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
據《人民日報》報道,某縣一項要求兩年完成的工作,拖了四年還在“過程中”。可在市里的該項工作考核中,這個縣卻奪了冠、評了優(yōu),理由是該縣在全市范圍內最早下文展開此項工作。事后,這件事被干部群眾笑稱為“文件奪冠”。
“文件奪冠”雖說是個玩笑式的“新詞”,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反映出一個普遍存在的“頑疾”——“虛”。
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有個地方野狗猖獗,經常傷人,有群眾到縣里、市里反映情況。針對群眾的強烈要求,該地方政府立即出臺了關于文明飼養(yǎng)犬只的文件,申報、登記掛牌、套養(yǎng)、定期防疫等事無巨細。這個文件既程序明確,又符合民意,還不難操作,看起來很美,但實際情況卻是壓根兒沒有執(zhí)行。一邊是文件信誓旦旦,一邊是野狗依然猖獗……該地政府工作之“虛”,由此可見一斑。
再拿安全工作來說,一些地方為“安全”而印制文件的紙張恐怕都能車載船裝了,似乎“文件發(fā)布”“學習記錄”“工作記錄”遠比“實際工作”重要。有的地方十分強調“記錄”,甚至說“干了工作”沒有“記錄”,就等于“沒干”。筆者不知這是什么邏輯。在“記錄”的后面,是不是有即便“沒干”但有記錄便等同于“干了”的荒謬?
務虛不務實現象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虛”的東西好弄,閉門也可造車,寫出漂亮的文件應付了事,也許還能成為“先進”“典型”;另一方面,在組織考核的方法上也存在“務虛”不“務實”的現象。領導組、考核組往往以聽匯報、查資料為主,因為要“腳踏實地”去“考查”,肯定要麻煩得多。
工作,歸根結底是要落到實處的,“雷聲大雨點小”“光打雷不下雨”的漂浮現象如若不加以遏制,就會出現嚴重的“欺上瞞下”,“浮夸風”等老毛病就會死灰復燃。為此,在黨的一系列教育活動中,都把“務實”“接地氣”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除了要切實提高服務意識外,更重要的是改革考核方法,別以“文件”論英雄,要以工作實效與群眾利益為考核的重要標準。如此,才可能在工作中寫好一個“實”字,避免類似“文件奪冠”現象的蔓延。