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寒
毀滅生命的天文事件
□ 夏 寒
小天體撞擊地球的想象圖
6500萬年前,地球上發(fā)生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當時,地球陸地上的恐龍、哺乳動物、飛龍目動物、鳥類、蜥蜴類、昆蟲類和大量的植物從地球上消失,海洋中的海洋蜥蜴、蛇頸龍類和許多浮游生物也遭滅頂之災,此次滅絕的生物約占當時生物總數(shù)的75%,甚至更多。這是地球歷史上著名的白堊紀-早第三紀生物滅絕事件。由于當時恐龍是地球上的主宰者,因此人類通常稱這次事件為恐龍滅絕。
世界各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和天文學家對這次事件做了大量研究,在特定的地質巖石層中發(fā)現(xiàn)了銥元素含量豐富的地層。小行星含有豐富的銥元素,因此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事件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fā)現(xiàn)了直徑180千米的巨大隕石坑,再結合隕石坑周圍的地質化學研究,科學家堅信,恐龍滅絕源于小行星撞擊地球。實際上,威脅地球生物或者其他星球生物的遠不止小行星撞擊,彗星、超新星等都可能是宇宙生命的殺手。
小行星撞擊其宿主恒星系統(tǒng)內的可居住行星,會對行星上的生命造成嚴重危害,甚至造成生物滅絕。太陽系內,小行星撞擊地球,威脅地球生命安全,這一點已被人類認識到。受到木星的引力擾動,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太陽系演化早期形成的原行星(比如谷神星)和星子沒有能夠進一步形成行星,成為了現(xiàn)在的小行星。太陽系內絕大多數(shù)(約93.4%)小行星在2.06~3.27個天文單位之間的區(qū)域繞太陽運動,這一區(qū)域被稱為小行星主帶。還有少部分小行星成群集結在其他區(qū)域,比如在木星的軌道上存在的特洛伊小行星群。
太陽系內的小行星數(shù)目非常巨大,個頭越大數(shù)目越少。1號小行星谷神星,直徑975千米,呈球形,屬于矮行星的范疇。天文學家根據(jù)觀測估計,直徑100千米以上的小行星有200顆,直徑1千米以上的小行星75萬顆左右,直徑100米以上的小行星有約2500萬顆。有些小行星在繞太陽公轉中會運行到地球附近,這樣的小行星稱為“近地小行星”,它們受行星的引力擾動,可能改變軌道,有撞擊地球的潛在危險。
直徑越大的小行星數(shù)量越小,其撞擊地球的機會就越小。直徑4米的小行星,一般每年會撞擊地球一次;直徑7米的小行星,差不多每5年撞擊地球一次,破壞力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美國投向廣島的原子彈;直徑1千米的小行星大概每百萬年撞擊地球一次;直徑5千米的小行星約每2千萬年撞擊地球一次。到2014年2月,天文學家觀測到直徑1千米以上的近地小行星876顆,其中,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有154顆。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發(fā)生的火流星事件就是阿波羅型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造成的,據(jù)科學家估計,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20米,重12000~13000噸。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巴林杰撞擊坑
67P/邱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與地面建筑真實比例圖(作圖:馬勁)
大氣中的火流星(美術圖)
彗星C/2014 Q2 Lovejoy(攝影:蘇晨)
夜空中偶爾出現(xiàn)拖著長尾巴的天體,它就是彗星。彗星包括彗頭和彗尾兩部分,彗頭又分為彗核和彗發(fā)。彗核為固體,呈不規(guī)則形狀,大小從幾百米到幾萬米不等。彗發(fā)和彗尾的大小因距離太陽遠近而變化,彗尾長度在幾千米到幾億千米不等,有時彗星有2條甚至多條彗尾。
彗星沿著一定的軌道,在太陽系內繞太陽運動,彗星軌道一般是很扁的橢圓(偏心率較大)。彗星繞太陽運轉的周期從數(shù)年到數(shù)百萬年不等,一般把周期短于200年的彗星稱為短周期彗星,把周期大于200年的彗星稱為長周期彗星。長周期彗星的軌道的偏心率更大。短周期彗星來源于海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帶,長周期彗星來自更加遙遠的位于太陽系邊緣的奧爾特云。
截止到2014年3月,人們觀測到了5058顆彗星,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會觀測到越來越多的彗星。實際上,在柯伊伯帶和奧爾特云中,存在著數(shù)量龐大的可能成為彗星的天體。在其他恒星或者大行星的擾動下,它們可能向內太陽系運動,成為可見的彗星。彗星運動到內太陽系時,再進一步受到木星和地球等行星的引力擾動,其運動軌道可能發(fā)生改變,甚至與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相撞。
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留下的痕跡
1994年,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的撞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jù)天文學家估計,在近地天體中,除了小行星之外,還有許多是彗星的彗核??茖W家推斷,1908年發(fā)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爆炸事件,是彗星撞擊地球造成的。
超新星實際上是恒星爆發(fā)事件,它的亮度可以超過所在星系的總亮度。從字面上便可以看出,超新星是比新星具有更大規(guī)模的恒星爆炸事件。在新星現(xiàn)象中,其亮度會在短時間內增亮9~14等,而超新星的亮度增加是新星的數(shù)百至數(shù)千倍。在可被觀測的幾周或者幾個月的時間內,超新星輻射的能量將相當于太陽一生的輻射能量。此外,超新星爆發(fā)時還會拋出速度超過10000千米/秒的氣殼。因此,它是恒星所能經(jīng)歷的最大規(guī)模的災難性爆發(fā)。
蟹狀星云,1054年超新星爆發(fā)的遺留痕跡
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研究發(fā)現(xiàn),超新星爆發(fā)時能量釋放主要有三部分:電磁輻射能量范圍為1042~1043焦耳;拋射出恒星物質的動能為1043~1044焦耳;爆發(fā)時釋放的中微子能量約是前兩者之和的數(shù)百倍。超新星爆發(fā)往往造成恒星結構的巨大變化甚至整個恒星被炸毀。根據(jù)超新星的光學觀測特征,可以將它分為I型超新星和Ⅱ型超新星兩類。其中,Ia型超新星是雙星系統(tǒng)中白矮星吸積伴星的物質,引起內部核聚變而引起的;Ⅱ型超新星爆發(fā)的原因是,大質量恒星內部鐵核聚變或者裂變而吸收能量,引起星核坍縮,導致恒星引力能急劇釋放,產生超新星爆發(fā)。
NGC4526中的Ia型超新星1994D
如果超新星距離地球足夠近,那么它將對地球生物帶來災難性影響,當然這也依賴于超新星釋放的能量和它的類型。超新星爆發(fā)時,它高強度的高能γ射線及X射線輻射,使得大氣中產生大量一氧化氮分子。同時,高能輻射會破壞掉臭氧層,使得地球生物暴露于強電磁輻射和帶電粒子的轟擊下。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導致了地球海洋60%的生物死亡,據(jù)科學家推測,這次災難可能由超新星爆發(fā)引起。
科學家認為,Ia型超新星對人類的威脅最大,因為它由非常暗淡的白矮星引起,之前很少被天文學家觀測到,因此這類超新星爆發(fā)不可預測。據(jù)天文學家估計,Ia型超新星與地球的距離小于3300光年時,對地球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而Ⅱ型超新星距離地球26光年時,將會破壞掉地球臭氧層的50%。飛馬座IK(HR8210)被認為是對地球有潛在危害的超新星爆發(fā)候選天體,距離地球僅150光年。
伽瑪射線暴(簡稱γ暴)是在γ射線波段觀測到的強烈閃光,被認為與極端高能天體爆炸事件有關,發(fā)生在非常遙遠的星系。它被稱為僅次于宇宙大爆炸的宇宙爆炸事件,釋放能量可能相當于整個太陽質量轉化對應的電磁輻射能。γ射線暴一般持續(xù)10毫秒至幾分鐘,之后往往出現(xiàn)持續(xù)很長時間的余暉,也就是在相對低頻波段可以看到逐漸衰弱的電磁輻射,包括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和射電波。
天文學家根據(jù)γ射線暴持續(xù)的時間長短,將其分為長γ暴和短γ暴。持續(xù)時間大于2秒的γ射線暴為長γ暴,約占總數(shù)的70%;持續(xù)時間小于2秒的γ射線暴為短γ暴,約占總數(shù)的30%。根據(jù)觀測研究,長γ暴可能是超大質量恒星演化到晚期發(fā)生超新星爆發(fā)或者巨超新星爆發(fā)引起的。關于短γ暴的產生機制有許多不確定性,一般認為它是由兩個中子星碰撞合并產生的,或者一個黑洞與一個中子星合并產生的。
伽瑪暴的美術概念圖
γ射線暴輻射出強大的能量,但是發(fā)生在非常遙遠的星系,距離地球數(shù)億、數(shù)十億甚至超過百億光年,因此對地球的影響也非常小。如果γ射線暴發(fā)生在銀河系內,且它的輻射方向指向地球的話,地球上的生命則會遭受厄運。天文學家認為,沃爾夫–拉葉星是γ射線暴的候選者。在銀河系內,船底座η和人馬座中的WR104都是距離地球約8000光年的沃爾夫–拉葉星。如果它們向地球方向連續(xù)輻射γ射線約10秒鐘,那么將會毀掉25%的臭氧層。從短期看,地球朝向γ射線暴的一側會遭受致命的電磁輻射,導致輻射疾病;從長期看,臭氧層的破壞也會導致生物滅絕。
沃爾夫-拉葉星124,被科學家認為是伽瑪暴的前身星
黑洞和中子星中心區(qū)域是高能電磁輻射的發(fā)射區(qū),這里γ射線和X射線的輻射強度非常大。如果一顆可居住行星距離黑洞和中子星較近,那么高能電磁輻射會對可居住行星上的生物有致命的破壞作用,導致生物滅絕。有些科學家認為,可居住行星的磁場極性倒轉也是導致生物大規(guī)模滅絕的因素之一。但是地球歷史上磁場極性發(fā)生過數(shù)次倒轉,可見它與地球生物大規(guī)模滅絕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責任編輯 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