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和煦的冬日午后,在筼筜湖畔咖啡館的戶外區(qū),編輯部的同仁們例行公事地討論選題。“這樣的天氣好適合野餐啊。”有人提議。于是在春末夏初,有了這期“去野餐吧”。
做媒體這行,最讓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的地方,在于每一次選題,即便是看似平常不過的題目,深挖下去,都能遇上有趣之人,有驚喜之處。這次的野餐也是。原本以為不過是“沒什么大不了的野外覓食”,在熱愛它的人手里,也能花樣百出。
比如前期的收集資料階段,找到的“Project Picnic”。它帶來振奮人心的小確幸。這是兩位在倫敦的臺灣女生的野餐計(jì)劃,以完成100種主題的野餐為目標(biāo)。精美的食物、搭配和諧的器物,用心的擺盤,漂亮的風(fēng)景,讓一場又一場兩個(gè)女生的日常野餐,宛如美食或家居雜志的大片般精美。簡直可以用“志業(yè)”來形容WT和Sandra對野餐的態(tài)度。然而,看似繁復(fù)、麻煩的野餐,無論是器物,還是食物都只是兩人日常生活原本的樣子?!捌鋵?shí)我們私底下就和在野餐的時(shí)候一樣,吃飯的時(shí)候喜歡擺盤,注重色香味俱全;喜歡一起相約逛逛家飾店和跳蚤市場,尋找有趣的寶物! 喜歡在Pinterest 上找尋各式各樣的派對,手工藝點(diǎn)子; 更喜歡用相機(jī)記錄生活。所以野餐這件事算是集我們平日的興趣為大成吧?”Sandra 如是說。
同樣受訪的臺灣主婦NO34、廈門亮眼睛的媽媽們、蘇薇、斯小樂等人,她們在將野餐之美演繹到極致上,雖不如“Project Picnic”的兩個(gè)女生,可每一次野餐,都是她們生活美學(xué)的體現(xiàn)。
豐子愷的漫畫《豁然開朗》中配了一首小詩,極為應(yīng)和這期的野餐:
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 處處可感恩;
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gè)世界。
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
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