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革敏
茶山竹海街道地域面積96.6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1個社區(qū),山多面廣,群眾居住分散。
茶園村、桂花村離街道行政中心30余公里,群眾辦事很不方便。
我上任后,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一些群眾有怨言——“到街道辦事太遠,一件小事來回折騰跑幾趟還干不成?!?/p>
到底有多惱火?
回到街道后,我立刻安排一名干部親身體驗——路線選定從街道到桂花村。
從街道公共服務中心出發(fā),1元錢到區(qū)客運中心;
再乘車到大安街道,車費2.5元;
再轉(zhuǎn)車到復興場,車費2.5元;
到了復興場,要么花10元錢搭乘摩的,要么步行7公里泥石路,到桂花村村委會所在地。
而住得最遠的村民,離村委會所在地還要再走1小時路程。
也就是說,老百姓到街道辦事,一早出門,一個上午都得花在路上,下午辦完事,回家就要天黑了。
而他們所辦的事很可能就是蓋個章、開個證明。
將心比心,換作是我,也會有怨言。
于是,我召集街道黨政班子、機關干部、村(社區(qū))干部以及群眾代表開會。
主題只有一個:怎樣讓群眾少跑路、辦事更方便。
經(jīng)過半年多的醞釀、試行和修改,我們在8個村(社區(qū))推出了“為民服務全程代辦”工作機制:將涉及民生且不必群眾本人親自到現(xiàn)場辦理的39個事項列入全程代辦范圍。
出發(fā)點是好的,但群眾辦事真的方便了嗎?
我們又開展群眾滿意度調(diào)查,征求意見建議。
有群眾反映政策了解不清楚,我們又制作下發(fā)了印有代辦員聯(lián)系方式的連心卡,推行送服務上門。
這下,群眾終于感嘆:“辦事省時、省錢、省心了!”
只要用“心”做好老百姓關心的每一件小事,你就會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和擁護。
心得
創(chuàng)業(yè)要實從十件事做起
辯證看待“顯績”與“潛績”,把社會、民生和生態(tài)放在重要位置。
端正認識,要有啃硬骨頭的勇氣,敢于擔當責任。
“敢干不蠻干”,提高決策辦事的科學性、嚴密性與嚴謹性。
強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zhì)和能力,增強擔當本領。
善于在平常工作中識別風險,在取得成績時發(fā)現(xiàn)問題。
不回避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矛盾,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
作好吃大苦、受大累的思想準備,樹立甘當拓荒牛、老黃牛、孺子牛的胸懷。
切忌“朝令夕改”,推動每一項工作,都要一項一項抓落實。
破除“大項目”依賴癥,不搞“形象工程”。
經(jīng)?;仡^看,請群眾看,讓人民、歷史檢驗工作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