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旺
在如今一堆唱歌跳舞的電視節(jié)目中,一檔“大型科學類腦力真人秀”脫穎而出,受到了眾人的追捧——這就是《最強大腦》。兩季下來,“像素眼”鄭才千、“魔方男神”賈立平、“中國隊長”王峰、“迷宮行者”鮑橒、“鬼才之眼”王昱珩等“最強大腦”們讓人嘖嘖稱奇。
驚異之余,不知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真的是“天降奇才”嗎,像我們這種普通人有沒有可能練就一副“最強大腦”呢?
人類大腦只開發(fā)了10%?
說到腦力,你可能聽過一種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fā)了10%(有人說是20%,甚至還有說1%的),而諸多頗有建樹的人物的大腦“開發(fā)率”則比較高。去年上映的科幻電影《超體》更是圍繞著這個“10%”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不過不幸的是,這只是一個流言罷了。
流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那時,人們對大腦的了解可謂“圖樣圖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科學家開始通過切割動物大腦的不同部位,來分析大腦的不同區(qū)域都有些啥功能。1920年,美國著名生理學家拉希里為了研究大腦的記憶和學習功能,設計了一個“老鼠迷宮實驗”。實驗時他發(fā)現(xiàn),切除一定量的大腦組織,并不會影響老鼠走迷宮的能力,甚至當切除量達到近60%時,都不會對老鼠的記憶學習能力產(chǎn)生顯著影響。這一實驗結(jié)果被大眾理解為“大腦中具有實際功能的部分所占比例很小”,進而認為大部分大腦是“無用的”,之后被進一步夸大為“大腦還有極大的開發(fā)潛力”。而這一“結(jié)論”又通過一些著名人士(比如著名記者托馬斯、企業(yè)巨頭卡內(nèi)基,甚至愛因斯坦)的引述,成為人們深信不疑的“定律”。
然而實際上,拉希里的實驗并不能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因為對于老鼠來說,走迷宮這種事兒根本不算啥,只需調(diào)用大腦的一部分基礎功能就夠了。而掃描一下人類的大腦就會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幾乎完全沒有外界刺激的“靜息”狀態(tài)下,大腦中依然有大片區(qū)域處于活動之中。其中很多區(qū)域雖然不是記憶、思維、邏輯等活動的核心區(qū),卻負責將各個核心區(qū)聯(lián)系起來——而這種聯(lián)系,和語言、想象等高級神經(jīng)活動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幾乎整個大腦的所有部位都參與了人類的高級神經(jīng)活動,并不存在“不重要”或者“未開發(fā)”的區(qū)域。
既然如此,為什么有些人展示了過人的“天賦”,有些人卻碌碌無為呢?
“天賦”靠天嗎?
咱們先來界定一下什么是“天賦”吧。我們通常說的“天賦”,更多的是指一種能夠展現(xiàn)出來的獨特的、異于常人的才能。比如原地轉(zhuǎn)圈誰都會,算不得天賦,但是我能像吃了某某神糖一樣連轉(zhuǎn)三天三夜根本停不下來,而你們誰都做不到,那么就可以說我有這方面的“天賦”。
從字面上看,這個詞本身就有“上天賦予”的意思。的確有一種觀點認為,有的人天生注定具有某種能力,且能達到某個高度,這種能力是寫入基因之中、可以遺傳的——這被稱為“天賦固定論”。
空口無憑,證據(jù)呢?你瞧,很多具有相似天賦的人常常出現(xiàn)在同一個家族中,例如我國文學史上有“三蘇”之稱的蘇洵、蘇軾、蘇轍,法國名家大仲馬和小仲馬,而“進化論之父”達爾文和他的三個兒子也都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
可是相反的例子也不少見。有很多“天才”誕生于從沒有出現(xiàn)過天才的家族之中,這又怎么解釋呢?而且,如果天賦是固定的,那么自然應該有一種標志,能將這種“天賦異稟者”鑒別出來。大約一百年前,相信存在“天才基因”的斯坦福大學研究者劉易斯·特曼精挑細選了一些“神童”進行跟蹤觀察,這些年幼時在某些才能上超人一等的孩子們,長大后卻無人成為杰出的“天才”;相反,一些不被認為是“神童”的人,最終成了佼佼者。
與“天賦固定論”相對的就是“天賦可變論”。它認為,“天賦”可以和身體機能一樣,通過適當?shù)木毩暫陀柧毜玫教岣?。隨著腦科學研究的進展,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支持這一論點。例如在2008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一群學生反復練習一種游戲:觀看不斷變化的電腦屏幕,然后說出屏幕上出現(xiàn)的字母或圖案在上一步、上上一步、上上上一步……的位置,通過幾周乃至十幾周難度漸進的訓練,學生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都顯著改善,同時“意外”改善的還有他們的判斷和分析能力——他們回答“矩陣問題”(注:一種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的成績大幅度提高。而對一系列專業(yè)級別的人士如圍棋高手、著名作曲家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顯示,當他們到達“大師”等級之前,平均要進行超過1萬小時枯燥的訓練。由此可見,訓練和不斷強化的過程,的確是提高“天賦”的一種重要手段。
拼天賦,還是拼努力?
特曼先生在一百年前尋找“天才基因”的努力,最后以失敗而告終。一百年過去了,遺傳和基因分析技術的進步同樣沒能讓人們找到“聰明基因”或“天賦基因”。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大腦的能力,或者說“天賦”,并非是一兩個基因決定的。事實上,大腦的總體功能由相當多的基因綜合決定,盡管從單個基因角度上看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但眾多不同基因的“拉平效應”,使得大腦整體功能的差異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顯著。這就好比兩片不同的草坪,雖然每一根草的高度各不相同,但是從整體上看,兩片草坪的高度是相似的。
當然,如果具體到某一特定能力,個體間的確會存在差異,例如要在10秒鐘之內(nèi)還原一個三階魔方,有的人可能經(jīng)過兩千個小時的訓練就能達到,而有的人可能需要一萬個小時。這樣來看,似乎可以說明前者更具有“天賦”。但不要忘記,這些“高天賦”者完成任務也同樣需要大量的練習,沒有任何人一出生就能達到大師的水準。那些在電視上無限風光的“最強大腦”們,背后付出的汗水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科學告訴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顆差不多的腦瓜,而差異最大的,只是努力的程度而已。有句話說得好:“可怕的不是別人比你聰明,而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以大多數(shù)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