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淡如 臺灣地區(qū)家喻戶曉的電視臺、電臺節(jié)目主持人、知名女作家
她的作品皆以勵志、愛情為軸心,但并不是為了迎合市場口味,而是希望把自己對于人生的掙扎的經(jīng)驗、坦然誠實的生命價值觀拿出來與喜愛她的讀者一起分享,因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如今她成了青少年、上班族最知心的傾訴對象。
我剛工作的時候,有位知名的社會學教授寫了一篇文章,說女多男少,比例失衡,呼吁女人不要變成大齡剩女。
當時,家里有女兒的都緊張,仿佛女人身價頓時下跌。
“你呀,眼光別太高……”這句話,大概就是在當時流行起來的。
我那時很不喜歡這種“要趕著搶著才會有人娶”的說法,“會不會幸?!北取坝袥]有人嫁”重要得多吧?
最近看到有篇日本的報道,談及未婚職業(yè)婦女擇偶條件的變化,的確有趣。
三十年前,日本女人要高就,講“三高”,高學歷,高收入,身高高。
后來隨著經(jīng)濟泡沫化,眼光就踏實了,變成“三平”:平均的收入,平凡的外貌和平穩(wěn)的性格。這樣的男人,可以讓她們過著平淡生活。然后,又變成了現(xiàn)在的“四低”:低姿態(tài),低依賴,低風險,低成本。
低姿態(tài),不是卑躬屈膝的意思,指的是不耍大男人主義;低依賴是自己獨立,不會事事叫老婆;低風險是指能夠保住飯碗,不被裁員;低成本指的是生活節(jié)約。
日本男人也要四低女人:低干涉、低要求、低波動(拜托不要動不動就翻臉)和低成本(不要虛榮)!
以前的女人,很怕被人家說是“大齡剩女”,以前,女人29歲就要拉警報了,但現(xiàn)代女性倒是坦然面對這個事實。我常聽到三四十的單身女子自我解嘲“哈,我就是嫁不出去”或者“對啦,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能自我解嘲,表示不自卑。高不成,低不就也是好概念。除非女人被打昏頭了,否則對象還真的不可能比她們自己的程度和人品差太多。差太多,是一時憐憫,假裝成了愛情,清醒之后,會懷疑自己眼睛是不是長了繭!
若對象的程度和層次比她們好太多,通常是女人都得花費一生來迎合,也會為了爭取認同失去自己的喜怒哀樂。開個玩笑說,就算聰明如武則天(進宮絕對是“高就”),也到了她老年才能做皇帝,豁出去稱心如意做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