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文文
不可不知的地球知識
□ 左文文
地球是太陽系內的一顆普通又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適宜的質量、到太陽的適當距離并因而具有的表面溫度,以及地球上氧氣與水的存在等因素構成了生物生存和人類宜居的環(huán)境。
在太陽系家族中,除了太陽,八顆行星也是重要的成員,通常被大家稱為“大行星”。要想成為大行星,必須滿足幾大要求。
條件一:它得沿著環(huán)繞太陽的軌道運行,也就是,這些大行星都有自己的橢圓軌道;
條件二:它得具有足夠質量來維持自己近乎球體的形狀,可憐的小行星就因為太小導致形狀無法達標而與大行星無緣;
條件三:它得是自己區(qū)域內質量最大的天體,如此才能讓軌道兩側附近的其他天體臣服于它的強大引力,俯身甘為它的衛(wèi)星。可憐的冥王星就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未能清空其軌道附近的近鄰天體,才落得被逐出大行星的隊伍。
圖1 “行星星子假說”模型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www.phys.boun.edu.tr/~semiz/universe/ near/18ext/planet_formation.gif
多年來,不少天文學家一直活躍在這個研究領域——行星的形成。關于這個問題,目前提出了不少模型。其中一個得到多數(shù)認可的模型被稱為 “星子假說”或“盤吸積”模型。它的主要觀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引力,是行星形成的關鍵因素。該模型認為,太陽系中大行星的形成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原恒星和原恒星盤形成:
約50億年前,引力使得一團既有氣體又有塵埃的原始星云發(fā)生塌縮,如圖1a。因為自身的轉動帶來的離心作用,星云慢慢變扁,未來的恒星從中央的大團物質演化形成;塵埃物質落在赤道平面上,形成被稱為“原恒星盤”的塵埃盤,如圖1b。(約持續(xù)10萬~100萬年)
星子形成:
借著恒星和塵埃物質的引力及其塵埃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原恒星盤形成一個個軌道。接著,塵埃物質慢慢聚集、碰撞和粘合,形成大小約1~10千米的星子,如圖1c。星子的演化會慢慢清空軌道周圍的物質,軌道慢慢穩(wěn)定,如圖1d。(約持續(xù)100~10000年)
行星胚胎誕生:
星子碰撞并和,形成類地行星胚胎和類木行星核,大小約1000千米量級。(約持續(xù)10~100萬年以上)
類木行星形成,原恒星盤消失:
類木行星核與盤之間相互作用,最終,類木行星形成,原恒星盤消失,如圖1e。(時間小于1千萬年)
大行星系統(tǒng)的形成:
長達上億年的多體引力相互作用和長期的動力學演化,終于有了今天的太陽系家族中的八大行星,如圖1f。
當然上述過程中,還有不少物理細節(jié)不太清楚,仍處于研究中。
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它們各自又分為多層。值得一提的是地核,地核分成內核和外核。內核比外核更熱,可是為什么內核的物質是固態(tài)而外核的物質卻是液態(tài)的呢?這是因為還有一個決定物質形態(tài)的因素——壓力。內核物質比外核物質所受壓力更大,高壓將內核物質“壓”成了固態(tài)。另外,地核物質是否含硫等輕元素,也是其是否為固態(tài)或液態(tài)的一個重要因素。
地殼里最多的物質是類似于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之類的氧化物。氧是占據(jù)地幔最多的元素。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鐵約占80%),還包含其它少量物質。
圖2 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看似平靜的地表之下是另外一番熱鬧的場景。巖石圈構成了地球的表層,包括地殼和部分上層地幔。根據(jù)板塊構造說這一地質學理論,地球的巖石圈是由許多板塊拼合而成。根據(jù)板塊的成分,分類成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1968年,法國科學家勒皮雄(Xavier Le Pichon)廣泛收集資料,將全球劃分成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邊界的劃分,取決于相鄰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速度大小。
圖3 海底擴張示意圖。圖形來源:http://course.cug.edu.cn/21cn/地球科學概論(北大)/IMAGE9/convection.jpg
地殼和地幔并非是固定不變,而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地幔中存在地幔對流,如圖3顯示,海洋板塊的洋中脊就對應于地幔對流上涌的位置,地幔的流動會向兩邊推動板塊,熾熱的地幔流體從板塊破裂之處噴涌出來,冷卻后形成新的海洋板塊;當海洋板塊運動至大陸邊緣時,由于海洋板塊(密度是3.0~3.3g/cm3)比大陸板塊(密度是2.7~3.0 g/cm3)密度更大,使得這些海洋板塊會沉降并下插進入地幔中。如此便實現(xiàn)了海洋板塊與地幔物質的循環(huán)。而大陸板塊地殼整體密度較小,浮在地幔之上,結構穩(wěn)定,基本不參與和地球深部的物質循環(huán)。
除此之外,海洋板塊物質下插至大陸板塊下部,會擠壓大陸板塊,導致山脈隆起。殊不知,如果將示意圖中的海洋性板塊假設成印度洋板塊中的小版塊——印度板塊,再將最右側的大陸性板塊假設成歐亞大陸板塊,那它就簡單再現(xiàn)了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同樣,如果將它們各自假設成太平洋板塊和美洲大陸板塊,彼此的相遇創(chuàng)造出安第斯山脈和洛基山。
要知道,實際上核幔對流得很慢,速度大約是每年2厘米,因此我們很難覺察到地幔對流。地幔對流的觀點最早是費希爾(O. Fisher)1881年提出的。1939年,英國地質學家霍姆斯(A. Holmes)闡釋了地幔對流的物理機制。
根據(jù)目前普遍認為的觀點,造成地幔物質流動的原因來自于地球內部蘊含能量的釋放。釋放的熱能引起的地幔物質體積增大、密度減小,從而上??;上層物質冷卻,密度增加,從而下降,形成熱幔對流。熱量的來源為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及重力能的釋放等。
圖4 全球板塊分布圖,圖片來源:http://www.dakepu.org/popular_science/0_6 beba1b62e124a3aa1fa8549a9273690.html
火山的產(chǎn)生同樣源于地幔的對流。當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時,海洋板塊物質下插至大陸板塊下部,除了會帶來大陸板塊的擠壓上升,還會使得地幔物質摩擦產(chǎn)熱,最終使地幔物質噴出,形成火山。
圖4顯示了火山活動(紅色)與地震區(qū)域(黃色)??梢钥吹教窖蟀鍓K的西邊有一片紅色區(qū)域,對應的即是火山活動區(qū)域?;鹕絽^(qū)域大部分集中于板塊邊緣。大部分地震區(qū)域也位于板塊或亞板塊(板塊內部的小版塊)的邊緣。
除了有大范圍的地幔對流,還有小尺度的地幔熱柱(mantle plume)。地幔熱柱比較穩(wěn)定。情景應該是這樣的:一根起源于核幔邊界(地核和地幔的邊界)的熱流柱慢慢向上流至地表,由于流柱的溫度較高,“燒通”了地表。這使得地幔物質得以從地表噴涌出來,形成了板塊內的火山。板塊的運動讓火山如雨后春筍般,形成了板塊內部的火山鏈,如夏威夷火山鏈。因此,并非所有的火山都發(fā)生在板塊之間,也存在一些板塊內的火山活動。
地磁場類似于一個偶極場,就像一條磁鐵或者由通著電流的導電螺旋線圈產(chǎn)生的磁場。地磁場有南、北極,地磁場的南極位于地球地理的北極附近,而地磁場北極位于地理南極附近。地磁場的南極會吸引平常所使用指南針的指北極,人們便將磁場的南極稱為磁北極,而將磁場的北極稱為磁南極。這種稱呼已成大家默認的慣例,未曾改變。如果在磁場南極與北極之間連一根線,這根線與地球的自轉軸并非完全重合,而是存在約11.3度的夾角。磁場強度大概是0.25~0.65高斯,要知道,我們常用的冰箱磁貼的強度約100高斯。
作為帶給我們能量和光明的太陽,它會發(fā)出強大的太陽風(即帶電粒子流),產(chǎn)生巨大的壓力。如果沒有地磁場提供的保護層——地球磁層為我們抵擋住太陽風,我們的地球大氣將會被侵蝕,地球也將不再是適合我們生存的家園。太陽風的影響,使得面向太陽的地球磁層受到擠壓,而背向太陽的地球磁層往外延伸出,就像彗星的尾巴。
天文學家和地學家喜歡用類似于圖7之類的地球磁場分布圖來分析地球磁場的空間分布情況。紅黃色區(qū)域指的是方向朝內進去的磁力線(磁場南極)的強度,藍色區(qū)域是方向朝外出去的磁力線(磁場北極)的強度??梢钥吹奖卑肭蛑饕菍诖艌瞿蠘O的紅黃色區(qū)域,但局部地區(qū)也存在對應于磁場方向相反的藍色部分;而南半球主要是對應于磁場北極的藍色區(qū)域,但局部地區(qū)也存在對應于磁場方向相反的黃色部分。這說明地球磁場并不是一個完全理想化的偶極磁場。
大量事實和證據(jù)表明,地球磁場方向曾經(jīng)互換過,也叫地磁極性倒轉。對此現(xiàn)象,示意圖8很好地說明了這種現(xiàn)象。
圖5 地球附近地磁場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iwbag.com/wp-content/uploads/2014/07/earths-magnetic-field.jpg
圖6 地球磁層示意圖, 太陽風從左往右吹。圖片來源:http://a0.att.hudong.com/37/99/01300000246938132321990445924.gif
圖7 核幔邊界處的地球徑向磁場的分布圖。圖片來源:http://www.gfz-potsdam.de/en/section/earths-magnetic-field/topics/ sources-of-the-earths-magnetic-field/core-field/
圖8 地球磁場方向的翻轉示意圖。圖片來源:h t t p://thewestsidestory.net/wp-content/uploads/2014/10/earth-magneticfield-might-flip.png
在洋中脊兩邊的大洋板塊,就記錄著能揭示地球磁場方向改變的信息。天文愛好者們也許不知道,科學家們就是通過地質考察,發(fā)現(xiàn)了多次地球磁場方向倒轉的現(xiàn)象。圖9中,各種顏色條紋展示了不同時刻由熱的地幔物質往上涌出地表之后,隨著溫度降至500攝氏度以下時,冷卻凝固所記錄下的表征當時磁場方向的信息。其中紅黃色條紋表示的是與現(xiàn)在磁場同向的磁場信息;白色條紋表示反向的磁場信息。從a圖到c圖,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記錄磁場方向的條紋越來越多。圖9下方子圖的黑色豎紋表示的是與現(xiàn)在有著相同磁場方向對應的時刻,白色豎紋表示了與現(xiàn)在有著相反磁場方向所對應的時刻。對應的橫坐標數(shù)字指的是距今多少百萬年。像鋼琴黑白鍵的這些豎紋,告訴我們一個地球磁場方向每隔幾十萬年就改變一次的故事。
圖9 上圖是由海底擴張記錄的磁極倒轉示意圖。下圖是磁極倒轉的年代記錄。圖片來源:wikipedia。
目前科學家們基于磁流體動力學的數(shù)值模擬可以重現(xiàn)出地球磁場倒轉的現(xiàn)象,但由于地球磁場非常復雜,現(xiàn)在的模型還不能精確預測地球磁場倒轉的時間。
地球磁場方向發(fā)生改變應該是天體中旋轉磁流體動力學的固有現(xiàn)象,比如太陽磁場方向每隔11年就會發(fā)生一次倒轉。至于這種倒轉發(fā)生的頻率以及磁場的強度、磁場的形態(tài)與天體的自轉速度、物性、動力學參數(shù)等因素的關系,目前正在深入研究中。
還記得前面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的關于地球地核的知識吧?地球地核可以分為內核和外核,內核和外核分別是由固態(tài)和液態(tài)的物質組成,主要物質是鐵鎳。
圖10 地球發(fā)電機(地球磁場產(chǎn)生原理)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all-geo.org/ highlyallochthonous/wp-content/uploads/2010/07/dynamo.jpg
磁能生電,電能生磁。地磁場就是一個能生動詮釋它們的大型實驗。要能生磁,首先必須得有電。要有電,必須得有磁。那最初的磁來自于哪里?目前普遍認為,最初的磁場是宇宙中的磁場。接著,磁生電的主角是地球外核中的液態(tài)物體——導電鐵流體。導電鐵流體在地球外核中產(chǎn)生對流(圖10中橙線所示);導電流體在宇宙初始磁場中的運動產(chǎn)生電流;該電流會激發(fā)產(chǎn)生新的磁場(圖中藍線示意的是磁場的磁力線);電流和新產(chǎn)生的磁場形成的洛倫茲力(電磁力)又會反過來影響著導電流體的運動(專業(yè)上稱之為,運動與產(chǎn)生的場之間的耦合),從而形成一個可拋開初始磁場、能夠自維持的“地球發(fā)電機”。這個觀點最早是1919年由英國科學家拉莫爾(Joseph Larmor)提出,已獲得廣泛的認可,但是由于地球磁場在形態(tài)和演化上很復雜,而且地球內部的物理參數(shù)非常極端,要精確重構地球磁場的產(chǎn)生和演化,還需要更多深入的細致研究。
因為地球的自轉,地球外核中導電流體的運動情況(圖10中橙線所示),看起來就像一個個圍繞內核分布的線圈。線圈中心軸的方向與地球自轉軸平行。也正因為自轉,我們可以看到較規(guī)則的偶極磁場??梢韵胂笙?,如果地球沒有自轉,將會在地表出現(xiàn)多個南北極,在地球上的各個緯度將有可能看到極光現(xiàn)象。不過,還有一種可能,地磁場無法形成。
(本文基于上海天文臺李力剛老師的科普報告及后續(xù)采訪完成)
(責任編輯 張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