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玲
(高雄師范大學(xué) 中國文學(xué)系,臺灣 高雄市)
論林語堂短篇小說選集《中國傳奇》
林雅玲
(高雄師范大學(xué) 中國文學(xué)系,臺灣 高雄市)
林語堂(1895~1976),為中國近代重要散文小說作家,一生創(chuàng)作、編纂無數(shù)作品。以其《中國傳奇》為研究材料,以新批評精神細讀《中國傳奇》各篇和原作,主要討論林語堂在該書所呈現(xiàn)之選文標準、修改內(nèi)容及其意涵。研究顯示:《中國傳奇》選材多文言傳奇,諸篇選文多聚焦于“鐘情”及“對生命的自覺”此二議題,林語堂跳出傳統(tǒng)志怪、愛情故事藩籬,標舉人性的自由與自主,把受命天人的婚姻,改寫成自我實踐的新時代愛情。這不僅是林語堂對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編選之貢獻與成果,更足以證知他是位跨中西文化,現(xiàn)實的理想家、人文主義的擁抱者。
林語堂;《中國傳奇》;自主自覺;鐘情
林語堂與故事相關(guān)的寫作,主要可分傳記及小說兩部分:前者有《蘇東坡傳》、《武則天傳》等兩部傳記文學(xué),后者有《京華煙云》、《風(fēng)聲鶴唳》、《賴柏英》、《朱門》、《啼笑皆非》、《唐人街家庭》、《逃向自由城》、《紅牡丹》、《遠景》、《奇島》等。除了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作外,林語堂在1952年以英文編成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一書,該書選編中國唐宋到清短篇小說。林語堂在《導(dǎo)言》中提到:此書主要的閱讀對象是洋人。因為讀者的針對性,因此舉凡主題、材料或社會、時代觀點與西方不同者,都舍棄。但由于中國傳統(tǒng)短篇小說卷帙浩繁,林語堂從無數(shù)小說作品中披沙揀金,選出篇章并翻譯改寫成英文的標準為何?他又改寫了文本中哪些情節(jié)?這些改寫呈現(xiàn)出他對小說本質(zhì)的什么思考?本文從選材及改編手法入手分析《中國傳奇》,同時參照林語堂自傳及小說,期能對該書之改編意涵及價值有進一步理解。
中國古代短篇小說作品汗牛充棟,作為一精通中、英文的學(xué)者,林語堂《中國傳奇》選了哪些作品介紹給西方讀者,其中蘊藏作者對中國短篇小說的美學(xué)觀。本節(jié)試圖從其選文的文類、題材切入,為此解題?!吨袊鴤髌妗酚⑽谋緯麨镕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封面有中文書名,題為《英譯重編傳奇小說》。相較于中文,Short Stories如實地呈現(xiàn)林語堂選錄的內(nèi)容,它包括了傳奇、笑話軼聞、寓言、筆記等不同類型的20則短篇故事。不過,林語堂的中譯本書名——《英譯重編傳奇小說》,則透露出他對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揀擇美學(xué)。
(一)以“傳奇”體為主
《中國傳奇》全書每篇均有小序一則,說明原著作者、溯源、演變、相關(guān)史料及其改編構(gòu)思等,令西方讀者讀之即可知該文本的來龍去脈。原著名為“短篇小說”,但全書以“傳奇小說”為主,全書唐人之作有杜光庭《虬髯客傳》,元稹《鶯鶯傳》,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段成式《葉限》,陳玄佑《離魂記》,李復(fù)言《龍宮一夜宿》、《人變魚》、《人變虎》、《定婚店》及無名氏《白猿傳》10篇。此外《詩社》是宋王洙(997~1057)仿牛僧孺《元無有》所作,雖是宋人手筆,仍屬傳奇體。而蒲松齡《小謝》、《書癡》、《促織》3篇,亦為唐傳奇后裔。至于《狄氏》選自宋人廉布所著《清尊錄》,《中山狼傳》乃宋人謝良(一說明人馬中錫)所作。此2篇或為宋人筆記,或為明人寓言,亦近傳奇體?!吨袊鴤髌妗烦恕敦懝?jié)坊》出于民間笑聞軼事,原敘事文本不可考;話本體故事只有《無名信》、《碾玉觀音》、《嫉妒》3則。其中《無名信》即《清平山堂話本》的《簡帖和尚》;《碾玉觀音》及《嫉妒》改編自《京本通俗小說》,后者則為《西山一窟鬼》。全書20篇選文只有3篇話本小說,可見林語堂在選材上,偏好文言體的傳奇小說。至于選錄作品朝代,唐人之作居多,宋及清人次之。整體而言,本書少有明人話本。關(guān)于此點,林語堂在英文導(dǎo)言中也提及為什么沒有選入類似《今古奇觀》的明代短篇小說。他認為:
《今古奇觀》最為人所熟知者,實則此書系選自另一短篇小說總集《警世通言》。其病在各篇皆為敘述體,界于唐代傳奇及現(xiàn)代短篇小說之間;主題皆陳陳相因,敘述亦平庸呆板,其中趣味濃厚之故事雖亦不少,惟不能顯示人類個性,意義亦不深刻。而唐及宋代古典短篇小說篇幅雖短,但在人生及人之行為方面,皆能予讀者以驚奇美妙之感。
此處林語堂批評《今古奇觀》語言敘述平庸、主題陳陳相因,以此來解釋《中國傳奇》少選錄話本故事之事實,但筆者以為此說恐是托辭。一來林語堂所選《簡帖和尚》、《碾玉觀音》及《西山一窟鬼》,雖有可能是宋元間較早的話本小說,然而《清平山堂話本》及《京本通俗小說》二書為洪楩、繆荃孫所編,非宋人之作。尤其后者所選之文實如《今古奇觀》一般,多出自《警世通言》。抱甕老人編修他人之作成《今古奇觀》,價值固然不如三言、二拍,但是追本溯源,該書作品出自馮夢龍及凌蒙初之手,其中愛情故事如《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占花魁》,俠義友誼故事如《羊角哀舍命全交》、《吳保安棄家贖友》等,善惡果報故事如《老門生三世報恩》、《滕大尹鬼斷家私》等諸篇,均有其精彩優(yōu)秀的表現(xiàn)。而《轉(zhuǎn)運漢巧遇洞庭紅》,更是奇幻幽默,具時代意義。故《中國傳奇》少選明人話本的原因,并非小說主題及角色有所缺陷,而是林語堂對傳奇體小說情有獨鐘。林語堂所以喜歡改編傳奇體,恐是基于“敘事語言”之故。如眾所知,三言、二拍是用較通俗的“話本”體來書寫,其敘事語境擬仿說書人口語的說話。而傳奇體,則是唐代文人于古文運動后所淬煉出來,一種宜于敘事、說理、抒情的極為典雅的書面語。魯迅就指出傳奇體的特色在于敘述婉轉(zhuǎn),文辭華艷,相較于粗陳梗概的六朝志怪,更易以藻繪之筆,來寫波瀾之事。若云傳奇兼具在“文采”與“意想”二者,上文已述馮夢龍及凌蒙初之作也頗多設(shè)幻意想,故二者主要差別在于“文采”。而林語堂在序中也指出話本小說之病,在“界于唐代傳奇及現(xiàn)代短篇小說之間”的敘述體。簡單地說,就是敘事直白,不如傳奇來得富麗典雅。林語堂愛讀小說,寫小說,對已經(jīng)接近口語的話本小說而言,傳奇體小說語言較為濃縮、精煉,其中有較多編者可填充發(fā)揮的創(chuàng)作空間。穿梭在傳奇體中,其字里行間的用典及藻飾的辭句,比起近乎白話文的話本,身為一名讀者(改編者),更容易馳騁想象,橫生枝節(jié),見縫插針地擴寫、翻譯、改編。
(二)類型故事后的概念
《中國傳奇》以傳奇體占多數(shù),題材上則分別選錄 “愛情”(love)、“幻想與幽默”(tales of fancy and humor)、“神秘與冒險”(adventure and mystery)、“諷刺”(satire)、“鬼怪”(ghosts)及“童話”(juvenile)6類。前兩類各5篇,“神秘與冒險”、“諷刺”各3篇,“鬼怪”及“童話”2篇。林語堂選這些類型故事,有何特殊意義?
1、溫暖的人性
全書選錄5則“愛情”故事,林語堂曾說“無論犯罪小說、冒險小說,或神怪小說,不涉及愛情者甚少。由此可見,古今中西,最令讀者心動神往者,厥為男女愛情故事?!敝劣凇盎孟肱c幽默”故事,改寫自唐人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及李復(fù)言的4篇傳奇《李衛(wèi)公靖》、《薛偉》、《張逢》、《定婚店》。林語堂將此5篇歸為“幻想幽默”類,除了保留傳奇原有之“志怪”玄想成分,主要在強調(diào)這些故事引人發(fā)噱的效果。林語堂父親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十分幽默,受父親影響,他生性樂觀,對人生抱著頑皮的看法。林語堂把英文的humor翻譯成“幽默”,后來被尊稱為“幽默大師”,他并自云“在缺乏幽默的假復(fù)古世界里,我是頭一個鼓吹幽默重要的人”。較之西方人,中國古代作家受到儒家、理學(xué)思想影響,書寫不免相對嚴肅些?;趯τ哪闹匾暎终Z堂創(chuàng)辦《論語》半月刊,寫幽默散文,后來還發(fā)展出閑適、沖淡的小品文,故在改寫古代傳奇時,另立“幻想與幽默”一類故事。上述5則故事,《南柯太守傳》、《薛偉》及《定婚店》,讀者看完主角入夢、化魚等奇特經(jīng)歷后,除了會心一笑外,產(chǎn)生一種對人生宿命哲思的理解。這正與林語堂主張“幽默”要能“亦莊亦諧”和“悲天憫人”相契合。至于“童話”中的《促織》雖以小孩為主角,其中也暗藏寓意。民間故事《葉限》其實就是中國版的Cinderella,此一母題在世界各地,如斯拉夫及日耳曼民族都有故事流傳。它敘述永州土著酋長幼女葉限被后母加害,但最后成為駝環(huán)國王后。林語堂在小序中說明《葉限》出自9世紀中葉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強調(diào)它是世上最早寫定的Cinderella故事,這應(yīng)是林語堂選編意義所在。
林語堂在《中國傳奇》的前言中提及他改編短篇小說的主旨,他說是為了“描寫人性,一針見血,或加深讀者對人生之了解,或喚起人類之惻隱心、愛、同情心,而予讀者以愉快之感。”因為重視閱讀的愉悅感,選入《定婚店》、《薛偉》;因為愛與悲憫,改編《貞節(jié)坊》、《離魂記》、《小謝》、《促織》、《葉限》等,雖然20則故事數(shù)量非常有限,但也因為有限,更可以看出林語堂透過改編小說所傳達愛與悲憫——人性溫暖的價值。
2、奇幻的冒險
而“神秘與冒險”故事中,《虬髯客傳》為唐代俠義傳奇,《白猿傳》是志怪,《無名信》則是公案故事。林語堂用“神秘與冒險”統(tǒng)括其類型?!厄镑卓蛡鳌范殴馔ピ髦荚谕高^道士觀太原天象、望氣,強調(diào)李世民是真命天子,預(yù)示天命不可違的觀念。林語堂的改編除依循杜光庭原作意旨外,強化敘述紅拂女與李靖私奔后,陪他尋訪天下忠勇之士,展開神奇的冒險旅程。至于《白猿傳》中的歐陽將軍與夫人駐扎在長樂時,不期然地到了南方神秘之境,歷經(jīng)一段奇特的經(jīng)驗,也改變原有的人生格局。林語堂在原有的志怪基礎(chǔ)下,為何深化冒險的書寫?西洋文學(xué)中向有以奇幻冒險為主題的書寫,姑不提古希臘史詩之一的《奧德賽》(Odyssey’s Journey),近世亦有《唐吉訶德》(Don Quijote de la Mancha)、《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艾麗斯夢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等小說。對于未知的世界,人類本有探險的欲望,奇幻文學(xué)的描寫,滿足人類對陌生國境好奇的需求。林語堂鉆研比較文學(xué),學(xué)貫中西,他添加歷險情節(jié)在《虬髯客傳》及《補江總白猿傳》中,使主角冒險犯難的精神更明確立體,也使原故事只表現(xiàn)俠義與志怪意涵的基調(diào),有所改變。
表一:林語堂《中國傳奇》文本資料
類型 篇名 原著作者 備注《碾玉觀音》 宋·佚名愛情話本《貞節(jié)坊》 佚名 笑譚《鶯鶯傳》 唐·元稹 傳奇《離魂記》 唐·陳玄佑 傳奇《太平廣記》《狄氏》 宋·廉布 《清尊錄》鬼怪 《嫉妒》 宋·佚名 《京本通俗小說》 話本《小謝》 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 傳奇筆記《詩社》 宋·王洙 《太平廣記》 傳奇《書癡》 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 傳奇《中山狼傳》 宋·謝良 寓言諷刺幻想與幽默《龍宮一夜宿》 唐·李復(fù)言 《太平廣記》 傳奇《人變魚》 唐·李復(fù)言 《太平廣記》 傳奇《人變虎》 唐·李復(fù)言 《太平廣記》 傳奇《定婚店》 唐·李復(fù)言 《太平廣記》 傳奇《南柯太守傳》 唐·李公佐 《太平廣記》 傳奇童話 《葉限》 唐·段成式 《酉陽雜俎》 傳奇《促織》 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 傳奇出處《京本通俗小說》笑聞稗史
林語堂從古代小說作品中披沙揀金,選20則故事,其中如《中山狼傳》、《龍宮一夜宿》等,幾乎依循既有文本格局,照本宣科。但也有若干作品在主題、情節(jié)及人物上都有改弦易轍、異于原作的新創(chuàng),這些作品蘊藏改編者的思維。下文將針對主題、情節(jié)及人物差異性較大者分項說明,以深究其選編之意涵。
(一)翻新主題
《補江總白猿傳》乃猿猴擄人故事。漢焦延壽《易林》卷一《坤變剝》有“南山大貜,盜我媚妾。怯不敢逐,退而獨宿?!惫手鋪碓瓷踉纭臐h以降,如六朝《博物志》之《異獸》、《搜神記》之《猳國馬化》、唐人傳奇《補江總白猿傳》、宋《稽神錄》之《老猿竊婦》、周去非《嶺外代答》之《桂林妖猴》以及明人《剪燈新話》之《申陽洞記》,皆同為猴竊婦故事。而《補江總白猿傳》據(jù)王夢鷗之考證,疑為江溢用來詆諆歐陽紇,打擊、嘲諷歐陽澗之作。本來該篇志怪,創(chuàng)作的目的即魯迅所謂的“假小說以施誣蔑之風(fēng)”。然而林語堂重編時做了不少改變。首先關(guān)于歐陽紇失妻,林語堂把它改編成“因果論”——因為歐陽紇曾把番人羈困在山洞,所以白猿來報復(fù)。其次,小說中更大的改編是透過白猿的眼批判中國傳統(tǒng)婚姻的不自主。文中提及:中國人男、女,都是由父母做主締結(jié)婚姻;相對于這種父母之命的婚姻,白猿則經(jīng)由搶婚,親自擄獲自己喜歡的女人。同樣地,女性也可以透過擇偶舞和自己喜歡的男子在一起,而不是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語堂在故事中,詳細描繪既浪漫又自主的擇偶舞過程:
老頭兒們用槍在地上搗,姑娘們手拉手成個圈兒,圍繞著旗桿跳舞。繡得很講究的紅嫁帶,在身邊飄飄擺擺地不停。每個姑娘都有一根紅嫁帶,自己極盡工巧繡好的,母親們站在圈兒外看,青年男子站著一圈觀呼鼓掌,姑娘轉(zhuǎn)過的時候,若看見自己喜愛的男子在身旁,就向他抖動那條紅嫁帶。如果男人也喜歡她,就拉著她的帶子跟她跳。一直調(diào)情、打趣、嬉笑、歌唱。這樣,成雙結(jié)對的越來越多。整個求偶舞中,女孩子們自由奔放地向男孩釋放愛意,男孩對心儀的女子,也大方地追求著。這一幕舞蹈,使歐陽夫人看得“如癡如夢”,究其因,一則是它完全擺脫父母的束縛,二來其中求偶舞洋溢的熱情,也與傳統(tǒng)漢人的禮教大相徑庭。
故事的結(jié)局,《補江總白猿傳》原著。白猿與歐陽紇經(jīng)由射箭比賽,決定誰能迎回美嬌娘。而離奇的是,當敗北的歐陽紇第二年再回去探望夫人時,歐陽夫人已為白猿生下一子,而且打扮像土人,不再回中原。小說以歐陽紇返鄉(xiāng)后性格大變羞憤而死作結(jié)。林語堂的重編,一改《補江總白猿傳》失妻——尋妻——殺猿的主軸,透過歐陽夫人從被捉,面對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從陌生到泯除隔閡,肯定愛情的本質(zhì),以致于認同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白猿傳》之主題意旨已異于《補江總白猿傳》。
另一則大幅翻新主題的是《無名信》,此篇即是《清平山堂話本》中的《簡帖和尚》。原著中的和尚在東京墦臺寺剃度出家后,犯戒偷其本師銀器,后來在棗槊巷口茶坊中見到皇甫小娘子生得好,因動了邪念,生出詐術(shù),拐騙小娘子。原作中皇甫官人在開封府尹查無實證下,仍堅持休妻,小娘子在走投無路下,一意尋死,也因此才有牙婆拉線,成全了和尚的詭計。然而話本主要仍不離善善惡惡的因果觀,文中一方面透過墦臺寺行者師兄弟來出首,二來簡帖和尚也自行向皇甫夫人招認其行,天理昭昭,簡帖和尚最終難逃被杖死之命。
但是有別于原作,林語堂新改之《無名信》,皇甫夫人春梅在被休妻之后,透過胡婆子介紹認識珠寶買賣人洪某,雖然她心中隱約懷疑洪某就是寫無名信的人,但因尚無法把他和傳信小孩所描述的神秘怪人比較連結(jié),故心中一直猶豫不決。寫至此,林語堂筆鋒一轉(zhuǎn):
春梅不知道心里怎么想才好,他若不是那個人,嫁給他對自己是有好處的;他若是那個
人,對前夫也沒什么害處。春梅漸漸覺得報仇真是一件樂事,是一件多么稱心快意的事?。×终Z堂筆下的春梅在與洪某結(jié)婚前,盡管對整個事件仍覺得疑云重重,但在洪某的愛情攻勢以及自己意圖報復(fù)前夫的心理影響之下,從昔日的桎梏中解脫。于是,本來柔順、服從的皇甫夫人,變成為一心要為自己而活。“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她心里覺得有一種勝利之感?!贝好泛髞泶_實喜歡洪某,加上對前夫的恨意未消,因此她放棄對無名信真象的追根究底,選擇結(jié)婚并沉浸在被愛、被疼惜的情境中。
而相對于春梅的自我肯定,皇甫官人在事情的矛盾蹊蹺中,始終查不出寫信者,愈來愈覺察到春梅的貞潔無罪,這樣的發(fā)現(xiàn)使他更加思念妻子的美好。他因失去春梅的照顧,而沮喪挫折,面黃肌瘦。后來皇甫官人在相國寺與春梅相遇,雖然他懇求春梅回家,但春梅厲聲說:“當時你不要我。我告訴你我是清白無辜的,你不相信。我死我活,你全不關(guān)心……那么我現(xiàn)在不管干什么,總與你不相干了吧?”面對她毅然、絕決離去,皇甫官人也只能失魂落魄地呆立街頭。
透過改編情節(jié),林語堂完全中國女性嫁雞隨雞、命運掌握在丈夫手中的傳統(tǒng)觀念?!稛o名信》強化洪某與春梅的愛情,讓原是充滿偵探懸疑氛圍、旨在懲惡揚善、宣揚傳統(tǒng)果報觀的《簡帖和尚》,變成一則鼓勵女性接受呵護、享受甜蜜滋味的愛情故事。
《碾玉觀音》的主題,也有別于《京本通俗小說》之作。原作或題為《崔待詔生死冤家》,既是“生死冤家”,主要就是在贊揚養(yǎng)娘璩秀秀與碾玉工匠崔寧陰陽兩隔但卻不離不棄的愛情。原著故事焦點在于小夫妻因相惜相愛,進而私奔他鄉(xiāng),一意相守。即便因東窗事發(fā),秀秀被處死,但她魂魄仍一路相隨夫婿南下建康。遺憾的是,倆夫妻的恩愛生活仍被王府知曉,再度面臨被拆散之厄運。至此,身為鬼的秀秀,為守護自己的愛情,遂向仇人展開報復(fù)。最后,雖然倆人皆化為鬼魂,但到陰間,終也完成他們的幸福。但是改編的《碾玉觀音》則別開新境,林語堂在小序中自云:“本文后部自行發(fā)展,以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作者生活為主題,申述大藝術(shù)家是否應(yīng)為掩藏其真的自我而毀滅其作品?抑或使作品顯示其真的自我?”全本故事固然對美蘭與張白之愛情有所著墨,但更多的事件,皆以藝術(shù)創(chuàng)造與現(xiàn)實生活的沖突為主軸鋪陳,與原作透過秀秀與崔寧的陰陽兩隔、千里相隨,以歌誦愛情的堅貞,有天壤之別。
從《白猿傳》、《無名信》、《碾玉觀音》三則故事的原著、改編文本比較中,可知林語堂將舊小說改寫,賦予新意,完全翻轉(zhuǎn)舊規(guī)模。
(二)變更情節(jié)情景
林語堂《中國傳奇》改編傳統(tǒng)小說,為別有立意,往往在情節(jié)、情景上添枝加葉,另鋪新梗。如前所述之《白猿傳》,為使白猿捉歐陽夫人及后來歐陽將軍與白猿的射箭求偶對決情節(jié)能合理發(fā)展,林語堂參考唐段公陸《背葫蘆》、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及朱復(fù)之《七蠻叢夏》三書,增加許多為呈現(xiàn)白猿國的異域文化。
作者描寫歐陽將軍帶著士兵跋山涉水,經(jīng)過只有灌莽斑斑點綴的干枯山石,前往一個從沒到過的國度:“地平在線,危巖聳峙,矗立如柱,怵目驚心,……石灰石的山丘,受風(fēng)雨潮濕侵蝕了幾千萬年,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垂直的柱子,或是直立的塔一樣,面目猙獰,如同鋸齒,高聳在天際?!绷终Z堂層層堆棧,建構(gòu)詭異、危險的異域風(fēng)光。到了立有蠻字石碑“蒼天保佑之地”,將軍一行人走出灌莽后,看到一道五百尺高的花崗巖墻垣,拔地而起,壯如山城堡壘,形勢天成。但等他們到石頭臺階上,才發(fā)現(xiàn)那塊寬約三十尺的平坦地,正可從上面射下槍箭,是個恐怖的陷人牢。然而等眾人進去之后,舉目所見,卻是:
一帶廣闊的高原上,高峰環(huán)峙,橘樹成蔭,棕櫚掩映,處處稻田,看來不啻仙鄉(xiāng)寶地?!焦戎校謇仕?,花果樹葉,鮮麗非常,使人心曠神怡,逸興遄飛,……處處用蘇方木修蓋的茅屋,上面覆蓋著干枯的葉,地板離地面有數(shù)尺之高。女人和半裸的孩子們在陽光嬉笑玩耍。
原來一個藏在榛莽石灰林中、森羅棋布、滴水不漏的白猿城堡,其實是個世外桃源。這個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凈土,所缺乏的,主要就是女人。林語堂在小說中同時也增加關(guān)于白猿國人口的描寫:
我的國家什么東西都有——魚、可獵的禽獸、雞、鴨、米。我們用不著錢,我也不向人民收稅。他們撈著大魚就吃大魚,撈著小魚就吃小魚。…我們就乏鹽、女人,還缺乏刀。
……我們有三百多男人,女人只有兩百多一點兒。你看這肥沃的高原至少能養(yǎng)活一千多人呢……
中國女人生的孩子很多,有一個我十年帶回來的女人,她一連生了七個孩子,都長得很好。我不知是怎么回事,我們的女人只生兩三個孩子。所以我特別喜歡你們中國女人。林語堂對情節(jié)、情景的改編,使原來單純的歐陽紇尋妻故事,充滿一股迷離惑人的南國異域情調(diào),更合于奇幻冒險故事本質(zhì)。
林語堂在《碾玉觀音》中,為了探討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生活如何兩全其美的難題,大幅修改原著情節(jié)。故事中女主角美蘭為尚書之女,但她卻愛上從鄉(xiāng)下來投靠父親的表哥張白。因為身份的懸殊,倆人于是私奔到江南。由于在私奔過程中,張白失手,以致家中老仆誤撞巖石身亡。倆夫妻到江西吉安之后,張白雖然一度因為害怕大展手藝后被識破身份,但他還是堅持以雕玉為生。正因如此,夫妻倆在行蹤為美蘭父親衙役發(fā)現(xiàn)后,不得不再遠走贛縣。這次他選擇向命運妥協(xié),以膠泥雕像雕塑營生。但衙役似乎如影隨形,終于仍舊找上門。張白跳窗而逃,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其后他一度應(yīng)人之請,雕出神情似美蘭身影的觀音像,但還是無法與妻子相聚。而數(shù)年后美蘭也因為兒子瘟疫死亡后削發(fā)為尼,獨留那尊觀音像伴她到病故。
林語堂在上述兩則故事中,別出新意大幅地添增情節(jié)。不過《中國傳奇》中也有基于原作,只在情節(jié)進行微調(diào)的,如《鶯鶯傳》即是。由于林語堂主張張生即是元稹本人,在改編中,為深化張生對鶯鶯的負心,林語堂根據(jù)元稹詩文增補若干情節(jié)。例如故事之始,透過晚年元稹視角,回溯年輕時赴京趕考夜宿普救寺一事,在回憶中流露元稹的傷逝、痛苦情懷。當年因心在功名,未把握與鶯鶯的愛情。時光流逝,而今他不過只是個浮沉宦海、通俗的詩人而已。其次,為凸顯鶯鶯之美,林語堂添加元稹對鶯鶯似笑非笑及其濃郁香味形象的回憶,增補這橋段,讓元稹因為自己錯過生命中可能的美好,更加感傷、懊惱不已。在元稹與鶯鶯戀愛的過程中,加入元稹給鶯鶯的示愛詩:“春來頻到宋家東,垂袖開懷待晚風(fēng)。鶯藏柳岸無人語,惟有墻花滿樹紅?!薄吧钤簾o人草樹光,嬌鶯不語趁陰藏。等閑弄水浮花片,流出門前賺阮郎?!贝硕娫鞅緹o,詩中嵌入“鶯”字,以靈動的小鶯與婉轉(zhuǎn)的鶯語,暗喻鶯鶯的嬌羞柔媚。故增補之后,凸顯戀愛伊始元稹的主動撩撥與之后始亂終棄的矛盾性。關(guān)于兩人的約會,向來有鶯鶯先嚴斥張生違禮在先之后卻自薦于席的表里不一突兀之譏。林語堂增入“鶯鶯果然來了,臉上又驚奇,又煩亂,……過了羞澀的一霎時,她很不自然地說:……”,“鶯鶯很不安地說完,好像背誦臺詞一樣”,添加鶯鶯身體語言的敘事,這樣的微調(diào),使鶯鶯表面的矜持更具說服力。基于禮教,鶯鶯不得不先拒絕元稹的求愛,但她對元稹的愛卻是堅定不疑,明斷而實際。修改之后,鶯鶯徘徊于禮教與情欲之間,其內(nèi)心的掙扎顯得較合情理。關(guān)于張生文戰(zhàn)不勝,留止于京,到最后情變的結(jié)局,原著只有鶯鶯的花簽,林語堂增補元稹給鶯鶯的決絕信:“我的前途渺茫難測,一如天上的浮云,我怎么知道你會始終潔白如雪?桃花春天盛放,誰能禁止愛花的人攀折呢?……與其苦苦無盡期地等待,還莫如就此分別的好呢!”鶯鶯的癡心,換來元稹懷疑,兩人對感情的落差,因這封絕交信的加入,顯得更有力道。信中對鶯鶯變心與否荒謬的質(zhì)問,其實隱藏了元稹為自己情變鋪路的心機。為使此一情節(jié)更有邏輯,林語堂為原文中新增一員楊巨源,并為他添加許多戲分。另安排楊巨源替鶯鶯到長安傳信發(fā)現(xiàn)元稹移情別戀勾搭上富家女事實的支線。這橋段的插入,與絕交信前后呼應(yīng),使元稹的情變更合理。林語堂改寫的《鶯鶯傳》與原作結(jié)局并無太大的差異,然情節(jié)經(jīng)過微調(diào)后,故事立意及人物形象都有所不同。這樣的改寫,當然有其批判與中心思想。
林語堂在改寫時,也深化情節(jié),使原作之旨更加突出。如《書癡》一則,由于蒲松齡旨在諷刺官場奉承阿諛之風(fēng),于是塑造一除了讀書諸事不聞的書癡。書癡篤信書中自有黃金屋及顏如玉,但日日苦讀,不諳人事,終不能顯達。于是透過從書中走出之顏如玉,教之以琴棋術(shù),使有倜儻之名。為深化書癡之變化,一步一步書寫顏如玉所教之術(shù),先讓書癡讀《成功秘訣》、再讓他從不說心里話,到說一半自己的心里話,到說出對方心里的話,以此獲取功名:
最后一步是必須要嫻于辭令,巧于應(yīng)對,需要有長期的實習(xí)磨煉才成。但顏小姐深信書呆子至少可以學(xué)到說對方心里的話,也就可以做到七品,做到縣令。其實,也很簡單,只要記住說“尊見甚是”就行了。
林語堂增加入這些情節(jié),使書癡轉(zhuǎn)變過程更為立體。
無論是新添情景描繪、翻轉(zhuǎn)全部情節(jié),或只是部分情節(jié)的微調(diào),在林語堂的改寫之下,文本均呈現(xiàn)與昔日不同的樣貌。
(三)重塑角色形象
角色是小說中主要元素之一,角色既被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代代流傳,耳熟能詳?shù)闹鹘侨宋?,讀者即有先入為主的印象,要重塑一既有人物的個性、聲腔,并且令人印象深刻,實非易事。然而林語堂在《中國傳奇》中,努力對人物進行改造,使故事在中西不同的文化對照下,顯示出其創(chuàng)新的立意。
《簡帖和尚》原著中“濃眉毛,大眼睛,蹶鼻子,略綽口”的和尚,是個無惡不作的惡棍。但林語堂的改編顯然站在女性立場,同情春梅這位柔弱女性的處境,故大大翻轉(zhuǎn)簡帖和尚形象。雖然《無名信》中洪某還是“生得粗眉毛,低洼黑眼睛”,但他“身材高大”,“臉和耳垂長得有福氣”,是個:
為人又風(fēng)趣,又慷慨,又殷勤。他穿著講究,非常浮華。因為走的地方多,能說有趣的故事。他的大言壯語也是的一種魅力。他對別人也很關(guān)懷。他叫春梅述說她的身世,他很同情地聽著,只有表示厭惡春梅前夫的兇暴的時候,他才插嘴,暫時打斷她話。
林語堂筆下的洪某,不再只是那個因自己的私欲而拐騙良家婦女扁平的惡和尚。外在形象上,洪某高大、多金、體面;內(nèi)在上,他具有風(fēng)趣、慷慨、殷勤、體貼等好品格。最重要的是他因不忍心柔弱的春梅,在丈夫一意孤行、粗暴專斷下委屈地生活,于是出下策,離間皇甫氏夫妻二人的情感。洪某成功追求春梅之后,他的大方、細心及豐富的人際網(wǎng)絡(luò),讓春梅重新體會到前所未有幸福、快樂感。
《促織》是另一篇,林語堂調(diào)整角色形象以符合其旨之作。蒲松齡之《促織》原為譏刺封建黑暗政治下,民命如螻蟻、草芥之悲哀。文中怯懦迂腐的成名,其子離魂化身促織,輕捷善斗,孝報父母,終以富貴裘馬,圓滿落幕。林語堂的改編聚焦于成名之子吉弟之孝行,從外表、語言等面向深化吉弟形象:
吉弟長得矮小,……他長得本來就單薄,配上個特別大的腦袋,一雙又大又黑淘氣的眼睛,兩個豐滿的腮頰,越顯生得軟弱。平常,他總是不一步一步好好兒地走,老是跳跳蹦蹦的,完全是個孩子。
原作并未對成名之子形象有所著墨,但林語堂則具體描繪吉弟的身軀及嗜好寄托,形容這個小孩:
是那么喜愛促織,…他發(fā)現(xiàn)在促織秀美靈敏中,有完美、高尚、矯健等特性。他愛慕促織復(fù)雜巧妙的嘴,他相信普天之下,再大的動物里,也沒在身上、腿上會披著那么漆黑油亮的盔甲?!静粫惺裁磩e的動物能和促織相比。
他雖然身形瘦小,但他鐘愛促織,也樂于和父親同去捉促織,因而博得父親歡喜。原作透過巫術(shù)指引而捉到促織的魔幻情節(jié),因吉弟的懂促織,變成吉弟父子二人親力親為,捕獲而得。為強化吉弟促織迷的形象,林語堂更添一事件:
吉弟六歲那年,……他把促織帶到私塾里去,老師發(fā)現(xiàn)之后,就把那個促織用腳踩爛。
吉弟大怒,趁老師一轉(zhuǎn)身,從椅子上一跳,騎到老師的背上,使足了勁往老師身上捶。
這一幕,與后來吉弟離魂變成促織與大公雞交戰(zhàn)時不時跳到公雞雞冠上,一是小孩跨騎老師,一是小促織勇斗公雞,二者如出一轍。此事件的描寫,不止勾繪出吉弟調(diào)皮模樣,也為后來吉弟離魂化為促織一節(jié),先行鋪敘預(yù)示。雖然原著與林語堂之改寫,其旨均在闡明“孝道”,但林語堂略去酷吏剝削、杖擊百姓的描寫,少了批判時政的煙硝味,把筆力集中于吉弟熱愛促織的一面,寫形寫神,使吉弟一角的塑造較原作更加鮮明。
除了上述因立意不同而重塑角色形象之外,也有文本是編者因文化差異而重新改寫故事人物,如《詩社》一則即是。對于外國讀者而言,漢詩中的隱喻意象,礙于語言的隔閡,無法具體理解詩意,改編者需以西方觀點就其神髓加以重寫?!对娚纭芬晃脑居谒稳送蹁ǎ?97~1057)的《東陽夜怪錄》。王洙之作本事取材自牛僧孺的《元無有》,但王洙小說之旨主要針對唐詩末流衰弊之病,假動物口,藉動物詩,點出一、二。藏在詩中的隱喻,其間的巧妙,礙于文化背景,不易傳達給西方讀者。例如原作橐駝所詠之詩:“擁褐藏名無定蹤,流沙千里度衰容。傳得南宗心地后,此身應(yīng)便老雙峰。為有閻浮珍重因,遠離西國赴咸秦。自從無力休行道,且作頭陀不系身?!毙稳蓠橊劙殡S傳道僧東來,并兼述一心傳法的辛勞。原作漢詩中駱駝的意象、弘法的艱辛,對西方讀者而言,較為晦澀不易了解,因此林語堂將之重塑。新改之《詩社》中駱奇峰、盧子、老朱、老茍、黎毛、龔基等角色形象,與原作差異頗大。如將《東陽夜怪錄》原作中個性急切激烈不受敬去文批評的苗介立(筆者按:即是貓),改寫成:
最古怪得令人難忘的是黎毛,他的聲音細而高,像女孩子的聲音,態(tài)度神情也簡直像女子,一舉一動也太斯文,扭扭捏捏的女人氣,有時候手交插著,露著很長的手指甲,說話時把歪著的腮頰放在雙手上。
改寫后,不必透過漢詩,還是可以捉摸出苗介立的形象。雖然《詩社》仍歸在“諷刺”一類,動物們還是賞奇析疑的風(fēng)雅詩人,全篇也環(huán)繞著詩友群聚品評詩詞辭藻、情調(diào)、用典行文。但因刪去王洙原作寄寓針砭的漢詩,隨著動物形象的簡單明朗化,原作角色的射覆性趣味蕩然消失;同時詩中角色深層的隱寓及譏誚,也隨之銳減。林語堂在《詩社》小序中亦云:“原作中禽獸之詩無譯之價值,故此篇無異完全重編。”但東西文化的隔閡,也造成故事立意及人物寓意在改動中流失原有的文化韻味。這恐怕是改編者之一大挑戰(zhàn),也是最不樂見發(fā)生之事。
《中國傳奇》中有將近一半的選文,如《離魂記》、《嫉妒》、《書癡》、《中山狼傳》、《龍宮一夜宿》、《人變魚》、《人變虎》、《定婚店》、《南柯太守傳》等,皆未更動原有故事情節(jié)。尤其“幻想與幽默”類的五則故事,均保留原貌,顯示林語堂對文本中所呈現(xiàn)志怪、幽默質(zhì)素的肯定,這與前文所論林語堂重視“溫暖人性”及”奇幻冒險”的選文標準是一致的。除未改動者之外,檢視微調(diào)或大幅改編的作品,更可知林語堂隱藏在《中國傳奇》中的小說美學(xué)思維。
(一)生命的自主自覺性
經(jīng)由改編手法的比較,發(fā)現(xiàn)“對生命的自主自覺”,乃是林語堂所欲表達的重要概念。人之有別于動物,主要在于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在《中國傳奇》中,尤其是女性對生命“自主自覺性”的挖掘,更具重要意涵。如前所述,在《白猿傳》中,林語堂透過小說的改編,除歌頌婚姻自主權(quán)之外,也賦予歐陽夫人自動追求幸褔的權(quán)力。除了這則愛情故事之外,《鶯鶯傳》、《無名信》、《貞節(jié)妨》都可觀察出林語堂賦予小說女性生命高度自主自覺力的意圖。
就《鶯鶯傳》而言,林語堂在序文中,言語犀利的批判元稹,認為鶯鶯就是元稹的初戀情人,“而元稹對鶯鶯念念不忘,仍有其它原因?!边@個原因即是元稹并未忠于自己,也未忠于鶯鶯。他移情別戀,懷疑鶯鶯的癡心等候,正是此一無法真實面對自己的態(tài)度,才以未登黃榜為借口,拒絕鶯鶯,掩飾其變心。林語堂認為:“元稹竟爾懷疑鶯鶯之癡情,卑劣下流,一至于斯!”他改編時取其《古決絕詞》,試圖揭露元稹的真面貌。對原著中鶯鶯被視為紅顏禍水,張生則因克己忍情成就其善補過的美譽,林語堂也頗不認同:
元稹拋棄鶯鶯之時,以鶯鶯與歷史上傾國傾城之美人相比,甚至竟與為害男人之妖孽并論。元稹尚厚顏稱張友,聞張與鶯鶯絕交后,譽張為“善為補過”。元稹雖為名詩人,后且身居高官,以人品論,并不見重于世。
林語堂所以如此激烈地批判元稹,還是因為他認為元稹情變屈從功名,未忠于自己,也未忠于愛情,己喪失人之主體性,故大作翻案文。在維護生命的自主自覺性此一前題下,林語堂的改編使張生從一名眾人贊嘆的忍情者,變成始亂終棄的負心漢元稹。
《簡帖和尚》原是一則公案小說,故事原本有懲惡揚善之旨。但林語堂淡化因果論,解放女主角春梅,使她在愛情中有高度的自由、自主權(quán)。在林語堂的改寫下,故事從神秘偵探話本轉(zhuǎn)變成女性追求自主的愛情小說。原作中禍從天降的皇甫夫人,雖毫無過錯,但仍難逃被休妻的命運。對古代中國女子而言,遵守三從四德的女性在無端被休妻后,因頓失所倚,多半尋死,如《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的三巧兒。但林語堂《無名信》把《簡帖和尚》中原本順從命運的皇甫夫人改造成追尋愛情、享受愛情的春梅。小說透過寫無名信的洪某口中說出,春梅是個被妖魔鎖起來的仙女。這樣一位無辜可愛的女子,應(yīng)當有良人來疼惜。開始時,春梅還自認為與皇甫官人過日子也很快樂,但林語堂則透過洪某的眼睛說道:
真不錯,你是很快樂。不到兩分鐘我就看出來你怕他。我真討厭他。我看得出來,他一點兒也不問問你菜吃著怎么樣。他愛吃什么就叫什么;你很卑微,很恭順,自己悄悄地吃。我一看,氣得要炸。我原想是要見你一面,沒想到那個賣斑雞的孩子把事情弄壞了。我愛你愛得要發(fā)瘋。我叫胡姨媽天天留神案子的變化。我盼望把你們拆散,可是真沒想到事情竟會這樣稱心如意呀!
此處洪某已泄漏自己破壞皇甫夫婦姻緣的原委,但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洪某點出春梅在這樁婚姻中早已失去尊嚴,沒有了自我。相對于昔日的婚姻,春梅和洪某再婚后,從之前卑微、拘謹、順從的牢籠解放出來:
洪某帶她住在開封城的西郊。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有那么幸福。夫婦二人談?wù)勑πΦ?。春梅好像要彌補以前的損失一樣。洪某常常帶她去吃小館,她也很高興同去,洪某的日子似乎過得很寬裕,用錢大方,總愿把錢硬塞在她手里,這跟皇甫大官人以前不一樣。洪某有些朋友,常到洪家吃飯,這跟春梅做皇甫太太的日子大不一樣了。
《簡帖和尚》原作在真相大白之后,皇甫夫人又被皇甫松領(lǐng)回,再續(xù)夫妻緣。這樣的結(jié)局對于喜歡團圓劇的讀者而言,也許合其味口。但林語堂在《無名信》小序中自云:
重編本篇之時,對原文細節(jié)有所增減,并力求讀者同情洪某,使皇甫氏依戀洪某,不愿
回歸前夫,尤使中國讀者讀之愜意。(原文中皇甫氏為一怯懦無能、忍苦受罪之婦人。)他一方面把小娘子從皇甫氏的壓抑中釋放出來,不再是一味委屈求全的婦人。另一方面,更傳統(tǒng)惡有惡報的必然律,強調(diào)洪某對春梅的真情,令人讀之不忍苛責,甚至讓春梅覺醒,接納洪某,掌握愛情的自主權(quán)。
擺脫舊禮教的枷鎖,追求生命的自由自主,此一要旨亦見于《貞節(jié)坊》中?!敦懝?jié)坊》把來自民間軼聞中守節(jié)但為仆人所誘得不到貞節(jié)牌坊而自殺的寡婦,改編成擁抱愛情追求幸福的結(jié)局。這更是對女性能聆聽內(nèi)在欲求沖破禮教樊籬的一大肯定。
《貞節(jié)坊》中的文家,家道中落,兩代男人婚后先后夭折。文太太成熟嫻雅,飽經(jīng)憂患,年方三十五,卻因為長年守寡而冷若冰霜。平日教小孩和姑娘們讀《女兒經(jīng)》、《女誡》、司馬光《治家格言》。她認為“女人念書,只要懂點兒大道理就行了,像怎么樣做母親,怎么樣做妻子,怎么樣做姐妹,做兒媳婦,還有孝道、順從、貞節(jié),這些道理。”文太太教養(yǎng)女兒,伺候婆婆,是位傳統(tǒng)而謹守婦道的女性。文家園藝粗活,全靠四十來歲、有紫膛色閃亮腱子、老實忠厚的長工老張幫忙。文太太的女兒美華漂亮出奇,個性率真自然,因近水樓臺,與寄居家中的北洋武備學(xué)堂青年軍官李松展開熱情浪漫的戀愛。在文太太自以為將成為地方守節(jié)模范時,因為美華無所避諱的戀情,街頭巷尾眾人的非議,引發(fā)母女二人沖突。美華不認為孀居特別了不起,她反對守節(jié)的假道學(xué)。女兒尖銳的質(zhì)疑,毫不留情地擊中文太太空洞的內(nèi)心,但同時也打醒了文太太。不過,與文太太心理需求背道而馳的是禮教,是街坊鄰居的悠悠眾口。相對于文太太內(nèi)心的掙扎,宗族長老因為她的長年守寡,正熱衷御賜銀一千兩并為文太太修貞節(jié)牌坊之事,“對于文家兩個寡婦的貞節(jié),似乎人人都有莫大的功勞。文家這兩位寡婦,死的和活的,現(xiàn)在都尊稱為節(jié)婦了?!薄耙婚T二貞”,就像緊箍咒一般,緊緊地圈住了文太太的心房。可悲的是,一旦被賜貞節(jié)坊,就得永遠抱著它,孤獨、凄涼地度過后半生。
林語堂改編后的小說,傳統(tǒng)禮教。孀居已久的文太太,一方面貞節(jié)牌坊給她榮光,另一方面他內(nèi)心又歆羨、渴望幸褔,她身陷這二者的矛盾中,但貞節(jié)坊究竟不如生命真實。婆婆過世的悲、小孫女出生的喜、女兒一家三口的美滿幸福,終于使文太太自我覺醒,散發(fā)出熱情。她喬裝有野貓進園子偷雞,自動接近老張,借口捉野貓,制造兩人一起守夜的機會,然后在夜色下,娓娓道出心事,勇敢向老張示愛。文太太最終戰(zhàn)勝了禮教,更可貴的是她打破階級,直視情欲,自主地追求屬于她的愛情。
孫良好贊美林語堂的中篇小說為 “個人性靈的充分顯示”。而樂蘅軍以為唐人愛情傳奇之所以濃烈大膽,肇因于角色人物在情感與意志上有著雙重的自覺,因而對其人生造成巨大沖擊力量。她在討論文學(xué)的浪漫之愛與古典之情時,曾云:
無論浪漫與古典,它們的基本精神,都是相當趨近于理想主義的,它們的特性都在徹底橫決現(xiàn)實,而自為主張的;由于這種凌駕現(xiàn)實的姿態(tài),所以雖然保持本身絕對的精神,卻因此而拒斥了現(xiàn)實對人類情感的侵染?,F(xiàn)實世界種種復(fù)雜因素經(jīng)過理想精神的過濾,都自動消失掉,于是這些理想主義的情感模式,也不能不化繁為簡,它所含容的人生情境,更無疑的必然是顯得單純。
《貞節(jié)坊》中的文太太不是沒有考慮過現(xiàn)實,但她個人對愛情的向往,終于使她擺脫世俗的枷鎖,追求一種單純、純爭的兩人世界。林語堂在改編傳統(tǒng)小說時,翻轉(zhuǎn)原作角色人物性格,使他們具有些許理想性格,能勇敢地思考生命,自主自覺地拋開舊有的命運,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鐘情
除了生命自主自覺力的反思外,《中國傳奇》中若干文本如《離魂記》、《南柯太守傳》、《碾玉觀音》等,在改編中透顯林語堂對“情”、“鐘情”的詮釋。離魂故事早在六朝劉義慶《幽明錄·龐阿》中即有之,故事中石女對龐阿一見鐘情,苦苦相戀,甚而形變?yōu)闅?,所謂“精情所感,靈神為之冥著,滅者蓋其魂神也?!倍拼愋拥摹峨x魂記》,主要在敘述倩娘鐘情于表兄王宙,雖然父親輕然諾,別選快婿,但倩娘仍鐘情于王宙,因而以離魂方式完成自己對愛的追求與堅貞。林語堂的《離魂記》情節(jié)大體依循陳玄佑之作,他在小序中也簡述另一篇離魂作品——《金鳳釵記》的情節(jié),顯示他對離魂主題故事的興趣。《金鳳釵記》及《拍案驚奇》中的《大姊魂游完宿愿 小姨病起續(xù)前緣》情節(jié)雷同,描述一對姊妹,姊姊訂婚盟之后,苦等婚婿不至,相思成疾而亡,姊姊因與夫婿前緣未了,遂假借妹妹身體,完成婚戀。林語堂在小序中提到《金鳳釵記》雖更曲折,但他“尤喜陳玄佑《離魂記》的簡單?!绷终Z堂贊賞《離魂記》中女主角倩娘一分為二,不必假他人之身,魂魄千里相隨。故事雖簡單,卻散發(fā)感人的深情。至于離魂故事感人至深之因,還是潛藏在“離魂——返魂”之下的“情種/鐘情”概念。
如《離魂記》一般,《小謝》也寓有“情種/鐘情”之旨?!缎≈x》出自《聊齋》,寫陶望三寄宿友人宅而與二女鬼相識的故事。宅內(nèi)女鬼原對陶生示愛,后來以師禮事之,沒想到陶生為人構(gòu)陷,二女鬼因陶生入獄,四處奔波,受盡傷害。因此感動陶生,轉(zhuǎn)而對她倆心生愛意。不過二女此時反倒克己制欲,不忍心害陶生喪命,導(dǎo)致在陶生獲救之后,三人始終處于陰陽兩隔的師生關(guān)系。此一關(guān)系經(jīng)由道士協(xié)助,在二女鬼都投胎復(fù)活后,才幸福圓滿?!缎≈x》寫陶望三與二女鬼互動,原從三人亦師亦友極純真的師生情誼出發(fā)。但如何將三人所鐘之情,傳達給西方讀者?畢竟陶生與女鬼間一開始高道德的純真之愛,對西方人而言,似乎與現(xiàn)實脫節(jié)。但也正因為真正的鐘情,才能使陰陽兩隔的男女,從身體的情欲提升到精神上的相互倚靠。在處理關(guān)鍵事件——如何讓女鬼對陶生的態(tài)度,從情欲中提升時,為使西方讀者較易于接受,林語堂將之改成:
我不是不覺得你們美,我的確很愛你倆。不過,與陰冥的女人相交,男人必死。……你們?nèi)舨幌矚g,干什么要跟我同床共枕呢?若是真愛我,干什么要害我呢?你們聽我說,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赃@么待下去,像朋友一樣?
“愛之欲其生”,因為事關(guān)陶生生死,二女鬼當然不愿傷害陶生。此說當然較合乎邏輯,但林語堂的改編,還是奠定在三人所鐘之情的基礎(chǔ)上。這樣處理與蒲松齡原著篇末所揭示的要義,吻合無二。原作中蒲松齡假異史氏之口:“絕世佳人,求一而難之,何遽得兩哉!事千古而一見,惟不私奔女者能遘之也?!薄安凰奖寂敝赋銎渲星楦兴愿腥耍⒎窃谟谔丈睚R人之福一事,而是小說一般人對男女相處理所當然之情欲想象,另外創(chuàng)造出一種精神上的情感。女鬼與陶生皆為至性鐘情之人,陶生先有思無邪之情為基礎(chǔ),二女鬼為之感動,才會義無反顧赴冥界城隍為他奔走。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情之所鐘才有為人歆羨之圓滿結(jié)局。
《南柯太守傳》是另一個改成以情鐘為主題的故事?!赌峡绿貍鳌吩瓰樘评罟糁?,原作中透過淳于棼蟻國夢境,把中唐亂世之象,寄托于起落幻化無常的仕宦之途中,篇末贊語“貴極祿位,權(quán)傾國都,達人視此,蟻聚何殊”,寄托諷諫之意。而林語堂之改作,則在篇末增加公主死亡,淳于棼傷心欲絕,日日買醉酗酒,導(dǎo)致迷茫失志一節(jié)。夢醒的淳于棼回到槐樹下,透過開挖蟻穴憶往,“那個朽壞的根的底挖有一條條的溝壕,在一邊有一片綠苔。毫無疑問,這就是他和公主度過無限快樂時光的森林。”淳于棼陷入現(xiàn)實與夢境交織的魔幻時空:
他又勘測通往中心那個洞的通道,那條道他曾和公主乘馬車走了三天呢。最后,他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小洞,……中心有個三寸高的小丘,正門面有一個巉巖聳峙的小石子,一看那個形狀,立刻想起公主的陵寢來。他知道那原是一夢,但是對公主的恩愛仍然不能忘懷。他不由得感嘆人生的虛無空幻,真似云煙過眼一樣。
林語堂的改寫,刪掉原作對中唐政治、現(xiàn)實的諷刺,把主題從仕宦之途的虛幻性,轉(zhuǎn)移到存在在淳于棼與公主之間的愛情。把淳于棼塑造成為鐘情之人,而他對人生的了悟,是建立在愛情不在,對鏡花水月虛空的覺悟,而不是功名利祿的幻滅。
除了男女情愛有所鐘之外,“鐘情”的描寫,也發(fā)生在人對藝術(shù)創(chuàng)作無悔的堅持與追尋上。林語堂在改編的《碾玉觀音》中,透過張白內(nèi)心獨白反思:“究竟是要按照千萬個平庸的玉器匠那樣雕刻,隱姓埋名、茍安偷生呢?還是由自己毀滅藝術(shù)?或是讓藝術(shù)毀滅自己?”張白無法壓抑內(nèi)心對藝術(shù)的愛與渴望,“他現(xiàn)在具有高超的美感,有對完美的追求,對自己作品的自負,以及對玉石的熱情。他要逃避的不是緝捕的衙役,而是他自己?!痹诜磸?fù)自我質(zhì)疑后,張白還是選擇忠于生命底層的自己。雖然因此而暴露行藏,必須再牽徙,但他不后悔。張白在衙門秘書再度登門后,選擇跳窗逃逸隱遁,忍受終其一生無法與妻兒相聚的痛苦,把所有熱情、精力寄托在觀音像的雕刻上:
他工作起來,好像有神靈附體一樣。五個月的工夫,他不許我看雕像一眼。又過了三個月,他才把成品拿出來?!粗约旱膭?chuàng)作,臉上有一種極其特別的神情。
“大人!”他說,“我謝謝大人,這個雕像就是我的傳記?!?/p>
張白所刻那座飛天觀音,右臂高舉,頭向后,左臂微微向前伸出,臉上神情是一個女人和愛人被拆散時的樣子。造形特殊的飛天觀音,是夫妻離散苦痛與不舍的縮影,它交織著張白一生的愛與苦,是他的真實人生,他的傳記?!赌胗裼^音》原作主要在書寫秀秀對崔寧死生不渝的追隨,而林語堂的改寫則將女性對愛情的堅持,轉(zhuǎn)換成玉石匠對藝術(shù)永恒的追求。張白固然愛其妻小,但更無法割舍對玉雕的鐘情,故終其一生在藝術(shù)與生活兩相沖突的折磨下生活。
“生命自覺”與“對愛鐘情”是林語堂改編文本中兩大重要意涵?!兜沂稀穭t是巧妙地把此二思想結(jié)合在一起的作品。本篇故事選自宋人廉布的《清尊錄》,以宋室南渡,金人威逼南宋的史實為背景。狄夫人出身愛國激進的家庭,與主和的御史在婚后顯出二人對國家安危立場的歧異。由于政治思想的差異,外表看似神仙美眷的夫妻,卻是貌合神離。時在正月十五燈節(jié),狄夫人同親眷逛燈市,遇到太學(xué)生抗議,要求宰相辭官,以對詔回驍勇善戰(zhàn)的岳飛一事負責。當夜領(lǐng)導(dǎo)游行示威,反對主和的太學(xué)生滕生無意間見到狄夫人,此后對她一見鐘情:
自從燈節(jié)那天晚上看見了夫人,您的形影在我心里晝夜不離。我做夢也夢見夫人,心里想念著夫人?!抑灰苡H近夫人,看見夫人一會兒,……我即使為乞丐,沿街兒討,我也覺得是天下最富的人,因為我心里有夫人寶貴的影子,還有這短短的一霎時的記憶。
滕生為解相思之情,透過與狄夫人有交情的慧澄師父引薦,見面之后,雙方因主戰(zhàn)立場的一致,顯得脾味相投,惺惺相惜:
狄夫人也忘了自己官爵的驕矜,就和女人對情人說話一樣了。她向來沒有嘗過這種陶醉的滋味,也向來沒有和丈夫的朋友這樣暢談過?,F(xiàn)在好像一條堤堰決開了,她的青春的天真,原已抑制了很久,淡忘了很久,在這短促的一段時光,都一齊去而復(fù)返了。
故事中太學(xué)生滕生被描寫成一情種,因為他的鐘情,狄夫人偷偷與他幽會,甚而懷孕。狄夫人有身孕,而太學(xué)生提議罷黜宰相的政潮也愈演愈烈,朝廷于是下令逮捕滋事分子。滕生在失蹤數(shù)日之后,喬裝以見狄夫人,臨行之前,夫人對他說:“我永遠不會忘記你。我為你禱告,不要為我擔心,我有孩子就能活下去。我愛孩子就跟愛你一樣?!币驗閻矍榈牧α?,使原本美麗高雅、像藝術(shù)品的狄夫人,變得更勇敢自主而有生命力。狄夫人在與滕生分別后,產(chǎn)下一男嬰。三年后皇帝駕崩,新主登基,學(xué)潮之事獲得平反,御史死于流放邊疆途中。而滕生后來也任職于禮部,最終娶了守寡的狄夫人。數(shù)年后,她又成為御史夫人,一樣在上元燈節(jié)的燈會中:
時代變了,她長得更豐潤,……她跟丈夫和孩子(男的已經(jīng)十歲了)坐在以前坐的地方,她的臉上增加了一種成熟的豐韻。她不那么愛笑,也不那么輕松愉快,臉上卻顯著一種恬淡中和的幸褔。
《狄氏》一事是廉布在太學(xué)時親身經(jīng)歷的事件,但原文與林語堂之改編本差異極大。據(jù)廉布所撰,滕生貪慕狄氏美色,于是以價值二萬緡珍珠借失官為借口,以親近狄氏。然而滕生本質(zhì)為一陰險小人,伺狄氏到手后,又遣仆人向狄氏夫婿告發(fā)。狄氏雖恚怒,但對滕生無法忘懷。最后為夫婿所禁錮,死于相思。林語堂除了對學(xué)運事件略加調(diào)整,以太學(xué)生學(xué)潮事件為藍本,加入學(xué)生運動收復(fù)失地一節(jié)外,整篇故事主要以滕生與狄夫人的愛情為敘事主線。狄夫人對滕生,因思想觀念的接近,召喚出她結(jié)婚生子后日漸萎縮的自我。而滕生的對狄夫人的鐘情,讓他有冒死相見以自表白的力量,同時也為狄夫人干涸的心靈開啟另一段生機勃然的愛情。其改編旨趣與原作相去千里,《狄氏》是彰顯林語堂《中國傳奇》思想底蘊的一篇佳作。
1922年魯迅開始創(chuàng)作《故事新編》時并不清楚該書日后在他人生所代表的歷史意涵。但就像李歐梵所云:魯迅“抓住了這段精神壓抑的時間,從不斷累的文化資源中建立某種工資參考的框架,在其中寄托他生存的意義?!闭\如魯迅一般,《中國傳奇》出版于1952年,當時《朱門》、《紅牡丹》、《賴柏英》、《逃向自由城》四本小說尚未出版,林語堂也許也未曾思考到這本英文版小說集在他個人著作中的意義。但從他日后創(chuàng)作的小說回溯,許多理念都根植在《中國傳奇》中?!吨袊鴤髌妗肥敲駠詠砩贁?shù)針對西洋讀者所改編的小說讀本,頗有東西文化交流的意義在其中。如何在中國傳統(tǒng)的框架中,宣揚人類普世的情感與理念,應(yīng)也是林語堂心之所系。在改編中,林語堂以傳奇體為主要文類,多選愛情、幽默及奇幻、冒險故事,以這些題材來表現(xiàn)他對人性的肯定。而在比對原文與《中國傳奇》的主題、情節(jié)及角色后,不難發(fā)現(xiàn)林語堂透過改寫傳達他個人對“鐘情”與“自主覺醒”此二概念的宣揚。關(guān)于愛情,林語堂的小說創(chuàng)作,無論是《京華煙云》、《風(fēng)聲鶴唳》、《朱門》、《唐人街》、《紅牡丹》,即便是《奇島》也都具有愛情的元素。他曾說:
青春、浪漫、愛情,這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由于社會傳統(tǒng)的不同引起的心理反映。將婦女幽禁起來,灌輸以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并不能扼制她們的愛情。戀愛的一般內(nèi)容與其它表象可能會被改變,因為戀愛盡管是一種自然迸發(fā),壓倒一切的感情,它仍可能變成人們心中一個微小的呼聲。文明可以改變愛情的方式。卻永遠不能扼殺愛情。愛情客觀存在,只不過由于偶然的社會文化前景引起趨向與表現(xiàn)不同罷了。
林語堂對愛情的看法,真實地反映在他的小說書寫中。在歌頌愛情之外,《中國傳奇》也充滿對生命的自我覺照與自主負責的精神?!白非笞杂?,不要別人打擾”,正是林語堂性格的主調(diào)。生性酷愛追求自由、自主,有其家傳淵源。表現(xiàn)在他兒時生活,是善辯;表現(xiàn)在后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上,則是“高地人生觀”哲學(xué)的展現(xiàn)。善辯,有其對人事的批判;高地的人生觀,則見其聳立不屈的精神,這些都展現(xiàn)他重視自我覺照的一面。
而把對愛的執(zhí)念與自我的覺醒巧妙融合,正是《中國傳奇》改寫得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書中如《白猿傳》的將軍夫人、《無名信》的皇甫夫人、《碾玉觀音》的張白、《鶯鶯傳》的鶯鶯等,均有一共同特質(zhì),即在追求愛情中,同時也實踐了自我。透過愛情的追求而實踐自我,在小說書寫傳統(tǒng)中其來有自,如《李娃傳》中的滎陽生以及《賣油郎獨占花魁》中秦鍾與莘瑤琴等。不過由于《中國傳奇》對象是西方讀者,林語堂努力把西方世界的民主、自由真諦,經(jīng)由翻轉(zhuǎn)經(jīng)典,使向來尊重父母之命大傳統(tǒng)的愛情故事,搖身一變,成為兼具自由、自主浪漫的新時代戀情。林語堂此種改寫精神,同樣也可見于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而充分把浪漫的情懷與對堅持追求自主理想結(jié)合的,就是《貞節(jié)坊》與《狄氏》。文太太與狄夫人,正如同《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與《朱門》中的杜柔安,都是追求獨立自主的女性;也像自傳小說《賴伯英》中的杏樂一般,沖撞傳統(tǒng)門戶觀,不顧社會眼光,一心追求所愛,在愛中失落,也在愛中找到自我。
林語堂曾自云因進了教會大學(xué),故中文知識半生不熟。在任教于清華時,為了鉆研中國學(xué)問,常到琉璃廠的舊書鋪和書商交談,以彌補對中文的生疏。后來在德國研究語言學(xué)時,也讀了許多漢學(xué)名著,如《漢學(xué)師承記》、《皇清經(jīng)解》、《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但這些書籍多屬經(jīng)學(xué)領(lǐng)域。他雖形容自己“向慕儒家之明性達理”,但筆者以為林語堂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一如英文寫成的《京華煙云》、《風(fēng)聲鶴唳》,多跨文化現(xiàn)象。而關(guān)于文學(xué)主張,林語堂受西方影響也多過傳統(tǒng)的中國文學(xué)。他自云其文學(xué)見解是屬于浪漫的、表現(xiàn)主義的,這與他自詡為“現(xiàn)實的理想家”與“熱心腸的諷世者”,二者是一致的。因熟諳東西文化差異,故重視中西文化調(diào)和。文化調(diào)和具體展現(xiàn)在人物性格上,如《京華煙云》、《賴伯英》等小說,主角個性絕不扭曲,他們在任何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的自我都得到張顯,但同時又對異于自己的他者和新觀念采取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文化調(diào)和也呈現(xiàn)在小說思想上,如他后來以《貞節(jié)坊》為本擴寫成《紅牡丹》一般,表現(xiàn)女性傳統(tǒng)守貞與追尋愛情的矛盾與掙扎,然主角最后仍在理性自覺中找到自我,這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展現(xiàn)??缭轿幕糸u,兼容并蓄,這是林語堂多數(shù)的小說創(chuàng)作持續(xù)在實踐的理念。
林語堂透過改編古代小說,成為一熱心腸的理想主義者,《白猿傳》、《無名信》、《碾玉觀音》、《貞節(jié)坊》、《鶯鶯傳》、《小謝》、《促織》等文,經(jīng)其重新翻譯改寫,已擺脫原著傳統(tǒng)的志怪、愛情小說格局,呈現(xiàn)出新時代、新潮流下謳歌自由、自主精神的文本新面貌,也實踐了林語堂的思想。誠如阿瑟·詹姆斯·安德森所云:林語堂擁有一個受理性指引的親切心靈——一個安詳、謙恭、容忍、曠達、友善、熱情而充滿智慧的心靈。他的語調(diào)和心性就像古代的大人文主義者,提筆談?wù)撊松拿恳幻妫紮C智、文雅、精明而悠哉游哉。他具有柔美寬厚的均衡感,能用整體的眼光來觀察各部分。有一個形容詞最適于用在他身上,就是 “有涵養(yǎng)”;他是美麗而稀有的現(xiàn)象——一個有涵養(yǎng)人物的最佳典型。
注釋:
[1]Yutang Lin,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New York,John Day,1952.林語堂原著封面題為 《英譯重編傳奇小說》,2007年張振玉譯本改為《中國傳奇》,見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本文為行文方便,中文文本據(jù)張振玉譯本。
[2]《中國傳奇·英文本導(dǎo)言》一文,收在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
[3](宋)廉布著,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編:《清尊錄》,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08~115頁。
[4]《古今說?!纷髡呤馂樗稳酥x良,見(明)陸輯、嚴一萍選輯:《古今說海》說淵二十九,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業(yè)書集成原刻景印。然《東田文集》則署為明人馬中錫。見(明)馬中錫:《東田文集》卷三,收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98~100頁。
[5]該篇中譯本謂:“本篇系據(jù)《一笑聞稗史》中一簡短故事重編?!辈榱终Z堂英文原著之序云:This is developed from a short anecdote in popular books of jokes and anecdotes.指來自民間的笑話軼聞,而非一專書,實則亦無《一笑聞稗史》此書。
[6]關(guān)于唐傳奇文體兼包敘事、抒情及議論的特質(zhì),早有定論,如趙彥衛(wèi):“如《幽怪錄》,傳奇等皆是也,蓋此等文備眾體,可見史才、詩筆、議論?!眳⒁姡ㄋ危┶w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八,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22頁。
[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民文出版社,1977年,第75~76頁。
[8]參見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英文本導(dǎo)言》一文。
[9]林語堂:《八十自敘》,臺北:風(fēng)云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第11頁。
[10]林語堂:《八十自敘》,第32頁。
[11]林語堂:《八十自敘》,第52頁。
[12]參見《林語堂生平事跡》一文。林語堂:《金圣嘆之生理學(xué)》,臺北:喜美出版社,1980年,第6頁。
[13]林語堂:《八十自敘》,第51頁。
[14]邱凡蕓:《媒介改變對民間童話傳播影響初探:以臺灣流傳之灰姑娘為中心》,《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 》第6卷第1期,2012年,第34頁。賴育萱:《灰姑娘書寫與文化研究》,《兒童文學(xué)學(xué)刊》第19期,2009年,第51~72頁。
[15]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244頁。
[16]見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英文本導(dǎo)言》一文。
[17]Ewert,A.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Foundations,models,and theories.Worthington.OH:Publishing Horizons. (1989).參見王俊杰:《冒險教育之探討——中國古代冒險家的事跡與冒險精神》,《體驗教育學(xué)報》第3期,2009年,第35~42頁。
[18](漢)焦延壽:《易林》(上),《百子全書》第16冊,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4813頁。
[19]王夢鷗:《閑話補江總白猿傳》,王夢鷗等著:《中國古典文學(xué)論叢》三:神話與小說之部,臺北:中外文學(xué)出版社,1985年,第81~86頁。
[20]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77頁。
[21]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29頁。
[22]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31頁。
[23]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33頁。
[24][33][40][41]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46頁。
[25]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49頁。
[26]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53頁。
[27]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56頁。
[28]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8頁。
[29]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22頁。
[30]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24頁。
[31]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25頁。
[32]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27頁。
[34][35][47][48]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92頁。
[36]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06頁。
[37]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92頁。
[38]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34頁。
[39]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45頁。
[42]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232頁。
[43]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232~233頁。
[44]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233頁。
[45]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81頁。
[46]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76頁。
[49]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62頁。
[50]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50頁。
[51]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51頁。
[52]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49頁。
[53]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76頁。
[54]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84頁。
[55]孫良好:《林語堂小說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1998年第1期,第149~166頁。
[56]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第59頁。
[57]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第248頁。
[58](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jīng)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357頁。
[59](明)瞿佑:《剪燈新話》卷一,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第7~12頁。
[60](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第429頁。
[61]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10頁。
[62]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61頁。
[63]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66頁。
[64](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4年,第779頁。
[65]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第178頁。
[66][67]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229頁。
[68][69]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64頁。
[70]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70頁。
[71]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30頁。
[72]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31頁。
[73]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36頁。
[74]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21頁。
[75]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中國傳奇》,第137頁。
[76]廉布:“生小人也,陰計已得狄氏,不能棄重賄,伺其夫與客坐,遺仆入白曰……。逾年,夫覺,閑之嚴。狄氏以念生病死。余在太學(xué)時親見。”《清尊錄》,第111頁。
[77]筆者以為林語堂之所以在《狄氏》中加入學(xué)生收復(fù)失地,主要與其個人經(jīng)驗有關(guān)。1926年段祺瑞軍隊槍殺請愿民眾,林語堂列通緝名單中。此外,他任教廈大文學(xué)院時,也經(jīng)歷學(xué)潮事件。參見《林語堂生平事跡》一文,林語堂:《金圣嘆之生理學(xué)》,第7頁。
[78]參見李歐梵:《傳統(tǒng)和“抗傳統(tǒng)”》,收在魯迅:《故事新編》,臺北:風(fēng)云時代出版公司,2010年,第194頁。
[79]《朱門》、《紅牡丹》、《賴柏英》、《逃向自由城》分別于1953、1961、1963及1964出版,見林語堂:《八十自敘》,第129~134頁。
[80]林語堂著,郝志東、沈益洪譯:《中國人》,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43~144頁。
[81]林語堂:《八十自敘》,第10頁。
[82]林母曾在家中客廳貼上百日維新的光緒皇帝照片,而他擔任牧師的父親除了支持維新政策外,也支持革命的孫逸仙。參見林語堂:《八十自敘》,第17頁。
[83]林語堂兒時以善辯知名,曾想過開“辯論店”。見林語堂:《八十自敘》,第20頁。
[84]在《賴伯英》中,林語堂借著對山的描寫,提出“高地人生觀”,如:“人若在高山長大,山會改變他的觀點,進入他的血液中……山能壓服一切,……山使你謙卑”、“你站得直挺挺。不必變腰,不必讓路。不必在任何人面前匍匐。你的骨頭便是這樣立起來的?!眳⒁娏终Z堂:《賴伯英》,臺北:風(fēng)云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第87、89頁。
[85]杏樂完全不理會叔父為他安排的富貴姻緣,反倒愛上酒吧女侍的韓星。雖然這段戀情,未能開花結(jié)果,但過程中樂杏經(jīng)由追求、同居、分居的過程,了解雙方對愛情期待的落差。最后杏樂祝福韓星,而他自己也與青梅竹馬及自己的小孩,一家三口在新加坡團圓重相聚。林語堂著:《賴伯英》,第48~87頁。
[86]林語堂:《八十自敘》,第26頁。
[87]林語堂:《八十自敘》,第48頁。
[88]見《林語堂生平事跡》一文,林語堂著:《金圣嘆之生理學(xué)》,第12頁。
[89]林語堂:《八十自敘》,第1頁。
[90]林語堂《中西文化對話錄》謂:“西方主格物致知之理,東方主安心立身之道,互相調(diào)和,未嘗無用?!币娏终Z堂著:《魯迅之死》,第89頁。
[91]林語堂:《紅牡丹》,臺北:風(fēng)云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92]參見阿瑟·詹姆斯·安德森:《林語堂英文著作及英譯漢書目錄表》,林語堂:《八十自敘》,第83頁。
〔責任編輯 李 弢〕
A Study of Lin Yu tang's Retold Novel Fam 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Lin Yaling
Lin Yutang(1895~1976)wrote and retold lots of works,he was an important writer of prose and novel. This study is discussed of his novel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to find out how he retold,meanwhile to revolve the meaning and adapted standard of these stories.After studying,we find that awareness and pure love of life were the two main issues of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Lin Yutang dispensed with barriers ofmystery and love stories in old Chinese novels.He extoled freedom and autonomy of humanity instead of the feudal tradition.Actor and actress did not follow the fate as usual,but fulfilled themselves in the new love stories.Emphasizing of awareness and pure love are the remarkable accomplishments in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Clearly Dr.Yutang is a superior across-culture scholar.The compromis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was showed in his adapted novel.He was a humanist idealist perspicuously.
Lin Yutang,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awareness,pure love
林雅玲(1961~),女,臺灣臺南人,文學(xué)博士,高雄師范大學(xué)國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