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峰 李 媛 MA Yuefeng, LI Yuan
◎建筑學
空間的相關性演繹
——探討藤本壯介非線性思維下的弱建筑
馬躍峰 李 媛 MA Yuefeng, LI Yuan
藤本壯介作為日本當代建筑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先鋒人物,對建筑空間與人體行為之間的關系有著獨到的設計創(chuàng)見。本文試圖從非線性視角探尋其創(chuàng)作原點的由來,進而對設計思想和建筑作品進行深入解讀。首先,闡述非線性科學對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顛覆;其次,以傳統(tǒng)美學要素“秩序”為切入點,探討藤本基于深層秩序美學追求的“關系性”建筑觀;最后,結合案例從功能、空間、秩序、場所四個方面分析和總結其“弱建筑”設計理念和方法,以期對當代建筑創(chuàng)作思維與表達的多元化發(fā)展提供啟發(fā)。
相關性;模糊性;非線性;弱建筑
藤本壯介(Sou Fujimoto)作為繼黑川紀章、安藤忠雄、伊東豐雄之后日本新生代最有才華的建筑師之一,一貫反對以功能自律為先導的傳統(tǒng)空間設計方法,強調以模糊性的空間生成重塑自然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其作品以嵌套、堆疊的方塊演繹在形式的單純性和空間的多樣性之間建構了內在的邏輯關聯(lián)。在《建筑誕生的時刻》一書中,藤本曾提到伊里亞·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和伊莎貝爾·斯唐熱(Isabelle Stengers)的著作《從混沌到有序》以耗散結構等非平衡系統(tǒng)自組織理論為基礎,深刻揭示了自然界有序和無序之間的統(tǒng)一性[1],對其設計活動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并認為找到了可以替代柯布西耶的“某種可能”。由此看出,藤本獨特的設計創(chuàng)見源于對復雜性事物內在秩序的研究,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能被他者理解和記憶的“未來的原初景觀”[2]。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思維是線性的思維模式,且總是以功能為先導,這不免局限了設計者的思路,使建筑創(chuàng)作缺乏創(chuàng)新性。本文試圖從非線性思維的視角對藤本壯介的“弱建筑”理念和作品進行剖析, 探究其獨特的思考過程和建筑設計手法,啟發(fā)當代的建筑創(chuàng)作思維。
線性與非線性是兩個相對的數(shù)學概念。線性是指系統(tǒng)中的變量之間存在正比直線的關系,遵從疊加原理,即部分之和等于整體。而非線性則是指變量之間呈現(xiàn)不按比例、不成直線的復雜性關系,一個量的微小變化可能導致其他量的巨大甚至災難性的變化,整個系統(tǒng)具有內在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料性,以及自相似和自組織的特點。以混沌、分形和孤粒子理論為核心的非線性科學是一門研究非線性現(xiàn)象共性的交叉學科,它改變了人類觀察世界的方法與思維模式,繼而掀起了當代科學從簡單性向復雜性轉向的巨大浪潮,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的“第三次大革命”。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不規(guī)則、不確定、不可逆、不可用邏輯分析的非平衡態(tài)系統(tǒng),顛覆了傳統(tǒng)科學中均衡、穩(wěn)定、有序、封閉的理性思維模式。
非線性科學沖擊著傳統(tǒng)的科學觀和建筑觀,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界之所以是復雜的,其根源在于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客觀存在。非線性系統(tǒng)的本質在于:系統(tǒng)內的部分子系統(tǒng)或者全部子系統(tǒng)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的非疊加效應形成了系統(tǒng)動態(tài)演化過程的多樣性和多尺度性[3]。在其影響下,許多著名建筑師試圖打破建筑創(chuàng)作思維僵局,將視野轉向應用非線性科學帶來的新思維、新方法,追求復雜的、動態(tài)的形式語言和空間系統(tǒng),注重對多樣性、開放性、無序性、不穩(wěn)定性以及事物之間內在關聯(lián)性的研究和表達。后現(xiàn)代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 對“褶子”(Fold)、“圖解”(Diagram)、“生成”(Devenir)、“平滑”(Smooth)等概念的哲學解釋,更是直接為非線性建筑提供了形體創(chuàng)造的途徑??梢?,非線性科學和后現(xiàn)代哲學的發(fā)展對建筑系統(tǒng)的內在生成邏輯與表現(xiàn)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理解空間與塑造空間的過程中,將帶給建筑創(chuàng)作主體思維上的轉換和躍遷。正如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所言:“哪里有思維框架的改變,哪里就有建筑學的變化?!盵4]
秩序作為美學要素,指的是事物有條理、不紊亂存在的狀態(tài)。秩序本身是人們最易理解的外在形式美;同時,憑借對秩序的理解,人們還能感悟到審美對象的內在邏輯美[5]。秩序的表現(xiàn)形式有簡單、變化和深層三種。由于形式和結構的簡明性,簡單和變化的秩序往往易于感知。深層秩序是隱藏在事物內部或尚未探明的某種規(guī)律,且通常以一種看似“無序”的復雜外部形式出現(xiàn)。
受到伊里亞·普里戈金的復雜系統(tǒng)內在秩序機制的啟發(fā),藤本提出賦予事物秩序的兩種方法:一種是嵌入大秩序;另一種是由局部的關聯(lián)性連鎖產生的小秩序[2]。從建筑美學角度來看,極端線性思維下的現(xiàn)代建筑追求的是理性主義的大秩序表達,嚴格遵從歐幾里德幾何學,提倡明晰純凈的幾何形體、建筑形象的邏輯性與統(tǒng)一性、建筑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然而,伴隨著非線性科學對復雜事物自組織規(guī)律的揭示,當代建筑美學追求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革,擺脫了總體性、線性和理性的思維慣性,逐漸由簡單和變化的美學秩序表達轉向對復雜系統(tǒng)內在規(guī)律——深層美學秩序的探索。
在混沌和多元的當代建筑語境中,每個建筑師的審美價值取向和自發(fā)領悟的深層秩序都不盡相同:扎哈·哈迪德傾向動態(tài)和柔軟,伊東豐雄偏愛臨時和輕盈……藤本壯介則專注于“關系性”建筑觀——空間就是一種關系性,建筑及空間可以被視為依循著局部規(guī)則與秩序生成的結果[6]。具體而言,建筑與空間如同城市復雜系統(tǒng)中的適應性主體,在和環(huán)境及其它主體相互作用的關系中存在;其次,一座城市并不是建筑的集合,它本身就是一個大而復雜的建筑,所以,建筑和城市并不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而是同一個現(xiàn)象的不同顯現(xiàn);再者,人與建筑空間是相互作用、互相適應的動態(tài)關系,通過主體的特殊性、差異性以及行為模式、感知體驗的介入,來塑造建筑空間多樣性、選擇性和生長性,使有限的建筑獲得了無限的生命?;诖耍瑥牟糠趾筒糠株P系性衍生的小秩序—— 一種嶄新的思考方法突破了傳統(tǒng)的美學規(guī)律、秩序體系和線性思維,這或許就是替代柯布西耶整體秩序結構的“某種可能”。
基于“關系性”建筑觀,藤本提出了“弱建筑”概念——弱化建筑強加于人的功能界定,減少設計師的個人設計意識和參與度,讓使用者的人際關系及空間與人的相互作用來引發(fā)建筑空間形式多樣性的產生,從而使空間具備可再造性和可選擇性。這與傳統(tǒng)建筑學關注功能、形態(tài)等建筑空間的客觀因素不同,人與事件成為“弱建筑”關注的核心問題,構成引導建筑空間組織的主要因素。建筑不再僅僅作為一種事物和對象而獨立存在,它成為一種容納和激發(fā)人的各種可能行為的互動性空間。
3.1 功能退讓
功能在“關系性”建筑觀中是如何被重新界定的呢?藤本的解釋是:“我對功能的定義等同于從場所中出現(xiàn)或發(fā)現(xiàn)的功能性,而不是一個為容納人類活動而造的地方。”①換言之,建筑功能的界定應該是模糊和不確定的,不是直接提供明確限定的使用空間,而是隨著人的需求變化在與人的相互適應中不斷被開發(fā)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這種退讓型和過程型的功能定義避免了過度明確的功能空間對主體參與意識的鈍化和行為方式的限制,強化了主體之間的差異性、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對話狀態(tài),以及由此形成的建筑空間的多樣性、選擇性和可再造性。
終極小木屋是一個度假休息室。藤本舍棄木材的傳統(tǒng)架構法,代之以堆疊、拼接的原木搭建法,目的是通過同一性的建構方式創(chuàng)造出一種等待人們去發(fā)現(xiàn)和探索的洞穴空間,亦即“原始的未來建筑”②。整個空間沒有具體的功能劃分,把350mm的間距模數(shù)作為一個秩序,通過方木塊間的不同組合,從這里產生出場所與人體之間的新關系。在這里我們看不到地面、墻壁和屋頂有任何區(qū)別。地面的水平高度是相對的。根據人的位置不同,空間呈現(xiàn)不同的存在方式,人在這樣的空間中仿佛成立體分布。在這樣的地形中,空間不是劃分出來的,而是產生的,居住者會在與建筑物關系的起伏變化中探索到多種功能(圖1)。這就是一種基于人體行為的“弱關系”模式,即建筑的使用方式由使用者自行探索,可隨意更改。
圖1 終極小木屋Fig.1 final wooden house
3.2 空間曖昧
在藤本看來,曖昧空間就是若離若連的空間,以多重選擇的模糊性反對非黑即白的明確性。這種曖昧空間的營造就是靠相鄰空間的“關系性”實現(xiàn)的。曖昧性首先表現(xiàn)為空間在功能上具有不確定性,給使用者留下自定義和選擇的權利;其次,空間在從屬關系上具有模糊性和多重性,這無疑進一步增強了使用者對空間的主體認知、選擇和體驗,從而豐富了空間的多樣性。
(1)單一空間的并置曖昧——T住宅。位于日本群馬縣的T house是藤本為一戶四口之家設計的一居室住宅。從外部看,建筑就像一個被黑色表皮包裹的洞穴,簡潔而單純。但是,內部空間卻充斥著復雜和曖昧,一組放射狀的內墻將整個大空間分割成一系列彼此分離又相互連接的單一空間(圖2),并由此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感和距離感,在私密性和開放性之間提供了充分的選擇。在這種擁有距離感的住宅空間中,每個房間就其本身而言無法獨立存在,所有的房間都是在與其它房間的相互關系中才獲得了存在的意義。因此,距離只有在兩個以上的空間并存時才能成立。藤本通過每個人所處空間距離的變化在分離與連接之間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的空間層次。居者可以選取各種各樣的距離,獲得屬于自己的那處居所,同時感受到“步移景異”的戲劇性變化。
(2)多層空間的嵌套曖昧——N住宅。這座住宅由三層帶有方形孔洞的墻體有秩序的嵌套而成,最外層是一個被圍合的庭院,最內層是主人生活所需的室內功能區(qū)域,中間層則是一個過渡空間,它既是外層空間的內部,也是內層空間的外部,它的存在具有不確定性。住戶的生活就建立在三重套間的漸層當中(圖3)。在這種層層嵌套的空間結構中,內與外永遠相對存在,外中有內,內中有外,室內外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圖4)。通過這種方式,藤本試圖表達一種“間隔”的未分化的建筑存在形式,這意味著:一方面,建筑并不是單純地營造內部空間,也不是一味地構筑外部結構,而是在內部與外部之間營造出內涵豐富的場所;另一方面,作為非線性系統(tǒng)的世界是由無數(shù)的嵌套層次構成,具有自相似性和多層次性特征。藤本只是將表皮層疊便建立了室內外漸變的聯(lián)系,他模糊了私密和公共空間的界限,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限過渡的空間。
圖2 T住宅F(xiàn)ig.2 T house
3.3 秩序緩和
關于建筑的秩序,藤本是這樣描述的。在五線譜的音符系統(tǒng)里,旋律符號被置于五線譜的線框中。與此相似,現(xiàn)代建筑也采取了這種框架約束,空間以笛卡爾坐標系統(tǒng)為參照均衡、有序地被整體定位。借助逆向思維,設想抽離了五線譜,只畫上音符,結果會失控嗎?并非如此,聯(lián)系出現(xiàn)在音符之間,無數(shù)的音符在巨大的互相聯(lián)系的網中彼此交織。由于主體控制關系的弱化,元素之間的局部聯(lián)系反而凸顯。這里存在著一種由局部的聯(lián)系產生的動態(tài)的溫和的秩序,即弱秩序抑或小秩序。因此,沒有五線譜的音符同樣可以譜出動人的旋律。為此,藤本提出了“局部建筑”的概念,即不依靠所謂的大秩序,或通常意義上的外圍秩序,而是借助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這種連環(huán)相扣的小秩序,由內向外營造出復雜、多樣的空間場所。
情緒障礙兒童短期治療所采用了看似隨機布置的體塊布局。零散錯落的盒子之間夾留了許多縫隙,這些原本可能毫無意義的空間反而成了空間的主角,成為孩子們活動玩耍的主要場所,編織出有如建筑與城市之間的公共領域(圖5)。無規(guī)則的并置排列產生了豐富多樣的間隙空間,讓這棟建筑看起來像一個小城市,找不到可以稱為中心的部分,但又會感覺存在著無數(shù)中心。這些“相對”的中心會隨光照方式或居者意識而偶然發(fā)生、交替變換,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這個設計呈現(xiàn)出一種“緩和”的空間秩序,即局部與局部之間通過弱勢的連鎖關系互相扶植而形成整體。這就好像森林中的樹木,既不是沒有秩序,也非任何人能夠從外部進行排列組合,而是不確定性和秩序的共存。這樣的嘗試在于回歸自然,重塑自然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提出一種隨機而成的建筑造型方法,這樣的造型也意外地形成了特殊的景觀。
3.4 場所開放
圖3 N住宅F(xiàn)ig.3 N house
圖4 空間的嵌套與模糊Fig.4 nesting and fuzzy space
圖5 情緒障礙兒童短期治療所Fig.5 children’s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自然環(huán)境是一個動態(tài)、有機、開放、不穩(wěn)定的非線性系統(tǒng),具有自相似、自組織和自適應的特征,且自組織的過程較少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7]。與此相似,非線性思維框架下的建筑同樣處在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中,注重建筑、人、環(huán)境的互動,強調建筑不僅僅是可以容納人們居住與工作的容器,而是不斷與人、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有機體,是具有生命體特征的開放結構[8]。因此,建筑空間需要向外部環(huán)境開放,不斷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依靠相互之間的關聯(lián),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整體。簡言之,就是在建筑與周邊環(huán)境之間不刻意設置分界線,利用模糊的邊界促使二者產生滲透和融合。
在青森縣立美術館方案中,藤本試圖摸索一種可能,即建筑是否可以通過與森林自相似同構的方式而成立,以便使建筑與場所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實現(xiàn)局部與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整個建筑以屏風狀的圍墻作為骨架,圍墻本身被置于森林中,面向森林開放,卻并非在方盒形的建筑物中劃分出不同區(qū)域(圖6)。建筑本身也沒有明顯的內外之分,藤本開創(chuàng)了一種嶄新的展示關系。無規(guī)則形狀的“柔弱的圍墻”在與大自然錯落有致的銜接中內外刻意強調自身的特質,而是通過讓各個空間同外部森林形成遙相呼應的對接效果,從而向人們提供捕捉森林萬種風情、多彩印象的契機。
圖6 青森縣立美術館方案Fig.6 the design for Aomori Museum of Art
在當今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建筑如何以一種單純性的形式重新演繹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場所,正成為建筑創(chuàng)作的根源性命題。藤本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角度給予了獨特的闡釋——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與其他事物的相互關系中才擁有了屬于自身的意義,建筑應該說就是屬于關系學的學科。這種由局部秩序應運而生的“弱建筑”理念使藤本的建筑作品充斥著紛繁復雜的部分關系,而空間的整體性卻模糊、曖昧且多樣。與此同時,藤本對空間的認知從“實體”轉向“關系”,擺脫了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的線性思維模式以及現(xiàn)代建筑“形式追隨功能”的桎梏,確立了嶄新的思維框架和創(chuàng)作原點——從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性開始思考,以主體的體驗與認知為前提,從而與觀者產生深層的情感交流與共鳴。這種關聯(lián)性既包括空間之間的關聯(lián),又包括人與空間、環(huán)境、其他人的關聯(lián)性。由于個體的差異性與多樣性,主體體驗和認知的考慮又使空間具有“可選性”,最終使建筑的生成具有多樣性,豐富了建筑的空間與形式。“關系性”建筑觀無疑為當代建筑創(chuàng)作思維、形式語言和審美價值觀的多元發(fā)展提供了新的途徑。
注釋:
① 參見:EL croquis 151“西澤立衛(wèi)對藤本壯介的訪談”, 該文引自http://www.gooood. hk/_d271121133.htm.
② 在藤本壯介看來,巢穴和洞穴是建筑存在的兩種原始狀態(tài)。巢是為滿足居住而人為安排的功能性場所。相反,洞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啟發(fā)性的,它作為場所激發(fā)人們各種各樣的活動。建筑的未來必定類似于洞而非巢。參見:藤本壯介,《原初的な未來の建築》。
[1] 普利戈金 I. 斯唐熱 I. 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M]. 曾慶宏, 沈小峰,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
[2] 藤本壯介. 建筑誕生的時刻[M]. 張鈺, 譯.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
[3] 李士勇. 非線性科學與復雜性科學[M]. 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006.
[4] 詹克斯 C. 后現(xiàn)代建筑語言[M]. 李大夏,譯.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86.
[5] 石孟良, 彭建國, 湯放華. 秩序的審美價值與當代建筑的美學追求[J]. 建筑學報, 2010(04): 16-19.
[6] 藤本壯介. 原初的な未來の建築[M]. 東京: INAX出版社, 2008.
[7] 張慶順, 馬躍峰. 混沌與秩序并存——傳統(tǒng)山地聚落外部空間秩序的分形解讀[J].新建筑, 2013(02): 127-130.
[8] 孔宇航. 非線性有機建筑[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2.
圖片來源:
圖1-5:作者根據http//www.archdaliy.com圖片整理繪制
圖6:藤本壯介. 建筑誕生的時刻[M]. 張鈺,譯.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 106.
(責任編輯:曾引)
The Deduction of Spatial Correlation—Explorations on Sou Fujimoto’s Weak Architecture Under the Nonlinear Thinking
Known as the contemporary avant-garde architect in Japan, Sou Fujimoto’s explorations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practice reveals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human behavior. In this paper, a further interpretation of Fujimoto’s design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will be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his architectural starting point and inspiration from a nonlinear perspective.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paper indicates how nonlinear studies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Furthermore, with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elements “order”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investigate Fujimoto’s rational architecture, which is based on his deep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order.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Fujimoto’s work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function, space, order as well as place, and summaries his concept and method of “weak architecture”,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Correlation; Ambiguity; Nonlinear; Weak Architecture
10.13791/j.cnki.hsfwest.20150109
馬躍峰, 李媛. 空間的相關性演繹——探討藤本壯介非線性思維下的弱建筑[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 2015, 30(01): 50-54.
TU237
B
2095-6304(2015)01-0050-05
馬躍峰: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山地城鎮(zhèn)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教授,mayuefeng999@163.com
李 媛: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碩士研究生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