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明,張貝貝,趙望森,任璐璐,賈紅玲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014;2.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450002;3.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250001)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由于椎動脈受到壓迫和損傷,最終導致局部腦血流量的改變。臨床主要以眩暈、頭痛及視覺障礙為主,多伴有惡心、嘔吐、頸僵、頸痛、耳鳴等癥狀。近年來頸椎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并呈現(xiàn)出低齡化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1]。筆者采用局部和遠道取穴相結(jié)合治療75 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75 例患者均為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針灸科門診病人,于2013 年11 月~2014 年6 月收集,其中男34 例,女41 例;年齡35 ~65 歲。隨機分為3 組,即項七針加后溪組26 例、項七針加昆侖組24 例、項七針加后溪和昆侖組25 例。3 組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3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3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n 男 女 平均年齡(歲) 平均病程(年)26 12 14 45.88 ±11.09 5.28 ±2.56項七針加昆侖組 24 11 13 45.96 ±11.41 5.12 ±2.80項七針加后溪和昆侖組項七針加后溪組25 11 14 46.04 ±10.82 5.52 ±2.76
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有體位性猝倒,頸椎側(cè)彎后伸時癥狀加重;X 線示橫突間距變小,鉤椎關節(jié)增生;CT 檢查可顯示左右橫突孔大小不對稱,一側(cè)相對狹窄;椎動脈造影見椎動脈迂曲、變細或完全梗阻。
①符合上述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②年齡在35 ~65 歲之間,性別不限;③此次發(fā)病未經(jīng)其它藥物治療;④能接受檢測,保證配合治療,完成全部療程的患者;⑤非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①年齡<20 歲;②頸椎病的其它分型;③排除高血壓、低血糖、貧血及耳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腦動脈硬化、椎動脈Ⅰ段、Ⅲ段受壓所引起的供血不全、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等疾病而致的眩暈;④不能堅持治療或使用其他方法治療的患者;⑤頸椎結(jié)核、腫瘤、椎管內(nèi)占位性病變患者;⑥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局部取穴:風池(雙)、天柱(雙)、完骨(雙)、風府。遠道取穴:后溪、昆侖。操作方法:患者俯臥,充分暴露針刺部位,常規(guī)皮膚消毒,用1.5 寸30 號毫針刺入風池、風府、天柱、完骨、后溪、昆侖。針刺方向: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 ~1.2 寸。風府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 ~1 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天柱直刺0.5 ~0.8 寸,不可向內(nèi)上深刺,以免傷及延髓。完骨斜刺0.5 ~0.8 寸。后溪直刺0.5 ~1 寸。昆侖直刺0.5 ~0.8 寸。諸穴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使酸脹感達到頸項部。每次治療時間20 ~30 min,每天1 次,7 天1 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天,觀察治療2 個療程。
局部取穴:風池(雙)、天柱(雙)、完骨(雙)、風府。遠道取穴:后溪穴。操作手法、針刺方向及治療療程同項七針加后溪和昆侖組。
局部取穴:風池(雙)、天柱(雙)、完骨(雙)、風府。遠道取穴:昆侖穴。操作手法、針刺方向及治療療程同項七針加昆侖組。
根據(jù)中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制定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中的評分標準,各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治療結(jié)束后(2 個療程)2 天內(nèi)采用CSA 癥狀與功能評分量表[3]進行評分,眩暈16分(眩暈程度8 分,頻度4 分,持續(xù)時間4 分),頸肩痛4 分,頭痛2 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 分,心理及社會適應4 分,全表滿分30 分,每項均分為5 個等級。固定一名醫(yī)務人員進行評定并做好記錄。
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對椎動脈型頸椎病之診療標準執(zhí)行。痊愈:眩暈及伴發(fā)癥狀全部消失,頸部活動自如,恢復正常生活;顯效:眩暈及伴發(fā)癥狀基本消失或較治療前癥狀明顯減輕,無明顯頭暈等癥狀,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轉(zhuǎn):眩暈及伴發(fā)癥狀減輕,在工作和生活上仍有不適,生活基本能處理;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病情反復,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3.4.1 3 組治療效果比較 2 個療程后,經(jīng)Ridit 分析,項七針加后溪和昆侖組與項七針加后溪組、項七針加昆侖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 <0.05,結(jié)果顯示項七針加后溪和昆侖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其它兩組。見表2。
3.4.2 治療前后3 組癥狀及功能評分比較 經(jīng)t 檢驗,3 組治療前后比較,P <0.05,表明3 組治療后患者的癥狀積分均得到改善。但項七針加后溪組與項七針加昆侖組治療后比較,P >0.05,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項七針加后溪組與項七針加后溪和昆侖組治療后比較,P <0.05,兩組有顯著性差異。項七針加昆侖組與項七針加后溪和昆侖組治療后比較,P <0.05,兩組有顯著性差異。表明在改善患者的癥狀的程度上以項七針加后溪和昆侖組為顯著。
表2 3 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表3 3 組治療前后癥狀及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3 3 組治療前后癥狀及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項七針加后溪組26 13.33 ±3.68 21.04 ±2.40項七針加昆侖組 24 13.15 ±3.41 20.92 ±2.42項七針加后溪和昆侖組25 13.44 ±3.47 26.34 ±2.40
古典醫(yī)籍中沒有椎動脈型頸椎病(CSA)的病名,其論述主要散見于“痹證”、“眩暈”、“頸肩痛”等條目。中醫(yī)認為中老年人肝腎虧虛,加之勞倦、七情所傷,致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氣血津液代謝紊亂,從而產(chǎn)生痰濁、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而出現(xiàn)眩暈等癥狀[4]?,F(xiàn)代醫(yī)學認為,CSA 的發(fā)病機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3 個方面:①頸椎間盤變性或突出、可直接壓迫椎動脈導致腦供血不足;②頸椎節(jié)段性不穩(wěn)對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jīng)絲構(gòu)成機械性刺激,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椎動脈痙攣收縮,導致腦部供血不足;③由于血管彈性回縮力減弱,血流動力學出現(xiàn)異常,椎動脈硬化性改變,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致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xiàn)以眩暈、頭痛、惡心等為主,嚴重時可至眩暈欲撲,不便行走,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是臨床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5]。
根據(jù)針灸配穴的原則,筆者采用遠近配穴法即局部和遠道取穴相結(jié)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CSA)。腧穴處方配伍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選取項七針(風池、風府、完骨、天柱)為局部腧穴。風池穴是治風要穴,作用為疏風清熱、明目開竅,歸屬足少陽膽經(jīng),故能夠治療頭暈頭痛、視力障礙等;又因為肝膽相表里,故能夠治療肝風之眩暈等[6]。完骨為足少陽經(jīng)與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功善疏風清熱、通絡止痛,用于治療風熱之邪循經(jīng)上犯頭面頸項之疾,臨床上常用于治療眩暈、頭項強痛等疾病。針刺風府穴具有醒神清腦、熄風開竅的功能[7]。天柱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氣之所發(fā),功善散風清頭目、通經(jīng)活絡、升清降濁,為治療頸項疼痛之要穴。賈紅玲[8]認為項七針有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整氣血、清腦益髓、止暈定眩的功能。第1 組在項七針的基礎上配后溪穴。后溪屬手太陽小腸經(jīng),既是本經(jīng)的輸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督脈。根據(jù)“俞主體重節(jié)痛”的理論,后溪經(jīng)脈循行經(jīng)過頭項部,故后溪可以治療頭項強痛、耳鳴等疾病。又因后溪通督脈,主一身之陽氣。陽氣充足,經(jīng)脈通暢,則血液自然上行滋養(yǎng)腦絡,故可治療頭暈、頭項強痛等疾病。第2 組在項七針的基礎上配昆侖穴。昆侖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根據(jù)“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昆侖穴行于脊項部,針刺昆侖穴可調(diào)節(jié)頸項部氣血。且太陽為巨陽,針刺昆侖穴可振奮太陽經(jīng)氣,使陽氣上達以養(yǎng)清竅。第3 組在項七針的基礎上配后溪、昆侖。臨床研究證實,項七針加后溪、昆侖組無論在患者臨床療效還是治療后功能評分上都優(yōu)于其它兩組。針灸治療的機理在于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起到消除炎性介質(zhì)、抑制傷痛信號的傳導,最終使椎動脈的受壓程度得到緩解和減輕[9]。因此,局部(項七針)和遠道取穴相結(jié)合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具有明顯的療效。
[1] 張永臣,賈紅玲,郇海紅,等. 項七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大兔模型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9):56-59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3] 王楚懷,卓大宏.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8,13(6):6-8
[4] 張旭.半夏白術天麻湯合丹參飲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0 例[J].河南中醫(yī),2013,33(11):1971-1972
[5] 李思余,吳亞軍.電針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 例[J].河南中醫(yī),2014,34(10):2030-2031
[6] 楊文霞,時國臣,何風,等.針刺百會穴、頸后部腧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0):24-26
[7] 易紅兵,孟凡輝,劉薇薇,等.電項針配合TDP 中藥滲透治療椎動脈型頸椎?。跩].針灸臨床雜志,2011,27(4):38-40
[8] 賈紅玲.項七針與頸夾脊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對比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12):1630-1631
[9] 楊向紅,王彥青,高秀,等. 電針對神經(jīng)痛大鼠的治療作用及機制初探[J].針刺研究,2001,26(3):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