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韋書
摘 要:用凸透鏡來點燃密封在玻璃瓶中的紅磷和碳的實驗,使看上去只有設想意義,好像不能夠完成的“想象實驗”得以簡單兌現。
關鍵詞:點燃;密封;凸透鏡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5)5-0052-2
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實驗,實驗要可兌現,真相才能呈現。
在網上,筆者發(fā)現一道試題 [1],內容如下:
如圖1所示,等體積的甲、乙兩集氣瓶內充滿空氣,燃燒匙內分別盛有過量的紅磷和碳,點燃使其充分反應,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出現的現象是( )
A.甲瓶沒有水流入,乙瓶中有水流入
B.甲、乙兩瓶均有水流入
C.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沒有水流入
■
圖1 紅磷和碳密封點燃裝置
本題涉及P、C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物的數量和性質,以及氣體分壓定律和大氣壓等化學和物理知識。P、C與空氣中的O2燃燒分別生成P2O5和CO2,化學反應式分別為:
甲瓶:4P+5O2→2P2O5,
乙瓶:C+O2→CO2。
甲瓶中生成的P2O5不是氣體,在瓶子密封的情況下,它消耗的O2得不到其他氣體補充,乙瓶中生成的CO2是氣體且與消耗的O2的摩爾數相等,能夠取代被消耗的O2的體積。所以,正確的選項肯定是第三項(C)。
雖然通過分析,找到了本題原意希望的正確答案。但我們卻發(fā)現:要完成此實驗,則必須做到“點燃密封在玻璃瓶中的P和C”。如果是將P和C先點燃后再放到瓶中,再蓋上如圖1的裝置所設計的瓶塞,就會因P、C先燃燒生的熱,使瓶中空氣膨脹,導致瓶中的空氣被擠出一部分,使瓶中空氣的密度小于外界空氣的密度。封口后,瓶中的O2消耗到不能維持燃燒P、C燃燒時,甲瓶的情況仍然是生成P2O5,消耗的O2得不到補充;而乙瓶情況就不同了,雖封口后C燃燒消耗的O2仍能得到生成的同等摩爾數的CO2補充,但被熱膨脹“擠出”的空氣則得不到補充。所以,會因“冷縮”出現B選項的結果,而非本題原意要求的答案。
于是,筆者就“點燃密封在玻璃瓶中的可燃物”進行搜索,沒有找到有關的方法介紹。若不能點燃密封在玻璃瓶中的P和C,則該實驗設想就只有想象意義和理論意義,不能讓人“眼見為實,心服口服”。
要點燃密封在玻璃瓶中P和C,就必須找到一種能夠穿透玻璃的“火種”。所以,筆者聯想到用凸透鏡的聚焦性也許能達到目的。通過實驗,發(fā)現可行。
具體方法和步驟如下:
1.選擇太陽天, 準備好圖1的材料和一個凸透鏡。
2.將甲、乙兩瓶拿到醫(yī)院,用“排水集氣法”裝滿醫(yī)用氧氣,擰緊止水夾,塞緊如圖1的瓶塞,以保證瓶中含氧量充足,能夠維持P粉和C粉的完全燃燒。
3.裝置成圖1樣,置于太陽光下。
4.打開止水夾,見置于燒杯水中的玻璃導管口沒有氣泡時(這時瓶內的氣壓與外界一致),再擰緊止水夾。因為瓶中的氣體是在室內用“排水集氣法”收集的醫(yī)用氧氣,其氣壓高于外界的大氣壓,又在陽光下,比室內溫度高,會再次膨脹。不這樣做,可能會在以后的燃燒環(huán)節(jié),由于生熱致瓶內氣體膨脹而發(fā)生危險。
5.在裝置周圍設遮擋物,實驗者要戴上頭盔,面罩,穿較厚的衣服,盡量不要有皮膚裸露,以防發(fā)生意外。
6.用凸透鏡隔著玻璃瓶把陽光聚焦在燃燒匙盛的紅磷粉和碳粉上,當溫度超過紅磷和碳的著火點時,開始燃燒。
7.燃燒停止,冷卻至外界氣溫或將裝置拿到室內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出現本題要求的選項結果第三選項(C)。
此方法也可用于點燃密封在玻璃瓶中的其他可燃物。
注意事項:
1.步驟4、5千萬不能省略,且要做到位,否則可能會發(fā)生意外。
2.碳瓶中的氧氣含量一定要能夠維持碳的完全燃燒,如果氧氣不足,就會發(fā)生2C+O2→2CO的反應,生成的CO 摩爾數是消耗的O2的摩爾數的兩倍。在燃燒停止,冷卻后,會出現:燒杯的水中,接乙瓶的玻璃管口處,有氣泡冒出的“題外現象”。
3.燃燒匙中的紅磷和碳不需要本題所說的過量,因為,只要燃燒停止,氧的消耗就結束,并不需要把瓶中的氧氣消耗殆盡,才出現本題的“標準答案”。
4.甲、乙兩瓶并不需要等體積。因為,這一個實驗要證明的是瓶中消耗的氧氣有無其他氣體來補充,兩個瓶子體積是否相等,并不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如果本題能夠增加“怎樣點燃密封在玻璃瓶中的紅磷和碳”的設問,以喚起人們“把想法變?yōu)檗k法”的思考,彌補我們實驗科學類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實際操作不足,就更完美了。
參考文獻:
[1]佚名.試題http://www.jyeoo.com/chemistry/ques/detail/cb4b26e6-de5c-4a77-b798-08aee790bb85
[2]張憲魁.實施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策略談[J].物理教學探討,2014,(1):1.
(欄目編輯 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