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用“學(xué)富五車”來形容學(xué)問大、讀的書多??墒牵瑸槭裁词俏遘?,而不是十車、八車呢?
戰(zhàn)國時代,有一位非常好學(xué)的名家叫惠施。他每次出門都要趕著五輛牛車,拉著滿滿的五車書在路上閱讀。愛讀書就讀嘛,干嗎拉五車書出來嚇人呢?這不是炫耀嗎?那你可就冤枉他了!要知道,當(dāng)時的人要出一趟遠門可不容易,沒有汽車火車,只能靠馬車牛車出行。更重的要是那時還沒有造紙術(shù),因此人們閱讀的書全是竹簡書。竹子可比紙張重多了呀!難怪惠施每次出門都要拉上五車書了。
不僅僅是惠施,西漢時期的東方朔為了向漢武帝推薦自己,光自薦信就
在竹子上寫字的古人
用了3000片竹簡。最后,他找了兩個人,才把這堆“信”給抬進宮。而據(jù)史書記載,秦始皇一個晚上閱讀的竹簡就有120斤。戰(zhàn)國時期的墨子曾自夸說:“我的車是世界上最好的,能載6000斤?!蓖?,那么照此計算,惠施的五車書只夠秦始皇看250個晚上。
在造紙術(shù)發(fā)明之前,人們最初都是將文字用利器刻在龜甲和牛羊的肩胛骨上用以記錄。直到公元前11世紀(jì),人們發(fā)現(xiàn)在竹片、木片上刻字更輕松。
于是,他們將竹子做成一根根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再在每根竹簡上下各打一個小孔,用熟牛皮繩將竹簡串聯(lián)起來編輯成冊,這便是“簡牘”。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字,少的話只有八九個字。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孟子的書可都是鐫刻在竹簡上流傳給后人的。
試想一下,如果一群古代的詩人們詩興大發(fā),就可能有一大片竹子要遭到砍伐了。所幸的是,東漢年間的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竹子才逃脫了被做成竹簡的命運。
這樣看來,“學(xué)富五車”雖然代表學(xué)問淵博,但反映出當(dāng)時的書寫工具十分落后。
什么是韋編三絕?
你知道串聯(lián)竹簡用的是熟牛皮繩嗎?古人將熟牛皮繩穿竹簡的動作稱作“韋編”。現(xiàn)在,如果我們把一本書看上兩三遍,我們會很驕傲地說:“這書很不錯哦,我都看了三遍呢!”可是,這要與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比起來,可是小巫見大巫了。他除了喜歡讀書,對好書更是愛不釋手??墒?,這和“韋編”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三絕”又是什么?
原來,孔子在晚年時期,喜歡讀《易》。開始時,一卷卷沉重的簡牘讓這位老人家花了很大精力,才把《易》全部看了一遍。不久之后,他又讀了第二遍。讀到第三遍時孔子說:“我終于有點了解這本書的奧秘了!”之后,他又不知道反復(fù)閱讀了多少遍。讀來讀去,竟然將串聯(lián)竹簡的熟牛皮繩磨斷了許多次,每次磨斷后就再換上新的牛皮繩,然后繼續(xù)閱讀。
因此,后人便用“韋編三絕”來形容一個人看書勤奮,這其中“三”表示“多次”;而“絕”就是“斷”的意思。
古人的寫字習(xí)慣
在古代中國,人們有一種尊卑思想: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這種思想確立了“自上而下,從右往左”的書寫方式。所以簡牘打開后都是自右向左豎式閱讀的。
試想一下,若古人在竹簡上橫著寫,那就只得搬一張高高的凳子或梯子,從上往下看,最后,只能趴在地上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