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帥志清
審稿社會化與質量控制
◎ 帥志清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技術如何發(fā)展,圖書產品質量始終是出版企業(yè)的生命,編輯加工始終是出版企業(yè)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編輯加工社會化的今天,出版企業(yè)如何有效提高出版效率和圖書質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社外編輯;審稿;圖書質量
由于新興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的沖擊,出版企業(yè)尤其是編輯的壓力日益加大。一方面,由于編輯力量難以滿足書均效益日益降低、圖書品種日益增加的需要,導致編輯審稿任務加劇,呈現(xiàn)超負荷運轉狀態(tài);另一方面,編輯加工力量不足難以滿足出版周期縮短的需要,導致書稿審讀加工環(huán)節(jié)成為阻礙出版企業(yè)快速發(fā)展的瓶頸。減少審稿時間,勢必影響圖書質量;增加編輯力量,又會提高出版企業(yè)的運營成本,于是出現(xiàn)編輯加工社會化趨勢。
編輯加工社會化是指出版企業(yè)將部分編輯加工業(yè)務交由社會力量承擔的一種經營管理模式。通常,出版企業(yè)會選擇專門從事編輯加工工作的工作室、相關專業(yè)高校教師、曾在出版社工作過的“自由態(tài)”編輯等擔任編輯加工工作,這些社會力量確實解決了出版企業(yè)的燃眉之急。然而任何事都具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弊。大量書稿社外加工也帶來了質量控制問題。因此,重議審稿社會化、控制圖書質量尤為必要。
通過歸納整理發(fā)排前書稿和成品書的質量檢查情況,書稿中存在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內容加工問題,另一類是技術處理問題。其中,內容加工問題占81.4%,包括多(少)字、錯別字、語句不完整、引文錯誤、文不對題等;技術處理問題占18.6%,包括正斜體錯誤、大小寫不統(tǒng)一、術語不統(tǒng)一等。在內容加工問題中,多(少)字、錯別字等這類純文字問題約占42.4%,標點符號問題約占13.3%。文字錯誤問題如“分據(析)”“合金剛(鋼)”“條行(形)按鈕”“廷(延)時”“公益(共)性故障”。標點符號錯誤問題如“一首‘感恩的心’”(單引號應改為書名號)、“芙蓉姐姐、虐貓事件”(應為“芙蓉姐姐”“虐貓事件”)。
有些問題,特別是一些低級錯誤,并非由于編輯的業(yè)務水平不夠高所致,而是與社外編輯加工不細致;責任編輯沒有認真整理書稿,把關不到位;復審人員審核不到位;排版人員改錯不到位或誤操作;校對人員未認真把關等原因有關。此外,書稿中還存在一些需要編輯根據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加工經驗才能發(fā)現(xiàn)的隱性問題。如:
(1)知識性錯誤:如“中國的書院早在19世紀就出現(xiàn)在發(fā)達的黃河流域”(中國的書院其實始建于唐代);“中國有孔子,并有其名著《大學》《中庸》”(《大學》《中庸》非孔子作品);“與我國接壤的有15個國家:朝鮮……錫金、不丹”(應為14個,2006年我國不再承認錫金)。
(2)邏輯性錯誤:如有關菜譜的圖書,只提及調料的用量“精鹽10克,花椒5克”,但在具體操作中未說明用處。
(3)概念性錯誤:如ξ=0為臨界阻尼(應為零阻尼),1m=1000000nm(應為109nm)。
(4)計算錯誤:如20 * 3982.11=79642.28。
1.關注源頭,保證編寫質量
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快節(jié)奏的生活、強烈的物質追求欲望使得人們的心態(tài)普遍趨于浮躁,較易將目光投注到眼前的得失和投機行為上,不少作者難有“十年磨一劍”的毅力和耐心,導致圖書產品“先天不足”,后期加工難度增大,加工質量難以保證。若要保證最終的產品質量,首先應從源頭——最初的策劃組稿、作者選擇、中耕抓起,使“不良品”減少或消滅在萌芽中。
2.重視外審隊伍建設
目前編輯加工社會化已成常態(tài),培養(yǎng)一支成熟的、加工技能過硬的社外編輯隊伍并不斷使其得到優(yōu)化勢在必行。首先,要選擇具有較強責任心、專業(yè)知識扎實、文字功底良好、業(yè)余時間充裕且有一定加工經驗的社外編輯開展合作;可以與一些綜合能力較強的社外編輯簽訂合作協(xié)議,給予一定的收入保障,以利于隊伍的穩(wěn)定和管理。其次,應創(chuàng)造一定的學習條件,加強社外編輯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加工水平。再次,應注意外審隊伍的專業(yè)結構建設,以彌補社內編輯在專業(yè)方面的不足。同時,要注意社外編輯的分類管理,對于不同專業(yè)領域的書稿,應有針對性地選擇社外編輯進行加工。
3.控制品種,保證加工時間
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充足的審稿時間是保證書稿加工質量的前提。近年來,圖書品種的劇增無形中縮短了編輯加工時間,導致圖書質量下降。因此,必須控制圖書出版的品種數(shù),向單品種要效益,而不是簡單地堆砌品種。
另外,確因急稿無法保證充足的加工時間時,也可采用社內多位編輯分別加工、責任編輯負責統(tǒng)稿的方式;為減少和避免低級錯誤,除編輯要認真細致外,還可借助其他輔助手段,如校對軟件等。
4.夯實基礎,保證整理水平
由于組稿編輯現(xiàn)在越來越難以靜心做文稿加工工作,而是將問題交予社外編輯處理,或留待下一環(huán)節(jié)(復審、終審、校對)解決,從而導致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甚至遺留到成品書中。而且由于個別組稿編輯長時間不看稿,加工稿件的能力弱化,難以應對較為復雜的書稿的統(tǒng)稿工作。因此,組稿編輯也應不斷加強業(yè)務學習,重視編輯加工經驗的積累,不斷提高自己整理書稿的水平。
5.獎懲并行,保證責任到位
為了保障編輯加工質量,通常還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與問責機制,這樣既能提高社外編輯的工作積極性,有效地提高加工質量、加快加工速度,也能使社外編輯強化責任意識,重視編輯加工質量。在實際運作中,可通過調節(jié)社外編輯加工費用標準來體現(xiàn)。例如,在不超過規(guī)定標準的前提下,對于加工質量較好的社外編輯,可適當調高付費標準,或在年終結算時給予適當獎勵;對于單本書加工質量不符合要求的社外編輯,可退回重新加工并調低該書的付費標準;對于加工質量經常不合格的社外編輯,則應引入相應的淘汰機制。
6.重視二三審,保證后審質量
我國圖書出版業(yè)實行的是三審三校制度。由于很多編輯將書稿的初審權下放給社外編輯,難免產生加工不到位的問題。為穩(wěn)妥起見,一定要重視二三審的把關作用,把問題解決在發(fā)排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控制和提高書稿質量,非一朝一夕之事,編輯需要時刻緊崩“質量”這根弦,出版企業(yè)也要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辦法,使企業(yè)質量之樹常青。
(帥志清,清華大學出版社副編審)
[1] 柴淑萍.書稿編輯加工中應重點注意的一些問題[J].科技與出版.2011(6).
[2] 吳惠娟.編輯加工業(yè)務外包問題研究 [J].編輯之友.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