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
隴東民歌《情人謠》唱到:“膠泥溝里膠泥多,和堆膠泥捏你我,捏個你來捏個我,捏個妹妹捏哥哥,捏好絆爛再重捏,再捏你來再捏我,妹妹身上有哥哥,哥哥身上有妹妹……”
平?jīng)?、慶陽兩市,俗稱隴東。如果坐在飛機上,從高空向下俯瞰,它的地理狀態(tài)很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地質(zhì)公園。溝梁塬峁如臥牛、如恐龍、如大象、如巨蟒……巋然而立,粗獷而博大,永恒而震撼。充滿了冷峻而神秘、幽深而蒼莽的氣息。而它的主色調(diào)是黃色,單調(diào)而絢麗,貧瘠而奪目。站在這幅巨大的由黃土為底料創(chuàng)作而成的天然雕塑畫卷面前,你會感到神奇而嘆服,想必連雕塑大師羅丹也會望“畫”興嘆,自愧弗如。
在慶陽境內(nèi),有一塊著名的黃土大塬,叫董志塬,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方圓八百里,橫跨慶陽四縣區(qū)。據(jù)資料顯示,它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黃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塬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塬”。又因為盛產(chǎn)小麥,被譽為“隴東糧倉”,曾有“八百里秦川,不抵董志塬邊”之說。
在這片黃土堆積起來的世界里,娃兒們從小用黃土和尿泥“過家家”、打“糊墼仗”,夏天在燙土堆里拉著樹條擺“煙霧陣”;大人們用黃土筑墻、筑土炕、筑灶臺,用黃土打“墼子”砌泥坯房,箍“箍窯”、挖“地坑院”、土窯洞……當然,也有手巧的人,下到溝里挖來紅膠泥——捏泥人,捏動物、捏花草蟲魚、捏吉祥物……再裝到陶窯里,燒制后成了陶藝品。這些手巧的匠人,人們稱他們?yōu)椤疤杖恕?,也就是陶塑藝人?/p>
過去,在隴東民居的墻面和門樓的脊頂上,廟宇大殿的斗拱間,磚塔城垛的構(gòu)件上……常能見到那些青灰色、造型各異、逼真?zhèn)魃竦募公F和浮雕圖案。這些古陶作品雖然不能與隴東這個天然“雕塑館”作品相比,但它卻是由人類這雙巧手精雕細琢、用汗水和智慧凝結(jié)而成的藝術(shù)品,它給隴東這個單調(diào)的以黃色為主基調(diào)的世界帶來了無數(shù)炫目的亮色,也給人們貧乏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樂趣和色彩。人們愛這些藝術(shù)品,也愛這些在他們看來無比“日能”和聰明的“陶人”,也許這些藝術(shù)品和“陶人”就是鄉(xiāng)親們在艱苦歲月里對美好精神生活渴求的替代物和象征。
昔日隴東的每個村莊都有陶窯,山梁上,溝道間,塬面上一年四季總能看到這些背著工具、行色匆匆的“陶人”。他們從這一座陶窯去趕另一座陶窯的場景,往往成了鄉(xiāng)間的一道風景。鄉(xiāng)親們送別他們和迎接他們的眼神都是親切的、迫切的,而這些“陶人”對制陶和燒陶這一活兒也是非常上心和癡迷的。雖說這一活兒的收入明顯不高,只能勉強糊口度日,但這畢竟是個手藝活兒。這種經(jīng)過火的洗禮后無比堅硬的“玩意兒”在“陶人”看來簡直有了靈性,神性,活靈活現(xiàn),生動異常。所以,他們每次在陶藝品出窯前,都要舉行神圣莊重的開窯儀式,以示虔誠和敬畏。總之,過去的“陶人”,一旦愛上了陶藝,就像隴東民歌《情人謠》中唱的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再也不離不棄了。
徐鴻偉應該就是這樣一個“陶人”。起碼,從對陶藝癡迷和膜拜的角度來說,他有過去隴東“陶人”的影子。
盡管近三十年來,在隴東,這種有些古典有些凄美有些蒼涼的“陶人”行色匆匆趕窯的傳統(tǒng)唯美的剪影再也難以看到了,讓懷舊的人們有些惆悵;盡管隨著現(xiàn)代化建筑風格的流行和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古建筑陶藝品市場萎縮,藝人們紛紛棄業(yè)或轉(zhuǎn)業(yè),年輕人不愿干,使該技藝已瀕臨失傳;盡管昔日鄉(xiāng)親們用親切的和迫切的目光迎接和送別“陶人”的感人情景也難以再現(xiàn)了,但徐鴻偉不為這些所困所累,還是頑強地堅守了下來。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雙巧手為世人和社會奉獻了無數(shù)精美典雅的陶塑藝術(shù)品,成了甘肅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西峰陶塑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西峰陶塑技藝傳習所的傳習師、馳名隴東的陶塑藝術(shù)大師,為人們津津樂道。
徐鴻偉的陶塑作品日漸為政府重視,他也每年享受政府的項目補貼,他的作品多次參加慶陽市民俗文化節(jié)的展出,作品得到專家的好評,被有關部門收藏。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窮苦農(nóng)民到一個熠熠生輝的草根藝術(shù)大師,徐鴻偉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而又坎坷不平的藝術(shù)之路。
他曾是父親眼中的“浪蕩子”
徐鴻偉1962年3月出生于董志塬腹地的慶陽市西峰區(qū)肖金鎮(zhèn)王莊村,小名叫虎虎。出生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有人背井離鄉(xiāng)去乞討,有人被活活餓死,有的娃兒生下來家人沒法養(yǎng)活,就被扔到了溝畎荒洼喂了野狗餓狼。而徐鴻偉卻幸運地活了下來。他們家是個大家庭,有九口人。爺爺是個石匠,在方圓比較有名氣。他主要是鏨石磨、碾子、石槽等。在新中國成立前好不容易置了24畝地,新中國成立后入了合作社。爺爺一生勞累,早早地眼睛瞎了,奶奶也因風濕癱瘓在床。父親徐登凱,受爺爺?shù)慕陶d,練就了一手過硬的石匠手藝,常年漂泊在外,用一柄鏨錘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那時候,不允許出外搞副業(yè),父親只有等每天農(nóng)業(yè)社下工后,晚上偷偷到事主家去鏨石磨。鏨一副新石磨得三個晚上,鏨一副舊石磨得兩個晚上。父親用鏨石磨掙來的微薄收入將他們兄弟姊妹艱難撫養(yǎng)成人。1983年包產(chǎn)到戶后,農(nóng)民可以自由選擇職業(yè)了,父親利用過硬的石匠手藝帶了一幫人出外箍橋、修路。慶陽境內(nèi)的鐵李川石橋、慶城北吊橋、太白梁大橋等都是他帶人箍的。
徐鴻偉的父親徐登凱為人正直、仗義,處事公道,愛幫助人,在村里威信很高,誰家有個家務事都邀請他去說和,誰家娃兒不務正業(yè),他就領出去搞副業(yè),讓其走正道??上?,父親在66歲那年因病去世了,這對徐鴻偉的打擊非常大。
從小家里兄弟姊妹多,爺爺瞎了眼,奶奶癱瘓著哩,兩個老人就連吃旱煙也要相互摸索著將煙絲往旱煙鍋里裝。這種凄慘的場景徐鴻偉從幼年就司空見慣了??匆娒刻旄赣H因勞累過度早早衰老的身子,多少個夜晚,小小的徐鴻偉連眼也不眨,緊緊盯著黑乎乎的窯頂,思謀著替父親分憂解難、改變家庭面貌的法子。因為家庭困難,他早早地輟學了,幫大人干一些農(nóng)活??墒萑醯募绨蚰芴娓赣H分擔多少重擔呢?少年的徐鴻偉知道自己有限的能力根本改變不了家里窮困的面貌,他只有拼著命多干家務農(nóng)活,多伺候殘疾的爺爺奶奶,讓父親的眉頭不再擰的更緊一些。
應該說,徐鴻偉在他們兄弟姊妹當中是最聰明的一個,自幼就心眼多,點子稠,干事有主見,看什么一點就通,學什么一教就會,在村里是有名的“能人”,靈人。父親是個石匠,靠手藝和體力掙錢,但這種血汗的付出和收入是成反比的。在徐鴻偉看來,這哪有靠智力掙錢容易!俗話說:有智吃智,無智吃力。那時,徐鴻偉正當青年,血氣方剛,火氣正旺。他認為自己的智慧絕不亞于古代賢人和村上的那些一夜暴富者,他要經(jīng)商,不是說無商不富嘛。父親對他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做法很是不滿。按父親的意愿,讓徐鴻偉繼承他的手藝,當個石匠,家有萬貫不如薄藝在身,石匠的收入不是很高,但至少是一門手藝,養(yǎng)家糊口還過得去!但徐鴻偉就是聽不進去。這樣,父子倆誰也說服不了誰。兒子大了,翅膀硬了,就讓他折騰去吧!父親最后妥協(xié)了。
那時,剛分田到戶,徐鴻偉販羊毛販黃花菜販豬販狗販羊販雞販兔,什么都販,也掙了一點兒小錢,他初步嘗到了做生意的甜頭。
改革之初,魚龍混雜,市場也不規(guī)范,要想掙點兒錢,免不了得打點小算盤。徐鴻偉當時年輕,有時也愛耍點兒小聰明,他利用村民的老實,在收黃花菜過秤時,在秤錘上做手腳,短斤少兩賺取多一點的利潤。有一次,他販黃花菜賺了48塊錢,趕緊買了煙酒孝敬老人,并且將自己的小聰明向家人做了炫耀。父親聽了氣得將煙酒扔了出去,說:我們徐家?guī)纵呑佣紱]干過虧人的事哩,虧人是要遭報應的!你走吧,我沒有你這個兒子!看著父親氣憤得顫抖的樣子,徐鴻偉后悔了。從此以后,他再也沒有干過秤上哄人的事。
此后,他到河南販過牛,在車上押牛,穿的破布鞋,腳讓牛踩了,把鞋脫下來,腳面上滿是血痂,走起路來疼得一瘸一拐的。因為沒摸清行情,牛賣不了,他只得邊放牛邊找買主,長達一個多月,但最終販牛還是賠了。他只得提著鞋,光著腳板走了回來。他去內(nèi)蒙古販蘋果,遇上當?shù)鼗旎欤Y(jié)下了梁子,混混為了報復,追殺他們,他們最后只得扔了蘋果,沿路不斷換車才逃了回來。那幾年,徐鴻偉各種大一點兒的生意都做了。但總是不順,手頭的錢和借朋友們的錢都賠光了。到這時,他才開始反省自己:自己到底是不是做生意的料?
父親和鄉(xiāng)親們均認為他是一個浪蕩子,不學好,瞎折騰。一個農(nóng)村后生,就要好好種地,捶牛后半截,孝敬老人。整天在外面瘋跑就是不務正業(yè)。在人們看來,徐鴻偉這種不像個農(nóng)民的做法讓他們不可理喻。徐鴻偉的父親去世前,徐鴻偉貸了信用社3000元,用于父親看病和喪葬費。父親去世后,這些貸款落在了徐鴻偉的名下,得由他來還。怎么辦?做生意已賠的一塌糊涂的徐鴻偉,此時,又攤上了3000元的貸款,這在當時確實不是個小數(shù)目。分家后,徐鴻偉全家已有7口人,母親有病不能下床長達六年,妻子身體不好不能干重活,兒女們都還年幼,家庭的全部重擔落在了徐鴻偉一個人身上,從來沒有擔過家庭重擔的他,一時像泰山壓頂,陷入了不知所措之中,有一次,他在痛苦中爬在父親的墳頭上大哭了一場。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此時,鄉(xiāng)親們也疑惑地看著他:這個浪蕩子今后對這個家庭能有所擔當嗎?
鄉(xiāng)親們說:這小子,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此后,一連多日,鄉(xiāng)親們也不見徐鴻偉的影子?;⒒⑦@娃該不是逃債去了吧?咋不見個人影?有人開始懷疑了。
終于有一天,人們見到了徐鴻偉起個大早,扛個錘子,提個“墼模子”,去附近的土坑里“打墼子”(“墼子”是過去農(nóng)村蓋房、箍窯、砌墻用的主要材料?!按蜊宰印钡某绦蚴牵簩③阅W臃诺绞迳?,給模子填滿土,人站到模子上將黃土踩實后,提起錘子上下捶打黃土,待土夯實后,打開墼模子的關子,搬起壘成一排,經(jīng)晾曬干固后就成了“墼子”?!按蜊宰印笔且豁椃浅FD苦的勞動)。對這事大家很驚訝:這個游手好閑的浪蕩子,能下得了這個霸王苦嗎?也許他是做樣子看呢,人們不解地搖搖頭。
殊不知,徐鴻偉經(jīng)過幾天的反思,他想,也許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叵肫鸲啻巫錾怏@心動魄的驚險和遭遇,他認識到不管干哪一行都不是那么簡單和容易的。自己世代農(nóng)民,只有腳踏實地,干自己熟悉和愛干的事,也許才能干得順手,才能有所建樹?,F(xiàn)在想起來,實際上,自己對做生意還真是沒有入門,是個門外漢,這一行也不是自己熟悉的,不是自己的長項。人不怕跌倒,怕的是跌倒了沒有爬起來的勇氣和信心。徐鴻偉決心從頭再來,一步一個腳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父親一輩子講信譽,自己也要落個清白名聲。他曾向街坊鄰里借過錢,用于還貸。但鄉(xiāng)親們知道他做生意爛了,像躲瘟神一樣地躲他,甚至他的大哥,連一分錢都不借給他,盡管他的大哥剛得到一筆工傷賠償。人情就這樣淡薄嗎?人心就這樣勢利嗎?徐鴻偉想:是,也不是。打鐵還須自身硬。關鍵是自己前幾年瞎折騰,不成器,鄉(xiāng)親們和親朋好友對自己有偏見,不信任自己。徐鴻偉決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點一點讓大家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徐鴻偉一連包了五家“墼子”。那時,打一頁“墼子”才二分五厘錢,一天能打500頁。為了多掙錢,他晚上點著煤油燈熬夜打。手腳震爛了,成了一道道血口子。他用膠布纏住,繼續(xù)打。這一年他用打“墼子”掙的錢,一家人勉強過了個年。
第二年,他被朋友介紹到陜西銅川店頭煤礦礦下拉煤。那會兒銅川大多是一些私人煤窯,礦下不斷滴水,礦柱子咯巴格巴響,瓦斯不斷爆炸,經(jīng)常有人傷亡,加之拉煤工人成分很復雜,有流浪漢、解除勞教人員、逃犯……什么人都有,為了在礦下多拉煤,多掙錢,常常發(fā)生械斗,人身安全沒有保障。徐鴻偉雖說年輕,有的是力氣,他干了一年多,但也沒有攢下多少積蓄。
有一次,他看見礦上的技術(shù)工人在搶修機器設備。據(jù)說這些人的工資比他們這幫下苦力的“煤黑子”高得多。原因是人家有技術(shù)。徐鴻偉很感慨,他這才想起了父親那句話:家有萬貫不如薄藝在身。銀錢有用完的時候呢,而手藝卻能吃一輩子。
從礦上回來后,徐鴻偉決定學一門手藝。他先是跟上木匠師傅當小工。他眼尖手快,干活有眼色,利索,很快成了小工里面拔尖的。后來他學木匠,師傅總是有所保留,不肯將技術(shù)完全傳給他。他就偷偷觀察,仔細揣摩,找木工的竅門,不到半年,就出師了,干的活甚至比師傅還好。有了木匠的基礎,他又跟著表哥學裝潢,搞一些裝修活。
徐鴻偉不管學什么,做什么都要學到最好,做到最佳,無論干木匠搞裝潢,他的手藝都是頂尖的、一流的。干的活也非常漂亮,拿的是頭份錢,常引來人們的贊嘆。但因為他為人誠實、仗義,他也常常被一些小工頭欺騙,克扣工錢,受到經(jīng)濟損失??臻e時,他常常思謀,要謀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yè),才干著踏實。
從二分多錢打“墼子”到礦上拉煤,再到學木匠攬活掙錢,人們看到徐鴻偉不再是那個整天想著“飛的吃”浪蕩子了。而是一個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做人的務實后生了。這些年他還了信用社的貸款,還了親友們的借款,莊里人有什么困難他就去幫,有時還接濟莊里人。鄉(xiāng)親們感嘆地說;虎子這娃收心了,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啊!
因為徐鴻偉肯為村上鄰里辦事,助人為樂,以孝為先,村民們商量了一下,給他贈了一塊匾:誠實做人,品德第一。
風沙淘盡始見金
經(jīng)過多年的為生活而奔波,徐鴻偉明白了一個道理。人上世來要安身立命,就得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并為此終其一生。如果職業(yè)沒有選對,就會處處碰壁。之前,自己掛過“掛面”,當過小工,干過木匠,搞過裝潢,但都因各種原因而失敗了。那么,自己安身立命的職業(yè)究竟是什么呢?
1990年夏天,徐鴻偉閑暇時到陜西乾縣游玩,觀賞廟宇時,突然看到了廟觀上的“頭帽”(殿脊上的脊獸裝飾),攀龍附鳳,形態(tài)逼真,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仿佛靈光一現(xiàn),他一下怔住了,嘆服了。他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美的殿脊造型。
其實,在徐鴻偉青少年時期,他曾跟隨父親斷斷續(xù)續(xù)學過石匠。他有機會接觸過古建筑上的石雕制品。那時,他對這些玲瓏剔透,立體感非常強烈的石雕就產(chǎn)生過濃厚的興趣,只不過當時年輕,一門心思想的是做生意賺錢,壓根就沒有打算對這些石雕有更深的了解和研究?,F(xiàn)在,從各種生活的挫折中走過來的徐鴻偉已成熟了許多,老練了許多。他對事物的看法不一樣了。不再是只用金錢來衡量,而是盡量考慮自己的喜好,再決定干與不干。是的,人一生如果能選擇自己喜歡干的事,也許是一種幸福!此時的徐鴻偉就有這種念頭。
在目睹著這些感染力極強的捏活“頭帽”時,徐鴻偉有了一種非同尋常的親切感,他幾乎挪不動腳步了,久久地凝視著這些熠熠生輝的青灰色的“頭帽”。他暗自想:自己骨子里實際上鐘愛的還是藝術(shù)。要不今天看著這些“頭帽”,就像見到了久違的親人,一點兒也不陌生呢!這之前,不管干什么或做什么呀都是一種過渡,一種為了生存而背離心愿的無奈。徐鴻偉心里非常激動,非常興奮:或許這一生能捏、刻出來像“頭帽”上這么美的陶藝品,才是自己這一生無怨無悔的一種選擇。此刻,關于選擇別的職業(yè)的想法已被拋到了九霄云外。這陣兒似乎只有這些“頭帽”、這些青灰色的藝術(shù)品才是他的最愛、最想,是他的唯一追求。真是風沙淘盡始見金。徐鴻偉好像從這些“頭帽”中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徐鴻偉的岳父叫高映帆,年過七十,是肖金鎮(zhèn)米王村人,有木匠、石匠底子,是西峰陶塑技藝的第一代傳人。徐鴻偉從乾縣回來,就想到了岳父,便去找岳父,他動員岳父說,現(xiàn)在改革開放了,人們蓋房時也講究了,生產(chǎn)陶塑產(chǎn)品肯定有人要。岳父聽了,同意了。建了第一孔陶窯,開了家庭陶塑作坊。徐鴻偉跟隨岳父學習陶塑技藝。心靈手巧的徐鴻偉學了不到兩年,便將岳父的全部手藝學到了手。岳父見自己的技藝已不能滿足女婿對陶塑技藝的追求和探索了,就幫他介紹了在隴東較有名氣的陶塑藝人張廣興。張廣興是涇川窯店人,是家傳四代的古建陶藝傳人。
不久后,徐鴻偉便拎著禮物騎摩托車去涇川拜了師傅,并親自將師傅張廣興接回了家里。在岳父和師傅的指導下,他在自己的屋后建了第一孔陶窯,開始獨立制作和生產(chǎn)陶塑制品。
師傅手把手教他,將自己平生所掌握的陶藝品的制作技藝毫不保留地傳給了他。徐鴻偉得到了真?zhèn)骱?,親手捏制了幾件自己認為滿意的作品,拿到附近的老洞廟上出售。結(jié)果,廟上的“老會長”并不認可他的作品,緣由是他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匠人”。興致勃勃地徐鴻偉迎頭被潑了一盆冷水,特別沮喪。他想把這些作品送給親戚,親戚們卻不要,他們說這些東西是廟上的用物,家里用不吉利。
看著這些自己親手制作的不亞于乾縣廟觀“頭帽”的作品,徐鴻偉真想把這些作品砸碎了,扔到村子里周邊的溝里去,然后關了作坊的門去另謀職業(yè)。但他沒有,恍惚間他仿佛看見這些自己用膠泥捏的燒制而成的飛禽走獸動了起來,會馱著他奔向光明的未來,他就再也舍不得了。此后,他經(jīng)常將這些作品揣摩把玩,不斷地修改,使這些作品更加完美、動人,因為,這畢竟是自己最初的作品。
堅持下來的徐鴻偉,第一年陶塑作坊沒有賺錢,第二年賺了3000元,第三年賺了5000元,到了第四年,已難以維持了,作坊在農(nóng)閑時制作,農(nóng)忙時停工,為了使作坊不至于倒閉,徐鴻偉用養(yǎng)長毛兔、栽果樹,冬季給人剪果樹等收入補貼作坊,使手工陶塑作坊在市場最艱難萎靡期支撐存活了下來。那幾年,西峰區(qū)的幾家陶藝作坊紛紛倒閉了,只有徐鴻偉這一家作坊在逆境中沒有關閉。
讓陶塑這一古老的藝術(shù)之花常開不謝
西峰陶塑源遠流長,據(jù)考證,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燒制陶器。后官寨鄉(xiāng)南佐王咀村疙瘩渠遺址出土的陶類文物,是西峰區(qū)乃至慶陽陶藝歷史的實證。周先祖在這里開創(chuàng)了豳文化,為慶陽制陶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西峰陶塑技藝與遠古時期制陶工藝一脈相承,保留了傳統(tǒng)的手工制坯和燒造方式,在產(chǎn)品的造型技法上,繼承了傳統(tǒng)的捏塑、貼塑等方法,在燒制中采用傳統(tǒng)的罐形窯,初坯完全燒熟之后進行“嗆窯”,使產(chǎn)品呈現(xiàn)藍灰色,即灰陶,產(chǎn)品主要分為寺廟建筑用品,民間房舍用品,生活用品,玩賞品四大類,是融使用與審美與一體的民間藝術(shù)品。
但在20世紀兩千年間,西峰的陶塑經(jīng)受著嚴峻的考驗。原有的幾家陶塑作坊因市場的沖擊都倒閉了,只有徐鴻偉這一家作坊苦苦支撐著,風雨飄搖,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shù)面臨著失傳和滅絕的危險。
2007年,徐鴻偉建了第二孔陶窯,在用水窖里收集的雨水飲窯時,不幸陶窯爆炸了,損失了30000元。
2008年,“5.12”地震,他的另一孔陶窯也被震塌了,陶窯和陶塑品坯子共損失20000多元。
徐鴻偉的陶窯是家庭作坊,兩個兒子自小參與和泥制坯等勞動。因長期在地下勞作和泥水打交道,受了風濕,得了強直性脊柱炎,嚴重時連腰也直不起來。老婆埋怨,親戚勸告說:虎子,你這是何必呢,現(xiàn)在干哪一行不掙錢?整天捏、塑那些玩意兒,有什么意思?看把一家人都累成了什么樣子?是的,他們?nèi)覜]有一個健康人,老婆是風濕病,他是慢性胃病。
多少次徐鴻偉想放棄,多少次他晚上曾在上廁所時,邊抽煙邊數(shù)著天上的星星:我什么時候才能熬到頭?。】墒嵌嗌俅?,在第二天早晨,他還是下到了地下工間,捏、刻起他那些鐘愛的泥玩意兒來,癡迷期間,有時連飯也忘記吃了。
2007年,隴東學院教授、民俗專家李建榮先生帶著學生搞民俗田野普查,當普查到徐鴻偉的陶塑作坊時,他完全被這位樸實的陶塑藝人的文化自覺意識感動了,他向徐鴻偉提供了全國各地古陶圖片,并建議他有機會去看看臨夏的磚雕和環(huán)縣興隆山的古陶,說那里的古陶很有代表性,可以參考,并且向有關部門反映了徐鴻偉對陶塑技藝的自覺保護事跡,得到了職能部門的重視。
此后,西峰區(qū)文化館館長張震一多次帶領西峰區(qū)非遺保護中心的干部和專家到徐鴻偉的陶塑作坊考察論證、指導,并組織人員將該項目申報市級和省級非遺項目,使西峰陶塑技藝這一民間藝術(shù)得到了更好的恢復、保護和傳承。
得到李建榮教授的指點后,徐鴻偉開始利用各種機會,到全國各地學習考察磚雕和古陶圖樣,他先后去過山西運城、天水甘谷、臨夏等地?;貋砗螅麑⑺鸭瘉淼拇u雕和古陶圖樣與西峰的陶塑品細細比對,取長補短創(chuàng)作出新的陶塑品。
隨著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逐步興起,寺廟古建筑的恢復,人們對古典造型藝術(shù)越來越感興趣了。徐鴻偉的手工作坊已擴建為古建陶藝制品廠,收入年年有所增長,這使他出外考察、學習和恢復古舊陶藝的信心更足了。
2007年后,他曾先后八次登上環(huán)縣的興隆山,對那里的古陶進行復原。
環(huán)縣興隆山,又名東老爺山。位于環(huán)縣四合鄉(xiāng)中部,興隆山四周梁峁交錯,溝壑縱橫,山南兩道山梁形若游龍,蜿蜒而上。山頭從東向西相遇,兩道山梁的頂部極為對稱的排列于主峰之下,分別是東峰魁星峁和西峰玉皇山,因其同形奇特,故有“二龍戲珠”的說法。興隆山廟宇廣布,煙火旺盛,跨入山門,中為祖師殿,左有百子閣,釋迦牟尼殿,右有菩薩殿,建筑多為磚石磚木結(jié)構(gòu),檐角飛翅,脊獸望空,古樸典雅,而又肅穆森然;東嶺供十殿閻羅,峰頂為魁星廟,西峰供玉皇大帝、龍王、馬王、牛王、城隍、土地諸神。廟內(nèi)塑像壁畫,無不神采奕奕,生動逼真,令人嘆為觀止。廟頂上也留下了眾多的古陶制品,多為典型的宋末元初風格,在全國獨一無二。
徐鴻偉每次上山后,都會被這些畫面鮮活動感極強的古陶征服。同時,他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些古陶隨著歲月的侵蝕,有的已剝落,有的已損毀,有的已模糊不清。怎樣使這一寶貴的民間藝術(shù)珍品得以恢復、保護,使它世代傳承下去,這幾乎成了他寢食難安的一個問題。
想了好幾天后,徐鴻偉決定復原這些古代的藝術(shù)珍品。這些年,他赴外考察、學習,回來后黑明晝夜的在地下作坊里鉆研陶塑技藝,掌握了各種陶塑捏法、刻法,技藝已漸入佳境,爐火純青,馳名隴上。他雇人攝錄了興隆山磚雕的圖片資料,拿回來仔細揣摩研究,然后進行復原,前后四次和錄像帶上的原作進行比對,并請來專家考量,看復原后的作品和原作相比相似概率占多少。有關專家看后不得不感嘆:徐鴻偉真是個陶塑天才,因為復原后的作品和原作相比,如果不仔細從材料質(zhì)地上分辨,很難分出伯仲。
這些年,徐鴻偉幾乎走遍了陜甘寧三省幾乎所有的有名的寺院、古城、名居,他將所有具有特色的古陶圖片資料帶回來進行了復原。使這些瀕臨失傳的古陶種類和藝術(shù)風格得以保存下來。據(jù)統(tǒng)計,他已復原陜甘寧三省具有代表性的古陶藝術(shù)種類達220余種,自己探索新創(chuàng)陶藝品50余種。主要作品有龍、鳳、寶珠、飛檐、云頭、鳳凰脊、蓮花脊、牡丹脊、垂獸、倒栽魚、鴿子、海馬、回頭獅、馬、佩鬃獸、八仙、二十四孝、琴棋書畫及虎頭、花卉等各類瓦當,還有合角吻、博古吻、象駝塔等。2006年,他的作品《條龍》、《六棱寶塔》獲得第五屆慶陽民俗文化節(jié)綜合類銀獎。徐鴻偉在自己的家中陳列了200余種的陶藝展品,每個種類的藝術(shù)品都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參觀了他的陶藝展館后,人們說,不用再到處跑了,在這里就能見到陜甘寧三省古陶的樣子。隴上名儒劉蕓先生被徐鴻偉不畏艱險、千里迢迢復原古陶制品的精神所感動,寫詩贊曰:兩手操泥走險崖,遍尋赤縣古城花,駕云天際觀宮闕,聞訊吳剛訪女媧,汲取精魂捏作樣,煅燒絕色幻成霞,喬妝樓宇添神韻,荷苑仙居王謝家。
面對近年來農(nóng)村的年輕后生道德淪喪,村風不好,有的年輕人打老人、不尊老愛幼的現(xiàn)象,徐鴻偉非常痛心,非常焦急。他決定用自己的陶塑手藝制成二十四孝圖,教育后代??伤教幩鸭舱也坏蕉男⒃瓐D。無奈之中,他有一次碰到了慶陽三中的美術(shù)老師李景峰,說了他的難處,李景峰聽了后很感動,決定幫他,就在家中用了七天時間為徐鴻偉繪了二十四孝圖。為了做得逼真、精致,李景峰和徐鴻偉雕刻翻制這組大型作品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如今這組作品成了他們的陶塑代表作之一,人們看了后都很受啟發(fā)和教育。
徐鴻偉的陶塑作品有著濃厚鄉(xiāng)土氣息,質(zhì)樸而鮮活。他的作品非常注重作為表現(xiàn)重點的面部。為了突出作品給人以傳神的感覺,他特別注意細致地刻畫人物、動物的面部表情,他塑造的門神、麒麟、獅子等等各類作品,面部刻畫得非常傳神、生動。
他的作品手法細膩,表現(xiàn)能力很強,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作品造型給人以清新、灑脫的感覺。
徐鴻偉說,在自己的陶塑生涯中,雖然有許多人不理解他,有人并不懂他——整天神經(jīng)兮兮地鉆到地下工間里捏那些破玩意兒有什么用?究竟為了什么?可他并不管這些,他說,人上世來,各人有各人的愛好和追求,我的愛好就是讓祖先這些東西永遠留在世上,造福后代。
他同時也對這些年支持和理解他的好人非常感謝。他說:譬如區(qū)文化館的干部馬浩奪。
馬浩奪是西峰區(qū)文化館非遺辦副主任,是個年輕的民俗學者,具有專業(yè)的美學理論和繪畫基礎。在普查中他發(fā)現(xiàn)了徐鴻偉這個執(zhí)著的“陶人”,非常感動。于是,他常向徐鴻偉宣傳“非遺”方面的政策,講解陶藝制品的寓意內(nèi)涵,指導設計新作品,經(jīng)常利用節(jié)假日、公休假來到徐鴻偉家里,在地下作坊,他們一起捏、刻陶藝品,共同探討西峰陶塑技藝的未來。如今,為了使西峰陶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他們已成了要好的朋友。
還有廠內(nèi)技工張建華,十幾年來,從最初干一些重體力粗活開始,在他的指導下,也逐漸歷練成為廠里的骨干技術(shù)人員,為廠里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他也對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他的妻子非常感激,他說:這些年來妻子帶病操持家務,洗衣做飯,干農(nóng)活,廠里忙時還幫忙攪泥翻模,她從來都沒有怨言,沒有妻子這樣的無私奉獻,我的事業(yè)也不會走到今天。
怎樣使西峰陶藝這一古老的民族之花常開不謝,徐鴻偉最擔心的不是現(xiàn)在而是未來。他說:陶塑藝人年老一點的已相繼去世,年輕人又不愿學,因為這種活兒要和泥水打交道,很累,很苦,而且還需要心靈手巧,悟性好,笨人是學不來的。況且,干這活兒的工錢低,年輕人寧愿去南方打工也不愿在家門口打這種工。如果照這樣下去,徐鴻偉說,自己下世了,這一行當就很難說了。因此,徐鴻偉在保護、復原、傳承西峰陶藝的同時,也在籌劃著擴大古建陶藝制品廠和西峰陶塑技藝傳習所的規(guī)模,以便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陶藝這一行當,使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shù)真正地傳承下去。
面對未來,徐鴻偉充滿信心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源于徐鴻偉的文化自覺意識,源于他對陶塑藝術(shù)的癡迷和鐘愛,源于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他的陶塑作坊并沒有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倒閉,而是由家庭小作坊逐漸發(fā)展成今天的古建陶藝制品廠,資金投資累計達200萬元。已初具規(guī)?!,F(xiàn)用地6畝(含家中自留地2.1畝,承包地2.4畝,墊起了4個澇池形成1.5畝),但仍不能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作為慶陽市僅存的陶塑技藝傳習所和生產(chǎn)性保護基地,徐鴻偉有著更大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信心。
徐鴻偉說,原先自己是單打獨斗,一切動力都是源于自己對陶塑的鐘愛。這些年,由于馮驥才老師對“非遺”的倡導,國家越來越重視非遺保護項目,我們也明白了“非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這些人也就有了信心,看到了希望和未來。
當談到西峰古建陶藝產(chǎn)品的市場前景和西峰陶塑技術(shù)的傳承發(fā)展趨勢時,徐鴻偉向筆者談到,目前自己的古建陶藝制品廠的陶藝產(chǎn)品行銷陜甘寧境內(nèi)的多個縣區(qū),產(chǎn)品的銷路不存在問題,關鍵的問題是技工缺少,產(chǎn)品產(chǎn)量上不去,大的訂單不敢接,因為在要求的時間內(nèi)大量產(chǎn)品生產(chǎn)不出來,只要能解決水電問題、技工缺少問題,安裝大型機器,替代人工攪拌和泥板制作這些基礎性重體力勞動,西峰陶塑技藝的傳習問題不僅能圓滿解決,而且可以形成一個新的支柱文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崗位,就地吸收閑散勞動力,還可以進行校企聯(lián)合,吸收有美術(shù)功底的學生進行產(chǎn)品設計,為其解決就業(yè)問題,以就業(yè)促傳承,從根本上轉(zhuǎn)變陶塑技藝無人繼承、無人學習的問題。
徐鴻偉估算了一下說,自己的陶藝制品廠現(xiàn)有廠棚860平方米,陶窯3口,技術(shù)工人10人,年產(chǎn)值約30萬元。若政府能在政策和資金上等予以扶持,完成改造電路,購置大型設備,解決用地等問題,則產(chǎn)品產(chǎn)量能翻3倍,可接下陜甘寧及鄰近省份各種大型訂單,吸收農(nóng)村閑散勞動力50人從業(yè),年產(chǎn)值達到100萬元,為慶陽市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文化產(chǎn)業(yè),以產(chǎn)業(yè)發(fā)展促進西峰陶塑技藝的傳承發(fā)展。
近幾年,隨著徐鴻偉古建陶藝制品廠在市場風云變幻下的艱難崛起,西峰陶塑技藝傳習所對陶塑技藝的積極傳授和繼承,他的陶藝廠和傳習所日漸被省、市、區(qū)非遺保護部門重視和支持,自2008年6月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后,西峰區(qū)文化館又在積極組織將該項目申報國家級保護項目,這些給了徐鴻偉莫大的鼓舞和信心。他說,他相信國家和政府會對西峰陶塑這一技藝越來越重視和支持的,他也決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西峰的陶塑技藝奉獻自己的余熱,做一個真正的“陶人”。
責任編輯/彭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