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斯曼
邱園里的異國建筑,如清真寺院、摩爾宮殿和中國風寶塔,印證了西方花園從單純的權(quán)力與地位象征逐漸轉(zhuǎn)型為社會文化啟蒙工具的有趣過程。
英國人對園藝之癡迷,世人皆知。在英國境內(nèi),除了有不計其數(shù)的獨立花園,還有全年接連不斷的園藝活動。其中最負盛名的英國皇家協(xié)會切爾西花卉展,不僅是擁有100多年歷史的世界園藝盛會,更早已成為貴族名流們一個重要的社交活動。英國園藝風貌如此蓬勃的背后,少不了皇家協(xié)會的贊助人——王室的財力支持與文化推動。而這次在白金漢宮皇后畫廊(The Queen's Gallery,Buckingham Palace)的主題展覽“描畫天堂:花園的藝術(shù)”(Painting Paradise:The Art of the Garden),無疑是英國王室花園情結(jié)的又一次美妙體現(xiàn)。
這是一個富有野心的藝術(shù)展覽。來自英國皇家典藏的150多件展品,不論在數(shù)量、種類還是質(zhì)量上都令人驚嘆,而展覽裝置之精致程度也是一般臨展望塵莫及的。以植物或庭園為主題的油畫、素描、水彩、手抄珍本、書籍、版畫以及多種多樣的裝飾藝術(shù)品中,不乏達·芬奇、丟勒、倫勃朗、塞巴斯蒂亞諾·賽利奧、法貝熱等古代和現(xiàn)代大師名作。從如此繁雜的藝術(shù)品中梳理出脈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策展人瓦內(nèi)薩·雷明頓(Vanessa Remington)因此選擇了比較保守的方式,以時間為線索,試圖還原西方的“花園”作為文化符號在歷史中的角色演變。
花園與天堂(Paradise)的聯(lián)系可追溯到大約2500年前。古希臘文史學家色諾芬根據(jù)古伊蘭語“paridayda”(意為“有圍墻的圈地”)造出了一個詞“parádeisos”,用以形容波斯的皇家狩獵園。在波斯的各種手抄珍本中,封閉式的皇家花園是配圖的常見題材。高墻之內(nèi),禽鳥爭唼喋,流水帶花香,愛侶們或在庭帳下或在池水邊,歡愜非常。在沙漠之中有這樣一片避世花園,說是人間天堂也不為過了。
當古希臘翻譯家用“paradise”來形容《圣經(jīng)》里的伊甸園時,這個詞才真正被蒙上了一層濃重的宗教色彩。在整個中世紀時期里,有關(guān)花園的圖像幾乎僅出現(xiàn)在歐洲的宗教手抄珍本中,用以描繪人們想象中的伊甸園。然而,人類的想象往往是基于現(xiàn)實的,畫師們筆下天堂樂園的形象,其實大多源于現(xiàn)世中的花園。珍本插圖里頻繁出現(xiàn)的隧道式蔭棚(pergola)、鋪滿草皮的長椅以及噴泉,實際上都是中世紀歐洲花園的特征。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花園,在形態(tài)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基于對古典美的崇拜,從15世紀末開始,花園的設計里開始出現(xiàn)比較復雜的幾何結(jié)構(gòu),在規(guī)模上也比中世紀時要大得多。此時擺脫了中世紀束縛的花園,其奢華面貌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巨大的水迷津、繁復的灌木和方尖碑造型是這個時期花園的最大特征。借用當時佛羅倫薩實際統(tǒng)治者、大公洛倫佐·美第奇(Lorenzo de'Medici Il Magnifico)的話說:“所謂天堂(paradise),不過就是最賞心悅目的花園罷了。在這個花園里充滿了最令人愉悅的事物——樹、蘋果、花卉、生動的流水、鳥鳴——一切人類所夢想的快樂之事?!北M管大公美第奇提到了充滿宗教象征意義的“蘋果”,此時“paradise”這個詞已經(jīng)明顯服務于人類情感和現(xiàn)實主義了,而這類頗有戲劇效果的富麗花園則成為歐洲各君主或貴族美化其權(quán)力與地位的最佳工具。與此同時,文藝復興期間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給外來植物品種的引進提供了條件,植物研究和園藝文化在歐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達·芬奇的植物學手稿與荷蘭靜物畫潮流就發(fā)展于這樣的歷史背景下。
待到17世紀,歐洲花園的規(guī)模和形式比起之前兩個世紀又走上了一個新臺階。盡管各個地區(qū)對花園的裝飾偏好不盡相同,夸張氣派的形式設計是他們的共性。這倒也與巴洛克藝術(shù)風格相吻合:大片土地被抹平,存留的樹木排列成軸線延伸到視覺滅點,巨大的異型水池裝置有噴泉或?qū)盈B瀑布,而剩余的大部分平地部分則覆蓋著仔細設計修剪過的花圃(parterres)。有趣的是,這個時期描繪花園的畫作基本上都采取鳥瞰視野,這種通常用來描繪戰(zhàn)爭畫的方式無疑是表現(xiàn)花園整體設計的平面感和對稱性的最佳選擇。英國園藝家約翰·伊夫林(John Evelyn)曾說:“人們說花圃就是天堂?!边@種對壓迫式園藝方式的盛贊,正面揭示了人類對控制自然的強烈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出現(xiàn)了四件荷蘭制的青花瓷花瓶。雖然其形制與真正的中國青花相去甚遠,但觀者也可借此一窺巴洛克時期歐洲人對“中國風”(Chinoiserie)的理解和詮釋。18世紀的歐洲社會對“洛可可風”和“中國風”這對雙生兒的極致追捧自然也影響到了園藝設計的發(fā)展,本世紀源起于英國的風景式花園,在本質(zhì)上糅合了古典派畫家描繪自然景觀的風格和中式園林的造景特點。著名的原英國皇家園林——邱園(Kew Gardens)的布局靈感就來自中國傳統(tǒng)園林“移步換景”的風格。建筑設計師威廉·錢伯斯勛爵(Sir William Chambers)在錯落的自然景觀中插入各類裝飾性建筑物,以期游園者在蜿蜒前行中能體味截然不同的景致,也算是借有一點“曲徑通幽”的意思了。邱園里的異國建筑,如清真寺院、摩爾宮殿和中國風寶塔,印證了花園從單純的權(quán)力與地位象征逐漸轉(zhuǎn)型為社會文化啟蒙工具的有趣過程。
18世紀之后的歐洲花園漸漸走向了溫室化和鄉(xiāng)村化的道路。以花卉植物為主題的裝飾藝術(shù)品取代花園本身成為王室與貴族的新寵——大庭園的時代從此一去不復回了。展覽對西方花園發(fā)展歷程的還原也就停留在了20世紀初。不難發(fā)現(xiàn),“花園”角色之變是與歐洲歷史大背景的變化相吻合的。曾是權(quán)貴象征的私家花園能留存下來的,如今也大都成為面向大眾的郊游景點。去貴族化的花園或庭園,雖神秘感不在,美麗和氣度卻依舊。英國王室舉辦的這次展覽,一方面是對輝煌昔日的緬懷,另一方面也將園藝之愛化作一種國民文化情結(jié),傳遞了下去。至于花園是否還是天堂,也許在展覽之后,每個觀看者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圖片均由英國皇家收藏基金會提供,版權(quán)歸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所有)
約翰·雅各布·沙克(Johann Jacob Schalch)畫作《邱園》,約1760年
老揚·布呂赫爾(Jan Brueghel the Elder)畫作《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