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福, 李世杰, 姜永見
(1.寧德師范學院 旅游系,福建 寧德352100;2.中國科學院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08)
近兩千年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研究,是研究全球變化(PAGES)的一個重要時段,受到許多地學科學家的重視,通過對地質記錄和器測資料進行分析,了解該時段古氣候、古環(huán)境變化,進而預測未來全球變化.有研究者根據(jù)物候資料與歷史資料恢復我國東部近5 000多年來的溫度變遷[1].因湖泊沉積物可很好記錄歷史時期氣候波動與流域環(huán)境變化過程的信息,常被用來分析近時期全球變化的氣候特征.很多專家的研究中利用樹輪、歷史文獻記錄等對中國不同區(qū)域近2 000年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進行深入研究,也利用湖泊沉積物進行了大量分析[2-9,23].
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我國東南、西南季風和西風交匯帶,對全球以及地區(qū)氣候變化的響應極為敏感,是我國古氣候及全球變化研究的理想地區(qū).該地區(qū)湖泊眾多,受到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影響的自然要素的變化信息被很好地記錄在湖泊沉積剖面中,為分析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演替提供很好的數(shù)據(jù).以青藏高原東北部湖泊沉積物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采集和實驗,分析該地區(qū)近1 000多年來的氣候變化,為全球氣候的演變規(guī)律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
黃河源區(qū)的希門錯是半封閉的現(xiàn)代湖泊,其形態(tài)為冰川槽谷在冰后期被水充填而成,面積3.8 km2,流域面積大約50km2,湖面海拔高度為4 020m,流域內最高峰的海拔為 5 369m.該地區(qū)的氣候具有顯著的高寒缺氧、氣溫低、光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等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特點.地勢高峻,易受北方和西北方的寒流影響,日照時間長,降雨(雪)量較多,蒸發(fā)量大,多陣性大風,年均氣溫零下4℃,周邊地區(qū)年平均降水量為306 mm左右.
2009年7月,利用重力采樣器在黃河源區(qū)的希門錯采集沉積巖芯.在希門錯水深35m處采集了47cm的沉積巖芯,采集點的地理位置是北緯33°22′41″,東經(jīng)101°06′22″將希門錯上部20 cm沉積巖芯按0.5cm間隔連續(xù)取樣,在20cm以下的沉積物則按照1cm間隔連續(xù)取樣,帶回實驗室進行樣品的各種環(huán)境代用指標分析.
圖1 希門錯的沉積巖芯采集點Fig.1 The sediment collection point in Ximencuo
樣品年代分析在中科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進行,沉積物的年代測定采用放射性同位素137Cs和210Pb的方法,實驗用由美國EG & G Ortec公司生產(chǎn)的由高純鍺井型探測器、Ortec919型譜控制器以及IBM微機構成的16k道多道分析器所組成的γ譜分析系統(tǒng)進行核素測定,在60Co 1.33MeV處,γ譜儀的測量系統(tǒng)能量分辨率為2.25keV,峰康比大于60∶1,相對探測效率為66%.137Cs的含量根據(jù)662keV射線的全峰面積求得;210Pbbex的比活度為210Pb與226Ra比活度的差值,210Pb的比活度由46.5keVγ射線譜峰面積求算,226Ra比活度根據(jù) HPh的譜峰面積(351.9keV)求算.137Cs和226Ra標準樣品由中國原子能研究院提供,210Pb標準樣品由英國利物浦大學做比對標準.沉積物的化學元素分析在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湖泊與環(huán)境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采用HCl-HNO3-HF微波消化法和ICP-AES測定法,測試元素為Al、Fe、Ca等19種元素,沉積物元素的分析誤差小于±5%.
137Cs是核爆炸的裂變產(chǎn)物,以137Cs元素進行的測年研究得到廣泛應用,公認的全球地表大氣沉降的137Cs有幾個峰值年,其中主要的一個是1963年,沉積物中的該峰值可作為近代沉積地層的對比與時間標尺[10-12].希門錯的沉積巖芯用137Cs測年發(fā)現(xiàn)有2個明顯的峰值,位于巖芯的1.5cm和2.5cm深處,在4cm處含量已經(jīng)很低,結果表明137Cs核素時標1986、1963年的峰值出現(xiàn)在1.5cm和2.5cm.根據(jù)137Cs峰值計算出希門錯的沉積巖芯在0-1.5cm間的平均沉積速率為0.65mm/a,在0-2.5cm間的沉積巖芯平均沉積速率為0.56mm/a.為準確推斷巖芯年代,又進行了湖泊沉積物的210Pb放射性核素的測年分析,根據(jù)210Pb實驗數(shù)據(jù)的指數(shù)變化特征,推斷該沉積環(huán)境是較為穩(wěn)定的,輸入湖泊的外源物質的堆積速率也是基本穩(wěn)定的.
圖2 希門錯沉積巖芯的137 Cs和210Pb剖面分布圖Fig.2 The 137 Cs and 210Pb profile in Ximencuo sediment core
希門錯沉積巖芯使用210Pb的CRS模式推算沉積物柱芯年代,先計算出一定深度下各層沉積物中210Pb的累計總量(Bq/cm2),再利用137Cs的蓄積峰位置可以計算沉積物沉積速率.以該峰值的質量深度比總的質量深度,推算整個沉積巖芯的年代.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推斷希門錯沉積物出現(xiàn)137Cs的兩個峰值,由此計算出平均沉積速率0.006 7g/(cm2·a),累 計 值 0.12Bq/cm2;210Pbex方法平均沉積速率0.006g/(cm2·a),累計值0.18Bq/cm2;整個希門錯的質量深度Z為11.5g/(cm2·a),由此可以推算希門錯沉積巖芯的年代在1 720a左右.
圖3 希門錯AMS14 C年代糾正分析Fig.3 The AMS14 C age correction in Ximencuo sediment core
為了確認沉積巖芯的年代,采用AMS14C測量沉積巖芯的底部年代,實驗由西安環(huán)境研究所完成,實驗結果和上述分析較為一致.如希門錯AMS14C的 Age(a BP)為2472,誤差為35,經(jīng)OxCal作年代糾正分析,在其基礎上消除碳庫效應年代.其底部推算年代為1 748a,和質量深度計算年代非常接近.
從希門錯沉積巖芯的有機物含量分布圖(圖4)可看出,沉積物中的TOC含量總體變化穩(wěn)定,在整個沉積過程中也有一些波動:大約在32cm以下,TOC含量呈現(xiàn)緩慢下降;在32-18cm處保持緩慢增加的態(tài)勢,有所波動;在18-3cm階段,其含量又逐步下降;在3-0cm,TOC整體呈現(xiàn)增加迅速態(tài)勢.整個沉積巖心的TOC變化范圍在40~60g/kg之間.而TN與TOC的變化極為相似,二者基本同步.希門錯的C/N比值位于10左右,波動很小.表明內源和外源有機物在湖泊有機物中各占一定的比例,周邊環(huán)境變化穩(wěn)定.TP在2cm以下呈現(xiàn)穩(wěn)定狀態(tài),在2cm之上突然迅速增加,從1g/kg增加到3g/kg.δ13C顯示在-25‰~-23‰之間,表明其植物多為C3.δ13C在沉積巖心中存在一定的波動,自下而上含量表現(xiàn)為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特征,這種變化應該與區(qū)域環(huán)境的氣候有很大關系.
圖4 希門錯沉積巖芯的TOC、TN、TP和δ13 C分布Fig.4 The TOC,TN,TP andδ13 C analysis in Ximencuo sediment core
希門錯地球化學元素在各沉積巖芯的含量見圖5,含量較大的元素為Al、K和Na等元素,含量較小的是Co、Be等元素,這些元素含量在整個階段的變化趨勢是減少的,在35cm左右有一個較大波動,而P元素則在近些年呈現(xiàn)迅速增長.
圖5 希門錯沉積巖芯的元素含量變化Fig.5 The changes of element contents in Ximencuo sediment core
聚類分析研究在湖泊沉積物物源、重金屬沉積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13-14].從圖6可知希門錯湖泊的19種元素分為四大類,第一類元素有4種,包括 Mn、P、Fe、Ca,第二類元素包含 Mg、V、Al、Cr、Ba;第三類元素 Pb、Zn、Be、Cu、K、Ni;第四類元素為Na、Ti、Sr和Co.
如果企業(yè)所屬成員受同種文化熏陶,則比較容易建立共同的企業(yè)文化,因為彼此不存在文化隔閡和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差異,也不存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制度、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企業(yè)的經(jīng)營文化環(huán)境相對單純,也容易在管理模式、營銷模式、經(jīng)營模式等方面取得共識.
第一類元素有 Mn、P、Fe、Ca四個元素.Mn、P元素的遷移性較弱,其中Mn元素是湖泊沉積物有機質降解的主要氧化劑,它在沉積物的含量變化與有機物沉積環(huán)境極為相關.而P沉積含量波動受人類活動影響極大,這個元素是反映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和人類活動程度的主要指標;Fe、Ca是常量元素,遷移性較強,活性中等,在降水量不多且氣候較冷的黃河源區(qū),含量變化也較穩(wěn)定.四個元素在剖面上變化規(guī)律一致,在3.5cm以下含量比較穩(wěn)定,其含量在30-32cm之間有一些波動,在3.5cm-0cm之間,這類元素含量呈現(xiàn)迅速增加,可能與氣候升高,人類活動加強有關.從元素之間比較來看,Mn、P的沉積含量比Fe、Ca更為穩(wěn)定,其含量在3.5cm以下階段保持不變,而Fe、Ca稍有波動,并略有增加.
圖6 希門錯沉積柱元素聚類分析Fig.6 The elements lustering analysis in Ximencuo sediment core
第二類元素為 Mg、V、Al、Cr、Ba,這些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穩(wěn)定,是賦存在陸源碎屑礦物中的化學元素.在沉積物中的這些元素來源于流域侵蝕帶來的物質,以及在水體中經(jīng)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產(chǎn)生的內生沉淀,因而這些元素含量反映了外來沉積的影響和徑流的溶解能力,反映徑流的侵蝕能力.在剖面分布上看,這些元素仍保持含量相對穩(wěn)定但波動較大,在20cm以下,這些元素含量呈波動增加趨勢,表示該階段降水量呈微增的態(tài)勢,元素含量在32cm處有一個低值,表明該時期降水量減少造成徑流侵蝕能力突然銳減;在20cm之上的沉積巖芯的元素含量整體呈波動減少,表明自小冰期以來,希門錯地區(qū)的降水呈現(xiàn)緩慢減少的趨勢,在3.5cm-0cm之間,這些元素的含量迅速減少,與區(qū)域的降水減少不無關聯(lián),在20世紀變暖的階段,該地區(qū)趨向暖干態(tài)勢.
第三類元素為Pb、Zn、Be、Cu、K、Ni等;Pb、Be、Cu、Ni等元素含量較少,活動性居中;K是常量元素,性質較為活潑.這些元素在沉積物埋藏期間,參與到沉積物和水界面之間以及未固結沉積物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和徑流侵蝕的元素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具有波動性.從垂直分布看,這些元素比第二類元素的波動性更大,從沉積巖芯32cm、5cm處可以看出,這些元素含量突然銳減,可能與降水波動使第二類元素減少帶來的.
第四類元素為Na、Ti、Sr和Co.其中,Na和Sr為活性元素,Na是常量元素,Na含量與湖泊水質有著極大的關系,在水量增加的時候,它的含量會增加;Sr元素來自地下泉水的活動,因而能指示區(qū)域泉水活動情況,常隨著CaCO3在沉積物中富集.在垂直分布上,四個元素在3.5cm之下表現(xiàn)比較平穩(wěn),在3.5cm之上呈下降趨勢.
圖7 希門錯沉積巖芯部分元素比值的垂向變化Fig.7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elemental ratios inXimencuo sediment core
從圖7看出,Sr/Ca總體較低,反映水體鹽度較低;變幅較小,表明沉積巖芯的鹽度變化幅度不大,6cm以下Sr/Ca值較低,反映該時段湖水鹽度較低;6cm處突然增大,表明鹽度增高,可能因降水減少導致鹽度增大.Fe/Al值在3.5cm以下比較穩(wěn)定,比值較低,在3.5cm以上至表層逐漸增大,說明流域環(huán)境向弱堿化方向變化.Fe/Mn的比值自底部到表面呈減少趨勢,表明水體環(huán)境從還原性向氧化性增強的趨勢過渡,指示湖泊沉積環(huán)境在水體較深處,然后逐漸變淺;比值較高表明環(huán)境的還原性較強,湖泊水深加大,湖泊面積擴張,比值低指示環(huán)境的氧化性逐步增強.Ca/K的比值較低,表明Ca元素的遷移隨著流水而淋失較大,指示氣候較溫暖;比值自下而上呈逐漸增大的趨勢,反映氣候逐步趨向暖干狀態(tài).
湖泊沉積物有機碳總量(TOC)來源有兩類——內源和外源有機碳.外源有機碳是流域內陸生植物和流域侵蝕的結果.內源有機碳則受湖泊自身水生生物影響,通常在暖濕氣候時期,湖泊內水生生物和流域陸地上植被茂盛,因而湖泊沉積物中的有機質含量較高.對于地處寒冷氣候區(qū)的湖泊而言,氣溫成為影響生物生長的主導因素,因而沉積物中TOC的高值常對應暖期,低值對應冷期[17].
圖8 希門錯沉積巖芯氣溫、TOC和δ13 C的相關性分析Fig.8 The analysis of temperature,TOC andδ13 C in Ximencuo sediment core
湖泊沉積物有機質碳同位素δ13C是一種重要的環(huán)境代用指標,許多分析湖泊沉積的研究顯示湖水pH、鹽度、溫度等波動會引起δ13C的變化[18],因而δ13C在解釋湖泊沉積環(huán)境變化中具有復雜性和多種可能性[19],如Nakai在日本琵琶湖的分析中認為暖期的δ13C偏高,冷期偏低,學者對我國東部地區(qū)湖泊如江蘇固城湖、吉林大布蘇湖等湖泊沉積物研究表明有機質δ13C的高值表明氣候溫暖,低值對應氣候寒冷[20].而對青藏高原若爾蓋盆地、青海湖等的分析卻得出氣候較暖時δ13C偏負,而在氣候較冷時δ13C偏正,結論完全相反[21].因此,有專家認為青藏高原地區(qū)的湖泊沉積物δ13C波動與寒冷環(huán)境的植被關系是:暖期偏低,冷期偏高[21-22].
根據(jù) TOC、δ13C等變化特征,認為希門錯存在這樣幾個階段:32cm以下,時間大約在900AD之前,該階段δ13C呈上升趨勢,而TOC含量波動下降,表明該階段為氣溫變冷階段;32-20cm之間(900-1300AD),δ13C表現(xiàn)為下降趨勢,而 TOC含量波動上升,這個變化表明該階段為氣溫變暖階段,與中世紀暖期相對應;在20-3.5cm之間(1300-1900AD),δ13C 表 現(xiàn) 為 波 動 上 升 趨 勢,而TOC含量下降,這個變化表明該階段為氣溫變冷階段,與小冰期較為吻合;3.5-0cm(大約1900AD至今),δ13C含量為下降趨勢,而TOC波動上升,這個時期為20世紀暖期.
根據(jù)希門錯的沉積巖芯化學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在沉積巖芯上的變化,以沉積巖芯32cm、20cm、3.5cm為界從下至上劃分出四個階段,各階段的元素含量特征及湖泊環(huán)境變化如下:
在巖芯47-32cm階段,沉積巖芯中Ca、Sr、K元素含量低,而Fe、Mn、Al含量保持平穩(wěn);Ca/K元素比值低;Fe/Al元素的比值也處于低值.表明該階段流域沉積物經(jīng)受的化學風化作用較弱,易遷移的元素都未被淋濾,大都保留在沉積物中.而Fe的富集使Fe/Mn比值高,表明當時為還原環(huán)境;Sr/Ca的值較低指示湖水鹽度較低.
在巖芯32-20cm階段:遷移能力較強的Ca、Sr、Zn、K元素含量增高,F(xiàn)e、Mn、Ti等元素含量穩(wěn)定,Ca/K和Fe/Al比值呈現(xiàn)增大趨勢,表明此階段化學風化強度有所增強.Sr/Ca值逐步下降,反映水體鹽度變低,F(xiàn)e/Mn值降低指示當時水體變淺.
在巖芯20-3.5cm 階段:Ca、Sr、Fe、Mn、Al、Ti等含量繼續(xù)增高,元素Zn變低,而Ca/K比值仍然較低,F(xiàn)e/Al比值低并穩(wěn)定,反映此階段流域風化殼化學風化強度仍然不高,一些易遷移的元素被水淋濾帶走,而Fe和Al的含量相對較高.Fe/Mn比值逐步降低,反映湖泊深度繼續(xù)變淺;Sr/Ca值由低逐步升高表明湖水鹽度在增大,降水減少.
巖芯3.5-0cm階段:遷移能力較強的Ca、K和Sr含量繼續(xù)降低,Zn稍有增加;遷移能力較弱的Fe、Mn呈增加態(tài)勢,而Al、Ti含量自下而上呈明顯下降趨勢.Ca/K比值增高,F(xiàn)e/Al元素的比值也增高;表明湖泊流域的化學風化作用增強,該階段流域風化殼處于中高級階段(酸性硅鋁階段),這個階段和20世紀變暖時間相吻合.
(1)黃河源希門錯沉積物由137Cs核素時標1963年的峰值出現(xiàn)在2.5cm,根據(jù)平均沉積速率和質量深度推算希門錯47cm沉積巖芯的年代在1 720a左右.
(2)希門錯沉積物47cm柱狀巖芯中有機質和地球化學元素含量變化反映了此湖近1 150年的環(huán)境演化過程和特征,可分為四個階段:32cm以下(900AD之前),該階段為氣溫變冷階段,降水多;32-20cm 之間(900-1300AD),該階段為氣溫變暖階段,和中世紀暖期相對應,降水減少;20-3.5cm之間(1300-1900AD),該階段為氣溫變冷階段,和小冰期較為吻合,降水較多且逐步減少;3.5-0cm(1900AD至今),這個時期為20世紀暖期,降水較少.
(3)磷元素沉積含量變化與自然及人類活動關系密切,沉積巖芯3.5~0cm之間磷元素含量快速增加,表明希門錯流域近20多年來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斷增強.而之前磷元素沉積含量呈現(xiàn)穩(wěn)定低值,指示了該湖泊地區(qū)的磷元素自然背景.
[1]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1972(2):168-189.
[2]姚檀棟,THOMPSON L G,施雅風,等,古里雅冰芯中末次間冰期以來氣候變化記錄研究[J].中國科學(D輯),1997,27(5):447-452.
[3]顧兆炎,劉嘉麒,袁寶印,等.湖相自生沉積作用與環(huán)境-兼論西藏色林錯沉積物記錄[J].第四紀研究,1994(2):162-174.
[4]韓淑緹,袁玉江.新疆巴里坤湖35000年來古氣候變化序列[J].地理學報,1990,45(3):350-362.
[5]陳敬安,萬國江,陳振樓,等.洱海沉積物化學元素與古氣候演化[J].地球化學,1999,28(6):562-570.
[6]師育新.安徽巢湖杭埠河流域環(huán)境變化的湖泊沉積地球化學記錄[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
[7]沈德福,李世杰,蔡德所,等.桂林巖溶濕地沉積物地球化學元素變化的環(huán)境影響因子分析[J].高校地質學報,2010,16(4):1-10.
[8]韓淑媞,鐘巍.新疆巴里坤湖ZK0024孔微量元素變化的古氣候意義[J].地理科學,1990,10(2):150-158.
[9]余素華,文啟忠.試論青藏高原第四紀沉積地球化學演化與環(huán)境變遷[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5,15(4):97-106.
[10]自占國,萬國江,劉東生,等.散落核素7Be和137Cs在洱海和紅楓湖沉積物中蓄積對比[J].地球化學,2002,31(2):113-118.
[11]徐經(jīng)意,萬國江,王長生,等.云南省瀘沽湖、洱?,F(xiàn)代沉積物中 Pb、137Cs的垂直分布及其計年[J].湖泊科學,1999,11(2):110-116.
[12]萬國江.現(xiàn)代沉積年分辨的137Cs計年——以云南洱海和貴州紅楓湖為例[J].第四紀研究,1999(1):73-80.
[13]姚遠,張恩樓,沈吉,等,云南屬都湖沉積物金屬元素地球化學[J].湖泊科學,2008,20(4):486-491.
[14]楊麗原,沈吉,張祖陸,等.近四十年來山東南四湖環(huán)境演化的元素地球化學記錄[J].地球化學,2003,32(5):453-460.
[15]程繼滿,劉弈,彭子成,等.熱帶海洋珊瑚Sr/Ca、Mg/Ca溫度計的研究及其意義[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4,20(9):1-9.
[16]李清,王建力,李紅春,等.重慶地區(qū)石筍記錄中Mg/Ca比值及古氣候意義[J].中國巖溶,2008,27(2):145-160.
[17]沈吉,張恩樓,夏威蘭.青海湖近千年來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湖泊沉積記錄[J].第四紀研究,2001,21(6):508-513.
[18]WOLFE B B,EDWARDS T W D,ELGOOD R J,et al.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of lake sediments cellulose:methods and applications[C]//LAST W M,SMOL J P(eds).Tracking environmental change using lake sediments.Vol 2: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methods.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1.
[19]吳敬祿,沈吉,王蘇民.湖泊沉積物中有機質δ13C形成條件兼論若爾蓋盆地中δ13C所示古氣候特征[C]//青藏項目專家委員會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環(huán)境變遷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學術論文年刊(1994).北京:科學出版杜,1995.
[20]沈吉,王蘇民,羊向東.湖泊沉積物中有機碳穩(wěn)定同位素測定及其古氣候環(huán)境意義[J].海洋與湖沼,1996,27(4):400-404.
[21]吳敬祿,Luecke A,李世杰,等.興措湖沉積物有機碳及其同位素記錄揭示的近代氣候與環(huán)境[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0,20(4):37-42.
[22]王蘇民,薛濱,夏威蘭.希門錯2000多年來氣候變化的湖泊記錄[J].第四紀研究,1997(1):62-69.
[23]詹濤,周鑫,張俊,等.我國東北季風區(qū)第四紀氣候演化研究進展[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4,30(3):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