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 要 “一帶一路”戰(zhàn)略將使我國在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中獲得更多契機。經貿合作需要貨幣的支持,這為我國實現人民幣區(qū)域化帶來新機遇。同時,我國與沿線國家實現貨幣區(qū)域一體化仍有諸多瓶頸要突破,受到美國主導的TPP、TTIP協(xié)議的阻礙,“一帶一路”建設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我國應立足已有現實基礎,采取策略積極應對,通過外匯補貼、基金建設、貨幣互換等來實現人民幣在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貨幣流通中的主導地位。
關鍵詞 人民幣區(qū)域化;“一帶一路”;機遇;挑戰(zhàn);貨幣互換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5)08-0005-05
2014年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這是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策略。而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順利進行,最關鍵的是努力實現貨幣區(qū)域一體化,所以在人民幣區(qū)域化背景下審視“一帶一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研究發(fā)現,盡管人民幣的區(qū)域化還面臨著一些障礙,但是同樣存在一系列有利條件,我們需要尋求區(qū)域化的獨特途徑,推動人民幣在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區(qū)域化進程。
一、“一帶一路”戰(zhàn)略給我國帶來的機遇:推動人民幣區(qū)域化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結構、市場體系尚存在較大缺陷,如果過度依賴發(fā)達經濟體提供的貨幣,不僅不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影響力,而且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也會對我國產生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對我國而言,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選擇,而其國際化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區(qū)域化是其必由之路,而我國已具備區(qū)域化的初步條件。
第一,我國持續(xù)增長的經濟實力和充足的外匯儲備。目前國際上承認的主要是以歐元、美元及日元為結算貨幣。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fā)以及隨后的金融危機影響了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并給各國的跨境貿易帶來極大的國家儲蓄安全威脅和匯率風險。而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GDP從1978年的3 645.22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568 845.21億元,2013年人均GDP較1978年增長了110倍,進出口貿易總量緊隨美國之后居世界第一,國內資本充足率穩(wěn)步提高,在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中呈現出很高的地位和話語權。可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和引擎,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增長和強大的經濟實力為人民幣在“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結算業(yè)務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的順利開展,需要進行貨幣兌換,所以外匯儲備需求量龐大。自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余額迅速增加。如圖1所示,我國外匯儲備近年來呈現連續(xù)穩(wěn)定增長狀態(tài),截至2013年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38 395.48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32.66%,占進口額的196.87%,占進出口總額的92.30%。根據國際儲備需求理論,我國的外匯儲備規(guī)模相當充足。這為新絲綢之路上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證。
第二,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大部分是中亞國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多為東盟國家,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其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均較弱,且國家主權貨幣并不滿足成為國際貨幣的基本條件,在跨境貿易結算時,面臨著匯率風險和較高的交易、兌換成本,為規(guī)避風險,降低交易和兌換成本,這些國家普遍接受人民幣作為跨境貿易的結算貨幣。更重要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經過的國家,大多與我國有著深刻的歷史友好關系。而在這些國家中,我國面臨最大的挑戰(zhàn)的就是德國和俄羅斯。但在2011年6月,中俄兩國簽訂新的雙邊本幣結算協(xié)定,雙方的本幣結算范圍從邊境貿易擴大到一般貿易,并同時擴大地域范圍,兩國經濟活動主體可自行決定用雙方貨幣進行商品和服務的結算與支付。2014年3月,我國與德國達成協(xié)議,將就人民幣清算和結算支付交易展開合作。這兩大協(xié)議的簽訂將進一步加深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促進投資增長和多邊貿易發(fā)展,為人民幣成為區(qū)域性結算貨幣形成了助推力。
第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實現人民幣區(qū)域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復雜的貿易交流網絡,具有強大輻射能力,并以東盟的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10國為主。中國海關數據表明(見表1),2010年到2014年間,中國與東盟10國的貿易額逐年增長,2013年達到4 436.1億美元,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為3 465.97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8%,中國已經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而東盟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梢姡袊菛|盟的重要市場。而早在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CAFTA)就正式成立并全面啟動,但由于在貿易中缺少可靠的主導貨幣,在使用美元進行結算的過程中面臨著較大的匯率波動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AFTA的發(fā)展?!?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促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經濟貿易合作往來快速發(fā)展,使得沿線國家對人民幣的需求大幅增加,這就為推動人民幣區(qū)域結算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
人民幣在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實現區(qū)域化是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盡管存在不少有利條件,但其推進還面臨很多障礙。在當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人民幣要想實現區(qū)域化和國際化,道路必然十分曲折漫長。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實現貨幣區(qū)域一體化仍有瓶頸需要突破
在推進經濟區(qū)域一體化的背景下,貨幣區(qū)域一體化作為貨幣流通手段之一,成為促進國際金融合作的重要力量。所以選取“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包括中國,中亞五國(即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歐洲五國(即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荷蘭),對其是否具備最優(yōu)貨幣區(qū)貨幣一體化條件進行量化綜合分析。endprint
1. 政治因素的制約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包括中國、中亞五國以及歐洲部分國家,政治因素差異很大,雖然近些年來各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迅速發(fā)展,但各國之間合作意識仍然不強烈,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貨幣的合作進程,對人民幣跨境結算、流通的節(jié)奏也有所影響。
2.“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大,經濟結構不平衡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由于經濟體制、發(fā)展水平等不均衡,導致彼此間差距很大。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大大增加了經濟趨同的難度。根據圖2可知,近年來我國GDP總量一支獨大,2013年達到92 400億美元,分別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西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荷蘭的41.2倍 、1 278.7倍 、162.7倍 、1 086.0倍 、220.8倍 、4.4倍 、128.9倍 、17.9倍 、2.5倍 、11.5 倍,可見其他國家與我國的經濟總量差距十分懸殊。但是我國人均GDP量較少,如圖3所示,2013年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西克斯坦的人均GDP分別為6 807.43美元、1 263.45美元、1 878.09美元、1 036.58美元,而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荷蘭的人均GDP明顯高于其他幾個國家。在GDP增長率方面,如表2所示,歐洲五國經濟總量及人均量雖然均較高,但其增長率方面出現負值,而中亞五國總體經濟發(fā)展落后,GDP總量和人均量排名都較低,發(fā)達程度遠遠落后于歐洲國家,但是基于大量的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速度均較快,有很大的前景。而經濟結構的不平衡性表現在產業(yè)結構上(如圖4),部分發(fā)展中國家第一產業(yè)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塔吉克斯坦達到26.5%,而德國卻只占0.8%,同時各國第三產業(yè)的比重差異較大,荷蘭高達74%,而土庫曼斯坦僅為37.1%。產業(yè)結構的巨大差異也造成了相關國產品多樣性方面的差別,產品多樣化程度達不到最優(yōu)貨幣區(qū)的標準。這種經濟發(fā)展水平嚴重不平衡性對開展雙邊合作帶來了阻礙。
3. 通貨膨脹率差異大
根據聯(lián)合國ILO數據庫中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2009~2013消費者價格指數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見圖5),中國、波蘭、德國、荷蘭四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相近,低而平穩(wěn),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羅斯四個國家相比中國、波蘭、德國、荷蘭較高,在近5年內其通貨膨脹率均接近10%,而白俄羅斯的通貨膨脹水平很高,遠遠超過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其他各國,并且消費價格增長率的波動幅度很大,在2012年達59.22%,幾乎是德國增長率的30倍。顯然,各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差異很大,不具備最優(yōu)貨幣區(qū)的通貨膨脹率一致性條件。
4. 貨幣化程度差異大
貨幣作為商品、服務的交換媒介,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其使用范圍越來越廣,貨幣化程度不斷提高。貨幣作為金融資產的一個重要部分,用貨幣化率來反映社會的金融發(fā)達程度很合理。根據圖6所示,各個國家的貨幣化程度差距較大。荷蘭和中國、德國的金融市場比較發(fā)達。俄羅斯和波蘭金融市場發(fā)達程度位于中等水平。其他國家排名均靠后,金融發(fā)達程度遠落后于前三個國家,2013年貨幣化率最高的國家荷蘭幾乎是貨幣化率最低的國家白俄羅斯的7倍。
綜上所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實現人民幣區(qū)域化存在政治、文化、宗教等非經濟因素的制約,在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貨幣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就目前而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區(qū)域內構建人民幣貨幣區(qū)的條件還不成熟。
(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xié)議”(TTIP)的威脅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以東盟10國為主。而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建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已經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區(qū)域,鑒于此,它必將成為各大經濟體爭搶的“蛋糕”,中國因此也會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
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TPP)和美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xié)議”(TTIP)與我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有所沖突,兩個協(xié)議意在建立將我國和俄羅斯排除在外的全新世界貿易體系。2005年,文萊、智利、新西蘭、新加坡四國發(fā)起TPP協(xié)議,2008年美國加入并主導TPP談判進程,目前TPP有12國家加入,而在其中的美國、東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是我國十大貿易伙伴,這對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帶來很大的威脅。如圖7所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2013年TPP成員國GDP總額高達283 069.28億美元,占世界GDP總額的38.26%,成為世界最大自貿區(qū),與此同時,2014年6月,美國和歐盟雙方通過“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xié)定”(TTIP),旨在削減關稅、消除雙方貿易壁壘等來發(fā)展經濟。隨著TPP、TTIP兩大協(xié)議的逐步推進,加上美國對于重返亞洲的軍事、政治戰(zhàn)略部署,將對我國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構成實際威脅和直接挑戰(zhàn)。
三、人民幣在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實現區(qū)域化路徑選擇
隨著人民幣在跨境流通邊貿中廣泛使用,其影響力在周邊各國和地區(qū)越來越大。我國已連續(xù)推出了一系列舉措推動人民幣區(qū)域化穩(wěn)步前進,基于此,我國需以已有現實基礎作為出發(fā)點,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方面同時著手,通過有效、適當的途徑,推進人民幣在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區(qū)域化進程。
第一,我國應通過外匯補貼,并努力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保持貿易逆差,以漸進方式為人民幣成為區(qū)域結算貨幣推波助瀾。雖然人民幣已經初步具備實現區(qū)域化的一些條件,但它還不具備短期內直接躍升為新絲綢之路區(qū)域主導貨幣的基礎,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應堅持穩(wěn)步推進。目前,我國與東盟各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qū)存在大量貿易逆差,除此之外,在多數國家、地區(qū)的對外貿易中都一直為順差。按照我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雙邊本幣結算協(xié)議,大量中亞國家的貨幣會因貿易順差而流入我國,這將違背了推動人民幣流出的初衷,我國必須通過外匯補貼鼓勵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使用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同時,我國外匯儲備龐大,在全球外匯儲備中一直保持穩(wěn)定的地位,通過外匯補貼、貿易逆差可以減輕我國外匯負擔,并且為人民幣成為區(qū)域性結算貨幣推波助瀾。endprint
第二,設立絲綢之路建設基金與人民幣境外投資試點,搭建強有力的融資平臺?!靶陆z綢之路”建設的資金需求量很大,所以成立“新絲綢之路”建設基金非常必要。2007年,中國與中亞七國計劃共同投入192億美元建設“現代絲綢之路”。2008年,中國與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及中亞四國決定再為復興絲綢之路投入430億美元。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加強互聯(lián)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上,強調要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加強“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并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梢姡敖z路基金”建設正在穩(wěn)步推進。與此同時,我國對新絲綢之路沿線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擁有資源的國家,應以人民幣援助、人民幣開發(fā)貸款等方式,增加人民幣的使用,促進當地的資源開發(fā),并加快設立投資人民幣服務中心與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試點,為人民幣與沿線國家貨幣掛牌計價、兌換、結算業(yè)務提供便利。
第三,積極開展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我國與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實現貨幣流通的一個重要路徑,積極參與貨幣互換,有助于人民幣在區(qū)域內儲備貨幣化的進程。如表3所示,2001年到2013年底,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已經有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白俄羅斯與我國簽署貨幣互換協(xié)議,總額達到13 987億人民幣,而其中與東亞經濟體之間的貨幣互換協(xié)議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在14項互換協(xié)議中,與東亞經濟體之間的協(xié)議占了10項,金額占到72.99%,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東亞地區(qū)仍是中國推進貨幣互換安排的重點。由于其他東亞經濟體與中國密切和不斷增強的經濟聯(lián)系,貨幣互換安排的發(fā)展必然會提高其他經濟體將人民幣作為官方儲備貨幣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人民幣互換安排的范圍與規(guī)模,與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簽訂人民幣貨幣互換協(xié)議,可以有效推動人民幣區(qū)域化進程。
四、結 語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通過積極打造陸上與海上戰(zhàn)略大通道,促進國家間的經濟共同進步與繁榮,并以經濟合作帶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政治交流,不斷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貨幣流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政策溝通與民心相通的五通合作,這是一種開放、復合、共贏的區(qū)域合作經濟模式,然而,在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中實現人民幣區(qū)域化既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又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這是一個長期性貨幣流通策略,短時間內實現無疑是非常困難的,但卻是未來長期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劉育紅.“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的動態(tài)關系分析[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2,27(10):64-70.
[2] 胡鞍鋼,馬偉,鄢一龍.“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內涵、定位與實現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4,35(2):1-8.
[3] 衛(wèi)玲,戴江偉.絲綢之路經濟帶:超越地理空間的內涵識別及其當代解讀[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2(1):31-39.
[4] 楊恕,王術森.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構想及其挑戰(zhàn)[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2(1):23-30.
[5] 衛(wèi)玲,戴江偉.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機理與戰(zhàn)略構想[J].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4(4):39-49.
[6] 王保忠,何煉成,李忠民.“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一體化戰(zhàn)略路徑與實施對策[J].經濟縱橫,2013(11):60-65.
[7] 孫壯志.“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造區(qū)域合作新模式[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5(3):36-40.
Abstract: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will be enable China to obtain more opportunities in trading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ongside the belt and the road. Trading cooperation requires supports from currency. Therefore,new opportunities would be bring about for the regionalization of RMB. Meanwhile, a quite number of bottlenecks that would barricade RMB regionalization should be broken.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many bottlenecks to breakthrough for the currency regional integration. Meanwhile, China is also facing with severe challenges from the TPP and TTIP agreement,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US. In this context, we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respond to challenges and actively achiev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RMB along with the countries of the New Silk Road through foreign exchange subsidies, funds construction,currency swaps and etc.
Key words : RMB regionalization;“one belt and one road”;opportunity;challenge;currency swap
(責任編輯:張積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