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興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出自元代儒學家、教育家程端禮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一書。說的是“讀書多用功夫,寫文章就輕松了”。對于讀書與寫作的成輔關系,古今中外許多學者和名流都有相近的體驗和觀點。唐代詩圣杜甫的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出了讀書與寫作的真諦;郭沫若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边@胸中的“萬匯”,需要閱讀大量的書,并且長期積累而成。文學家能寫出好文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在青少年時代,不怕辛苦地大量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愈多愈廣,就愈有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古往今來,沒有哪個作家沒有過一段如癡如醉的讀書生活,也沒有哪個作家不是終生以書為友,以書為師,以讀書為樂的。這些讀書經歷在他們的寫作活動中不僅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往往成為他們拿起筆進行寫作的原動力。
讀書能激發(fā)寫作的情趣。披文入情,情動而辭發(fā)。許多文學愛好者是在不知不覺的閱讀中,“入情入境”,喚醒體驗,體味生活,激發(fā)起寫作的興趣與欲望,拿起筆來進行寫作,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宋代的歐陽修說,文學創(chuàng)作“無它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勤讀書,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質量,此外別無蹊徑。
讀書可以悟得寫作方法。書籍是作家智慧的結晶,創(chuàng)作過程要講究謀篇布局,要注意形象塑造,更講究語言特色。書籍形象再現(xiàn)了作者心中的生活世界,表達了作者對生活、人生的觀點。閱讀、品味作者用心血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為我們帶來藝術欣賞的同時,讓我們習得了文化,培養(yǎng)了語感 ,悟得很多寫作方法,借鑒了創(chuàng)作手法和成功經驗。歐陽修說:“作詩須多誦讀古今人詩,不獨詩爾,其他文字皆然?!闭驗槿绱?,后人說他“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古人說的“文選爛,秀才半”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說明了這個道理。
讀書可以獲取材料。親身經歷、親自觀察固然是積累材料的主要途徑,但歲月無窮,地域寬闊,宇宙間的事物紛繁萬狀,瞬息萬變,僅憑一個人的雙目雙腳,怎么也看不盡人世的滄桑巨變,走不完大地的縱橫阡陌,這就要借助書籍掌握材料。書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賦形,博覽群書可以博古通今,寫作時左右逢源。馬克思寫《資本論》時,鉆研了近1500多種書籍,從600多本著作中引用了2900多個材料,還從54種報刊、56種會議材料中引用了大量素材。19世紀初,人類知識約50年增加一倍,如今不到3年增加一倍?,F(xiàn)今,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圖書,單科技雜志就有100萬種。不刻苦讀書,知識匱乏是寫不出好文章的。我們中學生生活天地相對狹窄,更應該通過讀書擴大觀察范圍,掌握豐富的寫作材料。
讀書可以豐富語言。書上的語言都是經過作者悉心加工出來的,研讀書籍,可以使我們熟悉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掌握大量生動、準確、簡潔的語言材料。同學們在寫作中組織一個句子往往大費斟酌,而在讀書時看到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語言準確表達事物時常常拍案叫絕。讀書多了,練習多了,下筆肯定也會流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