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看畫,會看石頭。畫,畫得好不好不知道。石頭,畫得好不好,逮一眼就知道。圖一比圖二懂石頭。圖二作者估計是照著假石頭畫的吧,孔洞極不自然,沒石性。
什么也不像、看起來卻能引起內(nèi)心的波瀾或讓人安寧的,才是供。因為供是個經(jīng)常被談起的話題,什么是供,供有哪些類型,又什么“云頭雨腳”的標準,實在無聊至極。無所像、有所指,就是我心目中的供。與蘇東坡前后兩篇《怪石供》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圖片來自微友新作的油畫作品)
看石頭上的畫,與看畫家畫是不同的。譬如今天這枚茍兄轉讓的石頭,乍看如八大、苦禪花鳥,從畫理看,在墨色分層、布局構圖等方面似不如人工精巧,然而細細品味,能從鳥背取象,不見其眼而能為其神者,頗出意料,惟造化能之。所以很多畫家反向石頭尋靈感。看石頭不能單純從畫技上來辨高低,而應取神忘形,得其意趣??偨Y:天生石畫無成理,工法精微寫以情;繁簡淺深皆味趣,何須白眼向清明。
藝術上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最核心的問題,一個藝術實踐者,或評論者,如果對核心問題不能潛心研究,其作品往往流于表面,沒有自我思想,抄襲的東西就多,燥亂光怪在現(xiàn)代所謂“新文人畫”、現(xiàn)代藝術等等中比比皆是,虛假充斥整個社會,因為藝術修為是相對私自的事,山人只是提出問題,而誰能更早、更細地靜想這些核心內(nèi)容,其所領悟的將會更廣。這只是一種弱弱的提醒,這種提醒的影響力是微乎其微的,就如四時之變,日與日間的感覺往往是積聚的,至于一夜東風或一雨入寒還是要讓看官自己成就。(圖中有兩幅是當代新水墨,三幅是古代文人畫,山人隨手粘貼,不帶任何刻意想法)
欣賞畫面石,自然要用欣賞繪畫的思維,當然也要有欣賞繪畫的能力。賞畫是要看整體氣韻的,有誰會割裂開來,只談宣紙畫布,墨汁顏料呢!可是到了石頭這,卻常常機械地拆分著形、質、色、紋,并為某個色塊,某根線條而沾沾自喜。如此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實在不可取。
欣賞奇石與欣賞繪畫有許多相似處,也有不同處。比如奇石具象者價高,繪畫則意象者貴。我認為,具象者也好、意象者也罷,但必須有意境、有趣味,缺少這兩點將大打折扣。
此石,沒有水面,沒有漁桿,只有頭戴斗笠、身披簑衣之高士,端坐在雪天中,一種蒼寂之味浮上石面,給人以許多想象與聯(lián)想。
喜歡這種簡潔的畫面,沒一點多余,恰好能夠到位,你有多少想法,就會有多少個意象。
石界為賞石藝術申遺成功狂喜不已,有沒有想過非遺應保護的什么樣的賞石藝術?把當代賞石嫁接到瀕臨絕境的傳統(tǒng)賞石上,談非遺保護,與假古董充文物一樣經(jīng)不起推敲,也失去意義。保護傳統(tǒng)賞石的原生狀態(tài),是為發(fā)展現(xiàn)代賞石保護文化的源頭。賞石藝術非遺保護的意義,是促進當代賞石無愧于自己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