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科學家的職責是創(chuàng)造有用的知識,而氣象科學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痹凇?014-2015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頒獎禮現(xiàn)場,王斌在獲獎詞中如是說。
在今年落幕的“2014-2015影響世界華人盛典”上,華人氣象學家、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海外院長王斌,因其在熱帶動力學和季風過程及其可預報性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斬獲一席,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這是王斌在2015年獲得的第二座獎杯。新年伊始,美國氣象學會將以現(xiàn)代氣象學和海洋學的開拓者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的名字命名的2015年度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獎章(Carl-Gustaf Rossby Research Medal)授予王斌。該獎章作為國際大氣科學界的最高榮譽,每年由美國氣象學會授予一名氣象學家。王斌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首位獲得大氣科學界最高榮譽的華人科學家。
自學成才
1944年,王斌出生于海濱城市山東青島。碧海藍天之間,寄托了少年王斌的諸多夢想。
“我從小就有科學家的夢。”在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之后,王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回憶道。
1961年,17歲的王斌考取了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海洋水文氣象系。聰敏好學的他不光專業(yè)突出,在外語上也是一把好手。大一時就通過了俄語水平測試,取得免修資格,大二時又過了英語,大三時開始自學日語。
說來有趣,大學四年王斌沒學過任何氣象知識,卻不想被分配到一個荒涼的氣象站工作。于是他靠著幾本書進行自學,慢慢摸索出一套數(shù)理統(tǒng)計天氣預報的方法,后來竟成了省氣象局和高校氣象專業(yè)爭搶的培訓推廣老師。
1978年,中科院恢復招收研究生,王斌第一時間就報名考研,用他的話說,“這是渴望已久的志向”。
在北京讀研時,在強大的求知欲驅使下,王斌克服了重重困難,竭盡所能去探索真知—為了聽一場外國專家的學術報告,他在北京零下八攝氏度的寒冬中蹬著自行車騎行二十里路,到了目的地之后腳完全凍麻;為了看到世界上第一部講大氣海洋動力學的專著,一得知書在美國出版他就開始在北京圖書館蹲點兒,守了六個月之后,終于成為第一個看到的人,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將全書一字一字地譯成中文。
1981年,王斌順利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氣象學畢業(yè),獲得碩士學位。同年前往美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專業(yè)攻讀博士學位。留學生涯開始之初,他的口袋里只有從舊金山領館借來的500塊錢。但如今回憶起那時的生活,他卻覺得無比快樂。
王斌回憶說當時早上刷牙時,腦子里就會排好一天的計劃。等車回住處時,手上一定拿著單詞本。
他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來,我每天都這么有計劃地學習,除了睡覺雷打不動。讀書之道,在乎睡覺,會休息才會學習。我每天要保證八九個小時的睡眠,所以即使我愛足球,也沒法熬夜看世界杯?!?/p>
一周七天,一天24個小時,除了睡覺、吃飯、運動,王斌的時間幾乎全是在工作和學習中。他的兒子曾經(jīng)和他說過這樣一句話:“爸爸我看你很辛苦,沒有享受生活。”王斌對兒子的評價不以為然,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正在最大限度地享受人生,“我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覺得創(chuàng)造知識是其樂無窮的?!?/p>
南信大地球系統(tǒng)模式
天道酬勤。王斌只用了三年時間,便完成了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工作,獲得了博士學位。1986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1987年便開始在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執(zhí)教,1992年至今擔任國際太平洋研究中心教授,并在2010年7月~2014年1月期間擔任氣象系主任。還曾獲夏威夷大學卓越科研勛章。
王斌主要從事熱帶氣象學、氣候動力學及大尺度海洋大氣動力學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在熱帶波動動力學、熱帶季節(jié)內振蕩、季風、厄爾尼諾、氣候可預報性和熱帶氣旋等方面的理論、數(shù)值模擬和觀測分析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他至今已經(jīng)發(fā)表了近300篇論文,共計被引用近20000次。其中,發(fā)表于2000年的一篇論文,第一次回答了厄爾尼諾是如何影響東亞季風的,被引用800多次。
正是因為始終堅持原創(chuàng)性研究,解決前人未解決的問題,王斌在全球季風的動力學和可預測性以及熱帶氣候研究方面取得了諸多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權威的季風研究專家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王斌所從事的氣候預測和公眾平日理解的天氣預報并不是一回事。王斌告訴記者,氣候預測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人民生活產(chǎn)生直接重大的影響。而氣候變化是當前全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zhàn)。
地球系統(tǒng)模式作為一種預測工具正在全球受到重視。王斌介紹說:“拿我國來說,一年消耗多少能源產(chǎn)生多少溫室氣體,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等活動對氣候變化產(chǎn)生什么影響,糧食生產(chǎn)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我們究竟有哪些權利,該承擔哪些義務……面對這種復雜的綜合性的氣候研究,地球系統(tǒng)模式是最先進的工具,也是最有效的科學依據(jù)?!?/p>
據(jù)介紹,目前歐盟、美國、日本等主要發(fā)達國家都擁有各自較為先進的地球系統(tǒng)模式,在預測全球氣候變化上能得到較為可靠的結果,在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中排名前列。但是,中國還沒有在世界上叫得響的地球系統(tǒng)模式,亟待彌補這一短板滿足國家重大需求。
從2012年起,王斌依托夏威夷大學的科研平臺,組建了中美大氣海洋研究中心,選送中國年輕學者去從事研究,培養(yǎng)中國科研隊伍,研究中國氣候問題。由王斌領銜的40余人的團隊,著手獨立開發(fā)一種全新的地球系統(tǒng)模式—南信大地球系統(tǒng)模式(Nuist Model)。它耦合了世界上先進的大氣、海洋、海冰和陸面模式,然后不斷地加入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它“中國化”。
南信大地球系統(tǒng)模式作為中國首個由高校自主研發(fā)的地球模式,可以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決策依據(jù),也可以為中國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提供科學支撐。2014年,這一模式已經(jīng)順利發(fā)布1.0版。王斌正帶領團隊對它不斷進行改進,力爭在IPCC第六次評估中取得較好評價。預計在未來數(shù)年內,中國科學家可以借助這套模式,預測中長期的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及氣候環(huán)境變化。
致力教育
作為一名華裔科學家,王斌長期以來活躍于國內外氣象教育和科研領域:2009年成為美國氣象學會會員,2013年成為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員,擔任全球氣候變率及可預測性研究計劃(CLIVAR)亞澳季風委員會主席、世界氣象組織東亞季風中心科學指導委員會聯(lián)合主席、APEC氣候中心科學顧問委員會聯(lián)合主席、頂級期刊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編輯……
長長的職務表上,不難看出王斌的工作很接“地氣兒”。在問及為何選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作為自己的合作對象時,這位華裔科學家說到了自己的濃濃鄉(xiāng)愁。
也許,正是因為發(fā)自內心深處的鄉(xiāng)愁,王斌十分看重對中國年輕科研人員的培養(yǎng)。他不僅將國際研究的前沿成果帶回國內,同時也將國內的科研人員推向世界,獲得更加開闊的眼界和學識。每一個頭銜、每一項工作對他而言都很重要,但這之中最讓他自豪的是自己培養(yǎng)出的優(yōu)秀中國青年科學家正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獨當一面。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