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偉,陳國琴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北京 100045)
南北地震帶洞體應變趨勢變化群體特征分析
閆 偉,陳國琴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北京 100045)
根據南北地震帶區(qū)域內洞體應變觀測資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提取年尺度以上的變化趨勢,并結合南北地震帶上部分布設的GPS觀測網點得到的基線變化特征,重點分析了GPS基線趨勢變化異常的群體性與南北帶動力環(huán)境及該區(qū)域MS6以上地震之間的對應關系。分析結果表明:①南北地震帶自2000年以來呈現整體性趨勢受壓變化;②2000~2004年南北帶表現為壓應變增強,2008年汶川MS8地震前該地區(qū)同樣呈現壓應變增強現象,且壓縮速度明顯增大;③2006年出現的顯著性群體趨勢異常變化與GPS基線群體性轉折有一定的一致性。
南北地震帶;趨勢異常;GPS;群體特征
與地震發(fā)生有統(tǒng)計關系的前兆是地殼裂隙—破裂演變過程中的產物,而裂隙—破裂演變的前提是應力集中[1]。因而從理論上講,觀測到的前兆異常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似可看作應力變化的一種表象[2]。一般而言,單個前兆觀測手段觀測的單條曲線出現異常變化,很難說清楚是否是由于地震孕育所致,但若在某一時段較大范圍內前兆觀測出現同步或準同步的群體性異常變化,前兆觀測的這種群體性變化可視為是與區(qū)域應力作用有關的變化,而不能將這種群體變化視作為是噪聲干擾所致的[3]。因此,可借助于區(qū)域地震前兆觀測臺網的觀測結果,通過震例研究預測方法來探討異常與區(qū)域前兆臺網觀測到的前兆群體時空演化過程的相互關系,從而判斷這些異常是否與區(qū)域應力場應力增強有關[3]。毛可等人利用前兆觀測資料變化異常形態(tài)、群體性特征及時空演化等方面的資料,對中國西北地區(qū)進行了震后異常與新地震異常的識別[4]。王永安等人利用定點地傾斜觀測資料在提取準同步群體異常信息的基礎上,研究了傾斜與強震的對應關系[5]。林輝等人在提取了單向短期異常的基礎上,用群體非均勻度計算方法對各手段選取的多點觀測資料進行計算,計算了判斷異常的綜合指標,并通過了置信度為97.5%的R檢驗[6]。楊又陵等人利用形變異常密度和趨勢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地區(qū)定點形變時空分布、群體異常特征,并探討了其與地震活動之間的關系[7]。
南北地震帶位于中國的中部,是一條貫穿中國大陸長2 000 km的地震活動斷裂帶。南北帶對中國大陸構造格局起到控制作用。在這一構造帶以西的區(qū)域,構造線主要呈NW-NWW向展布,以東的區(qū)域構造線主要為NE-NNE向展布,靠近南北帶附近構造線多呈弧形轉折[8-9]。關于南北地震帶南段的地震活動性和應力場特征,闞榮舉等人指出,由鮮水河斷裂帶、安寧河斷裂帶、小江斷裂帶、通海曲江斷裂帶和紅河斷裂帶所圍成的一個菱形塊體,由于受到印度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擠壓影響,向東南方向運動并控制著菱形塊體及周圍區(qū)域的應力場[10]。許忠淮等人指出,在南北地震帶南段,主壓應力軸(P軸)和主張應力軸(T軸)均處于水平方向。但P軸的方位從北部的NE-SW,中部的近EW轉向南部的NNW.SSE或近N-S方向。這可以用印度洋板塊的擠壓和緬甸中部地震區(qū)的拖拉作用來解釋[11-12],根據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設為自由邊界的條件下的實驗模擬結果。Petzer和Tap-Ponnier認為,由北向運動的印度澳大利亞板塊所產生的強擠壓力控制著南北地震帶南段的構造應力場[13]。采用全國前兆臺網“九五”數據庫中洞體應變數據,各臺站的空間分布如圖1所示。對于采樣率為1次/天的數據來說,采用8階小波分析可以濾除年尺度以下周期變化信息,并提取趨勢項,進而提取年尺度變化以上的異常信息,這些信息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以楚雄臺伸縮儀EW分量為例處理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采用DB5小波分析可以較好地擬合出原始曲線的趨勢變化,并能較好地提取年周期以上的信息。
圖1 研究區(qū)域及形變臺站分布
圖2 楚雄臺伸縮EW向觀測時間序列
為了定量地描述南北地震帶地區(qū)應力、應變狀態(tài),將圖2中小波趨勢線做歸一化處理后同軸顯示出來,通過和研究區(qū)域內2000年以來發(fā)生的MS6以上地震進行對比分析(參見圖3)。由圖3可以定性地看出,南北地震帶地震主要發(fā)生在該區(qū)域處于群體壓應變?yōu)橹鞯臅r間段;2004~2007年時間段中,該區(qū)域處于壓應力減緩和張應力增加時段,本區(qū)域內無MS6以上地震發(fā)生。2006年前后南北地震帶出現了趨勢壓縮(曲線下降)群體特征(參見圖3a),表明該區(qū)域受壓增強,處于應變能積累階段,而此時南北帶地區(qū)并沒有發(fā)生MS6以上地震,使該區(qū)域的應變能釋放,加之此時的壓應變增強的速度較快,使該區(qū)域地震危險性增大。
圖3 南北地震帶SSY應變小波趨勢歸一化曲線(a)及該區(qū)域6級以上地震M-T圖(b)
為了驗證2006年前后南北帶地區(qū)區(qū)域構造應力、應變存在“轉折點”的想法,我們又根據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GPS連續(xù)站南北地震帶中各站點(DXIN、DLHA、XNIN、YANC、XIAA、LUZH、KMIN、XIAG)的數據進行聯(lián)合分析(參見圖4)。同時為研究各GPS基線變化的共性特征,采取直線擬合的方法將其趨勢變化項扣除掉,其結果如圖5a所示。為了便于與SSY應變儀的觀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又將基線長度變化分解為東西分量和南北分量(參見圖5b、c)。由圖5可以看出,在2006年前后東西向和南北向均出現了趨勢轉折現象,且東西向變化較明顯。由此可見,南北帶地區(qū)洞體應變觀測和GPS基線觀測均觀測到了2006年前后出現的地塊受到擠壓而產生壓縮的現象。
圖4 GPS連續(xù)站分布圖(a)及基線長度時間序列(b)
圖5 GPS基線線性去趨勢后的結果(a)、基線東西向分量結果(b)以及基線南北向分量結果(c)
從南北地震帶地區(qū)“九五”建設項目中SSY伸縮儀的東西向和南北向資料,我們討論了南北帶地區(qū)的應力狀態(tài),并結合GPS資料作了聯(lián)合分析,分析認為:①南北地震帶2000年以來呈現整體性趨勢受壓變化,與基本的動力環(huán)境相吻合;②2004年印尼MS9地震前南北帶地區(qū)表現為壓應變增強,2008年汶川MS8地震前該地區(qū)同樣呈現壓應變增強現象,且壓縮速度明顯增大;③2006年出現的顯著性群體趨勢異常變化與汶川地震前該區(qū)域孕育過程可能有一定的關系。由于受到前兆臺點分布密集程度的限制,本文只是提出并分析了目前能夠在GPS覆蓋范圍內觀測到的群體異常特征現象,隨著前兆臺網“十五”建設項目觀測數據的補充及“十一五”前兆臺網建設項目的布設,南北地震帶的形變監(jiān)測點會越來越多,那時可以更加精確地討論南北帶地震帶形變特征。
[1] 梅世蓉,馮德益,張國民,等.中國地震預報概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2] 李志雄,馬勝利,等.地震非均勻度物理意義的實驗研究[J].地震學報,2005,27(6):682-690.
[3] 李志雄,陶本藻,等.強震前地震非均勻度異常與前兆群體異常關系的研究[J].地震,2008,28(2):17-28.
[4] 毛可,郭大慶,等.中國西北地區(qū)震后異常與新震異常的識別和研究[J].地震學報,1994(16):91-99.
[5] 王永安,王世芹,等.云南定點傾斜異常與強震關系研究[J].內陸地震,2003,17(4):294-299.
[6] 林輝,張平,等.云南地區(qū)強震前兆短期綜合異常特征研究[J].地震,2004,24(4):113-118.
[7] 楊又陵,曲延軍.新疆天山地區(qū)定點形變群體異常特征與地震活動[J].地震,2002,22(1):91-96.
[8] 閆志德,李海華,等.論中國南北地震帶.in:國家地震局科技監(jiān)測司.近期強震危險性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9:240-248.
[9] 馬杏垣,丁國瑜,等.中國巖石圈動力學地圖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49-51.
[10] 闞榮舉,張四昌,等.我國西南地區(qū)現代構造應力場與現代構造活動特征的探討[J].地球物理學報,1977(20):99-109.
[11] 許忠淮,汪素云,等.由多個小震推斷的青甘和川滇地區(qū)地殼應力場的方向特征[J].地球物理學報,1987(30):476-486.
[12] 許忠惟,汪素云,等.由大量的地震資料推斷的我國大陸構造應力場[J].地球物理學報,1989(32):636-647.
[13] Pekzer and Tapponrher.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trike-slip collision: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J Geophsis Res, 1988,93(B12):15085-15117.
Analysis of crustal trend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 south seismic belt
Yan Wei, Chen Guoqin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data of strain meters observed in cafes distributed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s, we use the wavelet analysis to extract the trend change with the annual scale. Then we combine the trend changes with the changes of GPS baseline measurement distributed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normal group and the seismic tendency of aboveMs6 earthquakes occurred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t the same times we discuss the dynamic environment and the seismicity in this region. Our result shows that the block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since the year of 2000 was in the condition of an overall trend of pressure chang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04 the strain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increases sharply. Before the 2008 WenchuanMs8 earthquake in this area, both strain and compressional speed increased. In 2006 there was some of certain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group abnormal trend changes and the group changes of GPS baseline observation data.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trend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GPS;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
2015-04-15
中國地震局監(jiān)測預報司2015年度震情跟蹤定向工作任務(2015020201)資助.
閆偉(1982-),男,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地殼形變資料處理與分析工作.Email:ywpro@163.com.
P315.725
B
1001-8115(2015)03-0021-04
10.13716/j.cnki.1001-8115.2015.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