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摘要:《慧血》這部作品是弗蘭納里·奧康納所創(chuàng)作的首部長篇小說,這部作品在美國的文學史上非常重要,是一部非常具有特色且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作品。在她的這部作品里面,黑茲爾這位文中的主人公從他行為言語的表面上看他一直在對傳統(tǒng)的宗教和神明進行反抗。但是在完整的故事和他的行為及言語里面,所表現(xiàn)的是黑茲爾一直在追求著上帝,在故事里他最終面對的是悲劇。通過對于黑茲爾這位主人公的經(jīng)歷的描寫,弗蘭納里·奧康納在作品中表達了對于傳統(tǒng)的宗教的理念和對神明的追求,這一做法的結(jié)果就是幻滅的觀念。黑茲爾在精神方面的追求的整個過程中,上帝不會出現(xiàn)。
關(guān)鍵詞:弗蘭納里·奧康納;慧血;神學思想
一、反抗的表象
弗蘭納里·奧康納所創(chuàng)作的這部作品里面,黑茲爾這位主人公是出生在美國的田納西州,具體是在埃斯特羅德鎮(zhèn),主人公的爺爺是一個傳教士,這表明了他所生長的家庭是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的,主人公就是成長在這樣一個非常嚴格的宗教環(huán)境里的。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得他產(chǎn)生了一種觀念,就是避開上帝就是避開罪惡,那么反過來講,遠離了罪惡才可以遠離上帝。主人公相信自己可以抵御罪惡,為了證明自己,他選擇了參軍。軍隊的嚴格制度和嚴密的組織讓黑茲爾認為也許可以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和社會的秩序。在軍隊中的日子里,主人公堅守著自己的信條,避開上帝就是避開罪惡。當他的戰(zhàn)友們要帶著他去逛窯子,他為了靈魂不被玷污而拒絕了。而這時戰(zhàn)友卻說他沒有靈魂。黑茲爾在長時間的自我審視后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沒有靈魂。于是黑茲爾進入到虛無的狀態(tài),和他人相同。
在離開軍隊之后,主人公宣布自己不相信上帝。黑茲爾從一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為了讓自己確信沒有上帝也沒有罪,他開始做各種宗教中褻瀆神明的事情,玩弄女色。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開始宣揚自己的宗教理念,一個新的教會——“沒有基督的教會”。黑茲爾在布道中宣揚尋求真理的唯一方法是褻瀆。他褻瀆神明,反抗宗教,甚至可以冷酷地殺害別人。之后他的教會吸引到了一個名為胡弗·肖茨的職業(yè)傳教士,傳教士覺得這里面有可以利用的價值。胡弗參照著主人公的教會建立了自己的教會——“沒有基督的基督圣教”,然后雇傭一個假先知索拉斯·萊菲爾德,讓這個假先知主持宗教活動。索拉斯的樣貌酷似主人公,吸引到不少人也賺到了錢。這件事讓黑茲爾非常憤怒,他開車撞死了這位假先知。在故事的這個部分里,黑茲爾的言行看似是不相信上帝以及挑戰(zhàn)和質(zhì)疑了上帝的存在,但是在言行的背后也表現(xiàn)出主人公的精神世界還是對上帝有追求。真正的不相信者應(yīng)當是冷漠而不屑的,黑茲爾在面對信仰和宗教時所使用的手段是瘋狂的反抗,恰恰證明了黑茲爾的內(nèi)心里還存有疑惑也可能是希冀。
二、皈依的目的
主人公在人前一直宣揚自己是虛無主義者。他對別人說自己不相信上帝,這實際上是書中所描繪的時代里眾人的特點。而黑茲爾的精神世界里只有上帝。主人公一直在努力地否定自己的過去,而他內(nèi)心里實際卻是想要重新獲得和拯救自己的過去?!耙d那襤褸的身影在樹叢中躲躲閃閃地示意他改變方向去往那不知該如何插足的黑暗之中, 讓他懵然無知地走向深淵, 等到猛然驚覺時, 卻已經(jīng)葬身水底!”這一景象預(yù)示了主人公的未來。襤褸的身影表現(xiàn)了神明和宗教的無能為力,葬身水底表明了追尋上帝的指引的結(jié)果。這使得黑茲爾的內(nèi)心深處存在追求上帝也感到恐懼而希望遠離的矛盾。
主人公在十歲的時候偷看到一個裸體的女人,回家后被母親責打。于是黑茲爾穿上了放有石頭碎瓦的鞋子,等待著上帝顯靈懲罰或者寬恕自己。這個行為揭示了黑茲爾之后的言行的目的,他希望能夠讓上帝顯靈。主人公瘋狂地褻瀆神明,等待著上帝的懲罰,之后又進行苦修,期盼上帝的救贖,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上帝顯靈,是在追求上帝,只是方法不同,目的相同。黑茲爾認為遠離罪惡就會遠離上帝,所以他在追尋上帝時就是通過接近罪惡希望能夠接近上帝。他一直犯罪,一直褻瀆神明,就是在渴望上帝的懲罰,只要能夠證明上帝存在,就能夠證明人類可以被救贖。
黑茲爾一方面一直在聲稱自己不相信上帝,另一方面又一直在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著上帝。黑茲爾在尋找宗教的意義,他想要找到新上帝。而在實際的追求中表明了黑茲爾最終還是在追求那個傳統(tǒng)意義的上帝,而傳統(tǒng)的宗教和神明在新的時代和社會里已經(jīng)毫無生機,黑茲爾的追求面臨破滅。奧康納評價道: “黑茲爾摒棄了木乃伊說明了一切。他用靈魂和肉體全力以赴在尋找的東西突然被呈現(xiàn)在他的眼前, 他明白他必須摒棄它, 他發(fā)現(xiàn)那并不真正是他在尋找的東西。”
主人公在最后選擇放棄其在物質(zhì)的現(xiàn)實生活,他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希望能夠通過全身心對于精神世界的投入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滿足。他放棄了自己的感官,也是表明他放棄了對于物質(zhì)的全部追求。他過度的自虐和對物質(zhì)需求的否定使得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最終躺在一個廢棄工地的排水溝里奄奄一息。黑茲爾一直在努力去尋找一個可以克服虛無狀態(tài)的新的生活方式,結(jié)果卻成了“沒有信仰的世界中的最后一位殉道者”。黑茲爾弄瞎自己的雙眼是為了更清楚地看到感官世界以外的東西,但是,他什么也沒看見。這種雙目失明的做法為他點燃的內(nèi)心的信仰之火帶給他的卻是徹底的幻滅。肉體的殘缺并沒有帶來靈魂的圓滿。
參考文獻:
[1] Barth, Karl. Church Dogmatics III/4.Rev.ed. Edinburgh: T.&T. Clark, 1961:531 ,17.
[2] O'Connor, Flannery. Collected Works.Ed. Sally Fitzgerald.New York: Library of America, 1988:921.
[3] O'Connor, Flannery. Wise Bloo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