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群 李俊峰 李剛
裝甲兵工程學院教練團坦克二連,原本只是一支普通的連隊,但通過38年來弘揚雷鋒精神、開展學雷鋒活動、培養(yǎng)雷鋒傳人的薪火傳承,讓這支連隊在駐地群眾心中不再普通。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作為人民子弟兵,38年來,他們把對父母之愛獻給了孤寡老人
毛主席當年曾贊揚雷鋒同志:“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就難在一輩子堅持做好事?!边@句話同樣可以用來評價坦克二連。38年來,坦克二連官兵視群眾為親人,先后照顧駐地15位孤寡老人,先進事跡被《中國青年報》和《北京青年報》進行了專題報道。
連隊第一次照顧孤寡老人還要從1977年說起。那時,坦克二連官兵在幫助長辛店西副食品商店開展“送貨上門服務”活動時,發(fā)現(xiàn)孤寡老人李大爺及李大媽,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困難,二排戰(zhàn)士楊萬貞、曹鐵成、劉廣社就把照顧老人的事情包了下來。
李大媽生活不能自理,坦克二連的戰(zhàn)士就像細心的姑娘一樣給她洗臉、梳頭、擦油、喂水喂飯、擦屎端尿,還推著小車送老人上醫(yī)院,用自己微薄的津貼給大媽看病、抓藥。
李大爺年事已高,家務活干不動,戰(zhàn)士們主動利用外出時間幫助老人買糧、買煤、劈柴、洗衣、擔水。立冬了,為老人搪好爐子、裝好煙囪、糊好窗縫、裝好風斗;春暖花開時,拆洗被褥、棉衣棉褲;盛夏到了,送來納涼的草帽、扇子,買來解暑的茶葉、西瓜;深秋時,又為老人推來過冬的大白菜。當傳統(tǒng)節(jié)日到來,老人最傷感的時候,戰(zhàn)士們不忘去看望老人,端午節(jié)送去粽子,中秋節(jié)買來月餅,新年前送上掛歷......
長辛店永興里有一位叫劉玉婷的老太太,坦克二連官兵一直照顧著她的生活。劉大媽不幸患上了癌癥,一次,無意中向戰(zhàn)士候天順流露出想最后看一眼天安門的愿望。
候天順這個被戰(zhàn)友們喚做“老摳”的戰(zhàn)士,每月津貼僅留出5毛錢零用,入伍三年只進過一次城,可這次卻把準備寄回家的錢拿出來,陪著劉大媽進了城。
大媽走不了路,他就一路背著老人。從游覽中山公園到參觀故宮、人民大會堂,從瞻仰天安門到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候天順的汗水灑在了公園里、廣場上、馬路邊……
后來,劉大媽的病情日益加重,在彌留之際,仍要看一看她和候天順在天安門的合影照片,那一次的游覽,成為她晚年最美好的回憶。
老大娘楊淑珍,老伴去世得早,膝下無兒無女,晚年孤苦伶仃。了解到情況后,坦克二連官兵主動承擔起照顧老人的義務,從此,楊大娘成了坦克二連的特殊一員,成了戰(zhàn)士們的“楊媽媽”,而這一照顧,就是整整19年!
1996年6月,73歲的楊媽媽被確診為乳腺癌,需要做手術。坦克二連官兵硬是擠出時間,守候著楊媽媽。楊媽媽術后醒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排長袁周文那因熬夜而布滿血絲的雙眼。連醫(yī)護人員都羨慕地對楊媽媽說:“您兒子真孝順,守著您兩天兩夜,老人家有福??!”楊媽媽無法開口說話,只是不停的流眼淚,止都止不?。?/p>
術后住院期間,官兵們輪流照顧楊媽媽,為她取藥、擦身子、倒便盆。楊媽媽不識字,但心里有自己的一桿秤:每多一個照顧她、喊她“楊媽媽”的兵兒子,她就在門板上畫一道杠,19年來,她家的門板上一共劃了231道杠。這231道杠,就代表先后照顧過楊媽媽的231個坦克二連官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楊淑珍老人是幸運的,同她一樣幸運的還有女兒女婿去世、唯一外孫患小兒麻痹癥的秦玉蘭,不幸患癌癥、唯一養(yǎng)女不愿承擔贍養(yǎng)義務的高淑珍,獨生兒子患白血病去世、老伴精神恍惚的郭家麒,老伴走的早、兒子遭遇車禍去世的孫玉婷等孤寡老人。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38年來,不管時代怎樣變,不管官兵怎樣變,雷鋒精神一直留在坦克二連沒有變。秦玉蘭老人健在的時候,連隊官兵休假歸隊時都會給老人帶來家鄉(xiāng)的土特產;連隊退伍老兵來京,也都要專程去看望照顧過的孤寡老人;孫玉婷老人非常節(jié)儉,就連過年都不舍得為自己買一件新衣服,但她卻拿出存了十多年、從未動用的兒子的撫恤金,為坦克二連每位官兵都買了一件背心。這些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官兵們每每想起,還是會為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軍民關系而感動。
不是鄉(xiāng)鄰勝似鄉(xiāng)鄰。作為最可愛的人,38年來,他們把對桑梓之愛獻給了第二故鄉(xiāng)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雷鋒精神的核心,也是坦克二連對駐地群眾的莊嚴承諾。為了把承諾落實在行動中,坦克二連成立了“紅星服務隊”,為駐地人民服務。
每年3月5日雷鋒日,居民們都翹首以盼,期待“紅星服務隊”的旗子出現(xiàn)。2005年,因為任務沖突,“紅星服務隊”服務居民時間往后推遲了兩天,3月5日,居民們早早在社區(qū)等候,卻一直都沒等到服務隊。3月7日,當“紅星服務隊”剛出現(xiàn)在社區(qū),居民便紛紛圍上前來,關心地詢問狀況。
看到居民對“紅星服務隊”的關心,當時的指導員辛建峰很受感動,主動留下了連隊電話,并向居民承諾:“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們‘紅星服務隊都會盡全力幫助解決!”漸漸的,綠軍裝代替了紅旗子,只要官兵在社區(qū)出現(xiàn),居民們都會說:“看!‘紅星服務隊又進社區(qū)了!”
連隊與長辛店玉皇莊、陳莊、東南街居委會等單位長期保持軍民共建關系,積極參與駐地建設。連隊官兵幫助309車站工作人員打掃衛(wèi)生、統(tǒng)計客流、維護秩序長達15年之久;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間,連隊官兵主動幫助社區(qū)居民清理積水、搶救財物;2010年,連隊與東南街居委會聯(lián)合開展“共創(chuàng)衛(wèi)生街區(qū)、共建文明家園”活動……
坦克二連官兵用一個個實際行動深深感動了街區(qū)居民,東南街居委會張紅梅書記卸任前專程來到連隊表達謝意:“都說遠親不如近鄰,咱們雖不是近鄰,但勝似近鄰,有你們在,我們睡覺都睡得踏實?!焙唵味鴺銓嵉脑捳Z,但卻凝結著坦克二連官兵的心血和汗水。
不是一家勝似一家。作為新一代軍人,38年來,他們把對家庭之愛獻給了光榮集體
38年學雷鋒的薪火傳承,不僅增進了軍民感情,也增強了連隊的凝聚力,激發(fā)了坦克二連官兵以連隊為家,珍惜戰(zhàn)友情誼、珍惜連隊榮譽、珍惜保教事業(yè)的集體意識。
2008年5月汶川地震時,連隊戰(zhàn)士張波家處震區(qū),父親在地震中受傷昏迷、剛剛蓋好的新房化為廢墟,家中還因蓋房欠下了三萬多元的債務。
了解到情況,時任連長韓魯寧和指導員杜斌當即商議,準備開個動員會,號召大家捐款幫助張波。動員還未開始,幾名班長就不約而同地找到連長、指導員,主動要求向張波伸出援助之手。
戰(zhàn)士們捐款的積極性遠遠超出預期,短短一天,兩萬多元的捐款就遞到張波手上。張波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哽咽著對指導員不斷的重復著:“感謝大家!感謝兄弟們……”
雷鋒精神使連隊形成了和睦團結、精誠奉獻的濃厚氛圍,不少戰(zhàn)士就是因為留戀坦克二連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而申請留隊。
中士孟海龍,父親身體不好,希望他能退伍有所照應,并早早為他聯(lián)系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隨著服役期的臨近,想起在坦克二連這個家庭里,大家一起訓練、一起學習、一起參與軍民共建的點點滴滴,孟海龍最終還是主動遞交了留隊申請,如今,孟海龍已經晉升為上士,也成長為連隊的技術骨干。在坦克二連,還有很多像孟海龍一樣的同志,像釘子一樣釘在連隊,把青春和智慧無私地獻給了保教事業(yè)。
38年的堅守,38年的真情,坦克二連學習雷鋒精神的薪火傳承,一直沒有中斷。在坦克二連事跡的感召下,兄弟連隊也紛紛自發(fā)開展各種學雷鋒活動,坦克二連所在團隊累計獲總部及駐地市、區(qū)各級“學雷鋒先進單位”、“軍民共建先進單位”、“擁政愛民模范單位”等榮譽18次,累計幫助孤寡老人15人,發(fā)展共建單位50余個,開展學雷鋒活動服務社區(qū)群眾500余人次……
坦克二連官兵38年學雷鋒的傳承,就像一?;鸱N,正在點燃一簇簇明亮的精神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