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者題名“天書”,如同藏石奏刀鑿刻,樸拙天成的紋飾,已入審美深度。憧憬畫面石為一個藝術時代到來的楊靖女士,將一方畫面石與達芬奇自畫像對比,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力是如何相似”。而溫慶博教授稱:僅以藝術元素的組織形式,也能獨立地展現(xiàn)美感。藝術品的形式可以拆分成線條、形狀、明暗、色彩、構圖等,包括元素特征的不同所構成的變化,比如一條線和一個圈之間,一個大圈與一個小圈之間的變化。以如此自然與藝術的審美對比觀照,“天書”則具有更厚重的審美價值。當張靜帶著相機,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在分布18公里的曼德拉山古代巖畫中,會發(fā)現(xiàn)對比到自然與先人鑿刻藝術的驚人相似:日月星辰的天體圖像和至今成迷的神秘符號。畢竟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最古老的藝術珍品,而“天書”之作的藝術元素,則顯得如此的深刻和神秘,只是少了一份歷史久遠的沁色,卻頑強地留存了一份自然天成的麗質(zhì)。
2008年初,在“秦石軒”處覓此兩方山形石,激動狀兩個字:失態(tài)。
對辛棄疾的詩詞有過愛好,他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的不朽詞句,有著閉目即現(xiàn)的畫面感?!坝艄律较虑褰钡氖拙浣^唱,便將滿腔磅礴激憤噴涌而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更是浩浩蕩蕩、洶涌東流,即使幾座青山也僅能使其拐幾個彎而已。
慶幸的是“秦石軒”獨具匠心地首次運用盆景式底座,本局山水賞石組合充分表達了上述意境,創(chuàng)造了兩座山新的審美價值。
山西張立功先生,幾年交往甚篤,以其資深方家的眼光深愛此石,攜夫人愛子至蓬屋訪石。使我深信,此石在張先生手中應是最好的歸宿。
雄鷹展翅翱翔萬里,盡收天下于眼底。天下人見其雄偉,時常仰天觀望。大凡只見其翱翔萬里王者之至。卻不知其墜崖求展翅。燕雀求安窩枝頭,雄鷹墜崖方展翅。雖天賜為鷹,仍需拼搏展翅。欲無所大,蛇亦吞象。欲我所用,而非我為欲制。如此,亂欲之中,方能知取舍。任世繁華,只取初衷。貴者在于堅持,亦可直沖云霄化為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