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璘++文
1958年,我國建國已經9年,國民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部分人對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追求,有了拿起照相機拍照的沖動。
當時的中國,工業(yè)基礎落后,加之美國等國的經濟、技術封鎖,照相機工業(yè)舉步維艱。此前雖有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生產過一些照相機,但不是過于簡易,就是沒能批量生產,不能滿足國內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的需求。此時,有著較好工業(yè)基礎的上海市,開始了照相機的研制和生產。
1957年9月,上海市有關領導部門把試制照相機的任務交給了有照相機修理業(yè)務的上海市鐘表眼鏡公司,成立了試制組,開發(fā)上海58- I型相機,后來改稱照相機廠籌備處。1958年3月,該籌備處劃歸上海市輕工業(yè)局所屬的文教用品工業(yè)公司領導。在吸納了大明謄寫用品廠、海通工藝廠、勤聯(lián)文具廠、正豐五金工藝廠、施鶴記電鍍廠、中興工場等六家企業(yè)后,組建了上海照相機廠。
上海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以當時世界上先進照相機為藍本,開始了研制工作。首先,仿制德國徠卡3型相機,先后研制出上海58- I、58- II型旁軸取景135相機,成功地批量生產、銷售,成為我國第一臺自行生產的高級照相機,受到專業(yè)和業(yè)余攝影者的追捧。幾乎同時,上海長城工業(yè)社依照德國AGFA Isolette III型120折疊相機仿制成功上海58- III樣機,1959年批量生產。這是繼上海58- I、58- II型相機后又一高品質仿制機型。后來,以58- III為基礎,又開發(fā)出上海201、202、203系列折疊相機。以后發(fā)展成為產量大、應用廣的海鷗203折疊相機。上海大明鐵工廠則根據(jù)祿來120 雙反相機研制出數(shù)種樣機,均命名為上海58-4。雖然這些相機各不相同,但卻有著雙鏡頭反光、搖把過卷、自動停片計數(shù)的相同特點。可惜,由于工業(yè)基礎落后,終未形成產品。但這些樣機充分反映出上海照相機廠對于高級120雙反相機的鼻祖祿來的向往。
1959年4月,上海市輕工業(yè)局將長城工業(yè)社更名為上海照相機廠一分廠,專門生產曝光表、閃光燈、三腳架等攝影器材。1960年10月更名上海照相器材二廠。又將新華電筒廠沖壓車間、三鑫別針廠等改建成上海照相機廠二分廠,后更名為上海照相機二廠,負責上海201系列120折疊相機的研制。1958年5月建立的五一照相機廠改成上海照相機三廠,生產室內座機和外拍機。大明鐵工廠并入上海照相機廠,孔雀照相器材廠并入上海市照相器材廠。至此,上海市的照相機工業(yè)完成了初步調整,形成了合理的布局。為進一步研制更高級的照相機奠定了基礎。
1961年,仿制祿來柯德的雙鏡頭反光相機的計劃被提上日程。1963年7月,該機定型,以上海4型命名,投入批量生產。1965年后改稱海鷗4型。這臺雙反相機是當時我國第一臺高級雙反相機,很快得到認可,在中國暢銷不衰。
120 雙反相機拍攝的畫面面積是135畫幅相機的3.6倍,無需放大即可印制成2吋照片。攝影記者不必考慮橫、豎構圖,易于拍攝。方方正正的畫面也符合國人追求平穩(wěn)的審美理念。對于雜志封面和大多數(shù)廣告版,基本不需裁剪,直接使用。由于這些優(yōu)點,海鷗4型雙反相機銷路極廣,供不應求。筆者自己1963年購買的第一臺照相機就是它的原型上海4型。當時還需要單位開證明信才能購買,否則就需要憑很難得到的“外匯券”才能購買。
海鷗4型的成功,給了上海照相機廠的繼續(xù)開發(fā)的動力。繼而開發(fā)出簡化型的4B、能拍135膠卷的4C,以及專業(yè)的4A幾種型號。其中4A有搖把過卷、自動停片、自動計數(shù)功能,搖把同時可以為快門上弦。透過這些功能我們仿佛看到了祿來的身影。這臺相機不僅滿足了當時市場需要,同時也圓了上海照相機廠生產高級雙反相機的夢。
海鷗4A相機的技術規(guī)格如下:
使用120 膠卷
畫幅:60×60mm
取景鏡頭:75mm F2.8 三片三組
攝影鏡頭:75mm F3.5 三片三組
光圈范圍 f/3.5- 22
快門:鏡間式中心快門,速度 1-1/300s及B門,共十擋
閃光:“X”同步閃光插孔
調焦:全視場精密磨砂屏調焦
取景:磨砂玻璃屏取景
卷片:搖柄式卷片,自動停片,卷片搖柄與快門上弦聯(lián)動(反向為上弦)
自拍:內置自拍器,延時8-12秒
計數(shù):自動計數(shù),自動復位
尺寸:102×102×146毫米
重量:975克
海鷗4A相機根據(jù)生產年份可分為早、中、后期產品。早期產品的調焦鈕由全金屬制成,圓潤光潔;中期產品在金屬調焦鈕中間附上一圈橡膠帶,增加了摩擦力,方便旋轉調焦;后期的調焦鈕由非金屬材料制成,不如前兩者漂亮,可能是為了降低成本(圖02)。4A相機生產周期較長,產量大。在其生產過程中,不斷有小的改進,如鏡頭的解像能力、計數(shù)器壓力彈簧的材質改良等,但都不能稱之為亞型。4A相機除了海鷗(SEAGULL)商標,還有比較少見的兩種
商標:Seagull 4A加海鷗LOGO和WWSC-120(圖03)。
4A相機使用方便,為人稱道。首先,F(xiàn)2.8的取景鏡頭使得取景窗明亮,又有取景放大鏡可用,便于調焦。如使用反光取景,可以方便地從腰平位置進行仰拍;打開頂蓋可以眼平取景;如需俯拍,可以雙手倒舉相機,依然采用反光取景。拍完一幅照片后,保持眼睛繼續(xù)觀察被攝對象,順時針轉動搖把直至轉不動即可準確過卷,不必看紅窗計數(shù)器。過片后立即逆向轉動搖把,即可給快門上弦,動作連續(xù)順暢,這無疑是專業(yè)攝影者最喜愛的功能之一。手法嫻熟的人拍完一張后只需1、2秒就可以拍攝第二張照片了。
由此,海鷗4A相機成了當時地方新聞記者、專業(yè)攝影師用得最多的相機,也是攝影愛好者的最愛。記得那時,大多數(shù)記者的“標配裝備”是左手端著一臺海鷗4A,右肩斜背一套海鷗閃光燈,資深者可能還有一臺上海58- II作為備用機。有這身“行頭”,簡直就是當時攝影愛好者艷羨的“明星”。那時的記者和攝影愛好者們用海鷗4A拍下了無數(shù)工農業(yè)生產的火熱場面和各個領域勞動者的光輝形象。同時,海鷗4A相機也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不少家庭都保存著1970~1980年代的影集,一張張微微發(fā)黃的“方二寸”照片,形象地記錄了當年個人和家庭的生活點滴,其中很多是出自4A。
綜上,海鷗4A是我國120 雙反相機中的經典機型。隨著時間的推移,后續(xù)的其他4A系列機型仍然受到廣大攝影者的喜愛。其生產時間之長,產品數(shù)量之多,在國產相機歷史上獨占鰲頭。
當然,4A相機也有缺點,主要在于攝影鏡頭。光線好的情況下拍攝室外風景不成問題,室內攝影用閃光燈也可以應付,但較暗環(huán)境下全開光圈拍攝畫面邊緣成像較差,有暗角,放大后比較明顯。簡易型的海鷗4B這個問題更嚴重一些。
瑕不掩瑜,擁有一臺海鷗4A仍然是許多那個時代攝影人的夢想。在數(shù)碼相機獨大的今天,仍有一些愛好者喜歡用4A系列拍照。追求用中畫幅膠片拍照的樂趣。
筆者曾用海鷗4A拍攝過不少黑白、彩色負片,甚至拍過數(shù)卷彩色反轉片,效果很好。由于4A不能換鏡頭,很多攝影人利用附件或自己動手, 擴展4A的功能。如搭配海鷗原廠的一對1.5倍遠攝附加鏡,75mm焦距的標準鏡頭就變成了112.5mm焦距人像鏡頭,可以從容拍攝人像;在兩個鏡頭上安裝一對近攝鏡,可以翻拍文件或拍攝花花草草;為了省錢,有些人只買一片近攝鏡,只能先安在取景鏡頭上取景,再取下來安在攝影鏡頭上拍攝。因為取景鏡頭位置高于拍攝鏡頭,拍照時還需要把相機升高約45毫米以解決視差問題。
4A相機成功后,上海照相機廠沒有止步,接下來又陸續(xù)研制出4A-1、4A-103、4A-105、4A-107和4A-109等型號。1998~1999年還分別推出了“海鷗40周年”和“澳門回歸”紀念機型。
4A-1是4A的升級版,1968年生產。攝影鏡頭改進為4片3組的天塞結構,改善了大光圈邊緣分辨率下降和暗角問題。為讓取景器更加明亮,在磨砂屏上增添了環(huán)帶透鏡;機身左側增添了附件插座(后期產品為熱
靴);取景頂蓋改成捏合式,方便操作和利于防塵。這臺相機比4A操作更方便,成像質量也提升了。4A-1和4A使用同一本說明書,兩款相機的技術指標分別列出。因此,國內細心的玩家都知道4A-1,但很少有人見過實物,被笑稱為“只聞其聲,未見其面”,也為4A-1增添了些許神秘色彩。直到改革開放后,才有人從國外購得此機,得見真容。筆者也從國外購得一臺4A-1,朋友們把玩后都稱這才是海鷗4A的高級版本。筆者分析,這款相機可能是專供外銷的產品,根據(jù)國外的要求做了升級改進(圖04)。
4A-103是4A-1的簡化型,攝影鏡頭恢復
為3片3組,附件插座改成熱靴。4A-105比103做了少許改進,仍然是3片3組的攝影鏡頭。調焦改用了光楔裂像重合形式。這兩款相機的共同缺點都是大光圈畫質不好(圖05)。
05 4A-103(左)和4A-105(右)
4A-107是在4A基本型的基礎上改進的最高版本。攝影鏡頭改進為4片3組,最大光圈仍為F3.5;精密環(huán)帶取景,光楔裂像調焦,捏合式頂蓋,配有熱靴;加裝了快門鎖,防止誤拍;做工精細,用料也較考究;自重達1010克(圖06左)。另有一款107的豪華機
型,采用了紅色飾皮,外露的金屬部件鍍上了金色,顯得雍容華貴(圖06右) 。鑒于以上特點,筆者認為海鷗4A-107是收藏和使用俱佳的國產120 雙反相機。
06 普通款4A-107(左)和豪華款4A-107(右)
海鷗4A-109相機是4A系列中最像祿來的一款產品(圖07)。同樣采用4片3組攝影鏡頭。但放棄了海鷗堅持了40年的撥鈕調節(jié)光圈和快門速度的傳統(tǒng),改成了類似祿來雙反的撥輪調節(jié)。兩個參數(shù)可以在取景鏡頭上方的窗口顯示,取景同時就能查看、調控曝光。最高快門速度從1/300s提高到1/500s,并將以前1/300s擋位改成1/250s。這樣,其快門速度就成為真正的整倍數(shù)系列了。其余技術指標與4A-107相同。
07 海鷗4A-109
海鷗40周年紀念機基于4A-107,表面金屬件做了鍍金處理,黑色飾皮,頂標據(jù)說是真金。商標和頂標均有海鷗40年字樣,機背有英、日文的曝光參考表。其下方有金色小牌,鐫刻機身號(圖08左)。
澳門回歸紀念機基于4A-105,同樣采取了表面金屬件鍍金工藝,黑色飾皮。機背有金色銘牌,鐫刻澳門地區(qū)區(qū)徽和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的英文字樣。機身號刻于鏡頭板下方(圖08右)。
08 海鷗40周年金色紀念版(左)和澳門回歸紀念版(右)
自1980年代起,彩色135負片開始流行,有的廠家研制了海鷗4A相機用135 附件。由于4A特有的自動停片、自動計數(shù)功能,135附件安裝和使用都比較困難。筆者見到過兩款這類產品,但從未用過,周圍的影友也鮮見使用。
海鷗4A系列雙反相機的成功,在于上海照相機廠對這款相機的不斷改進,更在于他們可貴的堅持。在膠片相機被數(shù)碼相機取代的時代,還堅持生產傳統(tǒng)膠片雙反相機,這的確需要一些勇氣。目前,海鷗4A系列竟然與大名鼎鼎的祿來雙反相機一起成為了世界上僅存的依舊在產的膠片雙反相機。不同的是,祿來仍在生產的是越來越昂貴的貴族產品,海鷗則繼續(xù)堅持高性價比的平民路線。這不僅滿足了國內愛好者的需求,還連續(xù)多年出口世界各國,為喜歡復古風格的國外攝影愛好者提供了性價比較高的中畫幅相機。據(jù)日本《朝日相機》2008年1月刊報道:4A-105售價31500日元(折合人民幣2100元)、4A-107售價35700日元(折合人民幣2380
元)、4A-107紅皮版售價37800日元(折合人民幣2520元)。歐美、日本的多家照相機經銷公司都委托上海海鷗公司為其代工生產各款雙反相機。筆者收藏有四款,分別是:為美國KALIMAR公司生產的“KALIMAR Reflex”(圖09)、為德國B.I.G.公司生產的“B.I.G.TWIN4”(圖10)均采用了4片3組的攝影鏡頭;還有為德國REVUE公司生產的”REVUE 6X6”,有趣的是該相機保留了海鷗的頂標和中國上海的中、英文字樣(圖11);為日本TEXER公司生產的“TEXER AUTO MAT”(圖12)。后兩者均為3片3組的攝影鏡頭。在日本還看到為TEXER公司代工的4A-109??磥硎澜绶秶鷥染惯€有不少120 雙反相機的擁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