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銘
我們都把祖父叫做“阿公”。早在我出生以前,父親為了工作就已搬離臺中的老家,定居于新竹縣偏僻的山城竹東,因此,我跟祖父相處的時間并不多。
祖父在臺中潭子祖厝種了一棵棵荔枝樹,每年六七月荔枝收成時,他總會挑選最大最甜的留下來,裝滿兩籮筐,用扁擔(dān)挑著,搭乘約三小時火車來到我們所住的小鎮(zhèn),只為給我們嘗嘗他辛勤耕種得來的甜美果實。我和姊妹都愛吃荔枝,因此很期待祖父來探望我們。
當時我大概五六歲,那年的荔枝收成之后,祖父像以往一樣帶著他認為最珍貴的禮物來我們家小住一星期。由于父親出差去了,祖父常常帶我們?nèi)齻€小孩去公園溜滑梯、蕩秋千、坐蹺蹺板,甚至到水池里劃船……
一星期后,祖父挑著空籮筐坐火車回老家了,母親和我們?nèi)齻€小孩到火車站送行。祖父登上火車的一剎那,我突然心里一酸,緊拉著他的扁擔(dān),放聲大哭起來,嘴里直嚷:“阿公不要走!阿公不要走!”
祖父開解我:“別哭了,別哭了。等明年荔枝熟了,我會再來?!?/p>
火車汽笛響了,母親把我從車上拉下來?;疖嚲従忛_動,祖父跑到車尾向我們微笑,揮手說再見。我哭著追上去,直到火車消失在軌道盡頭。
以后數(shù)年,祖父還是以他自己最熟悉的方法表達關(guān)愛——送荔枝來。其后臺灣的荔枝產(chǎn)量大增,即使祖父不送荔枝來,我們也能買到既大且甜又便宜的荔枝。
我們年紀漸長,越來越?jīng)]興趣隨祖父到公園去玩,而祖父明白之后,就再也沒叫我們?nèi)チ?。漸漸地,祖孫之間的情感距離越來越大。
我念大學(xué)二年級那一年的六月,祖父因哮喘病猝發(fā)去世。他是在他最愛坐的那張椅子上過世的,面容安詳。
我從高雄趕到臺中老家,看見大廳門檻旁堆放了一大袋荔枝。祖母含淚對我說:“這些荔枝是阿公準備帶到竹東給你們吃的,你回高雄時帶一些回學(xué)校吧!”
直到去世之前,祖父還是沒放棄對子孫的關(guān)愛。對一個不識字、沒有錢、不懂如何表達情感的老農(nóng)人來說,每年挑兩籮筐親手栽種的荔枝來,這是他與子孫維系情感的唯一途徑了。
(摘自《誰在塵世溫暖你》中國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