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地時間:2015年3月15日 - 3月21日
駐留藝術家:宋兮、江卓姿、 何兆南、李俊峰、李彥錚、吳家俊、陳錦成、夏芝然、莫棣、張嘉莉、馮瑞琴、曹疏影、楊欣嘉、鄭敏怡
策劃:方敏兒、宋兮、楊欣嘉、江卓姿、馮瑞琴
駐留地點:香港銅鑼灣駱克道506號4樓
支持單位:“SAYA 菁英國際年青藝術家支持計劃” “藝術蜥蜴” Emergency Lab
“此時此地”是一個由大陸、香港兩地藝術家及文化人共同參與,通過討論會、藝術創(chuàng)作、工作坊、實地考察等方式構建的綜合駐地項目,旨在超越隔閡與誤讀,在深入的對話中相互激發(fā)、參照并分享彼此有價值的部分。
在可預見的未來,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無疑還是要“行在地上”,所以探討不同地域、空間之間的差異及溝通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依然還會是一個“永恒的命題”。拋開近年來似乎已陷入膠著的陸港問題不談,兩岸民間層面交流基礎普遍脆弱、話題交集之寡少,彼此間的隔閡與陌生,都是這個時代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但當你真正需要討論問題的時候,在實際的執(zhí)行中,如何擺脫傳統(tǒng)藝術發(fā)聲空間(畫廊、美術館,精英機構等)的束縛,擺脫藝術活動中廣泛存在的形式主義影響,真正促成兩岸藝術家針對藝術、人文,社科等相關問題實現(xiàn)言之有物的交流,得以探討當代藝術在未來改良普通人生活的可能,便成了駐留計劃所要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雖然時下許多項目都打著使未來的藝術走進普通人群的旗號,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與傳統(tǒng)形式并無太大差異?!按藭r此地(‘Right here, right now)”從項目名稱來看,有著十足的即時性和行動性導向,類似“說走就走的旅行”。而細觀整個計劃的駐地所到之處,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一大特點,就是其充分調動了城市所在空間及其功能,并最大限度為駐留計劃所用。隨后,則是計劃得到了與當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比如說,從莫棣的“向巴塞爾參觀者發(fā)送代金劵”,到內地藝術家參觀香港元朗的鄉(xiāng)村項目“生活館”;再由兩岸藝術家共同體驗香港社會蝸居家庭所住的“劏房”中交流,到香港藝術家李俊峰主持的社區(qū)藝術空間“活化廳”。無不體現(xiàn)出整個駐留計劃對民眾交流的關注和對“民用空間”的利用與把握。
由此可見,駐留項目是否實現(xiàn)駐留初衷(與駐地產生的聯(lián)系和藉此產生的交流),并不取決于選題是否華麗,而是在乎于駐留是否能夠真正深入“第一現(xiàn)場”,并覆蓋內涵廣泛、實現(xiàn)真實生動的交流與互動。甚至也要一反常態(tài),積極探討打通當代精神與未來創(chuàng)作趨勢改變的可能性。在這一點上,“此時此地”的大膽“闖入民間”,或許在外在表現(xiàn)和構造上略顯粗糙,但其努力融入所在地氛圍,通過以共同生活、切身感受駐地環(huán)境的方式,使來自不同地域的藝術家不僅沒有被差異所制,反而發(fā)展出了一種團契式的藝術小組,在共同的空間中、話題下,均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留下自己的印記。(文/王宗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