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問天
50年前的事人人有份
對于一個已被推翻、不復存在的政權(quán),把一切歷史責任都推給它,大概是后人最容易也最“輕松”的做法了。然而,在德國人看來,當年那場戰(zhàn)爭“50年前大家都在場”,這就是說“50年前的事人人有份”。當年的希特勒是得到選民的多數(shù)投票才當上了總理,盡管半個世紀前的選民已經(jīng)剩下不多,但包括戰(zhàn)后出生的人在內(nèi),德國人仍然承認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德國兩家重要的電視臺曾播出了不少反思歷史的節(jié)目。電視二臺播出《為什么你們沒有阻止希特勒》講述的是一位1933年工會工作者的回憶,當時德國各個政黨、工會以及經(jīng)濟團體都沒能阻止希特勒攫取大權(quán)。從1871年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統(tǒng)一德國,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起,德國軍隊就一直掌握在普魯士軍人手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希特勒不過是巴伐利亞步兵團的一名下士,為什么普魯士的將軍們也沒能阻止那個他們看不上眼的下士?
后來,德國電視一臺播出節(jié)目《為什么你們選擇了希特勒》,接下來又播出了《為什么你們追隨了希特勒》。德國人正是這樣來反思自己大半個世紀前所做的事情。
永不凋謝的白玫瑰
1943年2月的“白玫瑰案”是當時德國的著名案件之一,兩名“主犯”——慕尼黑大學學生朔爾兄妹被判處死刑。兄妹二人是在慕尼黑大學散發(fā)反納粹傳單后被捕的,四天后受審并被判處死刑,判決后僅僅幾個小時就在慕尼黑斯塔德海姆監(jiān)獄執(zhí)行斬首。
和朔爾兄妹同一天被處死的還有“白玫瑰”另一成員、漢斯·朔爾學醫(yī)的同學克里斯多夫·普洛伯斯特。7月,同樣學醫(yī)的亞歷山大·施莫洛爾和慕尼黑大學音樂與心理學教授庫爾特·胡貝爾也被處死。10月,威利·格拉夫被處死。1945年1月,漢斯·萊佩爾特被處死。他們?nèi)荚谀侥岷谒顾潞D繁O(jiān)獄被處死,那是德國最著名的監(jiān)獄之一以及德國十個死刑執(zhí)行地之一。
他們的事跡多次被搬上舞臺,被拍成電影和電視。我到德國的時候,正好趕上1982年拍攝的電影《白玫瑰》上映。導演米歇爾·維爾霍溫曾因?qū)а荩婢巹。┓磻?zhàn)影片《O.K》出名,《O.K》1970年被西德選出送往美國參加第43屆學院獎(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競爭。如果沒有對二戰(zhàn)的深刻反思,一名德國導演怎么能拍出這樣的影片?
2003年,德國電視二臺做過“最偉大的德國人”的民意調(diào)查,結(jié)果也能說明一些問題。阿登納名列榜首,馬丁·路德第二,卡爾·馬克思第三,第四就是朔爾兄妹,第五是“華沙之跪”的威利·勃蘭特。
(摘自《德國為什么要二戰(zhàn)——來自德國人的反思檔案》華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