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奈達·格羅登 朱孝萍
在我們家,每個星期五的晚餐時間都是非常快樂而且重要的時刻。一家人圍在桌子周圍邊用餐邊進行各種有趣的討論。我們就是在這種氛圍下,不知不覺長大的。
記得在一個星期五的晚餐時間。爸爸從他的左胸口袋里取出一本小小的便箋簿。他每一次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都會把它寫在便箋簿里。到了星期五,他都會在便箋簿里查找,然后游戲就開始了?!啊畯椫钢傅氖鞘裁??”他問。
如果哥哥和姐姐都不知道答案,那我也會覺得輕松一點,作為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如果我偶爾知道某個問題的答案,那我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聰明。那天晚上,我們全都感到自己知識不足,不知道“彈指”其實就是用中指快速地從拇指上一擦而過的動作。
當拼寫、詞匯和時事都問完了,爸爸就會興致勃勃地把話題切換到他喜愛的關于道德規(guī)范的討論。“如果你走進一個庫房,發(fā)現(xiàn)有人忘記關車燈了,你會怎么做?”
我們提出了一些疑問,比如,“那輛汽車被鎖上了嗎?”“它是一輛好車嗎?”等等。在得到解答之后,回答就開始了。
我哥哥吉姆巧妙地回答:“如果那輛汽車沒有鎖,你可以伸手進去,把燈關上?!?/p>
這個回答讓爸爸很滿意:“是的。你會把這件事告訴別人嗎?”
“不?!?/p>
“又對了。只管做好事,不必聲張?!?/p>
爸爸這些有關道德規(guī)范的討論,指導思想都是一致的:要常懷感恩之心、誠信待人,要有正義感,并且要有一顆愛心,等等。對于爸爸的這些關乎道德品質的提問,我們的回答通常都是二流的。
但是后來,爸爸提出了一個關于棒棒糖的討論,卻難住了我們。這個問題是這樣的:你到自動售貨機前買“斯尼克棒棒糖”,當你準備投硬幣時,突然發(fā)現(xiàn)托盤里已經有一根棒棒糖了。這時,你會怎么做?
“我會拿走那根棒棒糖,并把錢放回自己的口袋里?!备绺缂氛f。當然,他知道這樣回答是不對的,但是“斯尼克棒棒糖”對他太有誘惑力了,他說出的是自己的真實想法。
“棒棒糖確實很有誘惑力,但它并不屬于你啊,親愛的,因為你沒有為它付錢?!卑职纸虒У?。
“爸爸,我也會拿走它?!苯憬惆驳吕飦喺f,“這樣,棒棒糖公司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機器或服務還存在許多缺陷,從而亡羊補牢,以避免丟掉更多的棒棒糖。”
“你說的有一定道理。但這也不應該成為你心安理得地享用棒棒糖的借口,因為你沒有付賬,它并不屬于你?!?/p>
“如果我不拿走它,別人也會拿走它的,爸爸!”吉姆說。
“這又是一個看似有理的說法。但誰若拿走它,也許他就會在心理上背負一個偷竊棒棒糖的包袱?!?/p>
媽媽試圖替我們辯解,爸爸生氣了:“我無法想象拿走你沒有付錢的棒棒糖還有什么正當理由?!”
不就是一根并不值錢的棒棒糖嗎,拿走又有什么關系?我很不以為然,也許在現(xiàn)實世界里,除了爸爸,我們每個人都會拿走那根棒棒糖,然后吃掉它。
后來,迫于生計,爸爸和媽媽偶爾會去好萊塢做臨時演員,都是些跑龍?zhí)椎男〗巧?,薪酬也少得可憐,每天10美元,都是現(xiàn)金交易。大多數(shù)人都對自己的收入秘而不宣,但爸爸不然,他將每一分收入都做了記錄,然后主動按規(guī)定交稅。爸爸就是這樣一個誠實守信、在誘惑面前不肯出賣自己靈魂的人。盡管我們有時會認為他這樣做太過迂腐,但在心底里我們會對爸爸油然而生敬意。
兩年后,一場大病降臨到爸爸身上,病魔用無形的大手將爸爸摁倒在病床上。爸爸的病情每況愈下,思維也漸漸不清晰了。終于,醫(yī)生通知我們,他們已經無能為力了。我們姐弟三人和媽媽輪流陪伴在爸爸身邊。
一天中午,我下樓去買快餐。我從自動售貨機里買了飲料,然后決定用剩下的零錢買一根“斯尼克棒棒糖”。我向那臺糖果自動發(fā)售機走去,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根棒棒糖正躺在托盤里。我忽然想起了幾年前的那個周五的晚上我們一家人關于棒棒糖的討論。我下意識地抬起頭朝爸爸的病房望去。
正在這時,一個上了年紀的、被截了肢的老者說:“哎呀,我忘記拿錢了,我口渴得不行……”
“一根‘斯尼克棒棒糖怎么樣?”我問。
“那太棒了?!?/p>
我把那根棒棒糖遞給了他,然后朝投幣口投了兩支棒棒糖的錢,盡管老者已經蹣跚著走遠,盡管旁邊并沒有別的顧客。拿著屬于我的那根棒棒糖走在醫(yī)院的走廊里,我的心一片輕松。突然,一個想法如電光石火般從我的腦海擦過:多年前,爸爸之所以為我們出了一道關于棒棒糖的人生考題,目的是想教誨我們,做一個誠實的人,做一個在誘惑面前能保持清醒頭腦并且堅守住道德底線的人,貪婪只能讓你暫時擁有既得利益,而一個人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回到病房,我把我的做法告訴了姐姐和哥哥。病床上的爸爸顯然也隱約聽到了,盡管他已經無法開口說話,但我從他臉上的微笑里感覺到了他的贊許和欣慰。
那天深夜,爸爸去世了,他是帶著欣慰走的,因為滿意的微笑一直凝在他的嘴角。在他臨終之前,他的孩子為他出的一道人生考題交上了近乎完美的答卷。
(岸芷汀蘭摘自《閱讀與作文·初中版》
2013年第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