象,記憶深刻,學以致用激發(fā)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但是還不能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主導,它只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不要被機器束縛要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其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地理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有其自己獨特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讀圖書圖能力是地理學科教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對地理概念的教學,如等高線。等深線,就不能象數學那樣教學,要配上信息技術,演示,學生就不講自通,所以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應該是學習地理知識中的重中之重,再加上教師生動活潑的語言描述和畫面結合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以及熱愛大自然的美好的感情。
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主導,學生非被動接受,是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參與其中通過活動,總結出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例如,在講地球的公轉自轉時,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總結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地球公轉自轉周期,引起的現象,以及極晝極夜的產生,晨昏線等一系列復雜問題迎刃而解,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才能科學有效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科整合,而非流于形式。
由于種種原因在一線的廣大教師不可能課課都自己采集資源,因此可以建立資源共享群,有教學上的困惑可以在群里交流,有好的課件可以共同分享,不斷地充實自己的課堂教學,共同推動教育教學的發(fā)展。
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在課堂,教師的靈魂在課堂,多數教師不管自己心情有多糟,只要一進課堂,一看到學生就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忘記了自己的個人痛苦與無奈,就像演員無論自己遭遇多大的不幸,也要根據自己的個人角色扮演自己的角色一樣,老師的一切事為了孩子,所以他在自己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不斷地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能把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是現代教育的一大飛躍,特別是地理這些小科的教學,可以減少老師的講解,因為 地理不同于數學等學科,它需要展示一些風光片,地貌地勢,讓學生親眼目睹什么是山川、什么是平原、什么是高原,什么是江河湖海,這些都是簡單的說教無法取代的,所以我覺得像地理、歷史這些課更適用于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相對于語文數學會更好一些。
總之,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具有其自身的優(yōu)越性,但也需要教師運用辯證的思想,通過新課程理念作為指導,正確地運用教育技術,加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