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緋,孫年怡,柏 玲,涂 怡,陳莎莎,朱必偉
(1.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四川 成都610083;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4級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610075;3.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610075;4.重慶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重慶400042)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是指有明顯臨床癥狀的卒中后引發(fā)的抑郁癥[1],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關(guān)于PSD 的發(fā)病率報道差別較大,其原因在于不同研究選擇患者不同、卒中后評估的時間不同、評估方法以及診斷標準不同[2]。卒中后4周內(nèi)的發(fā)生率在17%~52%,而后3~6個月、甚至1年其發(fā)生率與卒中急性期大致相同,在康復階段PSD的發(fā)生率在27%~55%,門診患者中PSD發(fā)生率接近40%[3]。
共60例,均為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住院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齡36~70歲,病程1~3個月。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的腦梗死診斷標準[1],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②符合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③未使用或停用抗抑郁藥物1個月以上;④初次、單側(cè)發(fā)病或既往有發(fā)作但未遺留有神經(jīng)功能障礙;⑤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晰;⑥年齡35~70歲;⑦病程3個月以內(nèi);⑧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有癲癇病史,一級親屬中有特發(fā)性癲癇病史及使用致癲癇藥物;②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減退或衰竭;③嚴重認知及交流障礙而不能配合。
兩組均按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中腦卒中的處理原則給予腦卒中常規(guī)治療,包括藥物和基本的康復訓練和認知行為治療的干預。
治療組接受計算機輔助訓練,在醫(yī)師指導下患者獨立完成訓練,系統(tǒng)選用采用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開發(fā)的虛擬認知康復訓練系統(tǒng)。
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4項版本[3]、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4],由經(jīng)過專門培訓的評估人員分別在入院時、治療1個月后進行評定。
兩組治療前后HAMD和MBI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和BMI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和BM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n 治療時間 HAMD BMI治療組 30 治療前 26.73±2.33 29.23±9.03治療后 7.32±8.01*△ 1.65±7.81*△對照組 30 治療前 25.24±3.06 19.09±7.07治療后 20.32±7.31* 50.62±6.23*
PSD占中風患者的25%-80%,PSD與中風急性期和康復期生存質(zhì)量降低和死亡率增加有顯著關(guān)聯(lián)[5]。PSD患者主要癥狀包括抑郁情緒,扭曲的認知,對于日?;顒优d趣、參與性降低甚至完全不參與任何活動,沉思,記憶力尤其是工作記憶顯著降低,注意力和決斷力降低,社交和余暇活動減少[6-8]。PSD的病理原理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由于中風大腦損傷部位及中風后認知、行為控制功能障礙方面的影響,而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緒控制,自我形象的降低。
對于PSD患者的心理干預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包括行為認知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CBT是一種心理治療手段,其核心理念認為個人的看法與想法(認知)決定情緒以及行動;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主要是由于他對事、對人、對己的不適當、扭曲的、錯誤的觀念和思維,通過在認知上改變和糾正這些錯誤的、不適當?shù)挠^念和思維就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緒和和行為問題。利用CBT的核心思想作為行為促通策略并且結(jié)合治療性小組,設(shè)計有針對性的小組活動確定患者錯誤的、扭曲的自動化思維,例如“我是個沒用的人”、“中風后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對于別人就是個負擔”等,在活動和小組互動中引導患者反思并認識到自我潛在的對事、對人、對己的錯誤觀念,進而鼓勵和引導患者主動自覺地重新建立正確積極的核心思想觀念,主動控制自我情緒從而提高訓練動力,更好地適應病后生活。
傳統(tǒng)的抑郁心理干預形式基本為面談,但是CBT面談形式對于PSD的患者效果有限。PSD的病因不僅包括器質(zhì)性的損傷,還有很多非器質(zhì)性的因素,包括社會、家庭、個人和經(jīng)濟條件等。由于大腦的損傷導致注意力、記憶力、認知功能和語言理解及表達功能的缺失,影響外界信息的接受,處理以及表達功能,交流功能的障礙加重了PSD患者抑郁情緒。由于中風患者伴發(fā)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會排斥訓練和日常活動,對于余暇活動和社交產(chǎn)生抵觸情緒,進一步促進抑郁沮喪情緒的產(chǎn)生。
計算機輔助的認知訓練能運用豐富多彩的環(huán)境,刺激大腦,通過大腦皮質(zhì)傳入信息,引起神經(jīng)生物、化學以及神經(jīng)解剖方面的變化,使得腦皮質(zhì)變厚,增加樹突分支,產(chǎn)生細胞體和軸突,從而增加神經(jīng)元密度與體積[9-11]。CBT與計算機輔助訓練相結(jié)合,可提高訓練趣味性,使不同抑郁程度的PSD 患者逐步認識到自己在思維和情緒上的消極態(tài)度,糾正不合理的認知觀念,信心增強,更好地配合康復訓練。
[1] Whyte EM,Mulsant BH. Post stroke depression:epidemiology,path physiology,and biological treatment[J]. Biol Psychiatry,2002,52( 3 ):253-264.
[2] Linden T,Blomstrand C,Skoog I. Depressive Disorders After 20 Months in Elderly Stroke Patients:A Case Control Study[J]. Stroke,2007,38(6):1860-1863.
[3] Gaete JM,Bogousslavsky J. Post stroke depression[J].Expert Rev Neuroth er,2008,8( 1 ):75-92.
[4] 閡瑜,吳媛媛,燕鐵斌,等.改良Barthel指數(shù)(簡體中文版)量表評定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8,30(3):185-188.
[5] Mydin YO, Fatimah 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process: application of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to treat 'Panic Attack' case[J]. Procedia Social Behav Sci, 2010, 5: 416-420.
[6] Barker-Collo S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3 months post strok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J]. Arch Clin Neuropsychology, 2007,22(4):519-531.
[7] Gazibara T, Ross SR. The road to tolerance: the philosophy of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J].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2007(14):118-119.
[8] Raskind M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co morbid with neurologic disorders[J]. Am J Med,2008,121(11):S28-S37.
[9] 朱琳, 宋為群, 岳月紅, 等. 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腦損傷患者認知功能和抑郁的影響[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1, 8(10): 508-512.
[10] 崔尚強, 任明霞, 杜彥輝, 等. 腦卒中后計算機輔助訓練對認知障礙改善的效果分析[J]. 中國臨床研究, 2014, 27(1): 21-23.
[11] 于建波, 武效芬, 楊曉梅, 等. 頭針聯(lián)合計算機輔助訓練對腦損傷后認知障礙康復的臨床觀察[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3, 28(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