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維
“國粹”京劇的傳承者走上紅地毯
4月16日傍晚,在五彩斑斕的夕陽掩映下,4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界嘉賓云集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相依相伴走上了紅地毯。你看,斯琴高娃、陳可辛、周迅、張國立、馮小剛、鄭元暢、林依晨、趙又廷……一個接一個,或三五成群地走過來了,周邊的影迷們以狂熱的尖叫歡迎他們。
“喔,施瓦辛格來了!”人們交口點贊。好萊塢巨星的出現(xiàn)讓大家倍覺神爽。施瓦辛格放下大牌的架勢,特意繞場同粉絲們握手言歡。當此之時,本屆國際電影節(jié)的評委會主席、著名法國電影導演呂克-貝松也踏上紅地毯,并熱情地向在場的所有人致意。施瓦辛格則回頭大聲地說:“請大家把最熱烈的掌聲獻給這位導演。他今天是率領他的新作《勇士之門》團隊來北京獻禮的。”兩位國際大腕的登場使紅毯儀式活動氣氛達到沸點。
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大約有30名京劇院團長、京劇表演藝術家和京劇電影導演身穿華服,與國內外知名電影人一起走上紅地毯。他們中有李維康、馮志孝、耿其昌、葉少蘭、趙葆秀、王平、寇春華、安平、史依弘、王蓉蓉、杜鎮(zhèn)杰、李宏圖、孟廣祿和趙秀君等……這些戲曲“國粹”的傳承者近年來一直在為完成“京劇電影工程”嘔心瀝血,精雕細琢十部大戲,努力挖掘、搶救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這回他們帶來其中的部分影片《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秦香蓮》和《蕭何月下追韓信》等,將陸續(xù)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放映,以饗國內外觀眾。這一安排足以顯示電影節(jié)國際文化交流的特色。對此,國際立體和先進影像協(xié)會主席吉姆·查賓認為,京劇電影把傳統(tǒng)京劇和3D技術完美融合在一起,帶給人截然不同的體驗,讓人們欣賞到了中國“國粹”的獨特魅力。
“中國是全世界電影作品流通的必經之地”
在電影展映單元,共有21部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jié)獎項和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諸如《教父》《鳥人》《布達佩斯大飯店》《愛在》等悉數(shù)參展。展映期間,這些熱片的場外經常是人頭攢動,一票難求。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搭建的電影產業(yè)大市場,得益于中國電影業(yè)正進入一個制作與票房雙重繁榮的黃金時代。
施瓦辛格說:“中國不僅是全世界電影作品流通的必經之地,也在向全世界推出眾多優(yōu)秀的作品?!北本﹪H電影節(jié)之所以像磁鐵吸引世界電影人,除了巨大的市場,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獨特魅力。美國電影協(xié)會組織亞太地區(qū)總裁麥克·艾里斯說:“我們在尋找既有藝術審美又能被全球所接受的故事。中國是一個有故事的國家,也有能夠表現(xiàn)好故事的導演、演員,這都是我們需要的。”東道國不負眾望,不僅人才輩出,而且佳作迭出。2015年,一部以狼為主角的電影《狼圖騰》在全國放映。它以5.52億元投資取得7億元票房。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zhí)導的電影正是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中法合拍的簽約項目。這次合作的成功,誘發(fā)了諸如《馬可·波羅》《遲來的和平》以及《勇士之門》等一系列中外合作影片的問世。
而今,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在強調“國際化”的同時,立足本土資源,向世界打開“中國文化之窗”。大約有30名新西蘭電影制作人首次趕來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讓更多中國業(yè)內人士了解新西蘭電影業(yè)和電影人。
中美影視產業(yè)架起合作之橋
今年的電影節(jié)歷時8天,10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524部影片報名“北京展映”,36部獲國際重要電影節(jié)獎項及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位列其中。筆者游走于電影節(jié)的各個論壇和節(jié)目場所,心中老惦念著一位業(yè)界朋友的囑托:要特別留意中國電影“走出去”和中美影視業(yè)如何合作的問題。于是,筆者手持邀請函,參加“美中影視產業(yè)博覽會”。這是以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舉辦的,與會者可以隨意互動。美中影視產業(yè)博覽會會長卞卡·陳先生宣布,將與好萊塢電影制作團隊一起推出22個電影項目,并將于今年9月7日在洛杉磯的美中影視產業(yè)博覽會開幕式上與中國制片人協(xié)會聯(lián)手舉辦全球影視產業(yè)頒獎大會;接著,11月將與美國電影協(xié)會深度合作,舉辦中外合拍片論壇與展映。
會上筆者與盧燕女士就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又如何與美方深度合作的問題交換了看法。88歲的盧燕女士仍然保持著一副年輕儀態(tài)。不僅身段婀娜,而且臉無一絲皺紋,思維清晰,表述精辟。她是美籍華人,原籍廣東,先后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文學系和交通大學財務管理系,后來又進入美國夏威夷大學深造。因受其母京劇名伶李桂芬的影響,“誤入梨園”,成為資深電影明星,演過各種題材的片子47部,由她主演的代表作有《末代皇帝》《瀛臺泣血》《傾國傾城》和《董夫人》等。她三次獲得臺灣金馬獎、兩次封后,被稱為“慈禧專業(yè)戶”。盧燕在好萊塢打拼近半個世紀,終于成為奧斯卡金像獎的第一位華人評委。近年來她致力于加強美中文化交往和合作,努力把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介紹給西方世界,同時將頗具西方特色、又符合東方審美情趣的歐美文化引進中國。她是將《米老鼠和唐老鴨》引入大陸的第一人,甘當中美兩國文化交流和友誼往來的橋梁。
她依據材料介紹,2014年全球電影票房達到375億美元。美國占27%的市場份額,中國以13%的份額穩(wěn)居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然而,國產片的本土票房與海外票房仍存在不小差距:2014年,中國國產片票房為161.55億元,而國產片的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僅為18.7億元。與之相比,2014年,美國影片票房在本土及海外市場分別為103億美元和146億美元,好萊塢在全球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顯然,相較于進口片的強勢地位,中國國產片仍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比起國內市場的突飛猛進,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還很不相稱。簡而言之,就是要學會用電影手段,講好中國故事。
盧燕思維敏捷,且頗有見地:“中國每年都出品大量的電視電影,可是許多產品人家不買賬,因為看不懂。這就是中國電影和電視的出口‘瓶頸,就是說,你的文化被打了‘折扣,于是國外的票房就上不去。照理講,大熊貓的故鄉(xiāng)在中國,功夫的老家在少林,但國內拍攝的這類片子在國外卻不吃香。反而美國人拍的《功夫夢》和《功夫熊貓》大行其道,國內和國外的票房都很高。說穿了,就是這些中國故事由于用了好萊塢的技術和做法,即用好萊塢的瓶子裝了中國故事的酒,也就吃香了。既然眼前自己的編劇和制片技術還不行,那么就走合作之路,與美國有關方面精誠合作。中美即將合作開拍的猴戲《敢問路在何方》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循序漸進,利用地緣和血緣的優(yōu)勢,先從東南亞的華語國家入手,再推廣到朝、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然后走出亞洲向非洲和拉丁美洲發(fā)展,最后進軍歐美、大洋洲?!?/p>
向世界打開中國文化之窗,是筆者采訪2015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深刻的印象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