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發(fā)現世界的中國方式

        2015-06-17 09:14:40李偉
        三聯生活周刊 2015年24期

        李偉

        中國圍繞絲綢之路的地理發(fā)現,突破了地域限制,建立了對其他文明的認知。它最終形成了一種更為開闊的世界觀與相對平等的交流方式,促成中國與其他文明之間密切互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絲綢之路,中國不斷發(fā)現著世界,世界也逐漸認識了中國。

        推開通向世界之門

        西部的陽光總是遲遲不肯退場,強風卷起沙礫發(fā)出刺耳的聲音,卷起一處處漩渦。漢代長城的殘垣就聳立在沙漠戈壁之中,如陣列式,仿佛依然在等待檢閱。夕陽之下,溝壑斑駁的黃土墻壁也被鍍上了一層金色光芒。它就像堅守戰(zhàn)場的老兵,已在此靜立了2000多年,傲然凝視著對面祁連山的皚皚雪峰。

        蘭州向西過烏鞘嶺,便進入了河西走廊。北側是連向內蒙古阿拉善高原的沙漠,南側是祁連起伏的群山。冰雪從山頂融化,會聚成河,流入戈壁中,便形成了一個個綠洲與草原。公元前119年,漢王朝開始在河西走廊修建長城,經張掖、酒泉向西延伸,直至敦煌。再向西穿越羅布泊、沿孔雀河后,不再筑城墻,建烽燧直向西到新疆天山腳下的庫車。

        漢長城建造就地取材,墻體多由紅柳、蘆葦、沙石混筑而成,又被稱紅柳長城。中原王朝依托長城對抗飄忽不定的草原民族。以步兵據守要塞周旋騎兵,將流動戰(zhàn)場變?yōu)楣潭☉?zhàn)場。使直逼內地與中樞的戰(zhàn)火,遲滯在邊遠地區(qū)。烽火傳遞,也為應對突然襲擊贏得時間。

        漢朝長城還有另一個作用,便是守護絲綢之路,為旅行者提供水源與給養(yǎng)。漢長城的軌跡,也是古絲綢之路的路線。每一座烽燧就像沙漠里的島嶼和燈塔,指引著行進的方向。

        沿著長城殘垣西行,過酒泉至瓜州再轉向西南,穿越200多公里長的沙漠,便是歷史名城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但今天的敦煌更像是一條斷頭路的終點,用《史記》的說法是“不當孔道”。西行主路已沿著河西走廊過瓜州后向西北而去,經柳園、星星峽進入新疆哈密,是為甘新大道。

        但在2000多年前,敦煌則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是進出中原王朝的門戶。西行之旅,或出敦煌西北的玉門關,或出西南的陽關。

        玉門關,西漢武帝所設置。一般認為,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就是當年的玉門關。它就聳立在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堿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故道。關城全用黃土夯筑而成,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在這座城正南長城內側有烽燧,叫“玉門千秋燧”,是漢代防備西域敵兵入侵的報警系統(tǒng)。關城方形如盤,北、西兩面有門,北門外不及百米即疏勒河。

        但小方盤城實在太小了,內部還不到一個籃球場大。因此,也有很多專家認為這并不是大名鼎鼎的玉門關。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多年,功勛卓著,年老思鄉(xiāng)要求退休。他在給朝廷的奏章中說:“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不管怎樣,班超心中的玉門關也不會離此地太遠了。

        事實上,此玉門關并非“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后者是唐朝的玉門關,已向東退了200多公里,位于酒泉瓜州雙塔堡附近,其具體遺跡也湮沒于沙丘戈壁之中,難以尋找。當年玄奘西行取經,就是從那里秘密過境。王之渙的《涼州詞》膾炙人口——“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钡S河如何“遠上”呢?“一片孤城”又在哪里?唐朝的玉門關也距離黃河千里之外,怎樣都是望不到黃河的。詩人恐怕要說的是,玉門之外便是另一個世界了。

        另一位詩人王維的《渭城曲》,經配曲吟歌,名《陽關三疊》,表達的也是相近的心態(tài)。詩歌纏綿淡雅,離愁暗藏。“西出陽關無故人”,“西出陽關”后會遇到什么?不說也罷。在王維的時代,出了陽關就相當于踏出了國門。

        陽關遺址位于敦煌西南70公里的“古董灘”上,因在玉門之陽而得名。昔日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只有墩墩山還保存著一座烽火臺。山下南面有一片望不到頭的大沙灘。那片蒼茫沙灘之下,便埋藏著陽關的遺址。不遠處的南湖綠洲,被沙丘包圍,但仍綠意盎然,葡萄藤隨風搖曳,如一個精致的盆景。

        陽關與玉門關的選址都十分講究,占據了沙漠中最后的一處水源。再向西便進入了令人生畏的羅布泊荒漠。前路茫茫,生死未卜。很長時期以來,這里便是中國人的心靈邊界,關外是一個未知的世界。走出去,意味著無限的遙遠與無窮的兇險。

        中國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貢》中,這樣描寫國家的邊界:“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币剿魑粗氖澜纾瑐鞑ノ拿?,就必須向西穿越流沙,向東渡過大海。

        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返回長安,第一次帶回了外部的信息與知識,將中國人的視野延伸了幾千公里,不再困于傳說的迷霧之中。

        幾乎與此同時,漢武帝發(fā)動了一系列對匈奴的反擊戰(zhàn)。其中以公元前121年的春夏戰(zhàn)役最為重要。年僅20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大漠,迂回出擊,大敗匈奴。渾邪王降漢,河西走廊完全為漢朝控制。漢武帝先后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沙洲(敦煌)四郡,駐軍屯田,移民實邊。

        《史記》如此記載這場輝煌的勝利——“驃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边@場戰(zhàn)役的重要性完全不亞于張騫出使西域的成功。河西歸漢,中原王朝終于拿到了進入西方世界的鑰匙,絲綢之路由此正式開通。

        漢代中國開辟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拓展了交通路線。中原華夏文明由此開始有意識關注外部世界,并大大延伸了本土文化的活動空間。此后各朝政府都延續(xù)了這種對外交往的傳統(tǒng),并在唐代達到了高峰。

        自從通向世界之門被打開后,它再也無法被封閉。

        “舊世界最長的路”

        敦煌向西200多公里外是一片黑戈壁。一年四季的大風席卷地面,細沙被吹走,只留下雞蛋大小黑色的石頭,像是進入了煤礦區(qū)。再向前,是一片雅丹地貌,這里已被開發(fā)為名為“魔鬼城”的景區(qū)。

        雅丹在維吾爾語中意為“險峻的土丘”。在極度干旱地區(qū),由于大風的不斷侵蝕,經億萬年演化,便將臺地切割成破碎的土丘,形成千奇百怪的造型,如廊柱、如獅虎、如軍艦、如城堡。人行走其中,難以分辨方向,極容易迷路。

        穿越雅丹區(qū),便進入了羅布泊。羅布泊的名聲很大,不僅因為其神秘莫測、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羅布泊西北的樓蘭古城曾是絲綢之路上的樞紐,是最艱苦路段上的一顆明珠。

        張騫通西域后,絲綢之路便逐漸形成了比較固定的路線。一般而言這條道路從長安出發(fā),經過關中平原,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至敦煌。由敦煌出玉門關、陽關,向西進入了另一個走廊地帶,即羅布泊的陷落洼地、鹽堿灘和沙丘。北部是庫魯塔克山,南部是庫木塔克沙漠,氣候十分干旱,幾乎沒有水源。越過白龍堆沙漠,過古羅布泊,便到了樓蘭古城。

        從敦煌穿越羅布泊至樓蘭,有400多公里路程,這是絲綢之路上最艱險的旅程。

        東晉時期的求法僧法顯在《佛國記》曾如此描述:“沙河中多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惟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馬可·波羅前往元大都(北京)時,也曾途經羅布荒漠。除了歷代中國探險家描述過的種種艱難險阻外,他的敘述中還彌散著一種令人生畏的恐怖:“行人夜中騎行渡沙漠時,設有一人或因寢息,或因他故落后,迨至重行,覓其同伴時,則聞鬼語,類其同伴之聲。有時鬼呼其名,數次失其道。由是喪命者為數已多。”在這種艱辛與恐怖的雙重煎熬中,馬可·波羅一行在羅布泊沙漠里跋涉了一個月。

        法顯與馬可·波羅都提到了“惡鬼”和“鬼語”,可能是羅布泊地下發(fā)出的奇怪聲音。因為那里地表極度干旱,每日溫差常達30~40攝氏度以上。熱脹冷縮的效應,使外露的巖石崩裂發(fā)出聲響,有時似鞭炮,有時似狼嚎。

        絲綢古道到樓蘭后分為兩支。一支向西南稱為南道,到達塔里木盆地的南部邊緣,沿著昆侖山北側山路西行。昆侖山的融水下泄,形成了若羌、且末、民豐、和田等大大小小的綠洲。絲綢之路將這些綠洲串起,至皮山、葉城攀登帕米爾高原,翻越明鐵蓋達坂,進入克什米爾或者阿富汗地區(qū)。

        樓蘭向西北的道路,稱為中道。中道走塔里木盆地的北部邊緣,沿著天山南麓而行,經吐魯番、焉耆、庫爾勒、輪臺、庫車、阿克蘇、喀什等綠洲后,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費爾干納盆地,西行可至塔什干?;蛘哐匕⒖颂K河的北支流翻越比達爾山口,再沿天山西北進入到現在屬于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區(qū)域,沿天山北麓現在屬于哈薩克斯坦的塔拉斯、奇姆肯特到天山南麓的塔什干綠洲。

        經樓蘭的古道在兩漢時期達到了繁榮的頂峰。這主要是因為匈奴控制了北方哈密地區(qū),侵擾著北部的交通線。因為這一政治形勢,才將樓蘭推上了中西交通樞紐之地。

        當中原王朝逐漸取得了對草原民族的勝利后,尤其是匈奴勢力被驅逐出西域政治舞臺,絲綢之路的走向也發(fā)生了變化。由敦煌出發(fā)不經樓蘭可以直接到達吐魯番,這樣便避開了羅布泊與白龍堆沙漠。

        唐朝之后,絲綢之路的北道逐漸成熟,成為一條通衢大道。這條路已不再經敦煌,而是自酒泉瓜州便轉向西北,穿過莫賀延磧沙漠抵達哈密。由哈密向西南越天山可以與中道相連接。或者向北,穿越石門子山口,到達天山以北的巴里坤,向西經吉木薩爾、昌吉、烏蘇等綠洲,經賽里木湖畔,翻越天山果子溝,經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塔拉斯,至塔什干。北道與中道區(qū)別在于,前者沿天山北麓西行,后者沿天山南麓行進。

        北道之所以在唐朝興盛,一方面在于吐蕃崛起不斷侵擾南線,而唐朝通過對突厥的勝利控制了天山北麓。另一方面,唐朝處于古代新冰期后的小溫暖期,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帶比秦漢時期的氣候更加溫暖。

        絲路北、中線出中國國境后,進入中亞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稱為“河中地區(qū)”。北道與中道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綠洲匯合,向西南延伸,由古城撒馬爾罕、布哈拉通過。再穿越卡拉庫姆沙漠到達土庫曼斯坦的馬雷,翻越科佩特山口,到達伊朗古城馬什哈德。馬什哈德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圣地,歷來是伊朗和印度、中亞、阿富汗之間的貿易中心,是絲綢之路的經濟重鎮(zhèn)。馬什哈德向西又分成北、南兩支線,北線翻越厄爾布爾士山到達伊朗首都德黑蘭,歷史上稱“亞細亞大道”。南線沿卡維爾鹽漠背面大達姆甘抵達德黑蘭。兩條路線匯合后,向西伸張,經過加茲溫到達大不里士。大不里士是伊朗和高加索、土耳其的貿易中心,拜火教圣地。從這里向西北進發(fā),穿越小亞細亞半島,抵達歷史名城伊斯坦布爾,再由海路可至東歐、南歐和西歐。

        絲路南線出境,以阿富汗東南部為樞紐,歷史上稱這里為“吐火羅”地區(qū)。絲綢南路在這里又分為兩股,一道轉向東南,經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區(qū),連接整個南亞大陸。另一路繼續(xù)向西邁進,經坎大哈、喀布爾,進入伊朗南部。沿庫赫魯德山南麓的巴姆、克爾曼、伊斯法罕到達西亞兩河流域的中心——巴格達。穿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經敘利亞的巴米爾綠洲向西到達地中海,從這里通過陸路或海路,能夠直達歐洲和非洲的埃及。

        羅馬時期,地中海東岸的提爾(又作推羅,今黎巴嫩南部城市蘇爾)是名副其實的絲綢港。當地人很早就會從近海所產的一種貝類提取紫紅色染料,這就是有名的“提爾紅”。此外,由于絲綢幾經轉手昂貴無比,提爾的工匠便把東方運來的絲綢拆散成絲,再摻進其他纖維織成衣料,使其變得更便宜也更輕盈。于是提爾成了舉世無雙的絲綢再加工中心,是絲路西端的一個重要目的地。

        這條沿中緯度地區(qū)延伸的絲綢之路,將一座座綠洲連接在了一起,因此也稱為綠洲絲綢之路。綠洲絲路是貫穿歐亞的主要干道。

        與此相對應,還有一條高緯度區(qū)域的草原絲綢之路。

        依據考古資料,草原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形成,是游牧民族往來遷徙的大通道。這條道路從黃河中游出發(fā),經鄂爾多斯、蒙古草原,越阿爾泰山脈進入哈薩克草原,再經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可達多瑙河流域?;蛘呓浐诤N靼?,走海路到達歐洲腹地。黑海西岸平原靠近希臘,古希臘人很早就在黑海沿岸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城邦。他們擅長航海術,可以駕船經黑海抵達希臘本土和羅馬帝國。

        世界歷史上幾次民族大遷徙浪潮,如雅利安人動遷,匈奴、嚈噠等突厥系民族向西遷徙,都發(fā)生在這條路上。人們對于草原之路的了解完全建立于考古發(fā)現之上,其中最重要的發(fā)現便是阿爾泰山北麓的巴澤雷克墓群。18世紀初,這一地區(qū)不斷出土野獸紋圖的黃金藝術品,形成了所謂“西伯利亞寶藏”,因受到彼得大帝的喜愛,又被稱作“彼得大帝寶藏”。

        前蘇聯考古學家在上世紀20年代終于找到了寶藏的源頭,即巴澤雷克墓群——由古代游牧民族所建造的巨大的石冢。巴澤雷克的考古發(fā)掘,揭開了印度與中亞黃金產地之謎。人們終于知道,作為非黃金產地,印度河古文明和阿姆河寶藏中黃金藝術品的原料,就來自于阿爾泰山區(qū)。另一項更重要的成果,則是在墓穴中找到了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絲綢。由于被一層厚厚的永凍堅冰所覆蓋,這些絲綢免于腐朽而保存下來。據此,美國考古學家馬拉·賴斯認為:“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期間,巴澤雷克是東西方貿易的中心?!?/p>

        草原絲綢之路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地勢平坦。杭愛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的蒙古草原地面起伏不大。阿爾泰山的相對高度不大,而且山間有不少比較便于通行的隘口和河流谷地。哈薩克大草原面積遼闊,一望無際,地勢平坦,一兩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幾乎沒有真正的山岳。南俄草原和黑海沿岸平原地勢更加低平,騎馬行進,速度極快。另一方面,草原上河流湖泊眾多,水草豐美,尤其適合騎馬大隊行軍。當年蒙古大軍西征,就如風馳電掣一般掠過這幾大草原,直搗東歐腹地。

        但草原絲綢之路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陷。整條道路都在高緯度地區(qū)延伸,氣候寒冷。尤其是蒙古草原和哈薩克草原,靠近西伯利亞冷高壓中心,冬春天氣奇寒,暴風雪肆虐,非游牧民族很難適應。同時,道路沿線地廣人稀,缺少居民點提供給養(yǎng)。不僅城鎮(zhèn)稀少,即使固定的村落也難得一見。南俄草原直到15世紀以后,因為俄國哥薩克人的進入才逐漸開墾。哈薩克草原遲至上個世紀50年代蘇聯大墾荒之前,尚是處女地。而蒙古草原至今還處于游牧狀態(tài)。

        草原絲路真正的障礙,在于它距離當時幾大文明中心的距離太遠了。世界的幾大文明古國多處于北緯20度至40度之間。如果要繞行草原之路,必然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只有在蒙古汗國崛起后,草原之路才一度興盛。西方使節(jié)與傳教士來往于草原之上,前往當時世界的中心——哈拉和林(今蒙古國杭愛省西北),去拜見蒙古大汗。

        在《絲綢之路》一書中,斯文赫定寫道:“絲綢之路的全程,從西安經安西、喀什噶爾、撒馬爾罕和塞流西亞,直至推羅,直線距離是4200英里,如果加上沿途繞彎的地方,總共約6000英里,相當于赤道的四分之一??梢院敛豢鋸埖卣f,這條交通干線是穿越整個舊世界的最長的路。”

        絲綢之路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被發(fā)現和被優(yōu)化的結果。在過去2000年中,依靠雙腳的丈量,穿越沙漠與雪山,人們始終在尋找最安全、便捷、暢通的路徑。它在任何時候都不是一條或兩三條道路,而是一個龐大的道路交通網絡。因此,一旦因自然條件或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其中某一條或幾條路線出現阻隔或阻斷的時候,其他路線仍然在發(fā)揮作用,從而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里海是海嗎?

        當中國人的西行之路還被匈奴人阻斷時,西方人已經開始了向東探索。

        公元前7世紀,希臘詩人阿里斯鐵阿斯曾經游歷過南俄和中亞北部的大草原,留下了長篇詩作《獨目人》(《阿里馬斯波依》)。這部長詩成為絲綢之路最早的記錄,但此詩后來佚失不存,只有一些片段流傳了下來。根據殘留的詩句,法國學者保羅·佩迪什認為詩人可能一直東行到了阿爾泰山西緣地帶,也就是今天哈薩克草原的東部。草原絲綢之路的東段就是在這里和西段接上的。一般認為,阿里斯鐵阿斯東行的目的就是為了經商。所謂“獨目人”指的是生活在阿爾泰山西麓的“阿里馬斯波依”人,屬于斯基泰人的一支。

        公元前5世紀,有“西方史學之父”之稱的希羅多德完成了他的名著《歷史》,講述希臘與波斯的戰(zhàn)爭。在這本書中,他依靠自己的見聞以及《獨目人》中的資料,講述了當時人們所了解的中亞地區(qū)的地理與人文。保羅·佩迪什認為,希羅多德首先是一個地理學家、方志學家和旅行家?!叭藗兺茰y,當時他并不打算寫一部歷史著作,而是想研究世界是怎樣分成一個個大陸,而這些大陸又具有什么樣的形狀和范圍?!?/p>

        關于中亞地理,希羅多德最大的貢獻是首次記錄了里海。他準確地指出,這是一個不跟其他海洋相通的“獨立的?!保且粋€巨大的湖泊。但是他并沒有提到中亞另一個大湖咸海。中亞有兩條大河——阿姆河和錫爾河,希羅多德把它們混淆起來,以為就是一條阿克塞斯河。

        希羅多德更多的興趣在于民族志方面。當時分布在歐亞草原上的主要民族是斯基泰人,波斯人稱他們?yōu)椤八_喀人”,中國文獻中記為“塞人”或“塞種”。斯基泰人分為很多部族,希羅多德對這些部族的分布和遷徙進行了詳細介紹。

        希羅多德重點描述了公元前8~ 前7世紀的那次民族大遷徙。黑海北岸的原住民奇姆美利亞人被東方來的斯奇提亞人趕出家園,后者又是迫于依賽多涅斯人的強大壓力西遷的,依賽多涅斯人是被更東方的鄰居阿里馬斯波依人(獨目人)驅逐的。在此后的2000年中,類似多米諾骨牌式的遷徙多次沿著絲綢之路發(fā)生。

        中國學者楊憲益認為,希羅多德所記錄的這次大遷徙,其源頭就在于中國陜西關中地區(qū)。公元前8~前7世紀,秦國軍隊對游牧民族“西戎”展開連續(xù)軍事進攻,最終迫使西戎西遷,結果引起連鎖反應,最后大遷徙的浪頭直至地中海東岸。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絲綢也隨著民族遷徙之路而西運。

        希羅多德之后200年,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率軍遠征。只用了3年時間,希臘軍隊便橫掃中亞,占領了阿富汗的東北部巴爾赫(巴特克拉),并北渡阿姆河攻占中亞的核心區(qū)域——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第二年,亞歷山大向南翻越興都庫什山,占領印度河流域。

        作為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不僅要做世界征服者,還要成為世界的發(fā)現者?!秮啔v山大遠征記》的作者,公元2世紀的歷史學家阿德里安寫道:“他(亞歷山大)永遠要把目光投向遠方,尋找那些他還未曾見過的東西?!?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4/01/slzk201524slzk20152402-6-l.jpg" style="">

        在亞歷山大的遠征軍中,不僅有詩人、哲學家,還包括了地理學家、民族學家、歷史學家,甚至配備了專業(yè)的測量隊伍。測量隊員的主要職責是測繪道路里程、山脈高度以及河道寬深等,并負責把數據記入“行軍日志”。亞歷山大每占領一個區(qū)域,就會組織一個探險隊去考察當地的情況。保羅·佩迪什認為:“亞歷山大的遠征不僅改變了歷史的進程,而且積累了大量新穎的有關亞洲氣候、生物和種族方面的資料,從而打破了地理學知識和思想的舊框框”。

        亞歷山大的地理學家們對絲綢之路上的河流進行了考察。他們對于西亞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情況了解得最清楚,對于它們的發(fā)源地、流量、走向與季節(jié)性特征都有比較正確的描述。對于中亞的兩條大河——錫爾河和阿姆河,他們也比希羅多德了解得更多,不再認為它們是一條河流。但他們把兩條河的流向搞錯了,認為它們都流進了里海,而不是咸海。事實上,這個時期的希臘地理學家們始終不清楚還有里咸海的存在?;蛘甙堰@兩個大湖混同在了一起。畢竟里海與咸海之間的距離不遠,中間只隔著一片荒漠。在古代,里海和咸海的水域面積都比現在更大,因此它們之間的距離也更短。

        關于里海究竟是大海還是湖泊的問題,希臘人也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他們深受古希臘地理學的影響,信奉“海洋包圍大陸”的學說,因此斷定里海一定是和海洋相連的內?;蛘吆?。甚至他們進一步認為,里海是和黑海相連通的。為了解答這個疑問,亞歷山大在行軍途中曾經打算親自駕船考察里海,他還想搞清楚里海是否和印度洋也是聯通的。但遺憾的是,這個計劃因為戰(zhàn)爭的進程而擱淺了。

        后來,塞琉古王朝曾經派出探險家帕特羅克勒進行了一次里海航行。結果非但沒有得出正確結論,反而制造了新的錯誤。這位里海探險家不僅認定阿姆河和錫爾河直接流進了里海,而且還指出,里海就是北方大海向南伸進大陸的一個海灣。

        只有當時西方古典地理學家托勒密才回到了希羅多德的立場,在他繪制的世界地圖上,里海是一個封閉的巨大湖泊。這個錯誤一直延續(xù)了1000多年,直到13世紀,歐洲人才完全接受了里海是一個內陸湖泊的現實。

        希臘人對絲綢之路沿線、中亞地區(qū)的探索并沒有持續(xù)多久。亞歷山大東征返回后不久便去世了,龐大的帝國隨即分裂。此后,希臘文明逐漸退出了中亞地區(qū)。費爾干納盆地是希臘文明到達的最東邊界,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向西越過天山或者帕米爾高原。因此,對于山那一邊的華夏文明他們了解不多,只知道東方有一個名為賽里斯的神秘大國。這個國家出產華美的絲綢。

        走出神話

        中國人對于中亞地理的官方探索要晚于西方人。這一方面在于地理條件限制,從東部進入中亞要面臨大漠與高山的挑戰(zhàn),而由西方進入難度則小得多。另一方面,游牧民族的襲擾阻斷了中國與西方的聯系。

        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中國對于西部世界的了解還處于神話與傳說階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穆天子傳》中所傳遞的信息??偣?500多字的《穆天子傳》,大概成書于公元前4世紀之前。書中假托周穆王(生活在公元前10世紀前后)西征,敘述了一次赴西方的旅行。他駕車由洛陽出發(fā)首先北上來到河套-陰山地區(qū),然后西行到達昆侖山,最終抵達西王母之邦。周穆王和西王母互贈禮物,暢飲吟唱,最后依依惜別。整個故事撲朔迷離,讀來令人無限神往。

        西王母之邦是當時中國人心目中的極西之地。書中還提到了昆侖之丘、群玉之山、舂山、瑤池等地理名稱。學者們對這些位置有很大爭議。一部分意見認為,昆侖之丘相當于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瑤池可能是神話了的齋桑泊,位于阿爾泰山西麓哈薩克斯坦境內,西王母之邦則可能相當于希羅多德所說的阿里馬斯波依人(獨目人)。另一派認為,昆侖山、舂山、群玉之山都指的是現在的昆侖山位置。由于文獻資料太少,缺乏具體的證據,周穆王西行的故事只能當作傳聞來看待。但這些充滿了神話般的幻想,為中國人打開了窺視新奇世界的一個窗口。

        第一位真正以雙腳考察西方的探險家是張騫,他為漢朝人帶來了更多真實的材料,《史記·大宛列傳》體現了當時人們對西方的認識水平。在張騫通西域之前,中國人的地理觀念仍帶有濃厚的命定色彩:中國位居世界的中央,北面是大漠戈壁,西面是冰峰雪嶺,東面是汪洋大海,南面是“瘴癘之地”——熱帶叢林。這些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仿佛是上天安排在華夏四陲的。四陲與中央之間為“四方蠻夷”雜居之地,而四陲之外就不是凡人能輕易涉足的地方了。這種封閉性的地理觀念是中國古代“內斂性”宗法社會的反映。它對華夏先民外出探索新的世界無疑起了一定的束縛作用。

        在這個意義上,張騫所代表的西漢王朝是一個破局者。他每向前走一步都意味著一個新的紀錄誕生;每帶回一份信息都會填補認識上的空白;每產生一個疑問都會引發(fā)后人的不懈求索。及至東漢甘英出使,欲往大秦(羅馬帝國),至安息(波斯伊朗)西界而返,又了解了中國人許多前所未聞的知識。東晉法顯以64歲高齡前往印度求法,兩度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第一次實地考察了南亞次大陸。玄奘更是在十余年的時間里,橫穿新疆、中亞,足跡遍布印度全境,帶回了130多個國家的信息。他的《大唐西域記》成為古代地理歷史學的巔峰之作,是了解中亞與印度的百科全書。作為戰(zhàn)俘,唐朝人杜環(huán)游歷了阿拉伯地區(qū),到訪圣城耶路撒冷,并最終抵達了非洲。維吾爾景教徒拉班·掃馬,是古代中國行走最遠的人。他從北京出發(fā)沿絲綢之路橫穿整個歐亞大陸,由伊斯坦布爾渡過地中海先后抵達了那不勒斯、羅馬和法國的波爾多,并參見了羅馬教皇和英、法國王。

        中國人對西方世界的認識也隨著絲綢之路而不斷拓展。對外界了解越多,對未知世界的興趣也就越大。魏晉人魚豢面對一個越來越廣闊的外部世界,深有渺小之感。他在《魏略·西戎傳》中寫道:“俗以為營廷之魚不知江海之大,浮游之物不知四時之氣,是何也?以其所在者小與其生之短也?!彼媲械馗械?,對于中國之外的那個世界,人們的認識無論怎樣都是非常有限的。

        張騫之后的1000多年中,中國人開始成為探索絲綢之路的主力軍。一方面原因在于,華夏文明處于世界大的領先地位,希望與其他國家建立密切的聯系。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思想并沒有囿于封閉的“天下觀”之中,他們對外部世界充滿興趣。

        地理空間

        了解外部世界,首先從地理開始。在中國人踏足西域之前,對于河西走廊以西的地理狀況并沒有太多的知識。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幾座重要山脈的命名十分混亂。

        祁連山、天山、昆侖山是我國西部的三座重要山脈。祁連山位于河西走廊南側,天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北側,昆侖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南側。很長時期以來,三座山的名字糾纏不清。在先秦時代,祁連山被稱為“昆山”,即昆侖山。后來,天山與祁連山顛倒混用。在一些史籍中,天山又被稱為祁羅漫山。實際上,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無論昆侖山、祁連山還是祁羅漫山,都是吐火羅語“klyomo”的音譯,即“圣天”之意。也就是說天山實際也是klyomo的意譯。

        使用吐火羅語的大月氏人曾活動在天山-祁連山地區(qū),因此“klyomo”便作為地名傳入中原。經幾次不同的轉譯便形成了昆侖山、祁連山、天山的混用。由于河西走廊是玉石輸入中原的通道,先秦人認為玉就產自大月氏人附近的山中。于是昆侖山便和玉有了明確的關聯。當張騫報告于闐南山產玉后,漢武帝便將南山命名為昆侖山。隨著中國對西部山水的了解逐漸清晰,這三座山的名稱才陸續(xù)固定了下來。

        隨著中國對絲綢之路的實地探索,西部山水地理面貌逐漸清晰了起來。這些地理信息作為重要的資料,被編入國家正史。

        《漢書》首開《西域傳》的體例,記載了近50個國家的狀況。這些信息包括:國家首都,與長安的距離,戶、口、士兵人數,和西域都護治所的距離,以及相鄰國家、風土物產,最后是該國與漢王朝的交往。由此,形成了以長安為中心的同心圓,西域諸國根據距離長安的遠近,以及是否處于漢朝的政治控制范圍——在班固筆下被分為“至都護治……里”或“不屬都護”兩類。它們都被一一安置在這個同心圓中,從而構成了“內臣”、“外臣”和“不臣”三層次。

        在漢朝,安息(位于伊朗的帕提亞帝國)是記錄中最遠的國家。其國度和櫝城(今伊朗達姆甘)距離洛陽二萬五千里,東界木鹿距離洛陽二萬里。盡管數據未必準確,但還是可以推測,漢帝國對于當時西方重要城市都做了道路測量。

        根據這些記載,我們對西域國家有了初步了解。如最大國家(烏孫)人口達到了60多萬,而小國如休循,人口只有1000人。按照人口比例推算,士兵數平均占成年男子的1/3。

        從《漢書》開始,編撰者尤其重視絲綢之路的走向,把每一次道路變化都記錄在案。如《漢書·西域傳》概括:“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至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至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p>

        奄蔡后來又被稱為阿蘭人,即西方文獻中的哥特人(Goth),最早居住在咸海附近。咸海幾乎脫離了古希臘羅馬人的視野,不過漢代中國人已對它有所了解?!妒酚洝ご笸鹆袀鳌氛f于闐(和田)之西的河流注入“西海”,這個“西海”應當就是咸海。又說奄蔡“臨大澤,無崖。蓋北海云”。這里的北海可能指咸海,也可能把咸海和里海兩大湖都包括在內了。

        589年,隋王朝一統(tǒng)江山,漢末以來數世紀的戰(zhàn)亂結束,域內至此再告安定。隋煬帝好大喜功,經營西域之心膨脹。當時西域商人多到張掖經商,隋煬帝的大臣裴矩秉承煬帝旨意,向這些商人詳細了解絲綢之路沿線的山川地理及交通線,寫成了《西域圖記》三卷,記述了44國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并配有西方人的畫像,很可能是畫師依照當時到敦煌的東羅馬人所作。但遺憾的是《西域圖記》連通畫像早已佚失,只有《隋書·裴矩傳》保存了絲綢之路的三條路線,道路的終點為拂菻國(東羅馬帝國)和西海(地中海與黑海)。

        依據裴矩的記述:絲路南道經塔里木盆地南緣,越蔥嶺,至阿富汗北部后南下,沿印度河至印度河口和印度西海岸;中道沿塔里木盆地北緣,越蔥嶺西去,經伊朗高原到達地中海東岸;北道為“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國,達于西?!?。“北流河水”即錫爾河。這條道路的走向是,從伊吾(哈密)翻越天山,出蒲類海(即巴里坤湖),沿天山北路西行,過突厥可汗庭、伊犁河,沿錫爾河(北流河水)繞咸海北岸西行,經里海之北跨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到達黑海。

        早在5世紀北魏時期,中國人對整個西域地理就有了整體性的認識,并對這一區(qū)域按地理特征進行了劃區(qū)。437年,北魏使者董琬和高明出使烏孫、破洛那(大宛,費爾干納)和者舌(烏茲別克塔什干)。董琬出使后將西域分為四個區(qū)域。第一區(qū)為蔥嶺以東到沙漠以西,即帕米爾到玉門關、陽關,現在新疆地區(qū)。第二區(qū)為蔥嶺以西至海曲東,即蔥嶺以西中亞北部地區(qū),現在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盆地一帶。海曲指的是咸海。第三區(qū)域為“者舌以南,月氏以北”,即現在阿富汗東部巴基斯坦北部,西方稱吐火羅斯坦。第四區(qū)域為“兩海之間,水澤以南”,即咸海與北海之間,是北方游牧民族之地。

        對于第四區(qū)域“海曲”與“水澤”的位置,學者們也存在著較大爭議。絲綢之路專家余太山認為,“兩?!敝敢獯罄雿u東面的亞得里亞海和西面的第勒尼安海,“水澤”指黑海。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么早在5世紀,歐洲地中海區(qū)域已經進入中國人的地理視野。

        事實上,在北魏時期,絲綢之路上重要交通樞紐、核心城市,都已經被中國史籍記錄。中亞兩條重要河流——阿姆河與錫爾河都按照當地讀音,為中國史家命名。如錫爾河,隋唐時期被中國稱為“藥殺水”,是中古波斯語Jaxsarta之音譯,意為珍珠。其發(fā)源于天山,上游流經費爾干納盆地,下游經過克齊爾庫姆沙漠的東緣,注入咸海。在歷史上成為游牧民族與定居居民的分界線。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越過蔥嶺后,便南渡錫爾河,再西去地中海東岸。

        許多絲綢之路的探索通過親自考察,不僅為地形地貌留下了生動的敘述,同時也糾正了一些錯誤認識。北魏時期使者宋云曾前往中亞地區(qū),返回后寫下了《宋云行紀》。這本書雖然散失,但一部分內容被《洛陽珈藍記》收錄。

        《宋云行紀》關于蔥嶺的描述十分珍貴?!妒酚洝返裙偶院吞餅闁|西水流的分道之地。宋云最終修正了這一錯誤,指出蔥嶺才是塔里木河與阿姆河的真正分水嶺,“自蔥嶺已西,水皆流入?!?,“東北流向沙勒”。沙勒是疏勒的異音,即今天的喀什。他描述攀越蔥嶺“懸度”(懸索橋)的驚險——“鐵鎖為橋,懸虛為度,下不見底,旁無挽捉,倏忽之間,投軀萬仞,是以行者望風謝路?!笔[嶺也并不是完全沒有人煙,山中有個缽和國,地處今阿富汗的瓦罕走廊,這里的國王“因山為城”,人民則“窟穴而居”、“人畜相依”。

        在南宋僧人志磐編纂的《佛祖統(tǒng)紀》中,收錄了一幅紙本雕版墨印的《漢西域諸國圖》,縱20厘米,橫28厘米。這是迄今發(fā)現的最早關于絲綢之路地圖,表現的是漢朝時期西域諸國地理情形和佛教傳播路線的歷史地圖。

        這幅地圖東起蘭州,西至地中海(西海)、羅馬帝國(大秦),南抵昆侖山(石山),北到蒙古大戈壁(瀚海),形象地描繪了天山、蔥嶺、昆侖山、積石山等山脈,并用雙曲線繪出黃河上游河道,用魚鱗式水波紋描繪海洋。塔里木河(蔥河)置于全圖中央,由西向東流入羅布泊(蒲昌海),在其南北清晰地繪出中原通往西域的兩條路線,即絲綢之路的南線和中線。全圖一共標注了70多處地名。除地名注記外,圖上還有文字說明西域政區(qū)建置和交通里程。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將河西走廊至地中海東岸沿途所經行的主要國家、地名及其相互之間的通路繪制成圖。

        繪于明代中期的《蒙古山水地圖》,則代表了中國絲綢之路地理知識的高峰。全圖長30.12米、寬0.59米,以吳門畫派風格繪制。地圖東起明朝的邊關嘉峪關西至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寫有211個明代地名,涉及歐、亞、非三大洲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包括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黎巴嫩、突尼斯、土耳其等。場面宏大,氣勢磅礴,堪稱“中世紀的世界地圖”。 圖片 編輯 刪除

        盡管《蒙古山水地圖》沒有采用西式的圓錐投影法作圖,也沒有用中式里格繪圖法,但依舊準確地表現出了各城市的位置關系。圖上地名龐雜,來源于突厥、蒙古、粟特、阿拉伯、希臘以及亞美尼亞語,都被中文注音記錄。

        民族與歷史

        歐亞大陸腹地活躍著許多不同的民族,絲綢之路是他們遷徙與交融的舞臺。一些民族如同草原上的風,倏忽而過,中國人在向西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并追蹤“她們”的故事,為他們留下了寶貴的記錄。就像考古學家斯坦因所說:“我們關于中亞的歷史知識之大部分皆來自漢文史料,而且關于中亞古代的基本事實也來源于漢文史料?!?/p>

        大月氏屬吐火羅人,是西漢王朝最先想結交的西域國家,也是中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大國。先秦文獻《管子》中說“北用禺氏之玉”。這個禺氏就是大月氏,也稱月氏。他們曾居住在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的鄰居。

        公元前2世紀,月氏人先后被匈奴和烏孫趕出家園,經過40余年的遷徙,從河西走廊輾轉來到阿姆河流域,最后占領大夏國(巴克特拉),國都也遷到了阿姆河南岸的藍氏城。同時,月氏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深受大夏影響,從游牧逐漸向定居農業(yè)轉變?!妒酚洝?、《漢書》都對大月氏的遷徙歷程做了詳細的記錄。

        遷徙到阿姆河流域的月氏,很快分裂為五個國家,分屬五翎侯?!逗鬂h書》詳細記載了五翎侯的名字與領土分布,其中最強大的為貴霜。大約在公元1世紀20年代,貴霜翎侯丘就卻統(tǒng)一了五部,后來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建立貴霜帝國。其后貴霜帝國不斷擴張,從阿姆河直到恒河中游的廣袤地區(qū)都納入了貴霜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領土包括現在阿富汗東南部、烏茲別克斯坦中部、巴基斯坦、克什米爾以及印度北部。直到公元4世紀衰落前,貴霜帝國一直位居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行列中。絲綢之路上,它與羅馬、安息(帕提亞)、中國并列為同一時期的四大帝國。

        佛教之所以發(fā)展成為一門世界性宗教,也要歸功于月氏人。他們以佛教立國,隨著帝國的擴張,佛教也被推廣到東方各地。月氏人對佛教傳播有兩個重大貢獻:第一,將口頭傳播的佛言寫成文字;第二借鑒希臘羅馬藝術發(fā)明了佛像,創(chuàng)造了舉世聞名的“犍陀羅藝術”。佛像的出現把佛教從少數掌握文字的僧侶手中解放了出來,普通信徒即使不懂佛經,也可以禮拜佛陀。

        這樣一個重要的民族和國家,除了中國史籍外,幾乎沒有留下什么記載。西方直到19世紀,才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過如此強大和重要的貴霜帝國。

        嚈噠是即匈奴、鮮卑之后興起的一支游牧民族。由于史料的限制,嚈噠的歷史模糊不清處很多。按照余太山先生的說法,“嚈噠學”迄今還沒有跨出假說階段。根據中國史籍的記載,嚈噠人可能是游牧于阿爾泰山地區(qū)的匈奴人后裔。因其攻占大月氏后,與白種的大月氏人混血,又被歐洲人稱為“白匈奴人”。

        4世紀70年代,他們遷至帕米爾高原以西,澤拉夫善河流域。5世紀20年代強大起來的嚈噠人,越過阿姆河進犯波斯薩珊王朝,但被擊退。5世紀30年代,嚈噠人南下吐火羅斯坦,攻滅大月氏人的貴霜王國,在大夏故地建國,以拔底延(Balkh)為都城。與前代的大月氏人的貴霜王國相仿,嚈噠人后來稱霸中亞,達100多年之久。

        北魏使者宋云曾經到訪過嚈噠,并留下了珍貴的文字記錄,有助于后代學者認識這樣一個神秘的民族。

        宋云指出了嚈噠鼎盛時期的疆域:東起蔥嶺和闐一帶,南至阿富汗中部的伽色尼及印度西北的犍陀羅,北抵達天山北麓,西到里海以東,及伊朗東南呼羅珊地區(qū),勢力強大,“四十余國,皆來朝賀”。

        根據宋云的記述,嚈噠是游牧國家,沒有城郭,冬夏逐水草而居,無文字、無禮教,以12月為一年,月無大小,也無閏年。國王居住的大帳篷有40步長,王穿著絲綢做的衣服,坐在金床之上,金床以四只金鳳凰為床腳。王妃也穿著絲綢做的錦衣,十分華麗,“垂地三尺”,后面必須有人托起。她頭上戴“一角”,長八尺,奇長三尺,“以玫瑰五色裝飾其上”。王妃坐在金床之上,金床裝飾有白象和四只獅子。大臣的妻子們也都戴著角,“狀似寶蓋”。

        奔走于絲綢之路上的使者、僧侶和商人,帶回了遠方部族的消息。這些信息經過中國史官的記錄,成為研究世界歷史的重要資料。

        唐朝時,中國對于阿拉伯人的興起已經有了明確而清晰的認識?!杜f唐書》就記載了阿拉伯和伊斯蘭教的發(fā)展歷程。波斯胡人(穆罕默德)在摩地那(即麥地那)放駱駝,聽到了獅子人的話:告訴他,“山的西邊有三個山洞,洞中藏有兵器,還有刻在黑石上的白色文字。讀了文字就可以稱王”。

        關于“獅子人語”的傳奇,是由穆罕默德清修故事演化而來。傳說穆罕默德在40歲時(610年)離家到麥加東北的希拉山的洞穴隱修。他在冥思中聽到安拉命其以真主名義傳道的啟示,于是開始傳播宗教教義。由于受到麥加貴族的迫害,622年9月20日夜穆罕默德帶領其忠實信徒出走麥加,前往雅特里布,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雅特里布改稱“麥迪那”,意為先知之城。在穆罕默德領導下,阿拉伯半島開始了統(tǒng)一的過程。

        從《漢書》開始,中國史籍對于西域許多國家都有詳略不一的記載。內容包括人種族源、衣著服飾、風俗習慣、房屋建筑、文字、文化與傳說等。這些細節(jié)可以有助于我們了解這些民族、國家的生活、文化與歷史。

        在中亞撒馬爾罕,玄奘記錄了一個名為“赭羯”的軍事組織,稱其為“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視死如歸,戰(zhàn)無前敵”。這實際上是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雇傭兵集團。撒馬爾罕本地居民為粟特人,多經商、務農,所以該國雇傭大量外族勇士保衛(wèi)這塊土地。赭羯軍隊不僅見于中亞國家,也見于隋唐時代的中原地區(qū)?!棒黥伞睂磐回收Z“sa:g”,意為右側,即原意可能是“右翼的軍隊”。后來,奧斯曼帝國從異族青年中精選出來的皇家騎兵始終保持著居于右翼的習慣。與此相對應,精銳禁衛(wèi)軍則居左翼,以步兵為主,均屬外族雇傭兵。

        中國史家們細心記錄了許多民族的“發(fā)型”,分為“辮發(fā)”和“剪發(fā)”兩種。后來的研究者發(fā)現,根據發(fā)型不同可以區(qū)分他們的文化屬性。一般而言,“辮發(fā)”更多受北方游牧民族影響,“剪發(fā)”則受西方波斯文明影響。

        大秦與拂菻

        在絲綢之路西端的羅馬帝國,在中國的古籍中被稱為“大秦”。羅馬帝國分裂后,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被稱為拂菻。羅馬是當時世界上與中國并駕齊驅的文明古國,是絲綢的消費大國,也是中原王朝竭力想要交往的對象。公元97年,東漢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受阻于波斯灣,沒有成功。

        “大秦”的稱謂很可能來自于古代波斯人對羅馬的稱呼——Dasina,意為“左”,左即西。而在中國史籍中,“秦”之名自漢代起即有“強悍之邦”的意思?!按蟆弊?,并非僅指高大,也有遠的意思。因此清華大學歷史教授張緒山認為,“大秦”這個名字可能是中國固有之名與新譯音的結合。兩漢時代中國與羅馬幾乎同時崛起與歐亞大陸兩端,其國力地位,文教制度遙相輝映,為東西兩大強國。中國人以“大秦”即遠方強國稱之,寓意十分巧妙。中國史籍稱東羅馬帝國為“拂菻”。這是“羅馬”(Rum)一詞經中介語言,如亞美尼亞語、波斯語,進入漢文典籍后的譯名。

        甘英雖然沒有到達羅馬帝國,但是他向絲綢之路商人和西方諸國通報了中國的廣大富饒,招徠了大批西方使臣和商賈出訪中國。據羅馬地理學家馬林《地理學導論》記載,東漢初年,有一個名叫梅斯的馬其頓巨商從事東方貿易。他大約在公元99年左右委托代理人組成了商隊。他們可能從地中海東岸的推羅城啟程,經安息首府和櫝城(今伊朗達姆甘)、安息東境的木鹿城(土庫曼斯坦馬雷),進入貴霜帝國境內,再經大夏故都藍氏城,從塔什庫爾干進入中國,沿絲綢之路南道于闐、樓蘭、敦煌等地,最后于公元100年到達洛陽。他在宮廷受到了漢和帝的接見,并被賜予“金印紫綬”。這件事被東漢宮廷史官記錄在冊,并編入范曄的《后漢書·和帝本紀》。

        東羅馬帝國曾經多次遣使前往中國,但遺憾的是,沒有中國的使節(jié)到達過拜占庭。唐朝人杜環(huán)曾經到達過敘利亞,比較清晰地記錄了東羅馬帝國的地理位置。元朝景教徒拉班·掃馬,也曾到達過伊斯坦布爾,并在羅馬見過教皇。但是他后來沒有回國,沒有寫下見聞。中國史籍關于大秦與拂菻的記錄,大多都來自絲路商人的傳聞。這些信息經過層層傳遞后,又摻入了中國人的想象,便形成了中國對西方文明的最初認知。

        在中國人看來羅馬帝國首先是一個極為富饒的國度,珍奇異寶琳瑯滿目。如《后漢書·西域傳》“大秦國”條載:“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琥珀、琉璃、瑯玕、朱丹、青碧。刺金縷繡,織成金縷罽、雜色綾。作黃金涂、火浣布……”《魏略·西戎傳》所列大秦珍異更多,洋洋灑灑,以致被范曄在《后漢書·西域傳》中譏為“譎怪多不經”?!洞笄鼐敖塘餍兄袊分兴d大秦的珍寶主要有四種:“火浣布、返魂香、明月珠、夜光璧。”其中一些珍寶并非羅馬所產,而是波斯、印度的物產。但中國人寧愿相信,這些寶物都來源于大秦。

        火浣布,其實是指用石棉的長纖維編織成的防火布匹。羅馬人很熟悉這種礦物質,他們銷往中國的商品就可能包括火浣布。這種布料在古代中國人看來非常神奇。漢桓帝時,大將軍梁冀就以火浣布作為單衣,經火燒后,“垢盡火滅,粲然潔白”。

        明月珠與夜光璧是來自羅馬帝國的上等玻璃制品。據考古發(fā)現,羅馬玻璃在漢代就已經東傳中國。當時羅馬是世界玻璃的制造中心,羅馬的玻璃制品在中國很受歡迎。在中國古人眼中,明月珠與夜光璧堪稱奇珍異寶的代表。以此來代稱羅馬的玻璃制品,可見其珍貴。

        “返魂香”則來源于《海內十洲記》中的記述。在西海之中有聚窟洲,上有一種“返魂樹”,很像楓樹,但花葉的香氣能飄到數百里外。將樹根的內心熬出汁,可做出香丸,即是“返魂香”。這種香能飄及百里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起死回生。事實上,“返魂香”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古代中國人相信大秦有這種起死回生的神奇植物。

        還有一種經常被提及的寶物是珊瑚。漢代文人提到長安郊外漢武帝上林苑中有珊瑚樹。一般認為,漢語“珊瑚”是古波斯語sanga(石頭)的音譯,那么珊瑚最初可能是從西方傳入中原的。波斯不產珊瑚,珊瑚應該來自西方的大秦,地中海是古代珊瑚的主要產地。

        《太平廣記》記載了大秦人養(yǎng)殖捕撈珊瑚的過程。大船先將鐵網沉入海水中,珊瑚便能附著在鐵網上,慢慢生長,小的能有3尺長,大的有1丈多。三年之后,斬斷珊瑚根,用絞盤將鐵網提出水面,就可以將珊瑚撈出。杜佑也談到了大秦海中的珊瑚洲,捕撈方法與《太平廣記》中相同,只是特意強調,珊瑚最初為黃色,三年之后變成紅色。這更符合實際情況,地中海所產的珊瑚多為紅色。

        對于拂菻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中文史籍有十分生動的描述。它的城東面有大門,高20余丈,如果每丈合3米計算,高達60余米。城門從上到下用黃金裝飾,數里外仍然可以看到。文獻和考古學顯示,這座金門就是君士坦丁堡的主城門。

        王宮之內更加富麗堂皇。王室有三重大門,第二座門中有一個獨特的計時裝置,每到一個標準時刻便會墜落一顆金丸,有與人等大的金人出來報時。宮殿的柱子鋪滿水晶,可能是馬賽克飾品。羅馬人用水泥和石灰建造房子,夏天用水管將水引到房頂流下來,給房子降溫。歷史學家楊憲益認為,對于羅馬帝國的描述,中國史料雖然有所夸大,但基本還是符合實際的。

        中國史籍還記錄了古羅馬的政治制度:“其王無有常人,皆簡以立賢者?!边@個記載,應與羅馬帝制的特點有關。羅馬帝國沒有關于帝位繼承的法律,繼承問題一直受到置疑,這一事實因羅馬貴族的無嗣現象而更顯突出。在帝國開始之后的100年里,沒有一個皇帝是由兒子繼承帝位的。而羅馬帝制中的共和制色彩以及帝位繼承的非世襲現象,對于具有大同理想的古代中國人來說,很容易就將其理解為上古時期的“禪讓制”。正是古代中國人念念不忘的政治理想,中國史家將其賦予了萬里之外的羅馬人。

        《舊唐書》中有了對東羅馬皇帝的描述。國王戴著華麗的王冠,王冠形狀如鳥展開雙翼,墜下瓔珞,掛滿珠寶。國王穿著錦繡衣衫,前身不開襟,坐于金花床之上。身邊還有一只如同鵝一般的大鳥,毛為綠色,坐在國王的倚枕上,每當國王吃的食物有毒時,這只奇鳥就會大聲鳴叫。

        這段記載不見于前朝史書,唐代曾經到達西亞的中國人首推杜環(huán),他的《經行記》來自耳聞目睹。但是其中也沒有任何關于東羅馬皇帝裝束的記載。另一方面,這段記載也不可能來自拜占庭人。因為同一時期東羅馬皇帝的皇冠是圓箍形的,上面裝飾著兩行珍珠,這種皇冠是直接從希臘發(fā)帶演化而來的,象征著王權與勝利。而國王只有在出征的時候才會戴上那種高聳的、裝飾著羽毛的頭盔。

        研究者發(fā)現,中國史籍中羅馬皇帝的形象,與粟特人仿造的羅馬金幣上國王的形象接近。因為頭盔的上方飾有羽毛,盔下的皇冠上聯珠紋的是珠寶,皇冠兩側又有珠串垂下。因此,在不了解這些頭飾內在結構的人看來,仿制幣上的羅馬皇帝的確是“其王冠形如鳥舉翼冠及瓔珞皆綴以珠寶”。

        羅馬皇帝的姿態(tài)來源于粟特國王。在中國隋唐史籍中有很多關于粟特國王的描述,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國王端坐于黃金做成的床或寶座上,如“金駝座”、“金羊床”、“金羊座”。王冠上也裝飾了許多珠寶。粟特人認為,王和首領擁有特定的服飾,這些服飾是他們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有必要詳加描述。粟特人將這種認識移植于他們仿制的拜占庭金幣上,對東羅馬皇帝進行了想象的刻畫,加入了自身的很多特征。

        于是,善于經商的粟特人成為中國了解東羅馬帝國的中介。伴隨著這類錢幣流入中國,粟特版的東羅馬皇帝的形象也留在了中國史籍之中。

        關于拂菻王的鳥,實際是一種機械鳥。這種設計主要是利用空氣動力學的原理,以空氣鼓動相應機械發(fā)出類似鳥鳴的聲音。

        拜占庭帝國非常注意以外交手段化解面臨的危機,由此發(fā)展出一套外交禮儀。其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極力渲染皇帝的威嚴,以豪華、宏大的帝國宮廷場面造成使節(jié)心靈震撼,“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实蹧Q定接見使節(jié)時,使節(jié)由太監(jiān)帶領,通過金碧輝煌的宮殿走廊,在兩邊威嚴的禁衛(wèi)軍和衣著華麗的高官貴族前走向皇帝?;实鄱俗趯氉弦粍硬粍?,御座前擺著小樹,樹上的小鳥晃動翅膀,御座上也有小鳥。使節(jié)走到一定位置時,小鳥便發(fā)出唧唧喳喳的叫聲,兩旁的鍍金獅子翹著尾巴,以咆哮的姿態(tài)發(fā)出低沉的吼聲。

        在中國文獻中,“大秦”是一個堪與漢唐中國相媲美的國度,是人們心目中的另一個文明中心。這個國家物產豐富,政治賢明,風俗淳樸,國王威嚴,如同一個烏托邦。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并非只有一種認為自己為天下中心的“華夷觀”,同時也具有認可世界上存在另一文明中心的觀念。在漢朝人看來,這個文明中心是大秦,即羅馬帝國;在唐人看來,這個文明中心是拂菻,即東羅馬拜占庭帝國。

        世界與世界觀

        大唐貞觀二十年(646),“周流多載,方始旋返”的玄奘法師應唐太宗之請,撰寫《大唐西域記》,展現唐代中國所了解的世界。法師這樣寫道:“時無輪王應運,瞻部洲地有四主焉。南象主則署濕宜象,西寶主乃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勁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p>

        世界是由人、馬、寶、象四主統(tǒng)治,這就是起源于印度的四天子說。在玄奘的時代:東方“人主”對應的是東方大唐王朝;北方“馬主”對應的是突厥;南方“象主”對應的是印度;西方“寶主”對應的是拂菻和波斯。四天子說代表著歐亞大陸之上四種完全不同,但又同樣重要的文明。玄奘對每一種文明的特征又進行了簡要的總結:東方人主,“仁義昭明”;北方馬主,“天資獷暴”;南方象主,“特閑異術”;西方寶主,“務貨殖之利”。

        玄奘并不是第一個把這種“世界觀”帶入中國的人。魏晉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說十二游經》就曾寫道:“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名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銀璧玉。西北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碑敃r四天子分別對應:東晉、天竺、大秦、月氏。

        “四天子說”的觀念曾經廣泛流傳于歐亞大陸不同民族之中。到了9~10世紀,四天子說又改頭換面出現在阿拉伯旅行家伊賓哇哈的游記中。在阿拉伯人的記載中,四主被“五主”取代。居于正中的是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fā),稱為“王中之王”。阿拉伯人對于其他文明也做了文化概括。中國王,善于維持秩序與和平;突厥王,勇猛粗獷;印度王,道德高尚;東羅馬王,被稱為美人王,人民身體端正,容貌美麗。這種劃分反映了阿拉伯人的崛起給歐亞大陸的政治格局帶來的沖擊。

        從南海到中亞,“四天子說”的廣泛流傳,意味著當時的人們對他們生活的世界——歐亞大陸——有著某種共同的認識。它體現了從東方到西方的文明格局。盡管不同文明在敘述這一世界觀的時候,往往將自己的地位提高,放在優(yōu)勢位置,但是誰都無法忽視其他文明的存在與價值?!八奶熳印保ɑ颉拔逄熳印保┛偸峭瑫r出現,互有所長。這代表了近代殖民時代到來前的世界主義。

        正是絲綢之路將這些不同的文明連接到了一起,互相發(fā)現,平等交流。通過絲綢之路的延伸,中國逐步發(fā)現了一個內涵豐富的世界。而世界也漸漸認識了中國。

        很長時期以來,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世界地理知識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給中國的福音。萬歷二十九年(1601),當他抵達北京后,獻給明神宗《萬國圖志》一冊。這幅地圖以西洋流行的世界地圖為藍本。為了討好明朝皇帝,利瑪竇把中國置于地圖中央,此后中國繪制世界地圖大都沿用了利瑪竇的模式。利瑪竇帶來的現代西方地理知識,集中體現在他繪制的12個版本的世界地圖中。

        利瑪竇在《中國札記》中寫道:“他們的世界僅限于他們的十五個省,在它四周所繪出的海中,他們放置上幾座小島,取的是他們所曾聽說的各個國家的名字。所有這些島嶼都加在一起還不如一個最小的中國省大。因為知識有限,所以他們把自己的國家夸耀成整個世界,并把它叫作天下,意思是天底下的一切……他們認為天是圓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們深信他們的國家就在它的中央。他們不喜歡我們把中國推到東方一個角上的地理觀念。他們不能理解那種證實大地是球形、由陸地和海洋構成的說法?!?/p>

        絲綢之路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梅村認為,利瑪竇并不真正了解中國的地理知識,尤其不了解中國對于絲綢之路的認知水平。利瑪竇的貢獻在于:將地理大發(fā)現以后西方取得的地理學成果,尤其是把西方人的地圖理念帶到中國,對中國傳統(tǒng)地理觀念造成極大的沖擊。但是這并不能否定中國人取得的輝煌的地理學成就。

        此前談到的《蒙古山水地圖》只是體現了當時對世界認知的一半。同時期的《鄭和航海圖》則展現了中國對中國南海、印度洋沿岸國家以及非洲的豐富知識。

        吸咬奶头狂揉60分钟视频|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蜜桃| 大尺度无遮挡激烈床震网站|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慈禧|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二专区| 久久精品免费视频亚洲| 小说区激情另类春色|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天啦噜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 日本又色又爽又黄的a片18禁|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自慰| 无码成年性午夜免费网站蜜蜂| 熟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的|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av在线看| 国产高清一区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亚洲性色av蜜桃| 色天使综合婷婷国产日韩av| 99热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蜜桃av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会所一区二区三区| 中年熟妇的大黑p|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亚洲| 今井夏帆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黄色污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小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日本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曰喷水| 日本大片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dv内射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被暴雨淋湿爆乳少妇正在播放| 中文字幕色偷偷人妻久久一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爆白浆| 青青草免费在线视频久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