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11月的一個大風天,澳大利亞The Advertiser網(wǎng)站的記者邁克爾·麥圭爾在阿得萊德赫特街的咖啡館和駐場表演的胡子樂隊搭上了話。吉他手自稱“多毛·麥克斯特布靈頓”,鼓手藝名為“約翰·胡子男”,他們熱情鼓吹留胡子的好處,并且借著席卷世界的“蓄須風潮”成為名人。
“我們的胡子前所未有地濃密,檔期也史無前例地排滿了。”紅胡子的“多毛”說,他曾寫下該樂隊的成名作《如果爸爸沒有胡子,你其實有兩個媽》。
邁克爾本人也留胡子,卻自稱出于懶惰而不是為了更酷,“不用每天刮胡子多省事啊”。正是這份“懶惰”,讓他獲得了采訪胡子樂隊的機會?!拔覀兪强吹侥愕拇蠛硬磐夂湍懔牧牡?。”“多毛”坦率地承認。
歷史學家認為,剃須的概念發(fā)源于3000年前的埃及,當時大胡子的耶穌還沒誕生。希臘時期,大胡子是智慧和男子氣概的象征,亞歷山大大帝卻下令士兵必須“光下巴”,因為大胡子在近身肉搏時,很容易被對手抓住,令人陷入被動。
蓄須與剃須的循環(huán)就此開始。
大胡子在英國的復興主要是因為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英國廣播公司稱,在那之前,英國軍人不允許留絡腮胡。但是克里米亞的冬天冰天雪地,胡子有助于保暖,前線也無法保證剃須肥皂的供應,因此對蓄須“放水”勢在必行。
軍人回國后,大胡子成為英雄的標志。那些沒去過戰(zhàn)場的男子也爭相蓄須,追趕潮流。幾年之后,英國街頭已經(jīng)難以找到?jīng)]有大胡子的成年男子,僅有的例外在白金漢宮里——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拒絕配合蓄須時尚。
絡腮胡風靡美國的時間與英國相仿,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英國時尚雜志的宣傳。當時的美國人熱衷于通過英國雜志,把握歐洲的時尚脈搏。
也有美國男子出于實用的角度拒絕剃須。雖然1770年前后,所謂的安全剃刀已隨處可見,但這種剃須工具不好用,稍微失手就有“血光之災”。就算是那些掌握了剃須技巧的人,如果不在每次使用后徹底清潔剃須刀,也面臨健康隱患。作家亨利·大衛(wèi)·梭羅的弟弟約翰,就在刮胡子時割傷自己,最終因破傷風在亨利的懷中死去。
在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zhàn)期間,留鬢角成為時髦。這主要是為了向安布羅斯·伯恩賽德將軍致敬,他濃密的鬢角和胡須相連,在臉上形成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毛發(fā)帶”。
1842年,狄更斯第一次踏足北美,認識了很多同行,比如喜歡寫偵探小說的愛倫·坡,兩人結為莫逆。他們最初都是美髭公,沒有髯須。1844年,狄更斯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到了他的新愛好:“留胡子是多么光榮啊!我已經(jīng)將其修短,并在胡梢兩側稍作修剪,以保持造型。它們看起來非常迷人。沒有胡子,生活將是一片空白?!睈蹅悺て聫?945年開始蓄須,四年后英年早逝。
25年后狄更斯第二次去美國時,已經(jīng)是全球文壇的超級巨星,關于他的一切都被關注和效仿。紐約攝影師喬治·加德納·洛克伍德為狄更斯拍攝的照片,讓他的胡子更加有名,也帶動了這些照片的大賣。熱情十足的效仿者將“狄更斯style”的胡須稱為“門環(huán)胡子”。
人們對面部毛發(fā)的態(tài)度,不免被“主流時尚”牽著走。
19世紀80年代后期,倫敦的時尚達人每天到理發(fā)店報到。大胡子和絡腮胡被看作老年人和保守派的象征。
1895年,美國人金·吉列發(fā)明了一次性刀片,經(jīng)過六年的努力,他終于說服人們嘗試他的新發(fā)明,這大大簡化了男性剃須的難度。1904年吉列獲得了一次性刀片的專利,轟動了歐美社會。這項發(fā)明催生了利潤達數(shù)百萬美元的新行當,吉列公司今天仍活躍在男性剃須市場。
20世紀上半葉,時尚界對胡子的狂熱逐漸降溫,其中部分原因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在前線,防毒面罩只適用光溜溜的下巴和臉頰。
不過蓄須的時尚在最近幾年,回歸了歐美社會。
在文娛體育明星流行蓄須之前,人們對胡子的接受度不高。2009年前后,美國《赫芬頓郵報》稱,美國中產(chǎn)階級還認為留胡子是下層勞動者的標志。胡子樂隊的“多毛”告訴記者:“我們開胡子風氣之先河時,簡直無法上街。人們會對著你吐口水,離他們稍微近一點,對方就會報警?!?/p>
2012年前后,胡子潮流在時尚界正式回歸。英國《衛(wèi)報》稱,2013年零售市場報告顯示,胡子梳的銷量增長了57%。如今歐美的明星和時尚潮男不蓄上點小胡須,簡直不好意思出門。名人的示范作用立刻改變了普通人對“多髯公”的看法?!昂恿餍衅饋砗?,我們仍然難以在街上行走,因為人們會艷羨地駐足圍觀,并且上前攀談?!薄岸嗝闭f。
(蘇麗珊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